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政局基础建设管理总结

民政局基础建设管理总结

一、过去四年工作的回顾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克服要素制约,保持经济快速发展。20*年预计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亿元,是20*年的1.88倍,年均增长13.3%;地方财政收入1.56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是20*年的2.23倍,年均增长26.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8亿元,是20*年的1.97倍,年均增长18.5%。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年的24.9:25.7:49.4调整为19.0:28.3:52.7。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拓展工业平台,培育壮大五个工业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园区跨乌引干渠向东拓展,园区实际开发面积从20*年的1.6平方公里拓展到20*年的7.43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达到24.5亿元,年均增长21.2%。规模企业从22家发展到50家,实现产值超亿元企业5家。拥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家。累计完成技改项目338个,投资21.5亿元。城郊型生态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业总产值达8.9亿元,是20*年的1.47倍,年均增长10.1%,形成了柑桔、畜禽、蔬菜、水产、竹木等特色产业。实施柑桔品质提升工程,出台加快发展柑桔产业系列政策,编制并实施了《*区鲟鱼产业发展规划》,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示范县”称号。拥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3家、国家级绿色有机食品6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3个,“不老神”成为*市首个中国驰名商标,“邵永丰”商标入选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实现增加值18.17亿元,年均增长14.5%。全面推进*专业市场城建设,建成装饰材料、灯具、钢材、石材、五金交电、机电设备等六个大型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达20多亿元,*农贸城跻身全国批发性农贸市场50强,启动*柑桔加工贸易城建设。成功举办首届浙江(*)建筑装饰材料博览会。“一片五带”的旅游建设步伐加快,创办农家乐并受到省内外各界的赞誉,旅游总收入达2.6亿元。以连锁店为代表的新型商业业态快速发展,沃尔玛、世纪联华、梅尔百货等一批大型超市落户城区。建筑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四年来建筑业产值达19.5亿元,房地产业投资额达15.4亿元。

开放型经济实现突破。面对全球市场和出口退税政策等变化,立足区位优势,主动应对,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取得明显实效。20*年合同利用外资129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85万美元,是前四年利用外资总额的2倍之多。20*年出口总额达4013万美元,四年年均增长31.1%。出口主体不断壮大,获出口权企业从12家增长到70家,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10家。出口商品数量不断扩大、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纺织服装、化工、塑料制品等已成为我区三大主要出口产品,巨恒化工制造有限公司成为我区首家在澳大利亚设立窗口的企业。

发展后劲逐年夯实。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建立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决策咨询协调服务、项目推进例会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开展“百日攻坚”活动,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率、投产率全面提升,深入推进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四年共引进各类项目共864个,协议投资总额达70.13亿元,已到位招商资金34.56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61个。累计完成重点建设项目163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61.*亿元,其中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88亿元,是20*年的2.9倍,年均增长30.5%。举办融资信息会,为企业、园区搭建融资平台,依托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四年累计为220家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担保金额达2.7亿元,其中20*年担保额达1.4亿元。加强项目用地投资强度管理,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工作,整理总面积9.66万亩,获取建设用地折抵指标9233亩,20*年共报批农转用土地3733亩,有效缓解土地要素短缺状况,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城乡面貌明显变化。

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并实施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积极开展区域、集镇、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区村庄布点规划》和《*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省、市政府审定。编制并实施了《*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区五个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区“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等一批专项规划。启动航埠、*集镇改造,加快万田、石室等集镇建设步伐。

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市区管理职能进一步理顺,完成社区布局调整和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积极改善社区办公条件,社区的组织不断健全,功能不断完善,作用不断扩大。积极开展社区创建活动,形成了坊门街、县学街、荷西苑等一批特色型社区。积极开展“五城联创”,投资1660万元实施社区“四化”工程,开展了“清洁家园”等一系列专项整治,凝聚各方力量,全力克难攻坚,完成3个“城中村”整体拆迁改造任务,并对28个城中(郊)村实施“改造家园”整治工作,社区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环境卫生等各项工作得到提升,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卫生城区”、“省级文明城区”、“创建示范文明城区工作先进区”等称号。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累计投入农村建设资金6.6亿元,完成省、市级小康示范村建设15个。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和改善了7.44万群众饮水困难。加快下山异地脱贫步伐,共搬迁农户1728户6000余人。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已建成户用沼气池705只。投入1.99亿元改善农村道路,建成通村公路396.2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乡村康庄工程的“双百”目标,完成石七线、浮大线、苦狮线等县乡道改建工程,逐步构建农村交通道路网,行政村公交车通车率达97.74%,形成区内半小时交通圈。开展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8.4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7万人。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成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点287个,新建村级办公场所201个,被评为“省级村民自治模范区”。投资1.08亿元,完成178座病险山塘水库除险加固、62.5公里清水河道整治、常山港航埠段防洪堤等建设,滨江水保项目被水利部评为全国示范工程。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持耕地占补平衡,深入开展土地市场秩序和农村违法占地建房清理整治,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秩序整顿工作。农家乐已成为我区乡村休闲旅游的“金名片”,涌现了七里乡黄土岭村、*镇张西村、九华乡寺坞村等一批农家乐特色村,全省农家乐工作现场会代表考察我区,成功举办第三届华东旅交会首届*乡村欢乐节,七里香溪被评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七里乡黄土岭村被评为首届“浙江省魅力新农村”。圆满完成市开发区元立建设项目、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市区段取直、九龙输变电、塔底水利枢纽、衢常铁路、黄衢南高速公路、衢化路拓宽、民航大道等48个省、市重点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

(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群众实惠明显增多。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77元,是20*年的1.47倍,年均增长10.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541元,是20*年的1.56倍,年均增长11.7%。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工作,率先建立社区、村级就业联络员制度,在全省首创“社区就业超市”,实现再就业690人,四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5041个。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稳步增长,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支付能力达123个月,居全省前列。深化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分层分类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覆盖面达88.5%。健全集中供养长效管理机制,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87.9%和93%,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当年实现“即征即保”,历年实现“应保尽保”。巩固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83.73%,累计报销3.59万人次、1116万元。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募集善款450多万元,解决6500多户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建立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在全市率先实现乡镇连锁超市全覆盖,83%的村建立了放心店。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率先在全省实现互联网村村通,提前完成农民信箱工程的各项任务,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2%,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圆满完成。

生态建设明显加强。深入实施“生态建区”战略,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完成6家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整治,依法关停了一批污染企业,整治竹料腌塘1423个。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投资10.39亿元,实施生态重点项目69个,创建省市级生态乡镇6个、省市级绿色社区8个、省市区级绿色学校28所,*桔区被命名为全省首个“桔海森林公园”,我区被评为“浙江省高标准平原绿化县(区)”。对应市区环卫、园林绿化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成立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管理所,完成垂直绿化16公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稳步推进。落实生态补偿机制,争取了省政府支持,我区被增补为钱塘江源头专项资金补助区。抓好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七里乡被命名为省级林业观光园区,启动了*—七里、花园—石室两条生态景观带建设,生态建设全面推进,争创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推进市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城乡教育布局趋向合理,全区中小学总数从66所调整为46所。实施“万校标准化”、农村教育“五项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教学条件。远程教育进一步发展,*电大工作站升格为省电大分校。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抓“创强”,通过了省级教育强区的验收。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广泛开展科普活动,连续组织参加市工业科企洽谈会,签订科企合作项目76项,履约率达85%以上。大力推进特色文化创建活动,建立*区文化馆、图书馆,培育了沟溪乡余东村等一批特色文化村,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坊门街社区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社区。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在全省26个欠发达地区中率先实现省级体育强区创建目标。城乡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新建和改建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一批医疗卫生场所,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建立和完善了公共卫生体系。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我区被评为省“十五”期间计划生育示范县,花园街道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街道。人民武装工作不断加强,人武部新营院圆满竣工,荣获“全省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全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非公有制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有序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适应发展需要推进了乡镇(街)区划调整。完成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和农村信用社等改革。深化机关、乡镇(街)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新一轮乡镇(街)财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实施相关配套政策,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入,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完成二轮土地延包完善工作和二轮山林承包工作。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累计引进各类人才871人。卫生、教育、住房等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适应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健全土地出让、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城市管理、应急体系建设等制度。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开通*区公文交换系统,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审计监督,四年共节约1008万元政府性资金。坚持推进“三服务”活动,成立区行政服务中心,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建立产业和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出台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和富民创业政策,开通重点投资项目“绿色通道”,建成13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加大对影响投资环境和损害群众利益案件的查处力度,有效地改善了经济发展环境。

民主法制不断加强。开展政府机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稳步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全面完成“四五”普法并启动“五五”普法,完善基层依法行政载体建设。健全应急防范机制,提高政府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等邪教组织,开展社区矫正,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平安*”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改进和完善行政监督,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积极为民排忧解难,妥善解决了原“土碗社”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认真落实信访、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监督与管理,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群众满意度在全省名列前茅,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维护国家安全先进单位。与此同时,统计、档案、工会、外事、侨台、民宗等工作继续加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20*年向全区人民所承诺的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1)投入培训经费287万元,组织农民培训2.2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9100余人。(2)投资2195万元,扩建、新建下山脱贫新村11个,搬迁348户1215人。(3)投资1590万元,完成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2.2万平方米。完成*中学、航埠初中、沟溪初中等5所学校标准操场建设。(4)投资2349.8万元,新建供水管道25.7公里,改善了2.53万农民的饮水困难。(5)投资2200万元,建成无公害柑桔基地15万亩、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基地3000亩。(6)投资3320万元,完成40个整治村、8个示范村建设;完成双港垃圾中转站和267个村级垃圾收集点建设,7个垃圾中转站投入运行。(7)占地22.68亩,建筑面积9500平方米,投资2500万元的区人民医院新大楼已开工建设。花园卫生院医疗综合楼建设因衢化路拓宽工程建设需要、控制性规划调整未确定等因素顺延至今年实施。(8)提前一年实现乡镇连锁超市全覆盖,行政村“放心店”覆盖面已达83.3%。(9)完成东门、北门、大南门“城中村”农户拆迁任务,北门新村安置房已建成并交付拆迁户,铁路南村安置房主体工程已完工,徐家坞安置地已交付农户建房;投资1800多万元,完成28个城中(郊)村环境整治。(10)投资1.3亿元,完成航埠、*集镇改造和石室西安古街建设的年度任务。

各位代表,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区人大、政协有力监督支持,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积极努力,全区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群众、企业家和创业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为*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部、省、市属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职工和驻衢城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四年,我们深切体会到,要实现发展目标,必须把又好又快作为发展的主基调。坚持量质并举的方针,重视总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特色竞争作为跨越式发展的主策略。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扬区位优势之特、固传统优势之基、兴生态优势之长,增强区域经济的特色竞争力。必须把投资有效增长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主方向。立足区情,努力做到以有效项目投入为载体,推进投资结构转变;以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抓手,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把工贸联动作为商贸兴区的主抓手。通过建立与商贸相配套的产业,实行以贸带工、以工促贸、工贸联动,深化“商贸兴区”战略。必须把关注民生作为构建和谐城乡的主要求。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加快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见到更多实效、得到更多实惠。

回顾四年,我们还必须看到,*仍处在负重前进的发展阶段,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运行质量不高,主导产业带动力不够强,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较为薄弱,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财政增收形势严峻,刚性支出不断增大,收支平衡压力还比较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部分城乡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提高服务效能的任务需要不断加强,少数机关工作人员的宗旨意识和工作作风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齐心协力,下大决心,化大力气,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区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五年。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争先意识,迎接新挑战,谋划新举措,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和社会文明的新进步。

根据区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市委“两大目标、三大战略”,加快“五大*”建设,扎实推进工业立区、商贸兴区、生态建区,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增长方式,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城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综合实力更快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节能降耗的基础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GDP增速;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15:30:55。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6%。

——城乡发展更具活力。中心城区首位度进一步提高,建城区规模继续扩大,城区功能不断强化,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镇化水平达到53%以上。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8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整治任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社会事业更趋和谐。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卫生医疗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争创省级文化先进区和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区,力争在浙西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政府职能继续转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和谐*建设取得新进步。

——生态建设更加优美。巩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创建成果并向更高目标迈进,城市绿化率保持在38%以上,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按现价)比2005年下降30%。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更为完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根据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壮大综合实力。

1、构建产业体系。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按照“优农、强工、兴商”的总体思路,着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并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一要做强特色制造业。坚持“强化投入,集约发展,优化结构,壮大产业”的工业发展总体思路,努力以工业的先行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11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家以上,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以上。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做大机械电子、医药化工、服装纺织、竹木家具和农产品加工五个主导产业,到2011年,力争五个主导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培育新兴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更新改造和培育品牌,加速形成市场竞争新优势,今后五年,企业技改投入每年不少于8亿元。拓展发展平台,坚持科学规划、滚动开发、注重配套、完善功能,依托巨化产业优势,引进关联度大、集聚性高、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以及相配套的协作型企业,延伸产业链,到2011年,力争工业园区和功能区的销售总收入达3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1.35亿元以上。二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民增收,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把生态高效农业作为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方向,做优柑桔业、做强畜禽业、做大蔬菜业、提升水产业、拓展竹木业。到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9.25亿元,全区五个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培育国家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15个,原产地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力。鼓励兴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到2011年30%以上的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6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专业合作社销售。三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按照“培育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的思路,整合资源,激活要素,到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5亿元以上。全力推进专业市场建设,努力把*专业市场城打造成四省边际商贸物流中心的重要载体,市场交易额达到100亿元以上。争取启动建设百家塘商贸中心,加快*柑桔加工贸易城建设,完善与市场相配套的产业链,实现办一方市场、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改造提升商贸等传统服务业,扶持发展社区服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到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0亿元以上,力争创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2个,创省名牌或省著名商标3个。加快以农家乐乡村休闲游为中心的“一片五带”旅游业开发,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融入长三角文化旅游大市场,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2、夯实发展后劲。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坚持有保有压,引导各类资金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向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和机制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主动对接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强化项目谋划和项目对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促进投资有效增长,不断夯实发展后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产业和资源招商,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拓展利用外资领域,争取招商引资新突破。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出口贸易,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到2011年,力争累计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出口贸易额达80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

3、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把节约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严格企业准入制度,认真做好项目和开发区、园区环境评估,坚决制止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进入园区。鼓励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企业,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努力。强化节约意识,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二)致力城乡协调,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统筹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举措,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1、加强新社区建设。按照构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新型社区的要求,深入开展“五城联创”,全面落实社区长效保洁机制。加大农村社区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村”改“居”试点工作。完善社区组织,美化社区环境,拓展社区服务,繁荣社区文化,到2011年,力争90%以上的社区干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90%以上的社区建有社区网上求助和服务系统,90%以上的社区为平安社区,推进“便民、乐民、安民、富民”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2、提升集镇建设品位。坚持经营理念,以超前的规划,特色的建设,加快集镇开发建设步伐,全面提升集镇品位。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强化对经济强镇和重点集镇的培育与扶持,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使航埠镇成为初具规模的经济强镇、*镇成为最宜人居的生态新镇、石室乡成为富有魅力的旅游名乡。要加快发展高速公路“互通口”经济,把黄衢南高速、杭新景高速等在我区的“互通口”作为吸纳要素、培育产业的重要平台。其他乡立足自身实际,发挥特色优势,走各具特色的集镇发展之路,促进乡镇之间的协调发展。

3、加快新农村建设。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发展契机,继续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深化农民素质工程和技能培训工程,增强农民的转移就业能力。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民饮用水、农村沼气、农村联网公路等工程,推动城市公交、供水排污、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等网络向农村延伸,着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内实现市区到中心集镇的县道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乡道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民主决策、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深入开展“特色村”创建,广泛开展“双百结对、共建文明”、“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等活动,到2011年,力争建成市级以上文明村40个。

(三)关注民生民计,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

1、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广开就业门路,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统筹就业,确保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人,帮助35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减少“零就业”家庭。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分层分类救助工作,完善以灾害紧急救援、社会救济和社会慈善事业为重点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健全覆盖城乡、惠及外来人员的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到2011年,城镇就业人口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

2、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加大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投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巩固省级教育强区创建成果,不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提升城乡教育水平,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到2011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以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文化事业,打造“两子”文化品牌,争创省级文化先进区。巩固省级体育强区创建成果,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提升对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3、切实促进社会和谐。健全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各类违法和犯罪行为,促进社会安定有序。进一步加强信访责任制的落实,完善利益表达、权益保障、矛盾调处等机制,妥善处理和解决好各类社会矛盾。推进社会管理体系创新,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企业等建设,形成对社会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继续深化“平安*”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完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体系和工作机制,健全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长效机制,努力争创全省最具安全感城区之一。

(四)加强自身建设,激发区域发展活力。加快发展,造福人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行政效能。

1、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深入贯彻《公务员法》,促进行政执法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行政问责和督查督办等制度,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坚持区政府组成人员联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制度,进一步做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工作,同心同德谋事业、和衷共济图发展。

2、恪尽职守建设责任政府。政府工作人员要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牢记富民强区的责任,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要善于谋发展,在挑战中寻求机遇,在困难中寻求办法。要勇于担责任,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职、干实事、求实效,上为组织分忧,下为百姓解难。要乐于奉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核激励机制,促进政府工作人员立足岗位、服务人民、忠于职守、奉献事业,做到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

3、与时俱进建设服务政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好地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更多地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改善政府管理,使政府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继续抓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创新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工作方式,简化审批程序,强化行政效能,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园区、企业和项目。开展“机关比服务、乡镇(街)比发展、百姓比致富”活动,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壮大各类经济主体。

4、清正严明建设廉洁政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健全教育、监督、制度三者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建设。坚持标本兼治、预防为主,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部门预算、招投标、内部审计等各项制度。积极探索监督新途径,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始终保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深入开展商业贿赂等专项治理,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坚持勤俭办事,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加快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加大行政监察力度,严肃财经纪律,坚决查办各类违纪违法案件。

各位代表,今后的五年,发展目标令人鼓舞,发展任务艰巨光荣。我们要与时俱进,艰苦奋斗,齐心协力,真抓实干,通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