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科学发展加快县域经济思考

科学发展加快县域经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对新时期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思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键要落实在实践中,最终要体现在发展上。始终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发展的眼光认清形势,用发展的思路谋划工作,靠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深化认识、研究发展问题

实践表明,只有深刻认识,找准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才能保证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要深刻认识我国经济梯度转移带来的机遇。我国经济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拓展的趋势,要发挥我们投资和营商成本相对较低,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等比较优势,给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二要深刻认识自身比较优势带来的机遇。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找推本地区本部门的区位优势,以特立县,以特兴县,有特才能有竞争力,有特才能有市场前景,有特才能发展县域经济;三要深刻认识加快经济发展,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好的工作思路要通过扎实的工作来落实,要解放思想,开阔思路,研究问题、研究政策、研究措施、研究机制和办法,想新办法,出实招,以创新的精神推动工作落实。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实际、发展优势产业

坚持特色型原则,正确认识和把握县情,选准优势,择业重点发展,围绕优势产业创特色,特色产业创一流。一是做大做强中药材、马铃薯两大特色产业,依托我县“西北药都”、“天下药仓”和李氏文化品牌,大力发展以中药材为核心的种植、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另外,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面积种植马铃薯。二是突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充分利用中药材、粮油资源优势,加强中药材加工、粮油加工,洋芋精淀粉加工产业的发展,同时摧生出真正能带动千家万户,辐射全县全省及至全国的龙头骨干企业,通过“企业+农户”的形式,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打造劳务经济输出品牌。通过抓好“订单培训”等行之有效的劳务工作机制,加快劳务输转力度,增加务工收入。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环境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和舆论环境的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是不断改装生态环境。充分利用退耕还林(草),农村能源建设,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和农业结构调整,建设优美环境。二是不断改善基础设施环境。政策要适度倾斜扶持,着力解决山区交通、电力、通讯、梯田、水利等硬件落后的“瓶颈”。全面加快城区和建制镇的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三是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下功夫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适应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有序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同时也可以招商、安商、富商,实现借力发展。四是全力营造舆论环境。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克服思想障碍,大力营造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实现县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四、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完善机制改进工作作风

良好的工作作风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发展县域经济需要各级干部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形成抓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此,必须在工作中克服两种不良思想,一种是盲目“政绩观”,不从求真务实的高度出发,而单纯追求“政绩”,使一些上马的项目见不到成效,不同程度损害了群众利益,影响了干群关系;另一种是盲目“冒进观”,不切合实际,不顾财政和经济发展水平面,盲目冒进,作风漂浮,急于求成,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工作中永葆先进性,推进工作不断前进。

五、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富民和强县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前,要着力解决好富民、强县、社会保障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经济与社会发展兼顾并重;二要处理好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县域经济的发展,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三要处理好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的关系。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连接点,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繁荣农村的需要,也是发展城市的需要。一要加快城市建设,着力提高城市竞争实力,增强县城辐射带动功能。二要扶持农村发展。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四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及政府职能转换的同时,坚持把改革力度与群众可承受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把群众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