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提升劳务经济思考

提升劳务经济思考

近年来,*县劳务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劳务产业也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劳务输出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意义

*县作为一个传统而欠发达的农业县,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对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县农村人口比例高,农民人均占有资源的绝对数小,农业就业岗位有限,富余劳动力相对较多,农民单纯依靠有限的土地增收困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对农民来讲,成本低,见效快,收益大,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展农民致富空间的重要渠道,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2、发展劳务经济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有效措施。劳务输出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能带回资金、技术、信息等特点,是短、平、快的开发式扶贫项目。它不仅能让贫困群众在短期内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务输出能让他们开拓视野、启发思维、学习技能、增强生存能力,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3、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目前,*县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工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必然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进城务工人员利用打工学到的技术和经验返乡创业,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带动了当地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这对于贯彻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4、发展劳务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产业,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发展*经济,致富*广大农民,应把*农村的劳务产业开发做为突破口。农民外出务工,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将城市文明带到了农村,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我县发展劳务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在农业效益下降的情况下,县政府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和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劳务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素质偏低,有碍于劳务经济的发展。我县劳动力资源充裕,但输出人员大多文化素质低,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大多从事采掘、建筑等繁、难、险、重、苦等高体能、低技术的劳务工作,其整体素质状况与实际需要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很多用工单位,特别是新型工业、高科技产业用工,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县富余劳动力的输出。

2、就业观念落后,竞争意识薄弱。不少民工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要求不切合实际。我县一些农村劳动力对于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管理型工作岗位干不了,而对苦、难、脏、累工种又不愿意干。同时他们就业竞争意识薄弱,缺乏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上岗的勇气和耐心,不敢也不想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双向选择,使他们无法较全面掌握劳动力市场信息和了解劳动力需求情况,丧失了一些合适的就业机会。

3、配套政策和管理不完善与农村劳动力流动不相适应。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我县采取了一些鼓励、支持政策,农民就业的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劳务输出工作中的信息传递、技能培训和保障维权等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不相适应。

4、劳务输出工作机制还不十分完善。我县虽然成立了劳动力资源开发局,具体承担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工作,但由于基层组织体系薄弱,组织体系不全、不顺,给劳务输出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我县25个乡镇有10个乡镇成立了劳保所,还有15个乡镇没有机构。这10个劳保所由于现行的乡镇管理体制因素,业务开展不经常,根本做不到专人专用,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5、对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乡镇和部门的领导怕担风险,畏难情绪严重,不能充分认识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性,没有下功夫、花精力抓此项工作,对劳务输出工作的全面开展形成了一定阻碍。

6、地方财政困难,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将涉及农民工的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子女教育、治安管理等有关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出范围”,但由于我县财政困难,实际投入相对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7、劳务输出网络尚不健全,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劳务输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了供求、需求、信息、服务等网络。由于我县劳务输出网络不健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对农村劳动力的分布状况、就业状况、素质状况以及流动状况等情况不能全面掌握,对何地需要劳动力,需要多少,需要什么专业工种等信息不能及时掌握,造成了劳动力就业体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劳务信息传递方法原始,手段落后,过程较长,不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及时、准确的用工信息,导致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

三、我县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劳务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战略性转移,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市场化的行为来推动其发展,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各级各部门必须在思想、认识、观念上有一个新的突破。要突破重产业经济、轻劳务经济,不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观念,把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放到突出位置来抓,放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各级政府在劳务输出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四个到位”,即建立健全目标考核制度,确保责任落实位;建立健全再就业联席会议制度,确保部门协调到位;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确保资金支持安排到位;建立健全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体系,确保各项政策服务到位。要针对个别乡镇领导干部对劳务输出工作认识肤浅、看不到劳务输出潜在的效应和未来农村发展形势,对输出工作热情不高、工作不力的实际,通过会议宣传、学习座谈等形式,统一思想,使县乡村干部重视并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同时要把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作为重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专栏和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向群众讲清讲透劳务输出的好处和政策。县劳务输出管理部门、乡(镇)劳务站工作人员要带着招工简章、宣传资料驻村入组,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进行交流宣传。同时还要把劳务宣传教育引入农村课堂,走进校园,对劳务输出工作进行宣传,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劳务政策和信息。

2、加强组织引导,做到有序输出。几年前县上成立的劳务输出领导小组由于人事变更,早已形同虚设,建议县上尽快成立新的劳务产业领导机构,建立起“服务有平台,输出有信息,岗前有培训,维权有保障”的劳务输出工作机制,建立起功能齐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劳务输出网络体系。尤其要加强对乡镇一级的领导,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投入更多的精力,集中相当的财力,采取有力的措施,不失时机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抓劳务输出上来,以此开辟服务“三农”的新途径。

3、加强技能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强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岗位培训,创建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已成当务之急。要依托县职业中学和县就业培训中心、县农广校等培训机构,重点培养初级劳务人才,扩增中级劳务人才,精造高级劳务人才,采取短训与长训相结合,专业知识培训和理论培训、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农村青年特别是高中、初中落榜生进行就业培训,为对外输出提供充足的、高素质人员,将农村后备劳动力职业培训前移。搞好培训工作、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综合素质是劳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把劳动技能培训作为推动劳务输出工作的关键措施来抓,实现劳务输出技能化,让输出人员学会闯市场的本领,提升劳务人员在各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树立劳务输出特色品牌。

4、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全县上下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抓劳务输出就是抓经济,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增收,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就业,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开放的观念,尽快落实县“劳动力市场平台建设”项目,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按照“加强县一级,完善乡(镇)一级,健全村一级”的设想,建立起功能齐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劳务输出网络体系。要加强对中介组织的领导,统筹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发展就业中介市场,不断壮大公益性,循序渐进地发展非公益性的就业中介机构。积极了解用工市场,寻找劳务需求市场,与用工信誉、待遇较好的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务供需关系。

5、规范劳务市场,加大农民工维权力度。县劳务输出领导机构与有关职能部门要适时组织人员对各乡(镇)劳务输出工作进行检查,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设立维权热线电话,努力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服务,集中力量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题。要净化劳动力市场,加大对虚假招工广告的打击力度,使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有路、维权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