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县委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方案

县委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方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分重要、迫切而繁重的历史任务。

*县地处山东省西南部,总面积877平方公里,耕地84.7万亩,现辖14处乡镇、493个村居,人口74万,其中农业人口65万,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全省30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我们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专门力量在认真学习,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符合上级要求,切合*实际,科学性、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指导原则

总体目标:按照试点示范、逐步推进的思路,从今年起,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0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20.4亿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6270元,年均增长10%;转移农村劳动力20万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城镇化率达到40%;实现村村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通客车;水利设施配套完善、运行良好;“一池三改”普及率达到45%以上;适龄青少年人人享有免费义务教育;农村人口人人享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体活动形式多样,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道德情操高尚,村风民风淳朴,村务管理民主,村庄环境整洁。

具体标准:在*年前全县有100个行政村达到“十有”标准,在2010年前50%以上的行政村基本达到“十有”标准。

——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收入水平。村有1-2个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主导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在50%以上。集体可支配收入达5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70元以上。

——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村内道路硬化;排水畅通,道路顺畅;有线电视入户,电话进家;95%以上农户生活饮用水安全卫生,基本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

——有较好的科技教育支撑。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5%以上;25岁以下农村劳动力基本经过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并掌握1-2门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

——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村庄内绿化覆盖率超过35%,生态林得到有效保护,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村。

——有整洁的村容村貌和良好的人居环境。村庄建设规范有序;村内垃圾集中堆放,有效处理,设有专职环卫保洁员;“一池三改”普及率达到45%以上;人畜分离,环境优良。

——有文明进步的村风民风。村及村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赡养老人,家庭和睦,不,不信邪教,不搞封建迷信,移风易俗,不破坏生态环境,不违规上访,无违法生育;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家庭户达到70%以上。

——有固定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拥有以村委会为中心,集文化宣传、党员干部学习、图书阅览、体育活动、远程教育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等于一体的公共活动场所。

——有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积极组织灯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注重保护、挖掘和传承民间艺术和文化遗产。

——有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享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有补助,贫困有救助,村卫生室设置达标,管理规范;卫生防疫措施落实,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

——有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村务管理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及时,群众满意;村两委班子团结,有较强的战斗力。

指导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工作中,我们坚持和把握五个原则:一是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着力抓好农村经济发展。突出经济发展主题,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科学、超前、可行三个特点,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进行全面规划。三是坚持以人为本,量力而行,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制定规划问计于群众,推进建设依靠群众,建设成效惠及群众。四是坚持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以对党、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职责,高标准、高质量、创造性地抓好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五是坚持配套联动,齐抓共建,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研究透、争取够、使用足上级各项惠农政策,倡导和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形成群众为主、政府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

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要求,我们在建设新农村方面突出抓好五项重点,努力实现五个突破,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上实现突破

1、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深度调整种植结构、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进一步扩大瓜菜生产规模,加快经济林发展步伐,扩张渔业养殖面积,积极发展以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基地为重点的畜禽规模养殖,全力打造沿105国道、兖梁公路、汶嘉线、郭军线四条高效农业基地群、产业带。*年,发展瓜菜面积20万亩,“*”末达到30万亩。启动实施“绿化示范村工程”,*年建设30个,“*”末90%以上的村达到建设标准要求。加强村镇绿化、村内绿化、庭院绿化和农田林网化,“*”末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年全县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27处,规模养殖场55处,力争“*”末全县每个村至少建有标准化养殖小区一处。

2、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以工兴农、村企互动”工程。围绕发展壮大煤电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产业,发展工副业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各乡镇、村立足本地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在特色经济连片区建设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千家万户参与相关产业的开发,形成一批有优势特色的产业、企业和品牌,实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招商引资等形式进行资本扩张,帮助支持规模大、市场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申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力争*年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家。“*”末,全县规模出口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实现龙头企业带动基地25万亩以上,全县70%以上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的轨道。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水利骨干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规划实施大汶河引蓄拦水工程,使溢流坝水利工程在农田灌溉、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出更大效益;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年全县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万亩。加大山区开发建设力度,从*年起连续3年每年县财政列支100万元,对山区开发建设进一步巩固发展提高,搞好4处1000亩以上的精品园建设,*年完成25公里环山路硬化。支持山区兴修水利、引水上山和山区经济林建设,把山区建设成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区。

4、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继续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搞好粮油、畜禽、林果、水产等良种的引进、推广、示范和应用,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标准体系、质量检测认证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全面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搞好以绿色证书教育、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主的农民科技培训,*年培训农民1万人次以上。每年选派100名科技特派员到乡镇村任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指导。实施“农产品无公害行动”计划,推行“农产品出口绿卡”制度。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实施好农机装备推进项目,积极引导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相配套的新机具、新技术。

(二)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在构建新型农村服务体系上实现突破

1、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农村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实行县级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年起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加强农村学校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及合班并校工作,鼓励教师和取得教师资格的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教,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重点抓好县职成教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建设。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化办学的培训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扩大全县职业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规模,力争每年对全县初中、高中未升学毕业生进行初步劳动技能培训或学历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积极实施农村青年人才开发计划,分类培养一批科技兴农带头人、农业产业带头人、青年经纪人、工商创业带头人;积极创建青年致富示范基地,以基地为依托,通过培训、参观、讲座等多种形式,推广实用技术和致富经验,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中发挥积极作用。

3、加快发展农村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以省级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为契机,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年参合农民达到85%以上,*年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以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室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末,基本实现村村有标准化卫生室。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完善计划生育村级工作运行机制,加强计划生育奖励扶持制度建设,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4、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逐年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发展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建立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末,实现村村有文体活动场所。

(三)进一步改造治理人居环境,在打造乡村新面貌上实现突破

1、着力抓好村镇规划。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保护环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突出乡村特色和地方特色,搞好小城镇和村庄建设规划,向农民群众无偿提供新型住宅设计样图;以城镇社区建设理念改造传统村落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空心村、旧村改造和村庄合并搬迁,依托乡镇驻地、工矿区企业,整合自然村落,建设农村中心社区,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和社区化管理。*年全面完成乡镇和100个行政村规划。*年以部级郭仓乡土地整理项目为带动,以压煤村庄搬迁和塌陷地治理为重点,每乡镇确定2个村庄为示范村,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步伐。

2、扎实推进“四通”工程。加大村村通油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客车工程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巩固村村通油路工程建设成果,*年新修48公里农村公路和山区开发公路。加快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年自来水接通率达到75%,*年全县95%以上的农户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年基本完成村村通有线电视,农村有线电视用户率达到60%以上。积极推进村村通客车工程,整合优化运营路线,使农民群众出行更方便。

3、加快实施“一池三改、四清、五化”工程。以创造现代、整洁、文明、舒适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快实施“一池三改”(户建沼气池、改厕、改灶、改圈栏)生态家园工程建设;搞好粪堆、垃圾堆、柴草堆、破旧房的清理,实现街道、庭院整洁,室内干净卫生,柴草、杂物堆放整齐,垃圾定点收集、集中处理;加快村庄道路硬化、街道和庭院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化”环境建设,全面整治农村“脏乱差”,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年全县完成“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的农户达到1.5万户,“*”期间完成6万户。*年实施“五化”标准的行政村达到15%,“*”末达到45%以上。

4、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推进农民道德教育,突出抓好未成年人和农村妇女思想道德教育、移风易俗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集中开展“倡树婚丧礼仪新风”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树立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文明、科学、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镇创建活动,深化拓展文明家庭、美在家庭和“文明一条街”、“文明小康村”、“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年建成3个环境优美乡镇,力争建成100个文明生态村、40个文明小康村。“*”末,全县所有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8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文明小康村标准。

(四)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民主管理上实现突破

1、切实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按照“五个好”的要求,选好配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村“两委”班子,健全完善村团支部、妇代会等组织,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逐步培养树立一批村级组织建设典型,努力整顿好后进村班子;积极探索新时期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行“党组织带协会”工作,深化“致富示范”活动,实行农村党员设岗评星和承诺制管理办法;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稳步提高村干部补贴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搞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激发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2、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民主管理体制。不断修订完善已颁布实施的《*县村级规范化管理工作细则》。健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创新村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完善村务公开工作机制,深化民主评议和民主议事制度,全面落实农民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完善财务管理、民主理财、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提高村级民主管理水平。

3、继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健全完善治保、调解、普法、帮教、巡逻“五位一体”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大力开展“平安乡村”、“和谐乡村”等创建活动。按照“人防抓落实、物防抓巩固、技防重提高”的总体要求,坚持“三防”建设配套发展,建立完善农村治安防范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网络,及时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和纠纷,打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五)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力度,在体制保障上实现突破

1、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进程,*年全县取消农业税;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年选择1-2个乡镇进行试点探索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强服务能力;鼓励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扩大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覆盖面,强化农村诚信教育,继续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完善“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清理核实乡村债务,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农村“四荒”资源、林地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受益较大的工程或经营性工程,探索组建合作管理组织或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盘活各类集体资产,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建立完善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和形式多样、群众自愿、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原则,培育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25个,“*”末发展到400个,带动农户10万户、生产基地50万亩。切实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供销社改革,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等各类投资主体在农村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起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农家店”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

3、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扶持力度。认真落实种粮直补及良种、柴油、化肥和大型农机具补贴等政策,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年县财政安排支农资金1538万元,每年递增10%,到2010年达到2260万元,同时,*年安排300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激发基层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各乡镇相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农田水利建设、文化设施等有关“三农”方面的投入。多渠道增加投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有偿带无偿,以政府带社会,多形式、多渠道吸引金融、企业、民间团体等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发挥民营经济群体优势,鼓励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投入“三农”。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和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措施办法,用活农村“一事一议”,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坚持“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的原则,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使农民从土地保障转向社会保障。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动员农民积极参保,*年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达到2万人,“*”末,全县农村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达到3万人;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实行分类施保、动态管理,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差,*年人均补贴240元以上;健全完善失地群众生活保障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征用和被征地群众补偿政策;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全部列入县乡财政预算,实现农村五保对象应保尽保,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不断提高敬老养老水平;全面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生活救助和法律援助等制度,建立政府主导、归口管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管理机制。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而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持久的艰巨任务,我们建议:

(一)建设新农村要深入贯彻执行现行“三农”政策。党的*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党的*大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行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扶持农村方针的具体体现。推进新农村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高的、更明确的要求,对农业和农村来讲,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不能把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的现行政策割裂开来,更不能脱离现行政策另搞一套。

(二)新农村建设不是收地拆房。建设新农村不是建“中心村”、修宽马路和建大广场,也不能简单地把城市住宅小区建设模式照搬到农村,不能搞“大拆大建”。当前,一些地区探索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和居住,实现农民居住向中心村和居民小区相对集中,要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前提下进行,不能搞强迫命令。

(三)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整治村容村貌是必要的,农村的文明程度、精神文明水平需要提高,但要始终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新农村建设就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做保障。

(四)新农村建设要同步推进。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是停下城市建设,也不是让农民留在农村,而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下,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与促进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步推进。要立足于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使城市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保障农民有能力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五)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要投入,但不能大包大揽,不能包办代替。新农村建设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把农民直接受益的各种公共设施建设投入都纳入财政的支持范围是不现实的,政府的投入起引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自主投入建设的积极性,动员农民自觉参与公共设施工程建设。形成政府和社会各界引导支持,全民参与投入的齐抓共管局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