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政局加强生态建设发展意见

民政局加强生态建设发展意见

一、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提升全体市民的心智发展水平,把塑造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基础性工程,培育出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为*长远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坚持软硬结合。在提升经济硬实力的基础上,不断凸显城市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城市软实力的提升促进经济硬实力的提高,努力形成城市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发展并适度超前的格局。

——坚持循序渐进。提升城市软实力既是一项事关大局的长久之计,又是一项亟待解决的紧迫任务,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握规律,逐步推进。

——坚持合力推进。提升城市软实力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按照“党委政府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同心协力”的要求,统筹安排,合力建设,共同促进。

2.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创业*、生态*、效率*、诚信*、平安*、文化*”为目标,大力弘扬“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的城市精神,努力塑造“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市民心理,着力构建以“城市集聚力、全民创造力、生态吸引力、文明影响力、政府服务力、人才支撑力、文化感召力、形象传播力”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软实力体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城市发展水平,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主要任务

3.加快城市内涵建设,提升城市集聚力。城市软实力以硬实力为基础,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前提,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城市功能,为城市软实力提供坚实支撑。

营造发展氛围。以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目标,不断激发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意识和潜能,使广大市民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全市上下谋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在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的同时,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和质量。

加速资源集聚。进一步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把握*沿海开发的战略机遇,积极实施东向战略。坚持不懈地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突破,加速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规模化和集群式发展,努力把*建成工业发达、流通活跃、增长强劲的现代工业生产基地和商品交易中心。

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广告、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社保等公益性服务业,积极发展餐饮、休闲、娱乐、保健、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优化城市管理,培育开放包容心态,吸引更多的人口来*定居生活、就业创业。

4.加快创业文化建设,提升全民创造力。把创业文化作为*的主流文化、品牌文化,大力弘扬创业精神、普及创业技能、推动创业实践,努力形成全民创业、自主创业的社会氛围,使之成为城市软实力的鲜明特质。

培育创业理念。深入推进创业文化宣传教育,深入持久开展创业文化节、创业培训月、创业之星评选等活动,把创业文化课程纳入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必修科目,努力使创业文化“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促进创业文化在全市城乡生根开花,并融入新一代*人的生命基因。

普及创业知识。大力开展全民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对中小企业主、技术人员、城乡居民和务工人员分别组织“升级培训”、“综合开发”和“基础惠民”计划,提高创业者的技能和水平。加强市、县(区)公共实训基地、创业服务指导中心、职业培训机构等各类载体建设,不断提高创业培训水平。

推动创业实践。全面落实鼓励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以行之有效的扶持措施催生创业主体,壮大创业群体。完善创业启动资金支持、个人诚信等级评定和金融贷款授信等制度,大力发展和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和服务组织。

5.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提升生态吸引力。生态是*的第一资源,也是*的最亮名片。要不断提高生态建设和保护水平,努力形成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强化生态意识。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大力倡导生态理念和环保行为,在全社会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入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个人、家庭和企业创建活动,实施能效标识、环境标识和政府绿色采购等环保制度,尽快建成部级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

加强生态建设。构建“林网化+水网化”的城市生态模式,加快实施“一湖四河”水系沟通,实现湖水进城、水质提升,打造水清、河洁、景美的生态河湖,建设最宜人居的城市环境。制定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物多样性规划,发展立体绿化,确保到2012年,市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43%和39%,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8%以上。

严格生态保护。引导社会资源向生态建设领域集中,建立废物资源化、生态产业链接、环境工程等“绿色技术”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切实抓好重点污染源治理,把限期治理计划列入政府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坚决实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凡是有严重污染的项目一律不得办理落户手续。“十一五”期间,全市二氧化硫、COD排放量分别削减2.8%和8.3%;到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控制在5.0千克/万元以下,COD排放强度控制在5.5千克/万元以下。

6.加快市民素质建设,提升文明影响力。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努力培育适应时展要求、具有较高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的新型市民,构筑城市软实力的人文支撑。

深化道德教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公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从细节文明和人的基本习惯抓起,培养公民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城市规范的意识,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到2014年,建成省级文明城市。建立志愿者激励机制,促进*义工行动,带动全社会开展志愿者行动。发展社会慈善事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慈善事业和社区服务组织,以群体道德的实践推动全民道德行为的养成。

强化诚信建设。加强公民诚信教育,播发诚信公益广告,开展“诚信新农户”和“诚信单位”评选活动,组织诚信礼仪宣讲,形成讲诚信的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建立健全公民和企业诚信档案,并真正发挥好诚信档案在求职、信贷、信用消费、商务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打击逃废债务等失信违法行为,曝光不诚信的人和事,引导各类市场主体“重合同、守信用”,把*建设成为“诚信之市”。

加强智育体育。强化教育内涵建设,提高国民教育质量,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扩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规模,加快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阅览室建设,每个行政村建成1个标准农家书屋,每个社区建有1个便民图书阅览室,健全学习型社会体系。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努力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广泛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将城乡居民医保卡结余资金用于体育锻炼。通过不断承办国家和省级体育赛事,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各类运动比赛,掀起全民健身热潮,强健市民体魄。到2010年,各县(区)完成新“四个一”工程建设,城区建成十分钟健身圈。

7.加快行政效能建设,提升政府服务力。把增强政府服务能力作为提高社会满意度的重要途径,着力提高服务水平,树立勤政务实、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努力增强政府的行政力和公信力。

加强效能建设。加快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流程再造,进一步完善审批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打造“阳光政府”,实现网上审批、并联审批、一站式服务和网上监察。规范发展各类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以及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减少政府规制范围,降低行政成本。加强对重点领域、热点岗位和关键环节权力运行监督,努力提高机关工作效率。

强化公共服务。重点加大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投入,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指数。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等保障体系。健全法律援助中心、青年援助中心、困难职工援助中心以及防灾救灾中心等援助体系,加大对城镇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等困难群体的扶持。深入开展“千村万户帮扶”、“结对强村”和“牵手致富”工程,增强困难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开创安定祥和的社会局面。

优化发展环境。深入开展“平安*”、“法制*”建设,大力推进全民普法教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不断增强市民的安全感。健全社会预警和公共危机防控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干部纠错问责、善后恢复等应对机制,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能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8.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支撑力。确立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建立多元化的外引和一体化的内培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能力,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充分发挥人才对于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支撑作用。

大力培养人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搞好“双百工程”和专业技术人才“135工程”建设,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五支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加快实现教育精明增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12年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市技工学校等职业技校投入,培养高水平的蓝领技术工人。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尽快把*学院建成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积极鼓励省内外名校、科研院所在宿创办分校、研发机构和人才培训机构等。配优配强各级党校师资队伍,提高市民学校教学质量。

积极使用人才。把企事业单位作为承载和使用人才的主体,鼓励其选聘职业经理人、专业营销、专业技术等高层次人才。通过政策性补贴、扩大科技贷款贴息等,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以及研发中心,吸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高端领军人才。加强人才市场及其网络体系建设,定期举办人才招聘会、交流会,以人才的有序流动促进人才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

完善激励机制。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重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建立市、县(区)人才资源开发专项基金自然增长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不断增加中小企业创新技术基金、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科技创业种子基金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普及等各类基金总额。

9.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感召力。适应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加速发展文化事业,逐步壮大文化产业,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城市软实力提供精神支持。

发展文化事业。加快*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设立文化艺术创作基金,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家、名角、名嘴,创作一批体现*特色的名曲、名戏、名作,促进文化产品生产和艺术创造。加强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保护,建设一批专业博物馆、纪念馆、名人馆,打造东大街、楚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挖掘和提升西楚文化、项羽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酒文化等区域文化,努力建设历史文化名城。

做大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放开文化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各类文化产业和项目。组建并支持*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做大做强,打造一批骨干龙头文化企业。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着力培育网络、动漫、博览、演艺等产业项目。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发展各类文化市场,推动烙画、桃雕、草编、花卉等地方传统民间工艺和文化衍生产品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丰富文化生活。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广泛开展社区、校园、广场、企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继续完善文化“三送”、“三乐”运行模式,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全市所有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大对基层文艺团队的扶持,建设和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文化村、文化镇。采用购买、补贴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推动文化向基层延伸。

10.加快现代传媒建设,提升形象传播力。不断提高新闻媒体、人际沟通、宣传公关等各种传播渠道的宣传引导水平,增强*整体形象体系的构造能力,努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塑造城市形象。围绕建设“创业城”和“生态城”的目标,把城市精神和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系统,延伸至城市产业发展、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努力使创业之城的名声更响、生态之城的影响更广,使*城市对外形象特质更加鲜明。

提高传播水平。充分发挥报纸、杂志、书刊等传统媒体的作用,积极拓展广播、影视、网络等新型传播手段,尽快形成政府、社会相结合,内宣、外宣相配套的形象传播体系和格局。

扩大传播途径。广泛开展节庆传播、旅游传播、文化传播等城市形象宣传活动。提高创业文化节、西楚文化节、骆马湖渔火节、沭阳花木节、泗阳杨树节、泗洪螃蟹节等节庆活动水平,以形成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节会品牌。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定期举办各种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的主题论坛、专题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城市形象的传播层次。

三、促进措施

城市软实力建设和提升是一项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关系到*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用长远眼光在战略层面上进行系统谋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

11.制订发展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提升城市软实力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作为评价地方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一同部署实施、一同检查考核。建立*城市软实力综合考评体系,定期评价,以引导城市软实力建设工作。

12.细化目标任务。各县(区)以及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职能部门要对照本《意见》目标要求,制定实施细则,并分步实施,把软实力建设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活动和工作举措。

13.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是提升城市软实力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软实力规划实施的牵头协调。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城市软实力各项目标任务的督促检查,确保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