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党建社会化时代赋予的命题

党建社会化时代赋予的命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和强大动力,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迫在眉睫。

7年9月,同志在三湾对部队进行整编,在红军的连队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支部委员会”,以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种制度被概括为“支部建在连上”。80年来,“支部建在连上”是单位党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是社会管理和控制的重要保证。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无不与单位密切联系。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大量的社会职能已从单位分解和剥离出来,单位逐渐成为一个单一的工作场所和市场空间。人们对单位的归属与依赖明显减弱,个人与单位,乃至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都朝契约性质转变。执政党通过单位形成的社会内在凝聚力和认同度,逐渐失去依托与支撑,必须构建新的组织格局,定位新的组织功能,才能规范社会秩序,形成社会和谐。因此,党建社会化开始成为我们工作的主要方向。

探索党建社会化的时代背景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政治的社会化。现时期,政治对人们的影响主要不是来自于单位,更多地来自于成长环境、经济和职业地位、宗教和种族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的效应。二是党员结构的变化。就鼓楼区属党员结构而言。非公企业和社区党员人数占党员总数的比例由*年的59.3%上升到*年的76.5%;非公企业和社区党组织数占全区党组织的比例由*年的44.1%上升到*年的51.9%。党员不依托单位,党组织不依托行政已是普遍现象。三是党的基层组织资源调配力量减弱。从社会的三大支柱结构分析,与“政府”合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党的基层组织,往往是依靠行政的驱动力来开展自身建设;“企业”随着国有结构改制,摆脱了以往的行政约束,加之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党的基层组织覆盖面亟待扩大,工作定位亟待明确;“社会中介组织”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支短腿,其自身发展面临方方面面的考验,党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党的基层组织已不具备计划经济时期的资源调拨力量和责任。

党建社会化不是对单位党建的否定,而是从党执政合法性建设出发,对单位党建的丰富和拓展。

执政合法性是指政治权利在社会上的认同度和公信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认同度和公信力是靠党组织对资源的合理占有和有效调度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党的组织逐渐失去了对资源的所有权和调度权,利益主体出现多样化,单位党建如不赋予新的责任和内涵,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的认同度和公信力就会逐渐缺失,群众基础就会风化,执政基础就会动摇。

党建社会化的基本内涵应包括:兼容开放的组织结构,公益性的职能定位,群众公认的评价机制,先进价值取向的教育管理机制。

一、党建社会化的组织构架

突破固化的单位组织结构,实现兼容开放的组织构架是党建社会化的内在要求。这种组织构架可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整合。将机关企业的优势资源向社会倾斜,明确单位党组织的社会责任。二是利益整合。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组织形态,有不同的利益需求,通过兼容性的组织构架,谋求利益的共同点,使组织的社会效能最大化。

案例1:社区党员议事会

*年7月,南京市鼓楼区委组织部在挹江门街道模范西路社区进行社区党员议事会的试点工作。社区党员议事会是由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驻区单位党组织代表、社区在职党员代表、社区离退休党员代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中的党员代表、社区困难群体中的党员代表、社区专职工作者中的党员,以及社区居民积极分子等20人左右组成。邀请社区内德高望众的离退休党员或驻区单位党组织代表担任会长,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承担秘书长职责。社区党员议事会的组织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基层党组织决策主体单一,利益诉求相近的状况,吸纳社区内不同群体党员代表作为平等主体,共同参与组织决策,构建了一个民主开放的各方利益表达平台。至*年底,全区95个社区都成立了社区党员议事会。

社区党员议事会成立后,主要围绕社区的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等问题开展工作。针对驻区单位和社区群众的需求,召开了诸如“惠民项目认领”、“脱贫会诊”、“创文明城市,做文明社区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我做起”等为议题的党员议事会,宣传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善社区党组织的工作计划和方案;整合社区党的组织和党员资源,形成推动社区各项事务的工作合力;团结带领社区各类党员,不断深化落实各项社区服务措施;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弘扬和谐互助的社区氛围,倡导社区文明新风尚。其工作职责和内容更多地体现了党与社会、党与群众、党与人民利益之间所具有的紧密而深刻的内在关系,突出了关怀人民利益、关怀社会生活和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主旨要求。

社区党员议事会兼容开放组织构架特征:

1、代表性(Delegate)。社区党员议事会的成员来自于社区不同群体的党员代表,反映不同群体党员的观点和呼声。

2、指向性(Guide)。议事会研究的问题主要针对广大群众的诉求,就具体诉求做出具体决策,实践了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3、志愿性(Freewill)。议事会成员作为社区不同群体的党员代表,他们有为不同社区群体谋求利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互惠性(Benefit)。议事会在寻求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最大程度满足多方意愿。

5、非政府性(No-government)。社区党员议事会是社区不同群体党员的政治团体,不是政府组织,不具备政府行为能力。

6、先进性(Advanced)。社区党员议事会作为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社区决策中心,能充分展现党员和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扩大了党的影响力,增强了党的凝聚力。

社区党员议事会实现了共同利益的聚合,将党的议事决策体系由一个领导集体?D?D“社区党组织”扩展到一个领导群体?D?D“社区党员议事会”,极大地整合了社区政治资源,反映多方利益诉求,增强了社区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在社区树立了党的威信。

案例2:鼓楼区爱心助学协会

*年8月,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鼓楼区委开展了“党员注册志愿者项目运作”工作。把区域内享受最低社会生活保障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和外来务工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作为第一个运作项目。*年2月,经鼓楼区民政局注册,正式成立“南京市鼓楼区爱心助学协会”,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21名协会理事,作为协会日常决策机构,并在协会成立了党支部。

协会借鉴国外NGO的组织管理模式,协会理事会由企业代表和政府主管部门代表组成,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秘书长负责制。选举南大苏富特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总经理担任理事长,聘任一名曾在民营企业担任过副总的退休党员任协会秘书长。由秘书长聘用2名协会专职人员,组成协会的日常管理机构,专职人员的工资和保险在协会会费中列支。

协会成立近一年时间里,先后为123名贫困生和外来务工子女开办了免费的中考和高考辅导班,为81名特困生开办了免费的科技夏令营,为107名考取大学、大专、技校和高中的孩子进行了社会定向募捐活动,为52名贫困家庭子女开办名师讲堂,进行单课兴趣辅导。并计划开办美术、音乐辅导等特长班,满足贫困生的素质发展要求。

“南京市鼓楼区爱心助学协会”作为由共产党员和非公企业党组织发起的公益性社会中介组织,成立伊始就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承载力。协会成立仅半年时间,新注册会员超过了300人。目前,近1400名会员来自于省市机关、部队院校、企业职工、社区居民;还有来自苏州、上海、内蒙古等地的注册会员。协会的网站、会刊成为广大会员交流助学心得、探讨助学计划、弘扬先进典型的窗口和平台。

2、凝聚力。由于价值取向一致,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协会组织的每一次公益活动中得以生动体现,调动了广大志愿者参与协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非党人士在助学活动中感受到了党员的先进性,积极靠近协会党支部,一些流动党员把党组织关系转过来,有的非党人士已向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

3、公信力。协会根据社区收集到的情况,派志愿者进行家访,了解贫困生的具体要求,资助学生的信息来源管道准确;协会的规模助学方案都经理事会讨论审定,严格按照协会章程办事;协会运作公开、透明,决策民主规范,取得了受助者和广大会员及社会各界的认可。

4、教育力。协会以先进的价值取向引导广大志愿者,在一系列爱心助学活动中,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素质得到了提高,心灵得到了净化,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增强,为和谐社会建设注入了持久动力。

爱心助学协会实现了党员共同价值的聚合,通过广大志愿者的一系列助学活动,在区域内树立了协会公信力,赢得了认可度,展现了党员和党的组织先进性。

从以上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兼容开放的组织构架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政治性。政治性是党建社会化基本原则。它是区别于政府性而提出的一个特征指向。党建为党的执政基础服务,必须具有做好社会工作和群众工作的组织结构。党的基层组织突出其政治导向,回避其权力导向,围绕巩固党在基层执政基础这个中心任务,吸引不同群体的党员和群众围绕党的宗旨,开展党建工作。

二是民主性。民主性是党建社会化基本保证。搭建符合不同利益需求,满足不同社会群体诉求的议事决策平台,规范参与主体,明确参与事项,严格参与程序,完善参与方式,注重参与效力,是党建赢得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基础。

三是互惠性。互惠共赢是党建社会化基本准则。党建社会化的组织构架如果不能围绕共同利益、谋求共同价值,研究解决普惠性的问题,那么就会失去不同群众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党的建设就会软弱涣散,党建工作就会步入形式主义。

四是先进性。先进性是党建社会化的基本特征。党建社会化组织构架的权威性来源于他的先进性,把握不同群体党员的先进标准,以先进的价值理念引导决策的制订,以模范榜样作用带领群众建设和谐社会,这是党建社会化的题中之义。

五是志愿性。志愿性是党建社会化的基本要求。成员的加入和离去遵守志愿的原则,体现了尊重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的法理;志愿性的组织结构内涵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而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维护权利,使组织决策更加民主、科学。

二、党建社会化的职能定位

党建社会化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社会转型时期党执政的认同度和公信力。社会认同(Identification)是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趋于一致的规范或趋同心理;公信力(Credibility)则是一种社会信任,是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是一致性的公共权威表达。摈弃单位党建的封闭意识,增强公益性职能定位是现时期政党获得群众认同和社会公信的最主要举措。

在实践中,我们把城市党建划分为三个领域,即:机关事业党建、企业党建和社区党建。针对不同领域的党建工作,制定不同的公益性工作职能,明确不同的目标。

(一)机关事业单位党建以加强和改进机关思想作风建设为抓手,向社区延伸机关党组织的服务领域。通过机关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服务社区、服务群众。

案例1:结对共建

*年5月,结合社区体制改革和“一社一支”的全覆盖,鼓楼区45个区属机关支部与社区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协议明确:机关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共同制订工作计划,共同完善工作制度,共同帮扶弱势群体,共同搞好社区建设,共同服务社区群众。结对共建以加强社区党的建设,提高社区党建水平为重点,从帮助社区党组织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入手,提高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6年来,结对共建工作得到社区党组织广泛认可和大力推进。除区级机关党组织外,社区党组织还分别与46家省级机关党组织、37家市级机关党组织、21家部队党组织、12家企业党组织、近10家院校党组织达成了共建协议。结对期间,单位党组织为社区党员上党课151次,与社区党员同过组织生活186次,组织社区党员参观92次,提供社区党组织活动经费17.9万元。同时,协调解决社区建设疑难问题173个,完成为民服务项目272个,提供社区建设资金达55.32万余元。截止*年底,结对党组织长期帮扶社区困难家庭已达489户,平均每个机关党组织帮扶3.72户,慰问帮扶资金达89.47万元。

结对共建公益性职能定位特征:

1、非职能性。结对共建是将单位党组织的资源优势向社区党组织倾斜,其工作内容与单位的工作职能并无直接联系。

2、利他性。结对共建并不能为本单位带来直接的利益,获得利益支持的是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

3、政治共同性。结对共建是通过单位党组织的帮助,提高社区党组织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达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共同目的。

4、制度性。结对共建是通过各项制度的完善,增强其可持续性的工作机制,不是一时、一次的活动。

(二)企业党建以树立企业社会价值观为抓手,在党组织的引导下,把企业获得的部分资源回馈社会,通过“服务社区、回报社会”等主题活动,展现企业的社会价值。

案例2:服务社区、回报社会主题实践活动

*年11月,鼓楼区委组织部收集了全区94个社区需要社会力量协助解决的69个问题,分为:社会公益、扶贫济困、资源共享等4大类15小类,通过多种途径在驻区所有非公企业中开展惠民工程认领。一是制作项目介绍书发到区属企业党组织和驻区企业,充分挖掘区内资源;二是在鼓楼党建网站上设置专栏,发挥网络优势;三是制作了部分企业党组织联合发出的倡议书海报,动员更多的企业单位加入到活动中来。

在宣传发动工作完成后,召开非公企业“服务社区、回报社会”惠民项目洽谈会,让社区和有意向的企业坐到一起,共同商讨落实问题的解决。有31个非公企业与39个社区党组织签订了51项惠民项目认领协议,折合资金40余万元。

“服务社区、回报社会”公益性职能定位特征

1、社会责任感。就是将企业的产业优势与环境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寻求企业利益、民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平衡,形成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

2、形象评价度。就是通过媒体广泛宣传企业“服务社区、回报社会”的良好形象,为企业树立社会公信,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社会慈善活动。

3、先进模范性。企业党组织和党员走在社会公益的第一线,让员工感受到党员在企业的模范作用,增强党员在企业的认同感。

(三)社区党建以服务群众为抓手,积极构建运行有序、配置合理、保障有力、服务周全的工作新格局。让党旗在社区高扬,让党的声誉在百姓心中传扬。

案例3:社区党员服务站

*年10月,鼓楼区委组织部要求各社区党组织结合“社区党员议事会”的成立,建立“社区党员服务站”,形成与议事会相配套的“议行合一”的工作机制。社区党员服务站是党组织在社区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窗口。社区群众向社区党员服务站反映的各类诉求,通过社区党员议事会讨论决策,由社区党员服务站的志愿者服务队落实解决。4年来,社区党员服务站通过脱贫会诊、就业咨询、信访调解、助困就业等形式,为社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420多个,吸纳社会资金140多万元完善老区改造,推荐下岗职工就业320余人。在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带领下,党员为群众服务蔚然成风,形成了社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社区党员服务站公益性职能定位特征

1.针对群众诉求(Demand)。社区党员服务站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群众诉求(包括党员诉求)。针对不同情况,通过无偿、低偿、有偿等服务方式,解决群众的根本困难。

2.志愿义工服务(Volunteer)。党员服务站由不同类型的志愿者服务队组成,开展符合不同社区群体需求的义工服务活动。

3.接纳群众参与(Enlist)。社区党员服务站是由社区党员发起,接受社区内不同单位,不同群体的群众志愿加入。

4.整合多方资源(Ally)。党员服务站可以借助驻区单位和共建单位的资源优势,共同为社区居民服务。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党建社会化的公益性职能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共同认可。谋求不同群体认可是谋求社会认同的基础,共同认可基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取向,通过不同的工作方式,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广大群众所尊崇的诉求对象,建立了平等地位上的相互信任,党建就能引领和谐社会建设。

二是广泛参与。争取广泛参与是党建具有凝聚力的重要特征。群众广泛参与,代表了群众对党建工作的肯定,以先进的价值取向引导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对社会的管理和服务,是党建公益性职能的根本追求。

三是相互关爱。相互关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公益职能,形成了人与人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爱不是强势对弱势的施舍,而是有与无的相互给予;相互关爱可以调动每个个体的社会主体意识,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四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是以制度为保证,按照先进性的标准,制订党的组织和党员的公益职能要求,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评体系,不断修正党建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方法。

三、党建社会化的评价机制

建立和完善群众评价体系是党建社会化有效性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按照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我们把党建社会化评价体系分为三个方面:(1)公信力考评体系;(2)先进性评价体系;(3)志愿性参与体系。形成党建社会化评价的三维空间。

公信力评价体系是检验党的基层组织凝聚人心程度的重要指标。党建社会化公信力可分为四个方面:组织结构周严度、组织运作公正度、组织行为满意度、组织建设持续度。

“组织结构周严度”是指组织结构合理,章程和制度与法周严。党的各类基层组织,只有建立健全符合社会管理结构的组织结构,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员开展工作,才能使每一名党员充分围绕在组织周围。

“组织运作公正度”是指组织决策科学,组织运作有法可依,运作过程透明公正。民主决策、党务公开、依法依章办事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组织运作的公正与否,关系人心向背,关系社会公信。

“组织行为满意度”是指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运作是否取得社会各届的认同。党的基层组织从事社会工作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到群众对组织的认识;研究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把握区域和群体特点,掌握社会工作规律是党的基层组织必修课。

“组织建设持续度”是指党的建设要与时俱进,符合时展要求,要符合地域文化和社会特点。组织建设要把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放在工作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法制建设,真正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巩固执政之基的坚强堡垒。

先进性评价体系是检验党的基层组织推动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先进性是党建工作的灵魂。党建先进性评价体系应包括:思想与时俱进,作风以人为本,队伍素质优良,载体充满活力。

“思想与时俱进”是指党的基层组织其工作指导思想符合时展方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好坏,在于是否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党务工作者的思想境界应该高于其所从事的业务工作素质。只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才能居安思危,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

“作风以人为本”是指党员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本职工作的第一要务。以好的作风建设好的党风,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保证,是党员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作风优良,就能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队伍素质优良”是指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党员都能形成团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队不是简单的集聚,而是有共同目标和愿景群体的融合。党的团队建设绝不能看数量多少,而应注重质量高低。在社会转型期间,不同社会群体、不同价值诉求中都有党员存在,党员群体如何影响和引导不同社会群体参与社会分工和协作,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是检验执政党根基牢固与否的重要指标。

“载体充满活力”是指党的基层组织能否搭建有效平台,满足广大党员群众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载体建设必须反映出不同群体的价值取向,同时又能形成执政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诉求渠道。通过载体建设,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载体建设要在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志愿参与的评价体系是检验党的基层组织促进和谐效力的重要指标。“和合”为众,是否重视志愿参与是衡量党建工作是否“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尺。志愿精神包括博爱、尊重、奉献和友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志愿参与的评估体系应该包括:社团带动力、价值引领力、公共服务力三个方面。

“社团带动力”是指党建工作载体对社会的影响能力。党组织是否能够吸引区域内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各届人士广泛参与载体活动,形成共同目标。是否能够做到宽严适度,既防止强势组织为实现自身利益在载体工作中损害弱势组织权力,又防止广大群众不能进入载体,丧失维护自身利益的机遇,是衡量社团带动力的根本要素。

“价值引领力”是指党建工作载体对社会风气形成所起的作用。载体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是否符合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是否符合承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个体与个体之间是否能形成协作意愿是检验价值引领高低的基本尺度。

“公共服务力”是指党建工作载体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广泛的信息联系,形成党建工作载体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服务体系,是党建社会化的题中之义,以党建社会化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完善社会公益事业架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

四、党建社会化的教育管理机制

以先进的价值取向开展不同群体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形成党建社会化核心凝聚力的关键。

人的价值取向是在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基础上,所表现的自由、自觉的行动。不同的社会地位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追求。有一句名言:“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人愿意接受教育,就是因为人具有超越现实生活与价值实现的共性理想,这是我们能够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党员分类教育的基础。

这里引入经济学的帕累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的概念去分析一下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博奕就是党员收益和党组织通过教育管理获得的收益平衡。

我们设定党员的价值取向=X

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Y

教育成本=M

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和党员受教育的均衡收益是:

(X+Y+M)/2

如果党员的价值取向与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假设X=8,Y=2,那么要使党员和党的组织都能感受到教育管理受益,M的最小值应是(8+2+M)/2大于8(均值小于X或Y的任一数,都会让一方感受到教育管理的缺失)。M应大于6。否则,党员会认为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落后,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反之,X=2,Y=8时,M也必须大于6才能让双方受益。这说明,党组织教育管理方式、方法超前,党员无法理解和遵循的情况下,教育成本的投入也是巨大的。这两种情况的出现,都会让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步入恶性循环。

如果党员的价值取向与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比较一致,或基本吻合,如X=8,Y=8,那么党员教育成本M只要大于0,就都能使党员和党的组织感受到教育管理的益处。

因此,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只有与党员的价值观念相一致,投入的教育管理成本才能达到最优,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才能更加突出。寻求党员的不同价值取向,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先进性教育,是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竞争和发展。针对不同社会层面的党员群体,开展符合他们价值要求的教育,可以树立不同社会层面党员的模范形象,从而带动不同社会群体奋发进取,消除利益竞争造成的社会矛盾激化和不稳定因素增加,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互助。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更融洽,社会更稳定,环境更美好。

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成效。党员工作、生活在不同领域形成不同类型,处于不同状态形成不同类别。类型和类别的交叉构成了党员的不同群体,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针对不同群体党员的特点,开展具有不同教育内涵的主题实践活动,讨论确定不同群体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并以不同的先进性具体要求为基础,开展先进的价值观念教育,为他们提供超越自我的思想保障和素质保障,党员意识得到增强,群众认可得到提高,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教育,能够奠定党员永葆先进的基础。教育从来都是与价值判断、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紧密相联。“教育什么”、“拿什么来教育”是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党员教育工作的重点问题。因此,作为党员教育的主管部门,只有掌握不同群体党员的价值判断、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并以先进的价值取向引导党员、教育党员,充实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制度,才能够使教育适应不同群体党员自身发展需求,奠定党员永葆先进的坚实基础。

以先进的价值取向开展党员的分类教育,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引领和谐社会建设至关重要。只有充分调动各类群体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类群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靠党员的作用影响群众,靠党员的形象凝聚人心,才能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从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目前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主题实践活动的延续。分阶段开展符合不同群体党员特点的,以先进价值取向为基础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是践行党员先进性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平台。要根据不同群体党员的教育重点确定活动主题。如: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可以围绕“做勤奋学习的模范,做爱岗敬业的模范,做廉洁自律的模范”等主题开展教育活动。企业党员围绕“岗位比贡献”、“我与企业共进步、共发展”等主题,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和运用市场经济、现代管理、科技等方面知识,争做学习型、技能型、实干型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围绕“失业不失志”、“发扬优良作风、再创明日辉煌”等主题,引导他们自强不息、奋力拼搏。通过开展主题实践,使广大党员在活动中增强锤炼党性,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

二是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加强党员人才培养,在不同群体党员队伍中树立一批高素质典型,是提高党员队伍整体形象的应有之举。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党员在知识结构、工作性质、年龄结构等方面差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党员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如: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党员要坚持把政治思想好、作风纪律硬、能力素质强作为培养考察重点;对于企业党员要把建立优秀党务干部、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三支”队伍作为工作重点;

对于流动党员应以提高实际能力为主,积极提供创业条件,努力促使他们争当致富的能手、市场的能人。通过党组织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以及优秀人才建功立业的先进效应,进一步增强党员队伍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是加强团队建设。改进传统教育管理构架,增强各类党员在组织中的“团队意识”,实现党组织和党员凝心聚力的“双赢”,是党建工作社会化转变的必然要求。团队建设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在政党的教育理念中也应纳入基础内容。团队教育有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是一流团队建设;其二是一流团队管理。团队教育要通过突出党员团队的模范作用,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党的先进性;突出党员团队的组织纪律性,让更多的群众向往加入党组织;突出党员团队维权作用,让更多的群众依靠党组织;突出党员团队的骨干作用,让更多的业主不能忽视党组织。从而达到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提高党组织战斗力的目的。

四是加大教育合力。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可以有效降低教育成本,达到教育“共赢”的目标。党委纪律检查部门、组织部门、宣传部门、统战部门和各级党校都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任务,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从分类教育管理的要求出发,针对不同群体党员存在的多重问题,选择好教案共同开展教育,是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同时,各级党委根据党员队伍出现的变化,要建立党员教育管理专项基金,扩大党员教育覆盖面,完善各类教育管理制度,调动社会资源广泛参与党员教育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党员教育管理新格局。

党建社会化的提出基于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党建社会化是党执政方式的转变,立足民心、畅通民意,围绕服务、凝聚精神,引领价值、构建和谐,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必然能走出政党“其兴也孛焉其亡也忽焉”的执政周期羁绊,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社会和谐的伟大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