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意见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及意见精神,迅速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组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建设,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客观来看,我县仍存在水资源严重短缺、分布不均、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利队伍建设不到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水利发展刻不容缓。各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水利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省市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以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严格水资源管理,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开发与治理同步,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断深化水利改革,为建设强县,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主要目标。通过5—10年努力,构建起“五大体系”,从根本上扭转我县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一是加快水源工程和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体系。二是加快防洪工程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基本建成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三是加快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小型抽水站更新改造,完善末级渠系建设,基本建成农业灌溉保障体系。四是加快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强化水保预防监督,强化水源保护,基本建成水土保持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五是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形成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良性运行机制,水利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水利公共管理服务和水行政执法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三、加大力度,全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水资源开发力度,“十二五”期间,新打机井200眼,建成安吴东李庄抽水站,缓解北部高效农业灌溉水源紧张的局面。配合省市加快东庄水库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成,解决我县北部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最大限度争取引汉济渭工程配水量,为我县长远发展储备水源。

(二)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加大泾河、冶峪河防洪工程建设力度,用5—10年时间,修筑堤防24公里,建设河道整治工程142座,进一步提高防洪能力。加强泾河洪水和黑松林、官山、贾河滩三座水库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水情监测能力。完成泾河、冶峪河确权划界工作,以涉河事务管理为重点,建立完善河道、滩涂、岸线利用保护制度,强化河道日常管理。加快旱情、墒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推广抗旱保水新技术、新品种,推进县镇两级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切实增强抗旱能力。

(三)提升城乡供水水平。2015年前全面解决农村19.9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出台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办法,落实维修、管护和折旧基金,建立运营管理新机制;争取省市支持,抓好张家山泉水供水工程、县城第三水厂及管网配套改造工程建设,解决县城及工业园区饮水不安全问题;切实加强城乡饮用水水质检测和水源保护,实行饮用水水质月报制度,完善城乡供水应急机制,全面提升供水保障水平。

(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小灌区及小型抽水站更新改造力度,通过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县属七大灌区农业灌溉设施配套以及节水改造、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等项目,到2020年底,衬砌干支斗分渠2000多公里,配套建筑物11000多座,改造小型抽水站54座,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1万亩以上,进一步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积极推广渠道防渗、暗管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建成太平、云阳、王桥等节水示范园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加快修田造地、中低产田改造和基本口粮田建设步伐,建设一批高标准基本农田。

(五)抓好水保生态工程。以北部塬区和泾河沿岸为重点,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草,开展河流绿化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省煤油气水土流失补偿使用、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等项目,5年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7平方公里,建设生态型、旅游观光型流域,加快郑国渠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监督检查、验收和补偿费征收使用制度,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加快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严格落实水土保持设施与基本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加大对重点流失地区及资源开采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坚决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六)搞好水产品工作。以泾河水产品养殖带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广渔业养殖新技术,引进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加快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落实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确保我县水产品质量安全。

四、积极落实中省市扶持政策,确保水利投入稳定增长

(一)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力度。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县水利年均投入较年翻一番。县财政对水利投入要达到本级财政收入的5%以上,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新增财力投入农业部分,60%以上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耕地占用费新增收入要主要用于水利建设。要加大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返还部分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额度。县财政要积极落实上级下达的各类水利项目配套资金,足额落实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列支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每年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划出一定比例资金,专项用于县城防洪和水源工程建设。整合以工代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按照水利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各类水利项目。

(二)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加大水土保持流失补偿费等规费征收力度,加强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和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管理,确保全额用于水利建设。各类建设项目占用损毁水利设施的,要足额赔偿补偿。

(三)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加强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积极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和洪水灾害保险等业务,增加融资渠道。

(四)广泛吸引社会资金。鼓励农民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积极稳妥推进城市供水、水电、水产养殖、水利旅游等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

五、创新机制体制,深化水利改革

(一)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强化已建成水利工程管理,出台管理办法,充实加强县镇村三级水利管理机构,突出基层水利工程管护、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按规定核定和落实县镇两级水利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将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建立起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管理机制。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足额核定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人员岗位及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加大县财政支付力度,尽快解决县属水管单位运行不良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鼓励和引导用水户通过用水合作组织等形式对工程维护、用水管理、水费收缴等进行自主管理。

(二)建立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灌溉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和高扬程抽水电价县财政补贴机制。根据供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水利工程非农业供水价格。工业和服务业用水推行超定额累计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

(三)充实加强水利执法体系。严格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涉渔项目核准等制度。加强防汛抗旱督查工作制度化建设。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改革,参照公务员管理,落实执法编制、经费、装备,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加强水利普法宣传,提高全民水利法制意识,建立良好的水事秩序。

六、实行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一)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全县用水总量2015年控制在2.7亿立方米以内。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对未经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审批。建设全县水量水质监测系统,制定县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加快水权制度建设,将取水许可管理与水权制度改革相结合,充分运用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对全县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有计划、有步骤地封停城区自备水源井,涵养地下水资源。

(二)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全过程,全面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三同时”制度,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建设节水示范工程,大力普及农业、工业和生活高效节水技术、工艺和器具,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力争到2015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33立方米/万元、水功能区达标率60%、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降到13%、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70%。

(三)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限制纳污红线。确定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对泾河、冶峪河沿岸排污口进行综合整治,从严控制新建、改建和扩大入河排污口。加强水质监测力度,建立监测预警和监督管理制度,提高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能力,确保用水安全。

(四)落实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和考核制度。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纳入全县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体系,综合考评。

七、加强领导,形成强大的兴水治水合力

(一)落实责任,形成水利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各镇、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负责,着力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各镇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落实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节约用水行政首长负责制。水利部门要搞好规划、调研、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发改、财政部门要合理安排水利建设项目,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水利资金、项目审计,确保资金用到实处;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水利工程土地征用和补偿工作;人社、编办部门要落实水利单位编制,尽快解决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农林、扶贫、住建、环保、电力、物价、国税、地税、工商、监察、金融等部门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全力支持水利改革发展;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激发群众大干水利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水利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切实加强水利技术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选拔机制,大力加强水利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支持水利部门引进高素质人才,使县水利行政部门1/3、事业单位1/4以上的在编人员为水利专业本科以上技术干部,每个基层水管单位有2-3名水利专业大专以上技术干部,优化水利专业技术队伍结构,切实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实现我县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