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才队伍现状思考

才队伍现状思考

为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掌握*市人才队伍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研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推动*市人才队伍建设,日前,*市人事局组织有关人员开展了*市专门人才队伍现状与工作对策专题调研。

一、*市专门人才队伍现状

所谓专门人才,是指人事部门管理的具备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截止*3年底,*市专门人才(以下称人才)队伍基本情况如下:

1、总量。至*3年底,*市专门人才队伍总量达18.1万人。其中,党政人才16679人,专业技术人员141974人(不含驻汕单位)。

2、分布。党政人才中,市直机关4707人,占28.22%,县区9984人,占59.86%,乡镇1988人,占11.92%。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市直60855人,占42.86%;龙湖区13266人,占9.34%;金平区11254人,占7.93%;濠江区2781人,占1.96%;潮阳34558人,占24.34%;澄海区16404人,占11.55%;南澳县2856人,占2.01%。

3、结构。党政人才队伍中,研究生学历297人,本科学历3648人,大专学历8336人;30岁以下的2930人,31-40岁的5955人,41-50岁的5168人,50岁以上的2626人。男性13788人,占82.67%,女性2891人,占17.33%。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高级职称5160人,占3.6%;中级职称39319人,占27.7%;初级职称97495人,占68.7%。行业分布上,工程技术人员27193人,占19.15%;农业技术1*人,占0.85%;卫生技术16153人,占11.38%;教育54187人,占38.17%;会(审)计技术19433人,占13.69%;经济技术17433人,占12.28%;实验技术217人,占0.15%;科研技术197人,占0.14%;其它5961人,占4.2%。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人才工作放到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使*市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的良好局面,为*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主要工作及成效如下:

(一)制定出台好的人才政策措施,使人才引得进。

*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早在*9年,就成立了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首次召开了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关于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意见的决定》,为全市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解决人才引进中遇到的难题,*市委市政府把制定出台好的政策措施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1年,*市制定了《关于引进优秀人才来汕工作的若干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之后又根据实施情况进行了修改完善。《规定》在人才入户、生活补助、科研经费、技术入股、个人所得税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质性的优惠政策与措施,如实施了"特聘人才工作证"制度,使不想将户口迁移来汕的优秀人才及其家属子女能享受市民待遇,解决了优秀人才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为人才的"柔性"流动提供了可能;对*市急需引进的优秀人才,用人单位又卡住不放的,由人事部门予以重新立档,确认身份,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人才引进中的体制性障碍。

二是创新工作措施引进人才。在具体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有关职能部门能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工作措施,使人才引进工作顺利进行。如大中专毕业生是*市人才引进的主渠道,近年来,由于*市大环境的影响,来汕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明显减少,对此,*市人事部门除加强与有关院校的联系,每年年初及时制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意见》,引导用人单位积极接收和储备人才外,还在简化办事手续、畅通就业渠道上下功夫,如大力简化大中专毕业生入户手续和审批手续,坚持做到三个"随到随办",即接收高层次人才随到随办,本市生源毕业生到企业工作随到随办,回市属生源地工作随到随办;放宽报到期限,允许毕业生延长一年报到;办活人才市场,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人事"一条龙"服务等,为*市引进了一大批急需人才。今年春节前夕,*市委、市政府专门邀请*籍应届高校毕业生代表座谈,真诚欢迎他们毕业后回汕创业发展。3月份,*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组织了*职业技术学院、*市电力开发公司和广东南洋电缆厂等11家企事业单位赴广州、武汉和成都等地高等院校招聘人才,采取用人单位当场拍板、市人事部门现场办公的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方便应聘大学生选择就业,取得较好效果。

三是建设载体集聚人才。目前*市经省科技厅认定的专业镇有6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80%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已建立起自己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其中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吸纳科技人员超过600人;拥有金平民营科技园和龙湖民营科技园两个省级民营科技园,其中仅金平民营科技园就集聚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约2500人。*市还创办京粤博士后科技开发基地、博士后创业园、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人才载体建设有了长足的进展,为吸纳和集聚高层次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9年以来,*市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共引进各类专门人才19802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342人。

(二)建立好的人才机制,使人才用得上。

良好的人才机制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基础。近年来,*市致力于人才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主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把人才配置好。人才市场在人才配置上起着基础性作用,随着人才配置市场化观念的日益普及和深入,*市人才市场显现出旺盛的活力。对此,*市一方面加大了传统人才集市的建设力度,除了每周定期举办两天人才集市外,还不定期举办英语、外语、计算机、机械等专业化集市,*9年以来,共举办人才集市545期,进场设摊单位达1.8万家次,接待各类人才达72.3万人次。与此同时,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加快了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步伐,使*人才市场逐步向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服务的方向发展。*0年,*市建立了粤东第一个人才网;*3年初又开通了"手机求职"短信服务,使人才网更加配套。到目前为止,*人才网访问用户已达320万人次,目前日平均访问量达5000人次以上,"手机求职"短信服务已有5000人注册用户,发送信息达22万条。形成了传统的人才集市和现代化的人才网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市场的竞争力和整体水平大大提高,为*市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并初步奠定了粤东区域性人才市场的地位。

二是建立人才选拔机制,把人才使用好。人才作用的发挥是人才工作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市在建立人才选拔机制上做了积极的尝试,形成了市管专家选拔、领导干部公选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公务员考试录用等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效机制,使人才选拔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从原来的"以人选人"发展到"以制度选人"。目前全*市共有优秀专家、拔尖人才103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6人(垂直单位39人)。从*9年开始,*市全面实行公务员"凡进必考"制度,至今共择优录用了728名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1年在市直机关中层领导职位实行全员竞争上岗,科长、副科长平均年龄分别下降5.10岁和4.01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正副科长比例由32.86%上升到46.69%;*2年以来,*市继续在市直机关推行中层领导职位缺位竞争上岗工作。

三是健全人档分离机制,把人才服务好。人才的社会化管理是人才管理方式的大势所趋,实行人档分离是人才社会化管理的基础,也是现代化的人才管理手段。近年来,*市在各种所有制的企事业单位中大力推行人事制度,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积极为各类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人事关系寄挂、档案寄存、党组织关系挂靠,以及代办职称考试评审、社会保险等人事服务。一方面使用人单位从繁杂的日常人事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解决了流动人才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使人才进一步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形成了人才与档案分离的新的人才使用机制。这种新的机制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和人才的欢迎,目前在*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委托代管人事关系的人才达4828人,仅去年一年就新增1026人。

(三)营造好的人才环境,使人才留得住。

如何留住人才,是*市人才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近年来,*市各级各部门坚持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工作宗旨,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营造平等竞争的环境,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一是在人才的选拔中坚决贯彻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无论是领导干部公选、竞争上岗还是公务员考录工作,都坚持做到考试资格条件公开、考试时间公开、考试程序公开、考试结果公开,实行"阳光作业",自觉接受纪检部门和群众的监督,有效地杜绝了考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正之风,赢得广大考生的信任和社会的好评。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涉及面广,社会尤为关注。为进一步严格规范考录工作,*3年,*市人事局在总结历年考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专门出台了《关于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操作办法》和《关于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办法》,对面试和体检过程各个环节作出了严格规定,得到社会各界和省人事厅的充分肯定,省人事厅向全省推广了*市的做法。二是以业绩和能力为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在人才的评价选用上,注重实际业绩和工作能力,对业绩突出但资格条件不够的优秀人才,敢于破格评定职称资格,破格使用。三是对非公有制人才与公有制人才一视同仁。在引才上注意向非公有制单位特别是重点非公有制单位倾斜,有力加强了非公有制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广东省宜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当地组织人事部门帮助下,*9年以来引进各类人才316名,其中研究生2名,本科生26名,高级工程师5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职称考试评审上,*市实行了非公有制单位人才直接到职称部门报考的办法,畅通了职称工作渠道,今年又实行了非公有制单位人事立户的办法,赋予了部分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单位人事管理权限,为非公有制单位提供"直通车"服务,使非公有制单位真正获得了与公有制单位同等的待遇,为非公有制单位人才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2、改善人才工作环境,拓展人才事业发展空间。*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用人单位都注重改善人才工作环境,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从*8年开始连续四年,*市共公开选招了214名应届大学生到基层村(居)委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从中择优选调到市直、区县(市)和镇(街道)机关工作。*2年还在优秀选调生中选拔10名进入镇(街道)领导班子。此外,*市十分重视青年干部实践锻炼,先后选派10批共448名市直单位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抽调年轻干部参加农村基层工作队、"三讲"教育巡视组、计划生育工作队等,让机关年轻干部在实践中接受考验,丰富基层工作经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对科技人才,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能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如提供科研经费、配备先进的研究设备和充裕的人手,对人才委以重任,使人才不断成长,作用得到发挥。*8-*2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获省科技进步奖49项、市科技进步奖23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587项;成果水平达国际先进29项、国内首创或领先87项、国内先进136项。

3、加大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为人才知识提升创造条件。*市把继续教育与培训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一方面下力气抓好公务员培训工作,"九五"期间,*市开展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更新知识、专门业务知识等各类培训近5万多人次。另一方面,依托各用人单位和培训基地,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如市宣传、教育、卫生等部门结合实际,大力实施"宣传系统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名校长、名教师工程"、"科教兴医工程"等人才培养计划,市经贸、建设、农业、交通等系统也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参加专业学会培训和科普活动,培养造就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全市每年平均有50%左右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人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4、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市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基础战略"等人才工作新理念,宣传各地各部门在引才、用才、留才等方面的好经验和创新做法,宣传各类人才为*建设和社会发展建功立业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与此同时,积极实施*市科技进步奖,大力表彰奖励优秀人才。*9年以来共奖励科技项目290个,奖励为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个人1100多人。此外,进一步加强与人才的交流沟通,如定期召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市管专家座谈会,今年初还召开重点高校应届毕业生座谈会,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高层次人才、应用型人才缺乏。*市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职称5160人,中级职称39319人,分别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3.63%、27.7%,同比低于全省的4.51%、31.7%,更远低于全国先进省市如辽宁的11.2%、40.2%,北京的9.40%、33.78%,上海的8.41%、39.38%。高级科研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农业技术人才、法律人才等高、精、新人才以及既懂经济、技术又懂管理,既熟悉国内情况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紧缺问题比较突出。据*市司法局调研统计,全市执业律师仅308人,只相当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的挂牌律师,而且律师队伍中,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3年*市的一起反倾销案件,竟找不到可以胜任的律师。同样,与*支柱产业、重点行业紧密关联的工艺、玩具、塑料、服装、印刷、机械、电子、半导体、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工业设计等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十分短缺。有些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有好的生产线、好的原材料,就是高薪在本地也难以聘到好的技术工人。在调研座谈中,不少民营企业家表示,高素质的"蓝领"的缺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

2、人才引进和人才留住困难。近年来,*市人才引进力度虽有所加强,但引进难度增大,引进人数总体上仍呈下降趋势(详见表1)。有些经营困难企业和老国有企业,甚至长年没能引进企业所急需的人才。如*市韩江机械厂,虽然企业已经改制,但因福利待遇和外部环境等问题,近年来人才引进遇到严重困难,技术力量明显不足,员工平均年龄达48.6岁。另一方面,*自己培养的人才不愿回*工作,特别是*生源本科毕业生回汕工作呈锐减趋势,回汕就业人数与同年应届毕业生比例*0年为75.5%,*3年则降至35.9%(详见表2)。

在人才引进困难的同时,留住人才的总体态势不容乐观,人才外流现象日趋严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外流的现象更应引起重视(详见表3)。

3、人才分布不平衡、人才结构不合理。*市目前人才总体情况不平衡情况非常突出,尤其在地区分布、行业分布方面。周边地区、特别是潮南、南澳等地与城市中心区相比差距明显。南澳全县科技系统具有本科学历的只有2人,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只有1人,高层次人才匮乏问题十分突出。司法系统法律人才90%集中在中心城区,其它区县法律人才紧缺,潮南区司法系统律师、公证员和法律援助人员几近空白。

专业技术人才在教育、经济、卫生等行业分布比较密集,农业、科技、法律等行业相对偏少。据统计,历年来教育、经济、卫生三个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都超过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5%。(详见表4,统计数字不包括驻汕单位)。

(二)原因分析

1、经济发展滞后是人才难以留住的直接因素。

*市经济发展虽已走出低谷但未走出困境。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整体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偏低,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与省内先进地区有不小的差距,在人才争夺战中*市原来拥有的特区优势、沿海优势等已不复存在,在省内竞争力尤为薄弱,不但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前些年引进的人才甚至本地人才也难以留住。在调研中各级各部门都共同反映了外部经济环境和工资福利待遇制约人才工作的问题。*超声电子(集团)公司控股的超声电子股份公司于*8年经批准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0年有3名博士进站开展项目研究,但时至今日3名博士或出国或到外地,都已离开该站。究其原因,薪酬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过大是主因。最近几年,新来大学生的稳定性明显下降,流动周期越来越短,很多人才都流入到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都是*市目前薪酬环境不尽人意造成的结果。况且,*市历来存在重商贸轻工业的积弊,成规模的大中型企业不多,有影响的外资企业、跨国企业更是凤毛麟角,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相对较低、劳动密集型、中低层次技术的企业多,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差强人意,人才个人价值实现空间狭小。这些因素客观上造成*市目前容纳人才空间不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缺乏更多更好的载体。

2、体制不够完善是人才工作未能整体推进的根本原因。

在人才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上,近几年*市虽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仍有不少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如专业特色鲜明、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社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人才的保障、激励以及相关配套制度、措施不够系统完善;人才评估手段和方法仍较单一;运用市场化手段促进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方面还做得不够;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9年*市提出设立市人才资源开发基金,至今仍未正式启动;人才宏观调控仍不到位等等。近几年*市技能型人才短缺严重,不少民营企业只能外出大批招聘人才,但同时*市的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城市周边地区和农村中的青年闲置人员却数量不少。而以技能人才和应用人才培养为目的职业教育、中专教育却呈萎缩趋势。*3年*市高等院校、普通中学在校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两位数的增长,但中专教育和职业教育却分别下降了9.9%和0.8%,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矛盾短时间内可能愈加突出。

3、人才观念的误区是影响人才工作开展的主观因素。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有些用人单位未能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在人才工作上存在不少误区,可以归纳为"六重六轻":重高层次人才,轻适用性人才;重人才的引进,轻人才的开发;重显性人才,轻潜在人才;重人才的经济价值,轻人才的社会价值;重人才的即时效益,轻人才的长远效益;重人才使用价值的挖掘,轻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有的甚至夸大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自动调节,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人才就会蜂拥而至,忽视了发展经济与人才工作的内在联系与协调发展,因此在人才工作上被动应付,思想重视不够,开拓意识不强。个别单位在处理外来人才与本地人才、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的关系上不够得当,不是沟通协调、共同发展,而是设置关卡、处处压制,未能真正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环境,影响了人才工作的开展。

4、政策宣传不到位是制约人才引进力度的重要原因。

*市各级各部门都十分重视人才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人才引进和人才资源开发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有些政策出台后在基层单位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优惠政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实际功效因此大打折扣。在这次调研中,就发现不少按已有政策规定可以办理的事情或者可以享受的优惠,因为经办人员不熟悉而未能办理,用人单位不了解而未能享受,这无疑直接影响了人才引进的工作力度,客观上抑制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四、人才队伍目标预测

根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全省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市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纲要(*6年-2010年)》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市*4-*8的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基本目标为:

(1)人才总量。全省科技·教育·人才大会提出,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年均增长要达到11%,按照这个比例测算,*市到*8年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23万人左右。而*9年至*3年,*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年平均增长3.98%。参考这个增长幅度,如果按照年均增长5%的比例测算,到*8年,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达到17.8万人,其中高级职称6300人,中级职称4.9万人,初级职称12.3万人。

(2)人才产业分布。按三大产业的分布,主要需求情况如下:第一产业为粮食、蔬菜、水产、畜牧、果茶和花卉等支柱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农产品加工、海洋水产、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科技与经营管理高层次人才,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第二产业为通信设备、电子超声、机械、医药、食品、化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高级精细化工和生物工程等;第三产业为外经贸类、金融业、公共卫生安全类、电子信息产业类、旅游类、投资类和各种中介服务类。

(3)人才结构。要平衡人才的区域结构,鼓励人才向区、县、乡镇、街道、企业流动,提高各区县特别是海岛、山区的人才密度。中心城区发挥辐射作用,通过教育和培训、人才流动、短期工作、智力输出等途径,为全市和周边地区输送人才。各类人才在产业、地区、城乡间的分布趋于合理,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和高、中、初级职称比例得到调整改善,人才队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有新的提高。

五、工作建议

成就大业,人才为本。人才战略是社会经济建设的基础性战略。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良好、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期*市人才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全省科技·教育·人才会议精神,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科学人才观,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全面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把人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1、建立人才工作协调机构。要整合原有的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各级要尽快成立由组织、人事、劳动、宣传、科技、教育、卫生、科协、财政等部门组成的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和统分结合、高度协调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各镇、街道要成立人才服务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把人才工作延伸到基层。

2、加强宏观管理。要围绕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制度和环境,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政务环境。制订《*市人才队伍管理办法》,对*市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要推动各类人才的协调发展,既要抓好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又要加快*市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适应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还要加大农村乡土人才的开发培养力度。要加强政策调控,促使人才向工业企业流动,向乡镇、街道流动,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流动,缓和*市人才地区性紧缺的矛盾。

3、完善人才工作责任体系和督办制度。要把人才工作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列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建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制度,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亲自抓人才工作。*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要对市人才引进、开发、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各项人才工作的落实情况和人才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及时解决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纠正人才工作和政策制度执行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对人才工作不落实或执行不力的,要追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责任。

4、加大人才投入力度。要尽快启动*市人才资源开发基金,主要用于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奖励等。积极鼓励和引进其他社会投入,逐步实现人才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要引导用人单位特别是非公有制单位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投入力度,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

(二)突出能力建设核心,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1、加大三支队伍培养力度。党政人才培养要积极实施"大教育、大培训"计划,认真落实干部教育培训的各项规定。按分级分类培训原则,继续推行在职干部定期轮训制度,重点落实后备干部、年轻干部培训计划。要按照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认真开展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知识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完成公务员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培训考核以及WTO知识、依法行政等知识的培训考试工作;开展公务员普通话培训及测试工作;对涉外单位及岗位需要的工作人员进行英语等级考试。努力培养一支政治坚定、执政为民、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党政人才队伍。

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要制订《*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严格执行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和考核评估制度,把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完成继续教育情况作为任职、晋升、定级等的重要依据。以高新科技和创新思维为主要内容,培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创造能力。要建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掌握队伍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要完善《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择优选拔一批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纳入*市人才工作协调机构进行统一管理、重点培养,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带头人队伍。

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要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目的,多渠道、多形式组织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各类管理知识培训,培养一大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善于开拓经营的管理人才。要拓宽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视野,积极探索通过人才市场招聘和社会公开选聘经营管理人才的方法,努力提高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水平。按"积极引导,自愿参加"的原则,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组织方式、方法。

2、完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自学考试和现代远程教育,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要优化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支持办好*大学,加快*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发挥高等院校,中专、技工学校,党校(行政学院),经济干部管理学校等培训机构以及继续教育基地的作用,建立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体系。要根据*市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增设*市紧缺专业,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要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引导用人单位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人才。

(三)完善引才政策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1、制定更加优惠的引才政策。进一步修订《关于引进优秀人才来汕工作的若干规定》,适当降低门槛,提高优惠条件,特别要增加两院院士和高层次人才的安家补助费额度。试行科研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将项目研究过程中人、财、物的分配权授予首席专家,调动科研带头人的积极性。要放宽人才落户限制,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毕业以上人才,允许其在*市范围内先落户,人事关系由各级人才服务中心。对*市急需的紧缺专业人才、高级技能人才以及其他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要适当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协助解决引进优秀人才的子女就学问题,保证外来人才子女享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在人才引进上要开辟无障碍的"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

2、搭建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要加快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工业园区,办好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博士后创业园,加快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企业工作站和京粤博士后*科技开发基地建设,增强人才的集聚效应。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逐步健全一批为民营科技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平台,重点抓好行业信息中心、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心、行业设计中心、软件技术研发中心等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市海外侨胞众多的优势,加强与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专门人才以及国(境)外企业、民间团体、人才中介机构的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引进国(境)外人才智力。

3、探索人才引进新渠道。在人才的引进上,既要鼓励人才以办理调动的形式来汕工作,又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用才观,鼓励人才以长短期聘用、项目合作、技术咨询、技术入股等形式为我市用人单位服务。要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市紧缺的科技开发、工程技术、营销策划、信息咨询、金融、保险、证券、法律、计算机以及高层次的教育、卫生技术等专业人才,提高*市人才资本积累的存量,又要大力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建立一支服务于我市经济建设的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外部人才队伍,通过"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合,最大限度增强*市人才队伍实力。要主动组织和配合用人单位参加国家、省举办的大型人才集市,或者直接到国内院校招聘紧缺专业和高层次人才。要加强与外地特别是中西部城市政府人事劳动部门的沟通和合作,通过签订人才或劳务输入协议,尽快解决*市工艺、玩具、塑料、服装、印刷、机械、电子、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应用型人才缺乏的矛盾。

(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增强人才队伍活力

1、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要确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基本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结合能力、业绩、品德、知识等要素,建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职位的要求,制订分类分层的人才评价系列。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要不断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等制度,建立科学的党政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专业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要以打破终身制为重点,推动职称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要建立完善反映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和反映综合管理能力等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要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应用各种现代人才测评技术,提高人才测评的科学化、标准化、多元化与社会化。组建*市人才评价中心,开展人才专业水平和能力的规范化测评工作,为*市人才引进和使用提供依据。

2、健全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要深化各类人才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刚性的人才使用机制。要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继续规范和完善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大力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实行竞聘上岗,努力营造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才环境;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研究制定产权代表、经理人才和党务人才的选拔办法,改革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任用方式;要打破身份、学历、资历限制,建立完善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非公有制企业技术骨干的评聘任用机制。

3、建立完善分配激励机制。要建立完善符合各类人才特点、体现业绩、鼓励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在分配上向高层次人才和拔尖人才倾斜,保证创造一流业绩的人才得到一流的回报。要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事业单位工资分配自主权,逐步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指导企业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基本工资制度,提倡推行各种形式的岗位工资制,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对科技骨干和管理骨干可探索试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分配办法,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可采取项目成果奖、科技产品销售收入或利润提成等形式给予重奖。要合理拉开不同层次人才的分配差距,推行关键性管理、技术岗位和高素质短缺人才岗位的津贴制度。要建立优秀人才奖励制度,设立"*市优秀人才奖",从今年开始,每三年奖励一批优秀人才,鼓励人才出成果,做贡献。

4、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要建立覆盖全社会人才的基本保险制度,鼓励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推行对重要人才实行政府投保制度,保证重要人才的基本收入。建立有利于人才流动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人才流动中社会保险关系衔接办法,使人才在不同就业阶段、就业地区、就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为人才合理流动创造条件。

(五)加快人才市场建设,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水平

1、加快人才市场网络建设。要加大人才市场及其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适应人才市场发展迅猛的需要,易址重建*市人才市场,扩大市场规模,解决市场拥挤不堪的状况。加快区(县)人才市场建设步伐,各区(县)要于今年内建立人才网站,为辖区人才交流提供平台。要实现市与区(县)人才市场的联网,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统一协调的人才市场网络。要进一步优化*市人才市场运作,开展与省内外著名人才市场和人才网站的合作,加强对粤东地区的辐射,争取省的支持,建成粤东区域性人才市场。要顺应泛珠三角一体化战略,积极参与大珠三角城市群人才交流一体化战略,与南方人才、深圳人才大市场等共同构建人才交流大平台。

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要加强沟通协作,坚持法则统一、分工协作、信息沟通、各具特色的发展方向,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体系。

2、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要积极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体制改革,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构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各级人才服务中心和劳动力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完善人事和劳动制度,拓展服务内容,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关系寄挂、档案寄存以及代办工资定级、社会保险、出国政审、职称评定等全方位的人事劳动业务服务。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要为无法入家庭户口和单位集体户口的外来人才提供户口挂靠服务,积极探索流动人才户口挂靠管理办法,切实解决人才入户难问题。

3、加大人才市场管理力度。要大力发展人才中介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享受与职业介绍机构同等的税收、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健全人才中介机构准入制度,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和管理。要加大对"黑中介"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人事(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才市场供求主体的合法权益。

(六)优化人才环境建设,营造重视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更新人才观,只要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的,都是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

2、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要大力宣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宣传*市各项人才政策措施,大力宣传优秀人才事迹和人才工作先进经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要改善容才环境,通过在全社会推广普通话和举办免费潮汕话培训班等活动,形成良性互动,增强外来人才对潮汕文化的认同感。要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为人才创造环境舒适、人际关系融洽的工作生活环境。

3、营造快捷高效的人才服务环境。各级人才工作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强化服务意识,畅通服务渠道,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主动地为各类人才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要建立*市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在内的各种服务。建立人才跟踪服务制度,对*市引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硕士学历以上人才、高级技能人才进行跟踪服务。非公有制单位在办理有关人才工作业务时,能取消中间环节的要尽可能取消。要积极探索实施外省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异地确认的办法。

4、倡导重视人才的社会风气。党政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者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对人才要充分信任,敢于压担子,放手使用。要积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人才的作用得到应有发挥。要充分发挥派、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人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关心人才工作,做好人才工作。重视"小环境"建设,坚持用事业、感情和适当待遇留人,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使命感、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