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政局规划教育发展总结

民政局规划教育发展总结

一、深化培育特色产业,工业经济综合实力继续提升

一年来,市政府深入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和“六六”产业工程,突出平台建设、龙头培育、产业提升等环节,强化政策引导,加大多元投入,力促特色工业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一是工业平台建设顺利推进。针对园区基地受农保田制约、熟地供应紧张的实际,同时为规范乡镇工业布局发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2+4”工业平台(即两个省级开发区、四个市级工业基地)和若干乡镇功能区的总体空间布局,规划面积10.7万亩,并将四个市级工业基地的丘陵缓坡地作为重点启动区,编制出《工业平台空间规划图》。专门召开全市工业平台建设推进会,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市财政根据各重点启动点的开发面积、实施进度等给予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周转金支持。启动*经济开发区“一桥一路”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着手推进开发区城北区的整体规划和功能区规划。“二区四基地”全年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553万元,新开发土地面积3917亩,新入园企业92家,其中新开工79家。省、*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现场会在我市淤头*山举行,*小企业创业基地入选省第三批试点。二是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把优强企业、特色企业、成长型企业作为培育的重点,加大对技改和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年内共安排1400多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作等途径,加速扩张壮大。企业实力进一步提升,江化公司成为*市首家地方上市企业,三友公司被认定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虎山集团等5家企业进入*市制造业十强。三是产业提升工程启动实施。启动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开展以消防器材产业为重点的质量振兴工作,实施蜜蜂产业提升工程,对企业主开展产品质量管理培训。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利用*科工会等科技平台和举办“木科会”、“消防器材发展论坛”等活动,促进企业对接外部科技资源,进一步密切企业与高校院所等外部技术资源的联系,建成省级消防器材、林产品检测中心,全市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1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制定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企业创牌保牌,新增国家免检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3个。积极开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企业试点,建成绿色企业3家。加强监管,建立长效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企业产品质量进行抽检;成立*消防器材行业协会,积极推进行业自律。

一年来,在全市上下合力兴工的强力推动下,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9.7%。规模企业从2005年的148家发展到197家,亿元企业增至13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比上年同期增长53.7%,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2.2%,经济效益综合得分比上年提高29分。园区基地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2+4”工业平台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7.8%。“六六”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六六”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35.5%。

二、统筹全局完善规划,区域发展的科学性逐步增强

一年来,市政府坚持把规划工作作为统领发展的龙头工作来抓。一是健全编制机制。在上年成立市规划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规划咨询委员会专家库,完善重大规划编制计划,加强重大规划调研编制,规范重大规划前置性审查,制定规划工作考核办法,着力推动规划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年初,通过征集梳理,市政府把73个重大规划列入今年重点编制和前置性审查计划,分解了工作任务,明确了职责要求。二是完善规划体系。市政府着重对全市工业平台布局及产业发展布局、城乡一体化、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南部生态经济区、*南高速互通口经济区、教育和卫生布局等重大规划,进行了认真调研和编制。完成并印发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相继出台了工业、服务业、商贸流通业、教育事业、特色农业、林业、文化融合发展“一规两案”等一批与“十一五”发展规划相配套的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工业平台布局、互通口布局、南部生态区域布局等一系列规划逐步完善,城市经济发展中心、北部工业经济发展区、中部工业经济发展区、南部生态经济发展区等“一心三区”的格局进一步明确。

通过一年的努力,我市规划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共有50项规划完成编制并提交市规划委,其中,30多项规划通过审查并付诸实施。初步形成了以“十一五”规划纲要为龙头、各专项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为支撑的发展规划体系,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打下了框架性基础。

三、克难攻坚推进项目,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保持强劲

一年来,市政府始终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和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把加大投入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来抓,着力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要素保障,不断加大项目推进力度。一是项目机制更加健全。成立项目前期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发展规划研究室、工业促进中心,明确重大前期项目的责任分工,完善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促进项目前期工作更到位。进一步完善市领导重点项目挂联制度,在重点部门乡镇、街道成立项目报批服务小组,加强对项目的全程跟踪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工业项目审议、项目推进、项目融资等协调小组的作用,把好项目进入关口,深化项目服务月活动,及时调处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难题,加强项目工作的督查通报力度,建立分月分季通报制度,促使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二是要素保障更加有力。土地方面:成立造田造地公司,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等工作,为我市争取不受年度使用额度限制的复垦指标,年内共获各类用地指标7144亩土地,可基本满足两年的工业用地需求。同时,向上报批贺村、上余等12个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改方案,并已得到上级批准,涉及农用地8000多亩,有效地拓展了新的用地空间。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推动集约利用,加强土地利用监管,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资金方面:组建了金融服务中心,做大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推行企业联保、农户联保,建立重点工业企业财政融资短期转贷制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举办了重点项目融资推介会,现场签约41个项目,协议信贷金额达26.27亿元,实际到位16.8亿元。全市存款余额87.2亿元,贷款余额69.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9.3%和22.3%。人才方面:实施创业素质工程,大力开展对接特色产业的劳务技能培训,积极搭建劳务交流平台,为企业招工1772人。三是招商引资更重实效。在继续加强全员招商、园区招商、专业招商的同时,突出产业招商、企业招商、大项目招商,完善招商引资包括外联业绩考核办法,在工业园区基地和重点工业乡镇成立招商专职小组,建立乡镇部门联动招商机制。

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亿元,增长18.5%。我市今年列入省重点、*市重点、*市“六大百亿”工程和本市重点建设项目共128项(不含50项重复项目),开建117项,开建率91.4%,完成投资23.7亿元,基本完成项目形象进度计划。11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段在全省率先开通,铁路新客站率先启用;*南高速公路*段实现全线“无障碍施工”,创造了征迁工作的“*速度”。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全年成功引资项目585个,总投资55.24亿元,协议引资41.3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个,总投资8.4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5亿元。新引进外资项目13个,实际利用外资723.66万美元。成功争取“山海协作示范区”挂牌。世界500强企业比利时英博集团与国光公司合资新建年产15万吨啤酒生产线项目落户*。目前止最大的外资项目、投资700万美元的*热威金属制造公司动工兴建。

四、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加速升温

市政府坚持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商贸物流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一是旅游业加速发展。完成江郎山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并进一步规范了景区的标识标牌,江郎山须女湖建成开业。做好廿八都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前期工作,着手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对古镇部分危、漏古民居及公共建筑进行抢救性修复,精心包装项目对外招商。启动清漾毛氏历史文化村保护与新农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认真制订工作方案,高标准编制规划,引起了省级领导的高度关注。组织制作*CIS旅游形象标识,开通旅游短信促销平台,举办江郎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及AAAA级旅游区授牌仪式暨浙西首届百对新人集体婚礼活动,深入宣传“千年古道·锦绣*”旅游主题形象和旅游标识,制作完成*旅游交通图,组团参加世界休博会、全国旅交会、华东旅游交易会、省旅游产品推介会等一系列推介会,提升我市旅游知名度。二是商贸流通业兴旺发展。制定服务业发展意见和商贸流通业发展政策,完善外贸出口扶持政策,编制《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和《城市社区服务型经济产业目录》,鼓励用新型商贸业态改造提升传统商业,积极引导城市经济与工业经济互动发展。商贸流通多点启动,发展档次较快提升,连锁经营继续扩张,大型超市、物流项目纷纷上马,建筑面积达7.5万平方米的综合性商场、投资2亿元的城北大型超市对外招商成功并动工兴建,由左邻右舍商贸公司投资6000万元的物流配送中心顺利开建,投资1.25亿元、占地565亩的浙闽赣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顺利推进,“千镇连锁超市”工程提前一年半实现乡镇全覆盖,*市流通服务业10强中*占据“半壁*”。精品商厦、装饰材料综合市场等项目推出招商后已与客商达成初步意向。三是房地产业稳健发展。制定出台“房地产发展16条意见”,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抓好有序供地,严格控制开发总量档次,确保房价稳定,加大了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力度。浙江恒泰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省房地产开发企业50强,恒泰·西城华庭荣获部级人居经典综合大奖。

20*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9亿元,增长12.9%。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35.6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29.9%。外贸进出口总额5389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8%。商品房交易面积、交易额分别达到40.76万平方米、10.54亿元。

五、扎实开展四城联创,城市整体形象明显改观

以“四城联创”为抓手,突出城市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增强市政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能力,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综合配套与相互衔接水平。坚持文化融合发展理念,制定落实文化融合发展“一规两案”。整合资源,积极推行条块结合、相互监督、相互协作的联动管理模式,着力搞好城市环境整治,实施城市道路等级清扫保洁管理制度,开展鹿溪路和解放路省级街容示范路创建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车等传媒工具,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引导全民参与“四城联创”活动。

全年共投入城市建设资金3亿元,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提升。硬化路面7.5万平方米,改造了30座公厕,新增城市绿地17.6万平方米,碗窑水库引水工程建成通水,西环线建设、须江公园扩建扩绿、解放南路改造等工程基本完工,城市污水处理厂形象进度完成80%,西山健身公园、迎宾大桥、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加快实施城市对外交通进一步改善,48省道*段建成通车,46省道江贺公路改造顺利推进。环卫保洁市场化改革迈出新步伐,城南区域11.5万平方米的道路清洁实行公开招投标,真正开始了公司化运作。省级卫生城市通过复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通过验收。

六、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新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坚持“规划先行、产业为重,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元投入、改革配套”的原则,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加快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年财政投入“三农”方面资金2亿元,比上年增长10%。一是特色农业健康发展,产业素质稳步提升。食用菌、蜜蜂、生猪等特色农业产业主导作用明显,千亩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启动建设,以白菇为主的食用菌突破2亿袋,总产值超6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第一大产业;蜂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总产值4.46亿元,增长33.5%;生猪饲养量稳定在110万头,总产值5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实力增强,绿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4家。品牌培育有了新进展,江圣牌*白菇荣获省“十大名菇”称号,我市成为省首批有机产品生态示范市。同时,粮食生产播种面积、亩均产量稳中有升,我市被评为“省粮食生产先进县”。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康庄道路等工程,新建设示范村10个、整治村50个,建成通村公路300公里,改造或新建集体经济薄弱村办公场所257个,建成列入省“811工程”的大型养殖沼气工程32处。贺村跻身全国千强镇,清湖、淤头入选*十强镇;白沙村入选首届浙江魅力新农村30强。城区至上余、清湖、碗窑农民饮用水工程开建,淤头、贺村农民饮用水工程建成通水;在*市率先完成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主要乡镇均开通了公交车;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成功接入远程教育终端494个村,注册“农民信箱”2万户,逐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生态环卫体系。三是农民素质继续提升,下山脱贫工作得到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人数13539人,实现转移就业11786人。下山脱贫工作力度加大,高深山区农民860户2853人实现下山建房。

七、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社会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高

按照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多方筹资加大投入,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努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方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争列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9项,受理专利申请105件,成为*市首个专利申报百件县,省级星火科技示范市创建通过验收,国家科技富民强市专项行动计划启动实施。教育方面,教育事业加速发展,基础设施投入6000多万元,农村中小学“五项工程”加快推进,周家青小学成功招商,*外国语学校动工兴建,中山小学顺利建成,撤并中小学校20所,组建*职教集团,电大*工作站升格为分校,实验小学百年校庆成功举办,开展市首届名师评选,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我市被命名为省教育强市。卫生方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扎实抓好以传染病为重点的疾病防控,公共卫生中心开建,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工程完工。文体等方面,*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元宵灯会、激情五月、火红七月、缤纷九月、“三山”艺术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相继开展;文保工作再创佳绩,三卿口古瓷村被列为国保单位,峡口大公殿、凤林南坞祠堂、大陈汪氏祠堂被省政府公布为省保单位,清湖镇古街区、石门清漾村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村镇,廿八都镇被公布为省民间艺术之乡;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市十三届运动会、中国企业羽毛球赛成功举办;广电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首届浙江网络电视发展论坛在江举行;制定出台了地名规划和地名管理办法,新设立周家青、桐岭两个社区,我市荣获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称号;生态市建设进一步深化,环境污染整治三年行动深入推进,建成环城生态景观林8000亩,关停机立窑8条、石灰窑53座、粘土窑7家;“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有序推进。此外,审计、双拥、气象、档案、通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湾事务等工作继续得到加强,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取得了新发展。

八、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更趋优化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创新服务举措,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保持社会稳定,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一是致力推进依法行政。制定实施依法行政五年规划,成立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完善行政决策制度和行政监督机制,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行政决策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等制度,规范行政行为。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积极支持市政协参政议政,加强与各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联系,421件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全部办结。健全国库集中收支、政府采购制度,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在5个山区乡试行乡账市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八荣八耻”教育,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围绕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招投标、政策要素分配等重要环节,加强各项制度建设,强化经济审计监督,认真抓好商业贿赂专项治理,着力推进政府系统各部门的勤政廉政建设。二是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管理,严格落实服务承诺制、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切实改进行政服务,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企业评议部门”、“机关效能建设”、“百日攻坚”、“项目服务月”等活动,及时解决了一批企业发展和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深化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强化招投标平台建设,优化行政服务中心服务,受理事项即办率81%、办结率99.7%。三是全力维护民生民利。积极拓宽城乡居民就业和增收渠道,新增就业岗位6108个,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77元,分别增8.4%、10.4%。平安*建设继续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各种刑事犯罪受到严厉打击,连续七年实现命案全破。健全落实各种应急预案,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1.51%、5.76%、1.47%。落实信访各项规章制度,依法查处违规违法上访。市场经济秩序整顿深入推进,农村食品安全“三网”逐步健全,新增千镇连锁超市102家、万村放心店219家。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落实城乡低保提标政策,继续加大各种救助力度,出台医疗救助实施办法、优待老年人规定等政策,新增922名被征地人员参加基本生活保障,全年累计为4997户8358个城镇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704万元,为15384人次的困难家庭子女减免学费413.6万元,发放扶贫救助资金489.5万元,204户困难群众住房得到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全市参保率达93%,报销医疗费用19万人次,农民受益面达44%,农民健康工程启动实施,免费体检农民24万名。138套廉租房主体工程完工,85套农民工安心公寓建成。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一是经济实力较快提升,结构调整成效初显,但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转型、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二是发展后劲进一步夯实,但面临缺乏大项目、好项目支撑的问题。三是要素保障有所增强,但仍难满足加快发展的需求,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仍较突出。四是财政实力不断提升,但刚性支出增长较快,财政收支平衡难度进一步加大。五是创业环境有所改善,但与经济主体以及群众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各级各部门服务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工作作风有待更大改进。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认真加以克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