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科学发展两率先交流

科学发展两率先交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奋斗目标。作为我国先行发展的地区之一,**省着眼于实现“两个率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富民优先、和谐发展,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取得了明显进展。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别很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不可能完全相同。先行发展的地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对于其他地区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近年来,**省着眼于实现“两个率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取得了明显进展,苏南地区已率先达到全面小康的水平。

以科学规划引领各地具体实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科学规划,离不开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有效推动。制定科学规划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省着眼于实现“两个率先”,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坚持科学规划先行,从时限要求、内容指标、工作部署等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考核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的重要标准。

区分不同情况,确定实现全面小康的时间顺序。20**年,**省综合考虑全省情况,提出了实现“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即:到201*年,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到2020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强调,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行统一规划,注意搞好衔接。坚持区分情况、分类指导,把全省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区域,分别确定各个区域的具体时间要求。

体现“全面”要求,建立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省在广泛调查研究、充分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4大类、18项、25个指标要求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包括三项核心指标以及多项具体指标。三项核心指标是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具体指标包括科研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目标值、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社会保障覆盖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城乡居(村)民依法自治达标率、包含绿化和环境质量指数的生态环境指标等等。这一指标体系,既重视GDP指标又不仅仅追求GDP指标,既包括经济发展指标又突出社会发展指标,既考虑城市情况又针对农村现实,较好地体现了全面小康的特征和科学发展的要求。

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职责任务。科学规划和目标要求确立之后,关键在于狠抓落实。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由单纯抓GDP增长向抓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加强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以结构优化促进经济较快增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省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也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科技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一现实,**省坚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上,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和质量提高。

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过去,**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省委、省政府强调,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把发展物流、商贸、软件和外包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点,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由以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转变。经过不懈努力,近年来**服务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4%以上,推动了经济结构向高级化发展,苏南等地还创造了在制造业基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模式。

狠抓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升级。制造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特别是苏南地区的优势产业。为了推动制造业升级,**主要采取了两条措施:在产业类型上,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布局上,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现先进制造业的规模发展。目前,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在**各地迅猛发展,在苏南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已居制造业的首位。其中,苏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0%;昆山市的信息产业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其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8%,昆山已成为闻名国内外的信息产业基地。

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在这方面,**结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实践,着力在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其主要路径有两个:一是在引进外资时突出引入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外著名公司,突出研发中心的引进和建设。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近400家在苏南落户,主要投资于信息、石化、机械、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二是鼓励和引导从事加工贸易的内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同时,强化企业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投入,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积蓄了后劲。

以共同富裕谋求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坚持富民优先和共同富裕,是**省“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明确要求。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居民的工资性收入。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和投资环境,鼓励创业和投资,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一些地方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股权合作和合作创业等形式,使居民投资创业从分散走向集中,大大加快了富民步伐。昆山市在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成立了农民创业贷款担保中心等服务农民创业的专门机构,创建了多种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截至20**年6月,全市民营经济注册资本达200亿元,许多人依靠创业和投资实现了致富;开办“富民合作社”123家、“社区股份合作社”14家、“土地股份合作社”5家,入社农户达到13610户。

积极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的主要做法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进程,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南地区,积极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连年递增的态势,2004年达到4754元,增长12.1%,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着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全面小康社会成效的重要标准。在**省制定的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中,突出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比如,居民住房面积、居民出行的道路标准、居民信息化普及程度、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等,都有明确的指标。全省各地普遍加大了这些方面的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收到了明显成效。

以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在发展实践中坚持统筹兼顾,防止顾此失彼。政府努力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着力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是**特别是苏南地区的重要经验。

加强对城镇化的规划和引导。苏南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坚持由政府进行科学规划,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实施调控,推动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服务业向中心城镇集中。通过科学规划和积极引导,使公共交通、金融、商业、教育、医疗等得到了同步发展,大大提高了城镇的整体功能。

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为了避免制造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苏南地区各级政府采取了有效对策:一是逐步淘汰资源高消耗性和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业,大力发展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产业;二是建设新型生态工业园,并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三是加大对污染治理、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投入力度,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江阴、昆山、张家港等地先后实施了清水工程、蓝天工程、绿色工程、宁静工程等。

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首先,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目前,苏南地区在科教文卫方面已基本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要求。以教育为例,苏州、无锡、常州3市90%以上的乡镇是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在巩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及了幼儿园教育、高中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30%,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其次,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推进农民市民化。把提供给市民的机会延伸到农村城镇,把高质量的教育、文化、医疗设施办到农村城镇,增加城镇和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设施的供给。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苏南各地推进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力度空前,初步形成了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昆山市建立和完善了以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拆迁补偿、征地补偿为主体的农村“五道保障”体系。

以科学规划引领各地具体实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科学规划,离不开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有效推动。制定科学规划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江苏省着眼于实现“两个率先”,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坚持科学规划先行,从时限要求、内容指标、工作部署等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考核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的重要标准。

区分不同情况,确定实现全面小康的时间顺序。20**年,江苏省综合考虑全省情况,提出了实现“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即:到201*年,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到2020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强调,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行统一规划,注意搞好衔接。坚持区分情况、分类指导,把全省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区域,分别确定各个区域的具体时间要求。

体现“全面”要求,建立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江苏省在广泛调查研究、充分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4大类、18项、25个指标要求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包括三项核心指标以及多项具体指标。三项核心指标是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具体指标包括科研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目标值、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社会保障覆盖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城乡居(村)民依法自治达标率、包含绿化和环境质量指数的生态环境指标等等。这一指标体系,既重视GDP指标又不仅仅追求GDP指标,既包括经济发展指标又突出社会发展指标,既考虑城市情况又针对农村现实,较好地体现了全面小康的特征和科学发展的要求。

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职责任务。科学规划和目标要求确立之后,关键在于狠抓落实。为此,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由单纯抓GDP增长向抓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加强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以结构优化促进经济较快增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江苏省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也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科技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一现实,江苏省坚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上,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和质量提高。

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过去,江苏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江苏省委、省政府强调,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把发展物流、商贸、软件和外包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点,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由以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转变。经过不懈努力,近年来江苏服务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4%以上,推动了经济结构向高级化发展,苏南等地还创造了在制造业基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模式。

狠抓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升级。制造业是江苏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的优势产业。为了推动制造业升级,江苏主要采取了两条措施:在产业类型上,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布局上,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现先进制造业的规模发展。目前,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在江苏各地迅猛发展,在苏南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已居制造业的首位。其中,苏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0%;昆山市的信息产业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其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8%,昆山已成为闻名国内外的信息产业基地。

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在这方面,江苏结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实践,着力在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其主要路径有两个:一是在引进外资时突出引入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外著名公司,突出研发中心的引进和建设。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近400家在苏南落户,主要投资于信息、石化、机械、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二是鼓励和引导从事加工贸易的内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同时,强化企业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投入,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积蓄了后劲。

以共同富裕谋求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坚持富民优先和共同富裕,是江苏省“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明确要求。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居民的工资性收入。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和投资环境,鼓励创业和投资,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一些地方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股权合作和合作创业等形式,使居民投资创业从分散走向集中,大大加快了富民步伐。昆山市在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成立了农民创业贷款担保中心等服务农民创业的专门机构,创建了多种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截至20**年6月,全市民营经济注册资本达200亿元,许多人依靠创业和投资实现了致富;开办“富民合作社”123家、“社区股份合作社”14家、“土地股份合作社”5家,入社农户达到13610户。

积极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江苏的主要做法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进程,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南地区,积极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近年来,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连年递增的态势,2004年达到4754元,增长12.1%,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着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全面小康社会成效的重要标准。在江苏省制定的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中,突出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比如,居民住房面积、居民出行的道路标准、居民信息化普及程度、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等,都有明确的指标。全省各地普遍加大了这些方面的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收到了明显成效。

以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在发展实践中坚持统筹兼顾,防止顾此失彼。政府努力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着力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是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的重要经验。

加强对城镇化的规划和引导。苏南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坚持由政府进行科学规划,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实施调控,推动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服务业向中心城镇集中。通过科学规划和积极引导,使公共交通、金融、商业、教育、医疗等得到了同步发展,大大提高了城镇的整体功能。

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为了避免制造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苏南地区各级政府采取了有效对策:一是逐步淘汰资源高消耗性和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业,大力发展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产业;二是建设新型生态工业园,并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三是加大对污染治理、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投入力度,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江阴、昆山、张家港等地先后实施了清水工程、蓝天工程、绿色工程、宁静工程等。

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首先,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目前,苏南地区在科教文卫方面已基本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要求。以教育为例,苏州、无锡、常州3市90%以上的乡镇是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在巩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及了幼儿园教育、高中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30%,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其次,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推进农民市民化。把提供给市民的机会延伸到农村城镇,把高质量的教育、文化、医疗设施办到农村城镇,增加城镇和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设施的供给。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苏南各地推进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力度空前,初步形成了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昆山市建立和完善了以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拆迁补偿、征地补偿为主体的农村“五道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