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政局经济运行管理发展总结县

民政局经济运行管理发展总结县

2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一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创业创新、富民强县”主线,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团结依靠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求真务实,克难奋进,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0.7亿元,同比增长14.3%;财政总收入7.4亿元,增长2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7亿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7亿元,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亿元,增长21%。

(一)抓调整促转型,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实现工业总产值160.5亿元,增长2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0.7亿元,增长39.6%;完成工业增加值45.5亿元,增长19.9%;“一区三块”完成空间拓展和基础设施投入1.7亿元,实现规模工业产值70.5亿元,比全县平均增幅高出17.9个百分点。工业对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63.3%、87%。规模企业达226家,亿元以上企业达25家,其中捷马化工产值突破10亿元。特种纸产业产值首次超过20亿元,五金机械、化工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8.7、17.7亿元,增长53.4%、63.8%。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环保型人造板高新技术战略论坛暨*县竹木产业发展论坛”,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20.3亿元,增长76%;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浙江名牌产品11个、省著名商标8个,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县”称号。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积极应对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迅速出台《*县农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以奖代补”实施办法》等扶持政策,筹措救助资金1000万元,落实“自救创业”专项贷款3500万元,加快发展“短平快”项目,促进灾后恢复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1.7万亩,总产量19.9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加快推进“南竹北拓”和“10万亩毛竹低产林改造提升”工程,推广农牧结合园区生态化养殖模式,扩大生态渔业养殖面积,落实富硒农产品基地2000亩,“龙硒”系列农产品通过部级论证。完善“四位一体”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科技首席专家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50家。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腾龙竹业、茗皇公司分别被认定为部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67家。

服务业日趋活跃。实施旅游“十百千”工程,成功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亚太汽车拉力锦标赛、海内外诗人“中国·*石窟行”诗词大会、首届中国*汽车休闲大会等重大文体经贸活动。全县共接待游客2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9亿元,分别增长21.5%和30%。*石窟被评为中国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浙江省首批文明风景区。*民居苑荣获“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中国古镇”称号。修编现代交通运输业等专项规划,北门菜市场改造、粮食批发市场迁建等工程全面完成,综合物流基地招商进展顺利。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建筑业稳步提升,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发展态势良好。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8.6亿元,增长12.5%。

(二)抓项目促投入,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招商引资态势良好。扎实开展“招商提升年、项目攻坚年”活动,组建特种纸、机械电子、纺织、新能源新材料、新兴产业等五个产业发展局,共引进项目77个,实到资金26亿元,增长13%,招商实绩考核连续5年居全市第一。项目质量明显提高,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2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个;26个新增用地招商项目平均投资额1.1亿元,投资强度达207.7万元/亩,分别提高2014万元和44.7万元。深化“资源与产业合作”工作,与宁波市北仑区、江北区建立“山海协作示范园区”。外向型经济再上台阶,实现进出口总额2.8亿美元,增长57.1%,名列全市首位;实际利用外资1856万美元,增长176.6%,创历史新高。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完善重点项目例会、联合集中办公等制度,开展“项目百日攻坚”活动,扎实推进“六个一批”项目。塔游公路全线贯通,46省道城南段“白改黑”工程全面完成,21省道詹家—模环段“白改黑”工程通过省级文明样板路验收;沐尘水库大坝顺利结顶;维达纸业、华飞色纺、恒鑫电力等重点工业项目进度加快;印染集中配套、城区管道燃气等重点市场化项目稳步推进;*核电、西气东输二线等重大项目前期进展顺利。城北污水处理厂、龙三中整体迁建、红船头电站、220千伏南竹变、捷马化工年产三万吨草甘膦等5个项目列入省重点计划,省重点项目累计达12个,居全市之首。

要素制约有效缓解。定期举办政银、银企对接恳谈会,加强企业融资服务,成功对接26个项目,协议金额达23.6亿元,引进县外资金1.8亿元。科学编制全年用地计划,多渠道争取指标,完成土地报批5220亩,盘活闲置土地570亩,“一区三块”储备熟地4000余亩。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1+5”人才政策体系,每年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工作。积极对接企业用工需求,成功举办多场劳务(人才)招聘会,缓解企业用工难题。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步伐,110千伏兰塘变、35千伏石佛变等一批电力项目建成投产。

(三)抓统筹促协调,城乡面貌不断改善

城市品位稳步提升。深化城乡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组织修编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一批规划。党校迁建、莲湖公园、龙翔路改造、阳光社区管理用房等工程全面完成,廉租房建设、城区管网改造等项目扎实推进。开展环卫、市政等公用事业市场化运作,对城市道路、公园、绿地等公共设施进行统一管护。组织实施“数字城管”工程,推进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大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整治力度,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被评为“20*浙江十大新魅力之城”,再次入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跃居第29位,位次比上年提升10位。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行政村数量由原来的431个调整为262个,调整幅度达39.6%,村平均人口由760人增加到1250人。顺利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建立“村干部辞职承诺”等制度。深化中心镇(村)培育试点工作,启动晨东下山脱贫小区和大街、庙下等下山脱贫集聚点建设,芝溪家园移民小区全面完工,3800多名沐尘水库移民全部迁至新村。积极整合资源和项目,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系列工程。投资5060万元,完成5个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45个整治村、15个污水处理提升村整治工作;投资4437万元,改善湖镇丁新片和龙北片5.3万人饮用水条件;投资2772万元,完成6座“千库保安”水库除险加固;投资3950万元,新建农村联网公路60公里、林区道路100公里;投资800万元,改造农村危桥13座;投资2480万元,整治河道19.5公里。一年来,全县财政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9亿元,比上年增长40%。

生态建设步伐加快。以生态县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三整治”工作,全面推行生态葬法,关停禁养区内27家养殖场,215家规模养殖场完成排泄物综合治理。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强化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将指标细化分解到乡镇(街道)、园区和企业,纳入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体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企业节能技改,加强重点能耗企业监控管理,规模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8.3%、5.2%和5.2%,全面完成年度工作目标,荣获“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县”称号。

(四)抓民生促和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民计民生持续改善。年初确定的十方面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建立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帮扶机制,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新增就业岗位8450多个,实现再就业1550多人。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7万人,转移就业9600多人。深化社会保险“五费合征”,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落实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政策,共发放低保金、困难群众救助金等1785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保率达96%,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达94.3%,518户农村困难户得到危旧房救助。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为522名残疾人实施免费助听助行助明,对列入低保的重度残疾人对象给予全额补助。启动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建立低收入农户档案,落实专项扶持资金1020万元,并组织机关干部与低收入农户家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195元,分别增长18.3%和13.3%。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全力支持四川地区抗震救灾,共募集捐赠款物937.6万元。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制度,提高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本费和作业本费,推进“爱心营养餐”和“资助扩面”工程,完成33个校舍维修改造项目,财政对教育投入达2.6亿元,增长25.5%。加强学生接送车和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开展标准化学校创建活动,省级示范性学校、标准化学校分别达27所和36所。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高考上线率超出全市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普通高校录取率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和“五免费工程”,不断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新增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个服务站,基本形成“20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大力推进“五放心”工程,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积极处置手足口病疫情、“问题奶粉”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加快发展文化事业,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唱响*”县歌比赛和第三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新增省、市级文化示范村4个,三门源村获得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推进广电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免费为8330户低保户安装有线电视,发展数字电视3200户。巩固体育“创强”成果,新建135个“省小康体育村”篮球场,创建4个省级体育强镇(乡)。基本完成县计生指导站标准化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国防、统计、审计、供销、民族、宗教、气象、档案、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继续加强,老龄、妇女、儿童、慈善等各项事业均有了新的发展。

社会稳定有效加强。以“隐患排查治理年”为载体,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对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等领域进行重点督查,着力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安全生产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0.8%、5.5%和2.7%,成功创建“省平安畅通县”。严格落实责任制,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动物防疫等工作得到加强。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度,规范价格行为。健全信访维稳责任制,加强社情民意分析,开展县领导“大接访”活动、信访与维稳百日行动和奥运安保攻坚行动,最大限度化解不稳定因素。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完善治安防控体系,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我县被省委推荐为全国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五)抓服务促优化,行政效能稳步提高

全力打造“阳光政府”。推行政府工作精细化管理,对全年主要发展指标、重点工作、实事工程进行细化分解落实,改进综合考核办法,形成较为完善的政府工作责任体系。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建立政府领导领办议案提案制度,办理人大议案、建议、意见和政协提案358件,办复率达100%,满意率达99.7%。完善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制度,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监管体系,土地使用权交易、国有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等业务纳入招投标平台统一运作。建成电子监察系统一期工程,深化机关效能“110”投诉平台建设,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力度。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积极推广电子政务,信息公开便民查阅点、依申请受理点正式运行。完善“县长信箱”办理制度,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460件(次),办结1449件(次),办结率达99.3%。

切实提高服务水平。针对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出台企业帮扶解困政策,扎实开展“创业创新”服务企业行动,安排86个部门结对联系帮扶117家企业,15个乡镇(街道)结对服务本辖区企业,重点对36家资产盘活类企业进行“一厂一策”帮扶。规范涉企服务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全面落实涉企收费公示制和收费罚款备案制,开展涉企收费项目清理整顿。加强企业运行监测评估,及时监测预警信息,完善危机应急处置预案,落实防范企业欠薪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扶持政策项目库作用,调动乡镇(街道)、部门争项目、引资金的积极性,全年共向上争取资金4.9亿元,增长63.2%。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在园区推行“见章盖章”模式,有序推进部门审批职能归并工作,建立行政许可职能科室整合“一头对外”机制,28个部门、261项审批事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总审批时限缩短66%。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国内外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下,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派、工商联、人民团体、驻龙部队、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部分经济指标增速趋缓,出口形势较为严峻,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持续增长压力加大;重点税源减收趋势明显,政策性减收因素增多,刚性支出不断增长,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增加;受柑桔滞销、毛竹受冻和农产品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务工农民回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与城镇职工失业风险相叠加,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维持社会稳定任务艰巨;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干部的观念、能力、作风与克难攻坚、加快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采取更扎实、更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2009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我县经济运行也受到明显冲击,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但我们应当看到,困难当中往往蕴含着机遇。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将有利于我们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增加投入,加快发展。另一方面,我县被纳入长三角区域扩容、浙中城市群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发展规划,成为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区域,为长远发展拓开了新的空间。同时,我县区位优势明显,土地储备充裕,特色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具备了实现发展新跨越的坚实基础。因此,我们要坚持在困难中看到希望以增强信心,要敢于从变化的形势中抢抓机遇以推动发展,要善于在逆境中创造条件以化解危机,集全县之力应对最为严峻的挑战,力争新一年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2009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五届九次和市政府五届八次全会、县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两大目标”,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全面推进“创业创新、富民强县”,强信心凝聚克难合力,保增长推动科学发展,抓转型促进产业升级,重民生共享发展成果,促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3‰以内;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在具体工作中,应始终把握好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要把增强信心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要素。信心是奠基石。困难和挑战越多,我们越要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要增强干部的发展信心、企业的投资信心、群众的增收信心,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抢抓政策机遇、市场机遇和投资机遇,把信心转化为克难攻坚的强大力量,避“危”寻“机”,化“危”为“机”,难中求进,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要把保持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目标。发展是硬道理。能否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保持稳定增长,是对我们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重大考验。要按照经济增长速度高于省、市平均水平的基本要求,尽最大努力防止经济增速下滑。要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县”主战略,进一步强化工业首位意识,坚持主攻工业的决心不变、目标不改、力度不减,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要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投资的第一抓手。项目是主抓手。要牢固确立经济工作项目化的理念,多争项目,早上项目,快推项目,以项目建设的突破赢得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要充分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全力争取一批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重大项目,积极引进一批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扩大有效投入,做大经济总量。

要把务实创新作为克难攻坚的第一动力。创新是原动力。要着眼破解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善谋创新之策,敢出非常之举,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快干不争论,务实不张扬,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把每一项目标任务、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努力使政府各项重点工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

要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导向。民生是落脚点。要强化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认真落实各项民生政策。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做到发展经济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基本建设有利于提升群众的共享水平,公共财政支出有利于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