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干部交流负面影响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干部交流负面影响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干部交流负面影响思考

干部交流有利于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但干部交流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必须制定相应的对策以控制负面影响

根据中央的要求,*年下半年到*年上半年,各地市(州)、县(市)、乡(镇)将要集中完成领导班子换届工作,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按照中央*年8月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干部交流。实践表明,干部交流有利于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也有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关注和研究如何减少干部交流中所产生的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问题,是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干部交流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1.容易导致交流干部的短期行为。一般而言,由于对干部交流的任职年龄、年限都有比较明确具体的规定,从而使干部交流工作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短期行为,并程度不同地滋生一些负面影响。有些干部因为有“到时可走人”作为保障,往往重“官”意而轻民意,重“显绩”而轻“潜绩”,不太重视那些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工作,而追求一些短期的、虚假的政绩,甚至出现一届政绩、几届负担的短期行为和形象工程,延误了当地发展的时机,影响了科学发展观在当地的贯彻落实。另外,由于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工作环境条件、工资福利、生活待遇存在较大差异,逆向交流时,往往出现干部不安心交流地的工作,在工作中缺乏预见性、规划性及创造性,工作质量大打折扣的现象。

2.容易影响本地在职干部的积极性。有时候,交流面相对偏广、交流职数相对偏多,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些本地干部的积极性。目前,县级市(区)党委成员一般为9至11人,按干部交流的有关规定,班子中外地交流干部大约占六七个。只有宣传部长、党委秘书长和常务副市长是本地干部。干部交流并不增加原有班子职数,交流干部进了班子后必然造成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干部提拔受到限制,影响这些单位中层干部的积极性,使他们或多或少对交流干部持有抵触情绪。

3.容易造成执政资源浪费、行政管理成本增加。第一,容易导致干部资源和行政资源的浪费。交流任职的领导干部上任后,要有一段时间来适应环境和了解情况。在这段时间内,很难有大的作为,结果造成干部资源和行政资源的闲置。如果非要凭老经验而不按实际情况马上“烧三把火”的话,往往导致重大决策的失误,大伤地方发展元气。第二,干部群众对交流干部不了解,交流任职的领导干部作出的决策,在推行过程中,在认可度不高的部门和人员中容易出现消极对待和中间梗塞现象。这样,执政成本就明显增加了。第三,有些被“交流”的“一把手”要对新单位的人事安排根据自己的“口味”做些调整,引起一些震动。任期届满时,又会出现做“好人”现象,提拔一批,又引起一些震动。第四,易地交流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较高的费用。

4.容易产生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现在交通日益方便,交流任职干部一般都不带家属,“走读”现象较为突出,难以全方位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科学的决策要有正确的信息做支撑,本地干部由于熟人、亲友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也相对比较多,得到的信息也较直接。相比之下,外地交流来的干部信息渠道相对较少,信息大多是别人经过选择甚至刻意加工后传递给交流任职干部的。加上文山会海和迎来送往,交流任职的干部很难抽出时间深入基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由于基层有应付调查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即使偶尔有下基层进行调查研究的机会,往往也由基层干部牵着鼻子走。

5.容易导致民主化选举制度流于形式。交流干部是“空降部队”,在依法选举干部方面,当地党代表或人大代表因对交流任职的领导干部的情况不了解,所以在落实党委用人意图和体现群众知情权、选择权、任免权和监督权方面,一般不容易结合得好,往往出现选举不够顺利的情况。如何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同扩大干部工作的民主化有机结合起来,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

二、控制干部交流负面影响的路径选择

1.要在通过健全完善实绩考核体系、尽可能减少交流干部的短期行为上下功夫。为了防止交流干部考核的“变味”,把交流干部的短期行为降到最低程度,在完善领导干部政绩实绩考核体系方面,必须以扩大民主为出发点,按照责任度、关联度、知情度的强弱设置评价主体,把上级评价、同级评价、下级评价、专家评价、相关人员评价、群众评价、考核组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提高专家和公众的参与度,形成一个立体交叉的科学的评价主体体系。在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方面,要把领导干部的政绩与简单的指标完成情况区分开来,注重考核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工作实绩和廉洁自律等内容。此外,要重视考核结果的应用,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2.要在自觉遵循按需交流和适度交流原则、尽可能减少本地在职干部的抵触情绪上下功夫。干部交流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性,要结合地方实际,遵循按需交流和适度交流的原则,不能盲目实行“一刀切”。切实走出“干部交流优则仕”、“交流的‘和尚’就可靠”、“交流就是拥有”、“交流之后万事大吉”等误区。第一,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的特点、区位优势和资源现状及特殊需要,选拔一些懂经济、有管理能力的干部进行合理配置,使交流任职的干部确实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第二,最大限度地优化领导班子结构。要充分考虑班子成员的知识特点和年龄结构、气质及性格特点,实现成员之间的有机结合和互补,使交流任职的干部确实为增强班子整体功能所需要。第三,干部交流要有一个合适的“度”。对一个地方领导班子而言,交流干部的数量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本地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要协调管理好本地干部,正确处理交流干部与本地干部的使用关系。

3.要在坚持以人为本、尽可能减少干部交流任职成本上下功夫。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爱护、支持交流到相对落后的地方任职的领导干部,减少干部资源的隐性浪费。到落后的地方任职,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个人生活以及家庭等各个方面,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困难。因此,既要注重加强交流任职的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又要切实关心其家庭和个人生活情况,解决好交流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不当“走读官”。其次,要考虑交流地在气候、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与原地的相似性,以增强交流任职干部的环境适应能力,使其能尽快地投入工作。再次,要完善配套制度,降低经济成本。要建立与交流任职相关的合理化用车制度、住房制度、工资制度、家属就业及子女就读制度,压缩行政开支,减少党政领导干部交流任职的成本,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地方经济建设上,用在提升工作效能构建和谐社会上。

4.要在建立领导干部民情日记审核制度、密切干群关系增强亲和距离上下功夫。交流干部来自外地,群众对其缺乏了解,如果不深入群众,就不可能建立深厚的群众基础。民情日记审核制度能有效反映交流任职的党政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密度、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能促使他们多下基层,多调研,多了解实际情况,以利于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减少群众上访的次数和规模,增强决策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

5.要在进一步完善减少干部交流负效应机制制度上下功夫。干部交流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在工作实践中真正做到尽可能把干部交流的负效应降到最低程度。首先,要贯彻实施好《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中关于“交流范围和方式”的规定;其次,要建立加强交流干部经常性教育管理的具体操作的制度;再次,要跟踪好、总结好干部实际交流情况,做好及时的信息反馈及处理,做到以客观真实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交流干部制度;最后,干部交流应突出重点,增强计划性,真正做到与领导班子换届调整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