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政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实施意见

民政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实施意见

一、加快*区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一)*区信息化建设的比较优势

1、区位优势。*地处长三角南翼、浙江黄金海岸线中部,水陆空交通发达。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历史底蕴深厚,文化积淀丰富。兴建中的甬台温铁路和规划中的台金铁路将使*连接闽粤、沟通浙中腹地的能力大大提升。*的区域优势对信息化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2、经济优势。*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21.84亿元,是2000年的1.87倍。一、二、三产业比例从2000年的9.3:65.9:24.8变化为2005年6.5:54.3:39.2。实现财政总收入17.22亿元,增长14.4%,是2000年的2.55倍;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6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99亿元。*的工业门类较多、特色鲜明,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模具之乡、工艺品之都、塑料日用品之都,享有全国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踏板车塑料件生产基地、世界橘罐加工中心等盛誉。*经济快速发展,投资创业日益兴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稳步提高,为信息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3、管理机制优势。*体制改革起步较早,合资合作和活跃的民营经济,促成了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混合结构,民营经济大量投向摩托、制药、化工、食品、塑料、灯具、模具等行业,为社会和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创造了先发优势。*各级政府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较为发达,人才市场功能和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产权交易和技术市场活跃,民间资本充裕,市场机制灵活,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为加快信息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要素条件。

4、基础环境优势。*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迎难推进,成立“1+8”重大项目申报联合办公室,着力优化服务环境。新水厂、城区南片骨架道路等工程不断推进,甬台温铁路顺利动工建设,台州港*港区扩建工程完成前期准备工作。500KV宁温线建成投运,220KV剑山变、110KV雅林变、110KV西范变等一批电力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制定并启动实施全区环境污染整治“552”行动三年计划。全面开展以整治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市场秩序等活动为载体的创建省级文明城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治安大巡逻行动,推行网格化巡防制度。这些基础设施不断投入和基础环境不断改进,使*已成为中国投资基础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它有利于吸引国际、国内资本和许多企业前来投资,这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投资环境保障。

5、科技创新优势。近年来*的科技创新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步伐加快,2005年新增部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3家。组建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模具专业市场,年成交额1.4亿元。政府投入500余万元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环网改造。许多企业与单位与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联系密切,已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初具规模,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高,这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创新源泉与人才支持,有力地增强了信息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能力。

6、政策支持优势。*区有关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帮助力度不断加大;区政府十分重视并大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紧密结合,较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方针,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如《20*年度*区政务信息工作考核办法》、《关于加快推进全区农民信箱实施工作的通知》等,有效加快了信息化的进程。

(二)加快*区信息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1、加快信息化发展是*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加快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融合,有利于大幅度提升传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形成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机制。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应不失时机地加快信息化发展,提高社会各类资源特别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通过信息化带动和提升*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促进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和高质量服务业转变,实现“优一产、强二产、兴三产”的产业升级目标。

2、加快信息化发展是*区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随着*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资源与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城市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取决于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信息化为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加强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加快信息化发展,有利于缓解资源对*城市发展的瓶颈制约,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民主化程度,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有利于促进区域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有利于缩小“数字鸿沟”消除发展不平衡,有利于不断满足我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3、加快信息化发展是*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途径。加快*农业信息化,能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信息化也是协调*农村社会发展、促进基层“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加快信息化发展,有助于实现农业和农村的跨越式发展,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不足之处

(一)*区信息化建设成效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具一定规模。目前全区城乡固定电话用户(包括小灵通)达20多万户,其中农村电话7多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96万户。上网用户达2万多人,有线电视网除开展电视转播外,还搭建了数据传输平台,开展了数据传输和数据广播业务,取得了2M速率的因特网出口,承接因特网接入服务,进行小区的HFC双向传输改造工程建设。

2、电子政务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区已建立了宽带党政信息网,初步实现了党政信息资源的内部共享,还延伸到计生、统计、财政等专门业务的应用;区政府网站、金融系统和国税、地税、公安等专业网络不断完善;科研网等大型网络已开工建设。

3、企业利用互联网的程度不断提高。一些重点骨干企业积极采用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信息管理系统(MIS)和企业内部网络,提高了企业运行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已逐渐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并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和应用。

4、行业网站蓬勃发展。中国塑料模具网自1999年创立至今,以良好的服务和信誉,产品供求信息,联系国内外客户,丰富的信息内容赢得了世界各地同行的认可与支持,已经成为面向全球模具行业的大型B2B电子商务网站,在塑料模具行业国内网站中访问量排名第一。工艺网、区经济贸易网等不断涌现。中小企业在行业网站上从事软件开发、局域网建设、因特网网站建设、主页制作、域名申请、操作培训等服务,对全区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信息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基础。在完成计算机能力初级教育的基础上,我区对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计算机应用能力二级培训,目前许多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人员通过了培训考试。通过近几年加大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人才引进力度,我区各类信息化专业人才的素质已得到改善。

(二)*区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之处

我区的信息化建设虽已处于全省各县(市、区)较高水平,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全社会的信息化意识不强。对信息化在生产经营和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推进措施与社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2、信息化项目建设缺少强有力的统一规划布置。我区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缺口较大,制约了*区信息化的建设。由于统一管理力度不够,各部门各行其道,自行建设,没有形成统一的网络资源平台,资源不能共享,造成了不少重复建设,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已经势在必行。

3、信息化建设人才缺口较大。当前在我区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人才,尤其是信息化高端人才愿意在*长期安心工作不多。我区绝大多数单位深感信息化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急需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训。

4、信息资源共享与协调不够。由于区内企业和基层组织对信息化认识上存在不足,“信息孤岛”现象较为普遍,信息化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的共享度不高。信息技术尚未发挥出增值效应、整体效应的优势,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倍增促进作用尚不显著。

三、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推进“工业转型、农业增效、三产提速”为导向,以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主线,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系统为保障,为努力把*建设成为富有成长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富有活力的民营经济先导区、富有实力的先进文化创新区和富有魅力的现代化生态主城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信息化支撑。

(二)工作原则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制定并切实贯彻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相应的实施计划,树立全局观念,推进整合,资源共享,防止分散建设、重复投资、浪费资源。加强各方协调与合作,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不断化解推进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与推动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注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和市场应用服务拓展。

──示范带动,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化建设的特色和优势,注重信息化重点工程的示范性和创新性,确保质量、提高效率,以点带面、总结推广。

──以人为本,优化环境。不断提高全民的信息化素质和信息化应用的能力,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安全标准等方面的支撑和保障环境。

──面向应用,注重实效。以需求和应用带动信息化发展,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对企业、农村、政府等信息化工程要实行滚动建设、循序渐进、务求实效。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力争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信息化城乡示范区域,形成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先进、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率较高、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城市与农村信息化协调发展的信息化运作体系,信息化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谐社会建设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1、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成效显著。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到2010年,共培育省、市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10家以上,区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50家以上。每年培育5家商贸企业和5家制造企业成为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单位,90%以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重点推进百强企业和特色优势行业信息化建设,提高规模以上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带动中小企业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步伐。

2、公共服务信息化全面推进。到2010年,基本实现政务信息化,政府行政许可项目网上服务比例85%以上,公共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通过电子政务应用,促进树立廉洁高效、勤政透明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城市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实施一批信息化工程,基本实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数字化。基本普及农村信息化,实现政府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保健、远程教育等公共服务的网络化,满足全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多样性需要。

3、信息化综合应用水平稳步提高。到2010年,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0万,入户率为99%;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9万条,入户率50%;规模企业上网数占规模企业总数的比例90%以上、大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与每百人在校生拥有计算机数在我省处于较为先进水平。信息化推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生活品质进一步得到改善,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实惠。

4、信息化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全社会的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形成浓厚的信息化发展氛围;建立健全信息化组织制度、政策法规、标准与安全、服务与人才等信息化支撑保障体系。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信息化应用推广的人才队伍初具规模,各类专业人才在数量与质量上都能够满足全区信息化建设需要。全社会信息化知识教育基本普及,全民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水平普遍提高,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四、主要任务

(一)以信息化带动制造业改造升级

1、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增强竞争力为目标,以产值超亿元和行业重点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为突破口,深入推进模具制造、机械电子、汽摩配件、塑料制品、医药化工、工艺美术、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创新能力,降低消耗,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制造技术的创新,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2、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着眼于模具制造、机械电气、医药化工、工艺美术、塑料制品、食品加工、摩托车电动车整车及配件等重点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大力支持和鼓励实施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对广大中小企业,重点推广应用低成本运行的ERP、SCM、CRM、电子商务和财务管理、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等,整合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管理创新。

3、提高产品设计信息化水平。结合模具制造、机械电子、摩托配件、塑料制品等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应用以产品3D数字化模型为主要特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设计(CAD/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网络环境下产品协同设计与制造准备等关键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制造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4、提升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加大现代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CAQ)、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辅助工程(CAE)、集散控制系统(DCS)、网络化制造与系统集成、实时数据集成、自动检测与控制、工业生产动态调度、协同产品商务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技术在模具制造、机电产品、摩托汽配件等重点行业中的推广力度,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

5、加强特色工业园区(功能区)信息化建设。在特色工业园区(功能区)创建公共服务与技术支撑平台,推进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平台、基于ASP的应用服务与集成的推广应用,推动企业信息化逐步向企业外部拓展、向产业链延伸、向产业集群渗透,提升块状经济竞争力。

(二)加快推进电子政务

1、完善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系统。根据新时期政府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式变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政府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网(简称内网)、各级政府和部门间办公业务资源网(简称专网)、以因特网为依托的政府公众信息网(简称外网)。各级政府信息管理部门要指导、协调、规范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建设,负责组织建设好本级政府门户网站;区政府信息化建设部门要统筹全局,实现政府资源整合、企业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和中介服务的有机整合。

2、充实数字信息资源库。根据政府信息资源发展要求,加快建设为政府和全社会提供广泛数据服务的体系完善、标准统一、流程规范的电子信息资源库。做好电子信息资料的标准化工作,做好信息的产生、搜集、加工、分类、索引、更新工作,做到数据准确、记录完整、分类科学、可用性高、使用方便。做好全文检索、数据挖掘、辅助决策等数据应用服务系统的开发,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使数字信息资源库真正为公众、为企业、为政府管理决策和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3、加强系统运行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各级信息管理部门要抓好本级政务信息系统运行中心(包括各部门网络中心、安全中心、数据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做好技术集中、管理集中、资源集中、数据集中,实现政务信息系统统一管理,保证资源和信息共享,节约信息系统开支,保证政务信息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三)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1、发展一批有影响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发挥信息服务和网上交易的优势,借助在模具制造、机械电子、医药化工、工艺美术、塑料制品、食品饮料、汽摩配件等行业领域的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于行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培育一批在国内和国际上有较强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公司和专业网站。以优势企业(网站)为支点,通过以点带面,带动全区各企业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建成若干个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

2、积极拓展电子商务应用领域。实施中小企业上网工程,推进中小企业实现电子采购、网上促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网上招商、网上产品交易会的运行机制,帮助中小企业产品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企业在国内外知名商业网站上建立*企业主页,采用多种语言面向外界企业信息,帮助企业获取更多市场机会。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推动骨干企业在做好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上下游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融合与集成。

3、以电子商务提高商贸流通企业运营水平。推进商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在连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中的作用,连锁商贸业应建立和完善电子购物和物流配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和连锁超市建立自己的网站,展示企业形象,开展网上销售以及话购、视购和邮购,并进一步建立企业联盟和信息联盟。

4.完善电子商务支撑环境。协调各银行共同制定网上支付标准,建设完善、安全、快捷、方便的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平台,大力推广使用银行卡、网上银行等在线支付工具。进一步完善在线资金清算体系,推动在线支付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借助我省工商局企业信用监管系统建设,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和强化信用监控体系。大力推进第三方物流,完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环境。大力推进“企业数字证书”网站认证建设,建立健全数字证书认证体系,积极推广数字认证在各领域的应用,为企业电子商务提供安全与信用保证。

(四)积极推进服务业信息化

1、大力推进旅游业信息化。按照国家“三网一库”金旅工程建设要求,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其它有关高新技术手段及现代传播媒介,对旅游资源、旅游信息资源、旅游生产要素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配、组合、加工、传播、销售,实现旅游业发展模式从零星开发到有序开发的转变。按照区政府对旅游“三年成规模、五年大发展、十年成支柱”的发展要求,在*旅游总体规划、景区规划和景点规划指导下,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悠久橘文化,围绕旅游电子政务、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架构*旅游专网和旅游资源数据库信息化体系。

2、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借鉴*B2B、B2C电子商务平台成功经验,构建具备交通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网络等功能的现代物流体系,建立和完善物流交易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建立网上订货和物流配送体系。构建现代物流信息基础平台,结合铁路场站建设加快*(院桥)物流园区、十里铺和新前物流中心建设,鼓励现有仓储、运输、货代、联运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通过构建纵联海关、商检、工商、税务、质检、金融机构等大通关网络,横联海、陆、河运输渠道,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功能互动的物流信息交易平台,更好地发挥104国道、82省道、甬台温高速公路和铁路以及沙(埠)茅(畲)线对经济发展的诱导、集聚、辐射功能,争取把*打造成台州乃至浙东南地区生产性物流信息服务业中心。

3、促进金融服务业信息化。积极推动CA认证、支付网关建设和运作规范制订,推行金融电子化,改善银行卡使用环境,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逐步使电子货币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构筑以银行业务为核心,辐射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服务领域的“金融超市”,开展网上交易和网上服务;完善和提升以客户为中心,集成客户关系管理、金融产品和服务管理、风险管理与审计等核心业务系统;建立金融电子信息化监管系统,制定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五)以信息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乡镇。选择经济发达或较发达、农民素质较高的地区设立农村信息化示范区。开展富有区域特色的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以点带面,从农业与农村科技信息体系、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等方面全面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整个农业与农村的渗透与应用。

2、完善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加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进程,以农业行业协会、农业信息部门、科技推广部门、乡镇农业服务部门、行政村委会为依托,采取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公益性农业信息服务,完善农业专家系统和农技110综合服务系统建设,满足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生产销售中的各类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需求。积极创办信息服务和物质服务结合的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既向农民提供市场价格、技术等信息服务,又提供种苗、农用物资等配套服务,形成覆盖各乡镇和行政村的信息网络与信息服务体系。

3、建设农业信息资源综合数据库。发挥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开展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包含土地资源、基本农田、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水利设施、气象资料、土壤环境、地力状况、农民承包地管理等内容的地理信息数据库。进一步开发农业经济主体数据库、农产品供求数据库和农业专家数据库的应用服务功能,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精准农业”提供全面、系统、权威的信息资源。建设推广农产品产地编码信息系统,构建*区农产品数据库,推广品牌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和超市消费者防伪检索信息系统建设,建成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评估体系和征信系统。

4、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信息员登记、培训、考核、认证制度,建设一支以农业基层科技人员、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加销大户为主体,能够收集、整理、信息的信息员队伍。

5、加快农村信息化和繁荣农村文化联动。推进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农村救济、村务公开、农民就业、远程教育等信息系统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有效的可用信息。进一步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电视、通讯、网络等为载体,加快信息化由城到乡的普及,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建立农村信息和知识传播体系,结合信息化的各种载体,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六)寻找时机发展信息产业

1、加快软件产业发展。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软件广泛应用在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社会生活各领域,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软件正在加速向其它行业渗透,已成为各行业企业管理、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等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商业竞争的有力工具,特别是近年来嵌入式软件异军突起,广泛地融入到各种设备和产品之中,使软件产业的发展空间大大拓展。当前,*应结合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嵌入式行业应用软件、支持网络化协同设计开发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基于WEB的营销网络管理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跨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和协同产品商务(CPC)系统、企业应用集成(EAI)工具软件、针对特定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等应用软件。

2、扶持汽车电子产业发展。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汽车搭载电子化产品的比例亦逐年增加,国外电子装置占整车成本的比例平均已达20-25%,大量应用电子设备提升汽车使用性能已成为汽车厂商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汽车电子产业的成长壮大,未来较长时期内,汽车电子化进程的继续深化和国内汽车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将为汽车电子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汽车摩托车零配件产业已有较大规模,整车制造业也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这有利于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发展壮大。*应立足现有汽摩配产业优势领域,通过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重点发展基于CAN/LIN总线技术的车用控制产品(动力控制、传动和行驶控制系统、制动控制、转向控制、悬架控制、安全控制、安防控制、整车监控等)、燃油喷射电控装置、控制平台系统集成技术、实时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等。

(七)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完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按照社会需求及时梳理各类政务信息,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政务信息。完善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制度,明确相关政府部门之间共享信息的内容和方式,支持跨部门的政务协同。规范政府部门的信息采集工作,合理规划政府部门之间信息采集的分工与协作,力求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及时,减少对企业和公众信息的重复采集。

2、加强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点开展农业、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才交流、就业和宣传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网络。建立健全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规章制度,加强对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信息库、企业和行业信息网的建设管理。加大对公益性信息服务的支持力度,保障投入支持以共建共享方式开发公益性信息资源。

3、培育和繁荣信息内容市场。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进程,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信息内容商品和服务的流通,发展有竞争力的信息内容企业,不断提高信息内容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建立新形势下的信息内容市场监管体系,规范信息内容市场秩序,保护信息内容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保障措施

(一)创新信息化投入与管理机制

1、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政府要强化对信息化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在信息化建设中充分考虑与政府管理体制的互动互适,加强跨领域的信息化组织工作,明确和落实责任主体、降低协调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全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由区信息化领导小组全面统筹部署,由分管区领导牵头,通过部门联席会议或协调小组加以推进。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应按照区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依据规划要求组织落实;各乡镇信息化职能部门要围绕本地功能定位,按照全区规划设定区域信息化阶段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2、创新信息化投融资机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投融资体制与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区政府要集中相应财力,保证必要投入,建设社会公共信息设施,积极提供公共服务。设立区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保障信息化建设启动资金落实到位,加强对基层信息化推进工作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和人才(包括培训)支持。充分利用*区民营资本充裕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并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鼓励和支持广大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参与*信息化建设。

3、建立和完善信息化专家咨询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信息化专家的咨询作用,聘请信息技术和管理领域的专家参与信息化规划制定、重大项目招投标、项目验收(鉴定)、项目咨询论证、技术指导、监督与评估等工作。政府支持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与建设必须由专家咨询机构进行评审,以克服信息化建设中的盲目性。

4、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不断完善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的管理办法,确保信息化建设资金有效使用。将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费用纳入预算管理,保障开发建设、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的经费。要加强资金使用和硬件资产、软件资产、数据资产的管理,通过评估、论证、监理、审计等措施,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尤其要加强对财政支出建网站的控制,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积极探索建立信息化建设项目第三方评估机制,研究制定信息化领域的评估标准,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体系。

5、实行政府采购和信息化外包服务制度。政府采购信息化设备与软件,要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与软件,大力扶植本地IT企业发展,逐步推进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外包和托管模式。率先在政府部门和财政投资项目中实施信息化外包服务;逐步将系统设计、工程建设、运行和维护等工程技术服务工作,交由专业服务商投资、建设和维护。鼓励各类企事业机构采用外包服务,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益。

(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优化完善基础传输网。按照“统筹规划、鼓励竞争、联合共建、利益共享”的思路,符合城市发展战略的建设要求,以现有运营商的网络为基础,以光纤为主要传输介质,以IP技术为核心,以端到端多媒体信息应用为目的,构建覆盖全区范围社区网、村网、企业网、园区网和电子政务网,互联互通、高速智能、稳定可靠的综合网络体系,提供多业务接入和多业务服务。积极跟踪研究高速率、大容量的传输技术,加快建设面向多媒体通信的宽带化传输网。以现有电信、广电、移动、联通、网通等运营光纤为基础,架构综合宽带多媒体城域网。跟踪我国移动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适时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适时用新技术改进和完善信息网络。

2、完善广播电视数字网。推动双向有线电视网、网络电视(IPTV)传输网和地面接播出系统、卫星直播系统等应用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加大数字电视推广力度。基本完成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改造,建立数字广播电视交互系统,开展加密电视、远程图文信息、实时点播、多媒体数据广播、信息查询、家庭银行、电视购物、可视电话等新型业务。关注IPTV技术成果,开展IPTV应用;探索研究开展和应用手机电视业务。

3、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机制和管理模式。对现有公用信息设施实行所有权、使用权相分离的改革,逐步推行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健全信息化配套支持体系,明确信息资源采集、维护、共享、管理的责任主体,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三)加快引进培育信息化人才

1、大力集聚信息化人才。积极引进海内外信息技术人才来*创业,形成支持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认真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出台留住人才、凝聚人才的相关政策,构建能充分发挥信息化人才作用的条件和环境。建立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信息化人才的待遇,鼓励知识、技术和才能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2、建立面向多层次需求的信息化培训体系。加强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考核,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切实有效地开展公务员的电子政务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定并实施考核标准和制度。加强对高中级管理人员、IT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的培训,完善面向信息化相关专业人员的资格考试和鉴定制度,努力形成一支复合型的高中级信息化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队伍。以实用、有特色为宗旨,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建立适应多种需求层次的职业培训机构,以培养大量企业急需的信息化实用性人才。

3、创造求新创新的学习研究氛围。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定期组织国内外信息化精英来*交流,举办信息化重要应用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的展示会、交流研讨会,以利信息化人员不断提高水平,激发创新能力。通过创造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努力形成相互学习和知识交流的环境。

(四)优化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1、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信息化发展。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加快推进*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宣传信息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及时通报信息化发展进展情况、改造重点和指导意见,营造、培育浓厚的信息化建设氛围。及时总结信息化先进企业的经验,通过新闻宣传、经验上网、现场培训、交流会等各种形式,大力传播和推广信息化示范和试点企业的经验。

2、加强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加快建立有关信息资源标准化工作的统一协调机制,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加快研究制定信息内容标准、信息服务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促进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强化已有标准的宣传贯彻,从事信息产品生产/服务的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及地方规定的强制性标准;没有强制性标准的,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和行业规范。制定信息安全标准规范,加快数字认证基础设施以及网络安全监测中心的建设。

3、努力构建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在重点园区和重点骨干企业普遍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强面向行业的区域性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建设,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科研开发、人才培养、技术支撑、信息交流和投融资方面的合作和交流。

4、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跟踪信息技术领域国内外知识产权动向和保护期限,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加强专利、商标、版权、标准工作,建立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信息技术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申请国内外专利与版权,进一步加大对专利发明人的激励。严厉查处和制裁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纠纷,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市场环境。

5、大力拓展面向企业的信息化中介服务。大力发展咨询、评估、法律和知识产权等各类信息化服务中介机构发展,帮助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应用。鼓励其在培训、咨询、方案推介、软硬件选型、项目监理、设备租赁、业务委托、网络安全等方面开展信息技术服务,充分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作用。

(五)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1、完善信息安全长效机制与管理体制。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信息安全责任制度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构,遵循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强化管理和全面防范的原则积极开展本地区、本部门的信息安全工作。加快建设覆盖全区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理系统,加强对信息安全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逐步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2、强化信息安全保密工作。采用国家密码主管部门批准的加密方法和加密设备,确保信息的安全存取和传输。对内、专、外网之间的信息交换,必须严格监控,防止泄密。制定和完善安全保密措施和制度,落实安全保密工作责任制。建立网络安全紧急反应以及处理机制,协调政府机关处理信息安全管理事件。制订安全应急反应方案,确保发生重大故障时的政府信息网络的安全。逐步建立全区计算机容灾备份系统,确保政务信息安全、有效,确保网络顺畅。建立公共信息网安全监控中心,加强互联网文化管理,监控各种有害信息入侵和传播,打击计算机网络犯罪,保证网络安全运行。

3、实施信息安全教育与检查。在积极促进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互联互通的同时高度重视保护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信息,打击有害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抵御不良信息。组织开展信息安全教育与人才培养,普及信息安全防范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防范意识,并定期组织对全区重要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