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政局科学定位发展总结

民政局科学定位发展总结

一、注重转变理念,工业经济进一步扩量提质

坚持工业经济第一经济不动摇,始终突出主攻工业,注重转变理念,全面实施以平台、产业、科技为重点的工业提升“六大工程”,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集约,工业经济进一步扩量提质。

工业平台整合优化。针对低、小、散的“二区四基地”14个工业布点进行整合、规范和优化,确立中部特色经济区和城北工业新城为工业主战场的战略地位,形成以*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四都、峡口乡镇功能区为两翼的市乡二级工业平台开发体系。编制完善了相关规划,明确了近中期以经济开发区山海协作园、十里牌和莲华山工业园为主,远期以城北工业新城为重点的开发时序。理顺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强化管理职能,实行“明确范围、划分税种、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激励政策。启动高新技术园区前期工作,收储十里牌工业园等优质工业用地1500亩,平台配套建设加快推进。全市二级平台新平整土地4507亩,新入园企业70家。

产业培育重点突出。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发展潜力、比较优势、产业导向等因素,在原有12个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明确将机电、电光源、木业加工、消防器材以及高新技术等“4+X”产业作为重点培育产业。着手编制“4+X”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工业提升36条”、“保稳促调12条”,集聚政策和资源大力扶持重点培育产业和企业,“4+X”产业实现产值130亿元,增长39.7%。

龙头企业实力壮大。三友公司与广东雷士集团实现战略合作;联城消防公司吸纳1500多个*籍消防业主加盟,全国消防器材产品营销网络筹建有序推进;江化、红火、*虎、申达等企业到*、湖北、福建等地实施扩张性战略投资;虎山集团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点火投产;江变、恒亮等企业上市工作加快推进。全市新增规模企业56家、亿元企业13家。

科技创新明显加强。围绕重点产业培育强化科技支撑,申报并列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5项,其中木材加工产业集群提升项目被列为省“厅市会商”项目,超低水分DMF生产技术开发项目首次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4.1亿元,增长25%;成功举办中国(*)机电产业提升科技论坛和木门行业高峰论坛,荣获“中国木门之都”称号;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个、浙江名牌产品6个、浙江省著名商标3个;专利申请246件、授权120件,被认定为省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同时,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启动实施“811”环保新三年行动方案,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200万元,完成污染源普查,扎实开展印花浆企业等四大专项整治,顺利实施污水处理厂等22项重点减排工程,2个纯余热发电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二、注重科学定位,发展方向进一步明晰

坚持把城市定位作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导向,按照彰显城市个性特色的要求,注重科学定位,狠抓规划引领,强化特色创建,城市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

城市定位科学确立。充分考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环境等特点,经过深入调研和广泛论证,明确把城市定位为“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即要着力建设浙闽赣三省边际新兴工业城市、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和最佳创业城市、居住家园,推进我市走特色竞争、率先发展之路。城市定位的科学确立,为我市指明了发展方向,对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规划引领得到加强。开展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编制完成市域总规、中部特色经济发展区概念规划、市域村庄布点规划、入城口控制性详规等重点规划,认真抓好土地利用总规修编,编制完成凤林、峡口、新塘边等集镇总规和45个村庄整治规划。同时,进一步强化规划管理,建立城乡规划分级审查制,切实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严格执行规划,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宜居城市逐步显现。深化“四城联创”,顺利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市、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深入实施城市“三化”提升工程,完成江滨东路等8个绿化提升项目,新增绿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成西山健身公园、三塔修缮亮化、西塘古民居保护等10多个文化融入项目;双塔大桥竣工通车,文化艺术中心一期、须江游览桥主体完工,文教路、西山路等工程顺利实施,江贺公路收费站撤销并实现收费项目与高速公路收费叠加;全面推广CIS城市品牌形象标识,深入整治市容市貌,城市功能品位不断提升。

三、注重破难攻坚,项目招商实效进一步提高

坚持项目投入第一抓手、招商引资第一工程理念不动摇,注重破难攻坚,完善机制,保障要素,项目招商工作难中推进。

项目工作成效明显。完善市领导挂联重点项目、前期项目工作考核、督查通报等制度,加强现场办公协调,全力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十项为民办实事如期完成,74项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开建68项、建成36项,完成投资28.2亿元,其中,京台高速衢南段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市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老48省道*段完成改建,城防工程贺村段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建设,虎山集团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全市谋划提出前期项目1099个,其中有65个列入市级项目库;黄衢南高速衢州互通至*北连接线、浙西农业综合物流中心、*至广丰公路等3个项目新增为省重点项目。主动向上对接争取到各类补助资金4.5亿元、带帽用地指标1154.2亩,特别是针对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扩大内需”、“保稳促调”政策措施,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实,短短1个月谋划申报46项争列国家、省重点支持项目,争取到1.1亿元补助资金。

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制定出台产业招商意见、中介招商奖励办法,推行捆绑组合招商,强化定点、专业招商,全年引进项目583个,其中540个开建、351个建成投产,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8.02亿元,增长9.2%,其中,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3个、亿元以上项目7个,“4+X”产业关联项目253个。我市目前最大的招商项目——投资10亿元的新型电光源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2亿元的英博国光啤酒生产线项目一期竣工投产,总投资各2.4亿元的丽人纤维板、双氧水项目主体完工,总投资3亿元的中鑫毛纺项目开工建设。

外向型经济实现突破。完善促进外向型经济扶持政策,安排1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外贸发展。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亿美元大关,达1.68亿美元,增长80.05%,增幅名列衢州市各县(市、区)第一、浙江省第三。新批外资企业6家,实际利用外资781万美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经济外向度从6.1%提高到9.1%。

四、注重深化举措,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

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进步”三大主题,注重深化举措,深入实施富民惠民工程,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高效农业优化做强。大力发展食用菌、蜜蜂、果蔬、畜禽等高效特色农业产业,积极推广温氏“公司+农户”养鸡模式和生猪养殖“零排放”技术,其中,食用菌种植3.1亿袋、增长24%,养蜂产值2.7亿元、增长10.6%,果蔬产值2.7亿元、增长21.8%,出栏肉鸡681万羽,生猪饲养量181.1万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争取到国家补助1259万元。注重提升农产品质量,新增国家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有机食品8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个。加快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同时,认真抓好粮食生产,推广农机作业面积43万亩、统防统治面积6.2万亩,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

富民工程深入实施。全面启动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198个部门单位、企业与114个重点村结对帮扶,到位资金494万元,4038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6325户。稳妥实施下山脱贫工程,新设立凤林凤鸣、上余余家2个市级下山脱贫小区,加快脱贫小区配套建设,新搬迁山区农民3534人。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率先在衢州地区设立农业贷款担保资金,发放贷款283万元;稳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专设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救助资金,发放保费补贴、灾后重建补助资金1156万元,支付保险赔款926万元。

农村面貌明显改观。深入开展“两线整治”和农村洁化运动,完成71个村整治,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81%。积极实施第八期土地整理、凤林三岗低丘缓坡等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有效耕地6822.6亩。扎实推进“910”绿化精品工程,大力实施千里富民林道建设,建成林道210公里,新增省、衢州市绿化示范村35个。加快实施农村沼气项目,建成户用、规模养殖场沼气池4.65万立方米。建立完善农村公路养管机制,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95.83%。新农村电气化工程通过省预验收,220千伏清漾变、110千伏凤林变等竣工投运。千库保安、千里渠畅、农民饮用水等工作扎实开展。

五、注重重点带动,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升

坚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注重重点带动,加大扶持培育,做大做强特色,着力繁荣提升现代服务业。

休闲旅游得到新发展。江郎山丹霞地貌“申遗”稳步推进,“江郎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办法”制定实施,旅游“十百千”工程全面启动,清漾、和睦特色文化村一期项目建成开放,廿八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加快建设,石门镇、碗窑村、清漾村通过省旅游强镇、特色旅游村验收。全年接待游客202万人,实现旅游经济收入11.8亿元,分别增长17%、18%。

商贸物流有了新提升。深入开展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题调研,着手修编现代物流业、商贸商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出台重点商贸流通企业认定和特色商业街(区)命名办法,加大对重点商贸流通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餐饮业、休闲娱乐业、物流业提升档次、集聚发展。浙西地区首家民营商业企业集团万商集团成立,浙江驰骋物流基地一期项目、城北大型超市主体完工,加贝、好又多两大购物中心开业。千镇连锁工程建设位居全省前列,兴合农资、刘氏贸易等公司被列为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左邻右舍等公司加快跨区跨省经营步伐。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制定出台“房地产17条”,合理引导房地产开发建设与住房消费,商品房销售面积29.86万平方米、销售额10.1亿元。

金融、中介服务取得新进步。农村合作银行顺利开业,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稳妥开展,全市金融机构新增存款17.23亿元、贷款14.14亿元,均居衢州市各县(市)之首;金融服务中心贴近项目业主服务,成功引入市外银行贷款3.67亿元,增长66.8%;市担保中心规模做大,新增中小企业贷款担保5506.5万元;林权流转中心稳健运行,流转集体林权7*4亩、交易额2072.8万元。保险业、房地产中介、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加快发展,全年新增各类中介服务机构87家。

六、注重改善民生,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紧紧围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注重改善民生,统筹协调推进,全年新增财力73.1%用于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进展。

社保体系更加完善。稳妥推行“五费”合征;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和报销补偿标准,为城镇居民报销412万元、参保农民报销4000万元。城乡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低保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248元、150元提高到280元、168元,发放优抚对象及精减老职工补助金、低保金及物价补贴、救灾救济款等2293.91万元;千名残疾人康复工程全面完成。390户农村困难群众得到住房救助,第五批106套廉租房建成配租;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以“*经验”向全省推广,发放移民直补资金1035.6万元,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29个。慈善、红十字事业进一步发展;积极组织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募集赈灾款物合计1300多万元。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加强对零就业家庭、被征地人员、就业困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低保户劳动力的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836人,帮助1898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消除。对接特色产业,深入推进农民素质工程,开展技能培训8490人、转移就业6525人。

优质教育更加均衡。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扎实推进,市域幼儿园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坛石、贺村片完成布局调整;文溪实验学校、峡口初中新教学楼等建成启用,城北中学主体完工,*八中顺利迁建;职教中心晋升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作业本费,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从230元、330元提高到300元、450元,省教育强市通过复查验收。

卫生保障更加有力。卫生布局调整加快推进,20家建制乡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65家,市公共卫生中心疾控楼结顶,第四专科医院门诊综合楼投用,“120”急救资源实现公办民办医院共享;实行免费婚检;有螺面积减少15万平方米,手足口病、艾滋病、狂犬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进一步加强;药品“两网一规范”示范县达标顺利通过省验收。

文体等事业更加繁荣。扎实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试点,完成大陈汪氏、溪东王氏宗祠及凤林塔等重点文物修缮,*婺剧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廿八都镇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成功举办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征集并推广市歌《多娇*》。举办全国企业羽毛球赛、首届工人运动会和工人文化节,清湖、新塘边、大陈被评为省体育强乡镇,荣获全国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先进集体。《今日*》顺利扩版,广电中心建成投用,市区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工程基本完成。第二次农业普查获得国务院表彰,第二次经济普查全面铺开。

安全维稳更加强化。“五五”普法工作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深入推进。信访工作各项制度全面落实,实现奥运期间上访“零进京”。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11个市级以上安全隐患得到整改,安全生产实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三个零增长”。规范整治“十小”行业,认真抓好“问题奶粉”重大食品安全应急处置,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省农村公共安全协管队伍建设试点通过验收。切实做好防汛防旱、动植物防疫、森林消防、粮食安全等工作。同时,人口计生、气象、人防、通信、外事、档案、侨务、台湾事务、民族宗教、双拥、工会、工商联、妇女、儿童、青少年等事业都得到了新发展。

七、注重优化服务,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

坚持按照“创新、为民、务实、有为、廉洁”的要求,注重优化服务,着力规范行政行为,政府执行力得到提升。

服务不断强化。积极开展服务园区、企业、项目“三服务”活动,推行工业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和工业项目代办员制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实际困难。出台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网管理办法,加强网上办事大厅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强化行政服务和招投标两大平台建设,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全面实行涉企收费公示制,停征或减免8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负担明显减轻。

改革不断深化。机构编制工作有效加强,分设规划局、外经贸局,设立中部工业区开发办,撤销白水坑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组建新的峡口水库管理局。开展事业单位整合规范工作,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基层基础建设全面加强,乡镇(街道)机关“六小”工程启动建设;村规模调整平稳实施,行政村总数从557个减为312个,第八届村委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和谐社区建设扎实推进,7个社区办公用房基本建成,55个农村星光老年之家完成建设;县前、菜农撤村并居顺利完成。

形象不断优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效落实,市长经济责任审计反馈意见得到整改,惩防体系和规章制度更加健全。开展机关部门和涉企基层站所、中层干部公开评议活动,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完善政府性投资项目决策体系,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充分发挥执法机关作用,强化行政监察、审计监督,依法依规查处65件违法违纪案件,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532件人大、政协议提案全部办结,满意率、解决率分别达100%、89%。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产业层次不高,结构不尽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发展不快,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农村设施滞后,农业增效不快,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三是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不小,与节能减排的新要求仍有许多差距;四是财政增收难度加大,收支平衡的压力增加,与保稳定促发展的新要求仍有明显差距;五是社会管理有待加强,就业压力加大,安全维稳形势依然严峻,与建设和谐*的新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六是一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办事效率不高,少数部门单位还存在着腐败现象,与建设务实高效廉洁政府的新要求仍有不少差距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