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政局加强新农村建设发展意见

民政局加强新农村建设发展意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规划的重要内容。我区农村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不到10%,农业人口却占全区总人口的52%,建设好新农村对推进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解决好“三农”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破解新农村建设中的难点问题,探索与我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农村建设路子,9月初,我们组织人员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现状

我区辖7镇2乡7个街道办事处、206个行政村、39个社区,农业人口28万。近几年来,我区立足汉台以城市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特征,坚持“农借城势、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以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认真贯彻党的农村政策,狠抓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突出发展绿色产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从适应市场竞争、发挥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出发,把绿色产业作为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紧紧围绕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台的战略目标,狠抓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使农业增加值由*年的2.81亿元增加到*年的4.26亿元。在产业发展上,按照“稳定粮油生产、壮大优势产业”的思路,突出发展优质大米、畜禽、蔬菜等绿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花卉苗木、果品等高效产业,积极扶持建设绿色产业基地,努力开发绿色产品,使绿色农业呈现出勃勃生机。目前,全区已建成13个总规模达9万亩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其中6个基地通过了省级绿色认定,成祥米业的“芳祥”牌大米和春雨公司的“望江春”牌大米获得国家绿色产品质量认证,成为全市率先获得国家绿色认证的稻米品牌;优质大米已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20%,畜禽、蔬菜业占60%以上,我区被评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

在龙头企业发展上,按照“抓龙头,连基地、带群体”的思路,狠抓了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体系建设,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强化服务等扶持措施,由区财政每年对龙头企业补贴300万元贷款的利息,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营销业,全区建成了以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春雨公司、成祥米业、忠诚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园、皇冠公司、联创公司等为代表的31家龙头企业,涵盖了种、养、加和产、供、销各个领域,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在促进城乡经济融合上,按照“以城带乡、优势互补、产业联动”的发展思路,统筹城乡资源优势,加速农业与服务业的资源整合,大力发展农产品营销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在城区建立了过街楼蔬菜及水产品市场、西城水果批发市场等30多个农产品市场,使农产品的商品化率达到了80%;在农村,建立了以宗营花卉基地、兴汉荷园、忠诚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园、武乡凤家沟风景区、陕南植物博览园等27家农业旅游观光园,形成了环城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带,成为全市绿色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使“城郊型”农业发展格局更加完善。

二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按照“以项目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思路,狠抓了农村水、电、路、通讯、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连续多年开展了农村道路建设年活动,新建乡村道路180多公里。实施了勉城县际公路汉台段、农村电网改造、农业综合开发、汉江堤防、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节水灌溉、水保治理、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五年累计完成了8.7万亩中低产田改造、30.5平方公里小流域治理、1.16万亩退耕还林、2.92万亩荒山造林、1.8万亩天保工程、85项人畜饮水工程、2572口国债沼气等工程建设,全区1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得到了彻底解决。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坚持每年为群众办一批实事好事,从道路交通、生活设施、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社会保障等方面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连续4年向群众承诺并办理了一批实事好事,进一步增强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和“组团式发展”的城镇建设框架,进一步加快了以XX镇、XXX镇为重点,以XX、XX、XX等小城镇为组团的小城镇建设,使我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建制镇为主体的城镇格局进一步完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62%,小城镇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三是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在巩固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形式,累计流转土地1.76万亩,使规模种养业和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早在*年就取消了除烟叶之外的农业特产税,使农民负担总体上减轻了33%。*年,我区一次性将农业税税率降低2个百分点,减征农业税及附加392.87万元,人均减负14.6元。*年,我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区免征农业税及附加877万元,人均减负56.41元。在积极培育绿色高效产业的同时,综合采取劳务输出,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产业联合,积极发展XX镇机械电子产业、宗营机械加工产业、龙江冶金化工产业3个工业园区等措施,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全区已有近8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经商,非农产业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对全区34863名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了免课本费、免学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落实补助资金402.7万元;落实大型农机具补贴资金50万元;进一步扩大了农村低保覆盖面,目前,进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共有4077户、6102人,月发放低保金13.29万元;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工作思路,对30个省定贫困村采取政府救助、领导包抓、社会帮扶以及资金、技术、行政和移民搬迁等综合措施,对生存环境恶劣的1710多名贫困群众实行了异地搬迁,解决了2.93万人的温饱问题。通过这些措施,全区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全区已有172个村达到了小康标准,占全区农村的84%,其中9个达到了省级标准。

四是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党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在农村党的建设方面,积极推行“党员承诺制”、“双培双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积极开展了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扎实开展了先进性教育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了比思想、比工作、比作风、比团结、比贡献、评先进的“五比一评”活动,建立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坚持“以城镇带乡村、以党员带群众、以典型带群体”的工作思路,重点抓了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了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了“科教、文体、卫生、法律”下乡、“诚信建设年”和以“移风易俗,破除迷信”、“除陋习,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出了“荷花节”、“陕南民歌节”等一批具有浓厚汉台特色的文化品牌,连续13年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区。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对村两委会实行了“公推直选”,推行了村务、政务、厂务公开,扩大了群众民主管理渠道。高度重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面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为他们履行职能创造条件,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了强大的智慧和力量。目前,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履行职责的同时,纷纷带头创办企业,带领群众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加强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维护了农村的稳定。

五是新农村建设工作起步良好。今年中央1号文件下发以后,区委、区政府组织各级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16个宣讲组,深入全区206个村进行了宣讲,印发宣讲资料2万多份。在此基础上,又组织力量对全区15个涉农镇、乡、街道办事处以及206个村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摸底,通过调查问卷、走访群众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盼望、最需要的10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归纳梳理各类意见和建议48981条。针对这些问题和建议,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制定了汉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具体措施。同时,结合汉台实际,将新农村建设主要任务细化为26个方面,并确定由20多个部门牵头,编制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积极推进试点工作,确定了1个试点镇和15个试点村,在安排资金项目时向试点村进行倾斜。目前,大部分试点村已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产业发展方向,部分村安排的人畜饮水、体育设施项目已开始实施。特别是率先启动的3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积极为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积累经验。

二、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新农村建设中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民增收困难。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主导产业规模较小,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建设体系滞后,农民增收的困难仍然很大。

二是建设资金困难。乡村两级债务较多,两级组织运转较困难;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不高,户均存款不多,村组干部待遇偏低,有的长期得不到兑现,影响了基层干群的工作积极性。资金困难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

三是农村发展支撑载体脆弱。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多年来,随着联产承包制的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每况愈下,对基础设施投入较少,使农村一些水利设施老化、农田排灌网络、农村机耕道路损坏严重,村与村之间的道路,尤其是村庄内的道路不平,水电等基本生产条件简陋;公共文化娱乐、职业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影响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是部分干群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有误区。一方面是对建设主体的模糊。有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群众只是配合。认为投入资金应该是政府拿一点、拆迁补偿一点、群众拿一点的模式。另一方面是对建设内涵的曲解。部分村组干部和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盖房子,简单地把“村容村貌整洁”理解为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涵,认为短期内就可通过试点验收,实不知新农村建设在全国也才刚刚起步,各项配套政策和落实措施都还在探索制定之中,作为一项长远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新农村建设是以生产发展为前提,以生活宽裕为基础的,只靠热情很难做得圆满。

三、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新农村建设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内涵丰富,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我区而言,更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机遇。因此,既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和复杂性,稳步推进,又要有只争朝夕、迎难而上的开拓精神,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好。

(一)抓规划,构筑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框架。针对我区山区、丘陵、平川各占三分之一的实际,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把山区的重点放在移民搬迁、产业开发和劳务输出上;丘陵和平川的重点放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治理农村脏乱差、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培育新型农民等方面;城郊的重点放在妥善安置失地农民、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等方面。坚持以产业培育为基础,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建设一批工业企业带动型、专业生产带动型、畜牧养殖带动型、休闲产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劳务经济带动型的乡村,搞好全区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力求使规划更符合我区实际,更具操作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抓试点,用典型推动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要求,全区确定了铺镇以及叶家营村等1个镇11个村为全区新农村建设试点镇村。我们应集中优势资源,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在资金、项目安排上向试点村和试点镇倾斜,力争把试点村镇建成“亮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当前,应着重解决村组道路、环境卫生、清洁能源等群众普遍关心、盼望的突出问题,真正办几件老百姓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使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更好的开端。

(三)抓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从汉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应按照做优粮油产业、做强畜禽产业、做精蔬菜产业、做大龙头企业的工作思路,在突出抓好畜禽、蔬菜两大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观光休闲、花卉苗木、中药材、果品以及水产品等高效产业,逐步扩大规模,形成品牌,力争到“*”末,使全区形成二至三个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继续采取资金、政策等措施,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全区各个主导产业都能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二是抓好以道路、水利、人畜饮水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村组道路建设力度,力争到“*”末,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所有的行政村和村民小组的主干道路实现硬化。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农民在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领域实现就业,使我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始终成为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四是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重点是在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上下功夫,有组织、有计划地搞好劳务输出工作,不断扩大输出规模,提高就业质量。

(四)抓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一是抓好科技培训。组织科技人员经常性地深入到村组农户和田间地头,采取办培训班、开展科技讲座等形式,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力争让每个农户至少有1名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二是抓好农民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开展“三下乡”活动,多渠道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加强农民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加强爱党、爱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四爱”教育,尽快建立富有农村特色、适合基层操作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村规民约,形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道德风尚。

(五)抓社会事业发展,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一是在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切实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整合农村教育资源,稳定充实师资力量,提高农村办学水平。二是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积极争取将我区早日列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区,逐步建立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抓好以农村乡镇文化站建设为重点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巩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引导广大农民崇尚科学、远离迷信,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四是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一法五规”,推进计生综合改革,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积极实施“少生快富”工程,稳定低生育水平。五是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

(六)抓村容村貌整治,不断改善农村“脏乱差”状况。一是加大农村环境整治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宣传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农民进行环境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使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其在治理农村脏乱差方面变被动为主动,尽快改变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柴草乱垛、粪便乱堆、物品乱放、畜禽乱跑等不良现象。二是加大农村沼气推广力度。在实施好国债项目的同时,以治理居住环境为突破口,积极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彻底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三是逐步推进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和生产、生活污水治理。把国道、省道、区乡道路、旅游景点、重点企业以及集镇附近村的垃圾处理作为重点,建立督查检查制度,形成卫生保洁长效机制,积极创造整洁、优美环境。

(七)抓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建好班子,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重点培养选拔一批“能人”、“强人”进入农村基层组织,选好用好带头人,并从工作上、政治上、待遇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发挥他们的主心骨、排头兵、领头雁作用。二是完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好农民的民主权利。全面开展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建立健全村组民主理财制度,使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从制度上得到保证。加强农民负担监管,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三是切实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重点是落实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同时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

(八)抓合力,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一是引导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大力宣传党的新农村建设政策,教育和引导农民消除等、靠、要的思想,为新农村建设工作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解决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在最大限度地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倾斜,通过整合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三是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鼓励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与乡村结对子、办实事,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引导人才、智力和资金等要素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四是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协调新农村建设中的各方关系,建立领导联系点制度、部门联建制度、社会支援制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建设新农村的良好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