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考

**县*村是一个出门皆山,地无三分平的偏僻小山村,距离县城有110多公里。198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70元,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沟沟。顺乘改革开放的春风,村党支部书记苏新添同志带领*人走活了“要脱贫灯先明、要致富先修路、要发展需办厂”三步棋,使*村在短短的几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村拥有水泥厂、火电厂、人造板厂、胶合板厂、造纸厂等10多家骨干企业,200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4.6亿元,村财收入576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2万元。2005年*村被中央文明委评为首届“全国文明村”,并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等称号。村党委书记苏新添同志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综治工作先进个人,省、市劳动模范,连续被推选为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代表,并当选为十五届、十六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村二十几年来的跨越发展,充分展示了老典型的新姿态、新业绩、新探索,生动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好、“三个文明”建设坚持好、党的作用发挥好,塑造了“思源思进、团结拼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务实创新,崇尚文明、乐于奉献”的*精神,成为新时期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成效

上世纪70年代末,*人还以木棚为屋、松枝照明、野菜充饥、卖柴为生。改革开放后,在村党支部书记苏新添的带领下,*人民充分发扬“团结一致、艰苦创业”的精神,牢牢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中的各种艰难困苦,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致富路,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求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目标不断迈进。

一、坚持工业兴村,实现生产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富民是第一追求。只有生产发展了,群众富裕了,社会才能安定,和谐才有基础。因为“地无三分平”,*人感到:靠农业发展致富将行不通,走不快。于是,苏新添等一班人将*村的致富路引向“工业兴村”。他们立足*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依靠科技、内扩外拓、多元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不断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构筑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体系。目前,全村拥有电力、水泥等工业企业10多家,年创产值4.6亿元,全村经济结构实现了由农业型向工业型跨越。一是加大投入,优化环境促发展。*地处偏僻山区,要发展经济,改善基础设施至关重要。近年来,*人发挥“愚公移山”精神,移山填谷,平整土地800多亩,拓宽了企业发展空间;建成程控电话模块和移动电话直放站,彻底解决通讯困难的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信息支撑;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铺设和拓宽*至安溪水泥路38公里,缩短往泉州、厦门等地里程58公里,畅通了企业发展“快车道”;投资1200多万元,架设安装*、漳平、永春、安溪3.5万伏输变电线路85公里,集团8万多千瓦水电、火电并上大电网,保障集团的生产生活用电,为企业快速发展注入“推进剂”。二是大胆创新,科技兴企增效益。*的企业大都是资源型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就必须不断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近年来,*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在企业内部进行了以提升技术含量为重点的工艺技术改革,有效节约成本,增加收入。加大*水泥厂的技术改造力度,使企业通过TQC达标验收、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及产品质量双重认证,每吨水泥降低成本近100元;委托湖南电力设计院对*火电厂进行专门设计及机器调试,高薪聘请3名高工进行技改挖潜,使每度电节省煤耗3分钱;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火电厂排放的废气收集起来,为人造板厂提供热动力,为学校、宾馆提供热能,仅此一项,年可节省煤耗2万吨,为企业增加利润800多万元;把胶合板厂的废料收集起来,经过粉碎为人造板厂提供原料,把人造板厂的废料打成纸浆,送到造纸厂。这样,一根木头从主干到树枝都能充分发挥作用,产生出最大限度的效益。三是调整结构,多元发展壮实力。针对集团公司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村党委认真分析形势,把准市场发展脉搏,投入资金1亿元扩建第三火电厂24000千瓦机组及兴建长塔水电站和坑仔口火电厂,真正把电力做成*又一支柱产业。健全完善产业链,投入巨资开采铅坑石灰岩矿和溪塔红旗桥煤矿,保证水泥厂、火电厂的原料供给,形成产业互补,有效降低企业生产风险。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重点项目立项,在坑仔口镇投资建设2×25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成后年可产水泥200万吨,年可创利润达1.2亿元。注意发挥山地多的优势,投入巨资综合开发4个大型果林场。发挥*品牌效应,主动接受牛姆林生态旅游近距离辐射,把魅力乡村游做大做强,为村集体和村民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几年来的多元化发展,*形成了企业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壮大经济总量,提高了抗风险能力。2005年“*”牌商标荣获*省驰名商标荣誉称号。

二、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生活宽裕

确保人人过得去,是温饱社会的标准;争取人人过得好,是小康社会的追求。这句话很通俗,但却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二十几年来,*村党委正是按照这句话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促使农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让农民真正过上宽裕的生活。一是广辟渠道,百姓致富有门路。致富百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首要目标。当前,*村人心思富、人心思进,这是发展农村经济最大依靠。如何引导百姓致富热情,把这种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村党委从本村的现实基础出发,提出“成立*集团,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村里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充分利用企业、学校等教育场所和资源,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常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增强发展生产、转移就业的能力,为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持。依托发电厂、造纸厂、胶合板厂、水泥厂等企业,全面推行企业内部股份制改革,引导、扶持400多名村民进企业、入股份,村民基本由农民转变为股民和工人,股份分红和工资收入已成为村民稳定的经济来源。在农村工业化发展大潮的推动下,苏国泰、苏启绵、苏绵远等一批思想活跃、善于创新、勇于拼搏的农民,改变创业观念,选择承包企业、投资其他项目或到外地经销水泥等“*”牌系列产品,加快致富步伐,年收入均超百万元。200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2万元,比1980年翻了457番。二是理性消费,群众生活有质量。增收致富来之不易,富裕起来的*人当然不只会“吃喝玩乐”,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他们消费的主要趋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先后投资2.15亿元建设全市首家村办中学——*中学,形成从幼儿园到高中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同时高薪聘请全国各地优秀教师任教,让山区孩子享受到比城市学生更优越的教育条件。积极发展文化事业,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工人俱乐部、*剧场,创建了党员活动室、电视录相室、图书阅览室,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把光纤等资讯网络引进小区,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国内外的市场信息和经济动态。加快发展卫生事业,村里投资100多万元完善了卫生院基础设施,聘请8名医护人员驻村服务,进一步改善基层卫生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有效解决农民就医难问题。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村民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外出旅游已成为村民休闲的新方式,去年全村组团外出旅游达98团次。出门有小车、居住有别墅也不再是一种奢求,全村有一半以上的农户购置了小汽车,多数的家庭住上了设计合理、功能分区、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成套住宅或别墅,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60平方米以上。三是共享宽裕,社会福利有保障。富而好行其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农民生活走向宽裕的同时,*村的社会福利事业也取得很大进步。村里专门设立教育基金,每年把村财收入的10%投入教育事业。建立奖学奖教金制度,规定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免费入学,凡是考上大学的学生,村里每年给予补贴1万元,村里的教师除工资外,每年平均可以拿到各种补贴和奖金2万元以上,教学出色者另有5000元至80000元的重奖。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外来员工的生活环境,集团中层干部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可分到一套三房二厅的住房,子女可在*接受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教育,使他们融入*的建设和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注重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每年发给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400元养老金,还拨出专款补助受灾的农户。企业员工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工资福利年年稳步递增。同时,村里热心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大力帮助灾区和贫困地区建设,几年来用于扶贫济困的款项达2000多万元。

三、坚持载体推动,实现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几年来,*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开展创建文明新村活动,树起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一是强化教育引导,促进乡风文明。村党委重视以德治村,依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村情民意,认真制定《村规民约》和《文明准则》,大力倡导家庭和睦不拌嘴、孝敬老人不忤逆、崇尚科学不迷信、移风易俗不浪费等良好风尚,用文明意识来抵制歪风邪气。依托*中学、工人俱乐部,经常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帮助农民群众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逐步在农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中央候补委员、村党委书记苏新添同志结合自己参加党的十六大的亲身经历和*的发展历程,带头宣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让党员群众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建设文明乡风的意义与作用,为*村实现乡风文明指明了方向。结合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引领农民群众深入开展“实现乡风文明我应该做什么”等专题讨论活动,使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家喻户晓,让群众自觉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中来。二是构建企业文化,带动乡风文明。“生产是基,文化是魂”。*集团充分认识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在挖掘和整合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搭建活动平台,提高文化品位,在带动乡风文明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效果。搭建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平台,利用节假日和闲暇时间开设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等培训班,举办“企业管理论坛”、“企业文化沙龙”等活动,对企业员工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专题教育,极大地推动了村民员工好学上进的风气,激发了干部群众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热情。搭建员工技能展示平台,定期开展“奉献在岗位”、“我为企业发展献一计”、“建功立业向我看齐”等活动,评选优秀党员、知识型员工、创业标兵,激发员工创业热情,形成“比拼赶超”的氛围,增强奉献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搭建员工文体娱乐平台,常年组织开展电影晚会、篮球比赛、演讲比赛、知识比赛,每月邀请高水平文娱演出团体进村演出,不断丰富村民及员工文娱生活,进一步推动群众破除陋习和旧思想,养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三是深化创建活动,推进乡风文明。村党委坚持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及时成立“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道德评议会”等民间组织,广泛开展“文明户”、“文明家庭”、“五好家庭”评选活动,全村90%以上的农户被评为“文明户”,去年村民黄菊一家被授予“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称号,真正形成了人人讲文明、家家创文明、户户争文明的良好氛围。*集团重视人才工作,先后从全国各地引入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800多名,聘用优秀教师100多名,吸引永春、安溪、漳平等地学生2000多名,在示范带动村民文明素质整体提高的同时,进一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2006年高考,*中学取得优异成绩,高考本科上线率达84.5%,位居全县第一名。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建设“平安*”为载体,配齐配强治保调解干部,切实发挥治保会、调解会的作用,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至今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100%。如今的*村,呈现党风正、民风淳、人心齐、效益增的新景象。2005年,*村被中央文明委评为首届“全国文明村”。

四、坚持建管结合,实现村容整洁

*村把改善村容村貌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认真抓好意识养成、规划建设和到位管理三个环节,实现了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新村建设目标。一是广泛宣传造氛围。*村在加大全村环境保护基础体系建设的同时,结合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利用*网站、《*简讯》、宣传栏、村民大会等各种媒介载体,广泛深入宣传环境卫生管理有关政策规定、卫生常识,强化对村民环保和公德意识的教育,使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在村民、学校和企业中普及,广大村民、企业员工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保持村容整洁已经成为村民、企业员工共同的自觉行为,形成了“大家住*、大家净*”的浓厚氛围。二是科学规划搞建设。村党委聘请高校专家,按照高品位宽裕型小康村的标准,对全村进行适度超前的整体布局和科学规划,明确划分出办公、生活、教学、企业等功能区,为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采取“村里贴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方式,依据新村的总体规划,实施“安居工程”、“硬化工程”和“美化工程”,对全村进行拆旧建新。先后建设了中心村的商贸市场、商住小区、*中学、*宾馆、工人俱乐部等一批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大型建筑,建成300多套的标准住房,改善外来员工的住宿条件,并把海拔900米以上偏远的角落——灯草山角落20户村民整体搬迁到中心村。去年,村集体投入300多万元购买位于*村旁属于永春溪塔国有林业采育场1946亩即将采伐的林木,并一株未动保留了下来,进一步保护了村庄四周的青山绿水,努力打造“生态*”。先后投入资金400多万元用于村庄绿化美化,并逐步完善村庄的夜景亮化工程,发动村民进行门前屋后、阳台天台立体式绿化,努力打造花园式新村。现在的*,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0%,村里屋舍错落有序,道路宽阔整洁,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犹如一个洁净的“世外桃源”。2005年*中学还荣获“省级花园式先进单位”称号。三是健全机制抓管理。村党委积极借鉴一些好的管理经验,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卫生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督查管理,扎实抓好村容村貌治理工作。由村集体划拨专项资金,建设高标准的垃圾处理场、购置专业的垃圾车、添置近100个垃圾桶,进一步完善保洁设施,聘请专门的园艺人员和清洁工负责花圃管理和村庄保洁。研究制定村级“环保公约”,对村企三废排放的环保目标、村民使用农药、化肥的环保要求以及村民的保洁责任和环保责任都作出明确规定。实行各家各户“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规范村民的禽畜养殖、垃圾堆放等。成立村容村貌综合管理队伍和民间劝导队伍,加强监督管理。村委会还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项检查评比,对好的做法和事迹予以表扬奖励,对违反环保规定有损村容村貌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并限期纠正和改进。

五、坚持制度创新,实现管理民主

“无规矩不成方圆”。村党委一班人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坚持制度创新,实行民主管理,大胆改革企业发展模式,完善企业运行机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在进一步扩大民主的同时不断扩张集体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一是创新领导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村企共建模式,根据村集体企业不断发展,党员人数不断增加的实际,及时改进党组织设置,做到“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组建到哪里,党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现在党支部覆盖了所有企业,凡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企业都建立党支部,党员不足3人的企业以集团机关党组织为依托,建立党小组,实行“挂靠管理”。在每个支部中实行党支部书记与厂长“一肩挑”,把企业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逐步探索出一条“以村建带企建,以企建促村建”的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子。全面实行村企交叉任职制,村党委、村委会、集团公司三个机构一套人马,村党委书记兼任集团董事长,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委员交叉兼任集团董事和骨干企业厂长,既减少村干部职数,又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村企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和定期考核奖惩制度,促使他们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全面实行村党委会、村委会和集团董事会联席会议制度,做到小事有沟通、大事会上定,确保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效推进村集体及集团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开展。二是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素质才能为取舍,凭政绩贡献论功过,积极推行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党委集体研究和任前公示等制度,增强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把发展党员和培养村企干部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培训和压担锻炼的办法,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近年来发展的党员已大多成为生产经营骨干,担任了企业中层以上领导职务,一些新党员进入了村企党组织的领导班子。现村党委9名委员中,每个人都有专长、且能够独挡一面,其中高中以上7人,平均年龄42岁,非*村籍4人,集团各企业的许多重要岗位也由外来优秀人才担任,有效激发了全体员工的创业热情。三是创新分配机制。村党委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大锅饭”分配模式,率先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在确保企业员工年均工资递增15%的基础上,实行浮动工资制、年薪制,落实奖惩激励机制,把干部员工的工资报酬与个人的能力、业绩紧密挂钩,实行按劳、按能力分配,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现在*的员工工资收入差距正在合理拉大,体现了对劳动创造和知识价值的认同,吸引了一大批有本事的优秀人才来*创业。四是创新企业管理机制。全面推行股份改制,从1998年开始推出了股份改革方案,发动集团员工和村民入股,既提高了村民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又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推进了企业产权体制改革。目前公司员工和村民持股额达30%,形成集体控股、干部群众持股的经营方式,使集体和个人走上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富裕的道路。积极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厂务公开、校务公开等制度,进一步增强了村务、厂务和校务管理的透明度,真正做到公正廉明,取信于民。有了制度的保障,*的各项工作运作有序,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村在短短二十几年间从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发展成为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典型,其变化不仅让人惊叹,也让人深思。*的发展不是突变式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尤其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诸多启示。

1、新农村建设必须围绕“二十字”目标要求,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人一直以来的追求和奋斗目标。二十几年来*人在新农村建设历程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合理规划,统筹兼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切实抓好拆旧建新、创建企业文化、推行文明乡风、发展教育事业、健全各项制度等工作,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新农村建设必须有一个团结向上、勤政为民的村级领导班子,尤其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村班子一班人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关心群众冷暖,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在苏新添的带领下,全体党员干部一心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了民富、村富,党员干部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凡事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干部率先做到;每个艰苦的岗位,每个关键时刻,都有党员挺身而出,勇当“排头兵”,极大激发了全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发展,苏新添功不可没。但是,如果说*村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完全是苏新添一个人的功劳,可能连苏新添自己都不认可。没有苏新添,*固然也能像其他农村一样能得到发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选准一个支书,配强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致富一个村子”正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3、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在苏新添的带领下,*村旧貌换新颜,*人着实尝到了“能人治村”的甜头。然而,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壮大,苏新添颇有感触地说:“个人能力再强,终究是一个人的力量。*村的发展,离不开能人,但更需要制度保证。”村党委一班人统一思想,大胆创新,狠抓建章立制工作,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民主决策、选人用人、分配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4、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致富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在*,集体经济占95%以上,全村劳动力全部由农民转变为企业工人,并在企业中拥有股份,每年可以根据企业收益情况按股分红,村民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村党委坚持思源思进,千方百计做大做强集体企业,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在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齐头并进。村党委书记苏新添常说:“一人富不是真富,只有群众都富了才是真正的富。”村党委始终坚持致富不忘国家、不忘社会、不忘群众,热心扶贫济困、社会公益等事业,带动了村富民富,共同致富。

5、新农村建设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选准路子持之以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村的过去不仅无电无路,甚至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更谈不上发展。而*人不甘落后,在村党委的带领下发扬“思源思进、团结拼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务实创新,崇尚文明、乐于奉献”的*精神,立足*,发展自己;依靠科技,壮大自己,带领群众认准目标,持之以恒,既苦干实干,又善于抓住历史赋予的一切机遇大胆地干,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走活了“要脱贫灯先明、要致富先修路、要发展办工厂”三步棋,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