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政局创新改革总结讲话

民政局创新改革总结讲话

各位代表:

一、过去四年是不断创造新业绩推动新发展的可喜四年

四年来,我们顺势而为,更加注重产业培育,工业经济实力强势提升。深入实施“兴工强市”战略,抓产业,建平台,育龙头,强创新,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协调服务力度,全市工业经济提速发展。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48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分别比20*年翻一番,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起到了决定性支撑作用。特色块状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6”特色产业结构初步形成,建材、化工两大传统产业稳步提升,机电、竹木、电光源、消防器材等新兴产业迅速兴起。“六六”产业实现产值7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5%。机电、竹木、建材、化工四个块状产业产值均超10亿元。平台集聚功能明显增强。形成“2+4”工业基地开发新格局,园区集聚企业922家,规模企业数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市71.5%和47.8%。规模企业团队快速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不断扶强,规模以上企业由20*年的96家增加到200家,亿元企业由7家增加到13家,江化公司成为*市首家上市的地方企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创办了省级企业研发中心5个,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9家,申请专利235项,拥有国家免检产品4个、浙江省著名商标11件、浙江名牌产品11个。三友电子公司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专利示范企业。

四年来,我们内外并举,更加注重项目招商,发展后劲持续走强。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理念,深入推进“借力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6亿元,年均增长27.6%。项目建设持续不断。累计投资1*亿元,实施“310工程”209项、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42项,完成了205国道、46省道、48省道*段改造工程及城防工程等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成了碗窑水库引水、农民饮用水等一批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铁路电气化改造*段工程建成,黄衢南高速公路*段工程顺利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积极推行全员招商,强化专业化招商,顺势推进“山海协作”,深入实施“回归工程”,共引进市外项目资金71.5亿元,5000万元以上项目25个,向上争取资金8亿多元。世界500强企业比利时英博啤酒集团与国光集团合资项目落户*。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快。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610万美元,比20*年增长273%,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5%。

四年来,我们创新理念,更加注重做精求特,山水园林城市魅力初现。以“四城联创”为载体,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积极推进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江城面貌不断改观。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累计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15亿元,先后改造和打通了鹿溪路、凝秀路、西环线等23条城市道路,新增城市道路25公里,建成了城中大桥、北关大桥,形成了“一环四纵七横”的城市主干道框架和“一江两组团六片区”的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0.9平方公里扩大到14.3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30%提高到41%。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新区拓展面积5平方公里,实施旧城改造56.8万平方米,新建了国际花城、西城华庭、虎山城、乌木山庄等一批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建成了新江中、铁路新客站、*阁、国际大酒店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积极推进山水生态、历史文化与城市的融合发展,提炼“千年古道·锦绣*”城市主题,编制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一规两案”。启动建设万亩生态景观林、*健身公园、*公园扩建,建成了*头广场、*桥头广场等城市景观10多个,市区新增绿地50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由3.8平方米扩大到8.7平方米,“一江两带”景观更加怡人。城市经济进一步繁荣。旅游休闲、商贸物流、特色街区、社区经济等服务业多点启动、加快发展,*大型超市、左邻右舍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顺利招商并启动建设。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6.6亿元,完成商品房建筑面积120多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20*年的22.3平方米提高到32平方米。我市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顺利通过省卫生城市复检。

四年来,我们务求实效,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食用菌、竹木、蜜蜂等主导产业产值达到43亿元。食用菌年栽培量超过2亿袋,产值突破6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第一大产业。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5家,组建农业产业化组织、行业协会等247个,建成了浙西最大农产品交易市场———*农贸城,成功举办了中国食用菌高峰论坛、消防器材高峰论坛、中国蜜蜂文化节、中国·*木业科技洽谈会等一系列大型节会活动,进一步打响了*白菇、*蜂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农村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累计投入村庄整治建设资金5.1亿元,实施了169个村环境整治,建成*市级以上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5个,白沙村等6个村被授予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投资6800万元,完成了*、*、*等乡镇农民饮用水工程。投资3.39亿元,建成康庄道路1389公里。完成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80%乡镇通公交。投资1.66亿元,实施土地整理项目59个,建成标准农田12万亩。投资1.3亿元,修建城防工程13公里。投资3980万元,新开通有线电视164个村,新增用户5400户。积极推行农村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行政区划由29个乡镇调整为13镇6乡2街道,撤并行政村9个。*跻身全国千强镇,清湖、*进入*市十强镇。农民增收途径更加广阔。全面落实农业税减免、种粮直补、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农民政策性增收大幅上升,人均税费由“九五”期末的76.82元下降到5.97元,基本实现税费零负担。农家乐、休闲采摘游、来料来样加工等一批“短平快”项目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投资2.4亿元,建设市级下山脱贫小区4个,乡镇脱贫点5个,近2万名高深山区农民实现外迁。培训新型农民11.6万人次,转移就业4万人,农民务工收入连续四年增幅达9%以上。

四年来,我们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民生保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坚持从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入手,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800元和6100元,分别比20*年增长46.4%和4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净增22.7亿元。移动电话用户增至16万户,互联网用户突破1.5万户,新增家庭轿车2000多辆。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积极推进城镇五项社会保险、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2.6万名城镇职工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35*名被征地人员参加基本生活保障,6997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3.43万城镇职工参加医疗保险,44.1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663名五保老人和城镇“三无”对象实现集中供养,8535人享受低保。出台了城乡大病医疗救助、优待老年人规定等政策,建成廉租房528套,500多户城镇困难群众有了安居之所。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推进教育布局调整,撤并学校52所,努力形成高中段教育向城区、初中向中心镇、小学向中心村集聚的教育布局。投资1.96亿元,扎实实施教育“五项工程”,新建校舍面积13.9万平方米,*中学、中山小学等一批新校园投入使用。拥有省重点中学5所,优质高中教育覆盖率达77.6%。民办“教育券”制度顺利实施,社会力量办学势头强劲。我市被命名为“省教育强市”。建立了市、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体系,启动了公共卫生中心等重点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投入2亿多元,建成了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妇保院综合大楼等一批重点项目。贝林、桃源骨伤等民营医院发展势头良好。文化、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融合,三卿口古瓷村被列为国保单位,《*本色》、《廿八都灯阵》等一批富有*特色的文艺精品深受群众好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计划生育率达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高度重视生态与环境工作,大力实施“蓝天、碧水、清新、宁静”四大工程,拆除水泥机立窑20条,清理竹料腌塘1709个,完成库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城市空气质量和出境水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新建重点公益林6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成功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区。“平安*”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众信访、安全生产、劳动监察、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四五”普法顺利完成,建立公共应急预案42个,连续两年安全生产三项指标实现零增长,连续七年实现命案全部侦破。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防控了非典、副伤寒、血吸虫、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此外,审计、统计、气象、档案、通信、邮政、双拥、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民族宗教、慈善事业等工作继续加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四年来,我们励精图治,更加注重勤政高效,政府执行力明显提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规划统领,强化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引导、调控作用,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坚持特色竞争,在发展特色产业、特色城市、特色旅游、特色商贸等方面大胆探索实践,积极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坚持资源整合,倡导艰苦创业、节俭办事业,集中财力办大事,把有限的财力用到事关长远、事关大局和人民群众直接受益的事项上。坚持开放包容,注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营造大胆创业、争先创优、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经济主体和广大群众的创业活力。坚持依法行政,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行政监督,完善绩效考核,落实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坚持政务公开,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决议、决定,及时向政协通报情况,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建立政府组成人员与代表、委员挂联制度,认真办理人民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提案,密切与各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联系,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各位代表!四年来,面对发展中的各种困难、矛盾和挑战,我们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全市上下心齐、气顺、劲足、实干,胜利完成了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历史性转变,*大地呈现一派繁荣发展的勃勃生机。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历届政府班子努力工作,各界朋友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人民、广大党员干部、经济主体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在江投资创业者,向驻江部队、武警官兵,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派及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市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政府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主要是:自身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欠发达仍是我市的根本市情,经济总量提升的任务还很艰巨;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但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外向型经济等发展滞后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但土地、资金、人才、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依然严峻;社会和谐有新进步,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政府执行力有新的提高,但职能转变与发展要求仍不相适应,少数单位和公务人员服务发展的水平和艰苦奋斗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努力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是积极谋划新举措实现新跨越的关键五年

各位代表,新一届政府的五年,是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发展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更大挑战,但总体上机遇仍然大于挑战。区域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开放、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进一步加快、经济持续增长滚动效应的进一步释放,为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牢牢把握新机遇,积极谋划新举措,努力实现新跨越。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在全省欠发达地区率先崛起宏伟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科技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兴工强市、借力发展、特色推进”三大战略,着力打造金衢丽产业带上的特色制造业基地,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培育三省边际三大集散地,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打造实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到2011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人均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在2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生产总值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在欠发达地区率先突破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力争达到400亿元。

———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强工、优农、兴三产,一、二、三产业比重优化为8∶55∶37左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阶段性成果,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5.1%,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5%。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力争市区人口达到18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50%。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生态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递增6%和7%。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国民教育、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6%以上。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原则:一是坚持内外并举。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跳出*谋发展。更好地发挥三省边际区位优势,在更大的区域、更广的领域思考*发展,主动“北接”长三角,大力推进与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地“山海协作”,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积极“南联”江西、福建,吸引周边城市人流、物流集聚。二是坚持量质并重。在加快发展,做大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改善生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摆在发展的重要位置,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发展速度。更加注重三产服务业的壮大提升,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千方百计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环境,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和谐共进。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和谐,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围绕上述目标和指导原则,今后五年,在工作举措上:

必须以规划统领发展。进一步强化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引导、调控作用,加大规划编制力度,提高规划编制质量,注重规划衔接,强化规划实施。要在“十一五”规划统领下,编制、修编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逐步形成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重点要编制实施好“一心三区”空间布局规划,繁荣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组团,谋划建设以工业新城为核心的北部工业经济发展区、以江贺经济走廊为中心的中部特色经济发展区、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为重点的南部生态经济发展区。

必须以项目带动发展。始终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理念,积极引导全社会谋划项目,发动部门乡镇包装项目,激励经济主体实施项目,形成以项目促发展的浓厚氛围。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百亿制造业基地建设”工程;突出新农村建设、科教文卫、平安*、生态市建设、旅游商贸等重点,务实推进“百亿统筹发展”工程;围绕城市、交通、电力、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顺势推进“百亿交通能源城市建设”工程。力争五年内“三大百亿工程”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

必须以开放借力发展。坚定不移地推动区域经济外源式发展,加强区域交流,推进资源与产业合作,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突出产业平台招商、企业主体招商、“山海协作”招商、包装项目招商、回归工程招商等方式,及时对接启动“山海协作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高招商实效,努力在大项目、专业人才、先进技术等引进上实现新突破,争取每年引进市外资金10亿元以上。要着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扩大引资总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力争每年引进外资500万美元以上。扩大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积极培育出口增长点。到2011年,自营出口总额达到1亿美元,年均递增20%以上。

必须以特色推进发展。坚持以特色竞争理念指导经济工作,深化特色举措,创造特色优势。继续深入实施“六六”产业工程,围绕产业的产品、市场、技术、品牌等特色优势,加大扶持,推动产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份额和知名度,着力培育领军企业,形成几个更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充分挖掘市域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主题公园、文化广场等有形载体,积极推动历史文化与城市、旅游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提高城市主题形象和特色竞争力。围绕农村产业、文化、生态等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务实推进特色新农村建设,打响特色品牌。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要紧紧围绕“率先崛起”目标,深化举措,强化支撑,坚定不移地抓好六方面战略重点:

(一)全力建设工业新城,培育金衢丽产业带特色制造业基地

根据国家产业导向,按照区域新竞争和经济主体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主动参与产业分工协作,壮大制造业实力。通过五年努力,建设若干产业产品的全国或浙江制造中心,成为金衢丽产业带上重要的特色制造业基地。

全力建设工业新城。按照区域差异化竞争的战略要求,大力推进“二区四基地”工业平台建设。要做好高起点的规划控制,重点谋划建设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涵盖四都、双塔特色产业基地,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集工业、信息、物流、市场等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工业新城,形成“北制造、南服务”的区块格局。北部规划布局山海协作区、高新产业区、科技孵化区等工业功能区块,严格设置项目准入门槛,重点培育机电、轻纺、高新技术等产业,力争打造市内优势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和发达地区中高端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南部注重与*新区的对接,规划布局行政服务区、安置小区、职工公寓区、员工培训基地等配套设施,建设电子商务、科技研发、中介机构、专业市场、物流基地等生产性服务平台,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的基础上,近期要加快推进跨江区5平方公里核心启动区建设,抓好“七通一平”基础设施,特别是以“两纵两横两桥一堤”为主框架的道路建设,大手笔拉开工业新城核心区主体框架。通过五年努力,工业新城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00亿元,形成2—3个产业集群。在加快推进工业新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提升以*竹木工业专业区为重点,涵盖电光源、消防器材、竹木等乡镇基地的中部特色经济发展区,形成与工业新城产业互补、梯级成长的特色产业基地。

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按照集群化发展理念,继续改造提升我市现有建材、化工传统产业,引导骨干企业开展能源、市场等战略性投资与合作,推动企业联合,加快发展有机硅、生物化工等高端产品,把水泥的规模优势、化工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的竞争优势,努力构建华东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和全国有机胺制造中心。要以做大总量为目标,以培育领军企业为抓手,按照产业化协作、专业化分工要求,推动机电、消防器材、电光源、竹木、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羽毛球、皮革注塑等特色产业壮大提升,着力打造中国新型光源生产基地、消防产业基地、竹木加工大市和浙江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等制造业基地。同时,要积极培育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环保能源等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到2011年,力争培育2—3个产值超5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2+6”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不断壮大规模企业队伍。坚持外引内联,培育龙头,逐步形成领军企业、亿元企业、规模企业的梯队集群。引导、支持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途径实现优化组合,发挥政策、资源等优势,大力引进外地大企业大集团来江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通过并购引进外资,加速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鼓励支持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上市。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构建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速成长型企业跨入规模企业队伍。同时,要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者素质。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培育规模企业450家以上,其中亿元企业30家,10亿元企业5家,新增上市企业1-2家。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人文相宜的浙西新农村

坚持规划先行、产业为重、典型示范、重点推进,在完善做好市域村庄布点规划和新农村规划的基础上,努力建设绿色生态、人文相宜、文明富足的浙西新农村。今后五年,用于“三农”支出的增幅,要高于财政预算总支出安排增幅3个百分点,新增财力50%以上投入新农村建设。

重点培育“五大产业带”。坚持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稳定粮食生产、做优畜禽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做强做特食用菌、蜜蜂、竹木、果蔬、茶叶等主导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产业化,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引导特色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几村一品”、“几乡一色”的区域化产业格局。到2011年,力争形成五大农业产业带:以长台、石门、凤林等乡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白菇种植量突破4亿袋,加快建设中国南方最大的白菇种植加工基地;以碗窑、长台、石门、*等乡镇为主的有机蜂产业带,建设100个有机蜂养殖基地;以*、保安、廿八都等乡镇为主的竹产业带,建成万亩笋竹两用林基地;以碗窑、张村、塘源口等乡镇为主的蔬菜瓜果产业带,力争建成绿色无公害果蔬基地8万亩;以*、保安、廿八都、双溪口等乡镇为主的生态名茶产业带,建设4.5万亩优质名茶基地,进一步打响“*绿牡丹”品牌。

着力建设“四类特色村”。在做大做强经济强镇,全面规划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特色文化村、特色产业村、特色生态村和集镇型特色村建设。深入发掘清漾毛氏、和睦彩陶、保安古道、廿八都古镇等一批特色历史人文资源,有机融合农家乐等旅游休闲项目,在江郎山—峡里湖—廿八都旅游景观线上,打造一批文化特色化、环境生态化、设施景区化、建筑乡土化的特色文化村,形成休闲旅游新景点、新农村建设新亮点,力争在全省打响特色文化村品牌。对区位条件好,产业基础扎实的乡村,要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一批专而精、特而优的特色产业村。对生态资源优越、环境优美的乡村,要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做足原生态文章,建设一批自然、和谐、清新的特色生态村。对集镇所在地和工业园区周边村,要规划引导,洁化绿化先行,通过创建卫生集镇等抓手,繁荣一批产业、商贸、劳务经济发达的集镇型特色村。

深入实施“五大工程”。认真落实城乡联动机制,扎实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农民素质培训、下山脱贫、农民饮用水、村级组织民主管理等五大工程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按照农村“八化”要求,重点抓好村庄洁化和绿化,力争全市70%的村庄实施环境整治,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60个,绿化示范村100个。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下转第七版)

(紧接第六版)培训新型农民10万人次,转移就业5万人。按照人口向城郊、工业园区、中心镇集聚的思路,加快下山脱贫小区建设,力争搬迁山区农民2万人以上。继续推动城市供水向四都、坛石、新塘边等周边乡镇延伸,启动乡村独立式供水设施和水源工程建设,努力使20万农民喝上放心水。到2011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55%以上,安全用水覆盖率达90%。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落实村干部待遇,提高村级组织服务发展能力。同时,在完善乡镇区划调整的基础上,适时推进行政村合理撤并,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机制,鼓励企业就近招收农民工,完善企业挂联支持新农村制度。完善林权、房产抵押贷款等融资机制,推动农村要素资源流转,增加农民经营性、投资性收入。稳妥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继续抓好土地及宅基地整理、农村联网公路、水库除险保安、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施,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三)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构建三省边际“三大集散地”

立足三省边际实际,树立强烈的“反边缘”意识,借助省际交通大通道,发挥特色优势,把服务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战略重点,通过五年努力,服务业增加值力争突破50亿元。

建设三省边际旅游休闲集散地。充分利用自然山水生态、历史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果,努力建设三省边际旅游休闲集散地。要加强旅游主题营销。以中国丹霞———浙江江郎山、仙霞古道“申遗”为契机,做好*城市与旅游CIS形象设计导入,全面打响“千年古道·锦绣*”主题品牌。要加强旅游精品建设。加大项目包装招商,分步突出重点,着力推进江郎山—清漾毛氏、廿八都—浮盖山、峡里湖、仙霞岭等五大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将“锦绣*二日游”融入沪宁杭苏—黄山—武夷山华东旅游黄金线,努力成为沪、杭近程商务会议旅游和休闲度假重要目的地。要加快旅游设施配套。推进市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和*副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吃、住、行、娱、购、游等旅游服务功能,创建星级饭店、绿色饭店15家以上,培育全省百强旅行社1家,不断吸引人流集聚。到2011年,力争建成3个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市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经济总收入达到12亿元。

建设三省边际商贸物流集散地。*商贸发展历史悠久,商贸流通繁茂,早在明清时期,就是三省边际重要物流中转站。近年来,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为重振商贸流通业雄风奠定了基础。今后五年,要坚持贸工互动,加快推进专业市场、物流基地、特色街区为重点的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着力提高市区中心商务区辐射带动力,建设三省边际商贸物流集散地。要加快构建物流走廊。依托浙赣铁路及黄衢南高速公路、205国道等国省道交通网,主动对接杭州、宁波、金华、温州等发达地区,规划布局*木材、矿石专区和*物流仓储专区,建设浙闽赣现代物流中心、左邻右舍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基地,逐步形成北到*经济开发区,南至*竹木加工专业区的现代物流走廊。通过黄山—*—南平、金华—*—上饶等省际物流通道,发挥物流中转功能,辐射江西、福建周边地区。要大力发展特色商贸业。建设*竹木交易市场、装饰材料综合市场、汽车综合市场、小商品市场、粮油批发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培育大南门商业中心、解放路服装街、*路特色餐饮街、市心老字号特色街等一批特色街区,大力引进大型超市、连锁经营等现代商贸业态,提升商贸业档次和水平。要积极繁荣边界贸易。重点培育廿八都旅游集市、大桥米市、*竹木交易市场、大陈景观石市场及凤林镇卅二都、新塘边墟市等一批特色边贸市场,积极举办各类商贸活动,进一步繁荣边界贸易。

建设三省边际特色教育医疗集散地。在推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市职业教育、特色医疗品牌优势,建设三省边际特色教育医疗集散地。要强化资源整合,以实力促集聚。加快推进布局调整,抓好教育“五项工程”,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继续深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建设。积极推进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农民健康工程,加快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切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保障水平。要强化差异竞争,以特色促集聚。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思路,出台鼓励民营医院发展政策,加快骨科、蛇伤、眼科等一批特色医疗机构建设,加大名医培育,全面提高我市特色医疗的吸引力。要强化交流对接,以协作促集聚。主动“走出去、请进来”,鼓励*中学争创全国知名学校,支持*中专、职教中心、文武学校等职业学校做优做特,推动优质教育品牌积极向外拓展。通过集团化发展战略实施跨区域办学,做大做强*职教集团,积极引进周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生源,争取五年内吸引外地生源万人以上,成为三省边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基地。

(四)不断优化城乡环境,营造投资创业福地

大力弘扬“刚正诚信敢创业、开放实干勇争先”的*精神,不断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营造更宽松、更优越、更和谐的投资创业环境。

创建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以争创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示范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县(市)为载体,着力建设功能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越、文化特色鲜明的宜居城市。要精心规划城建工程,做精城市。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快建设*新城,争取城市建设年均投入2亿元以上。启动市心街、大南门商业中心、小商品市场迁建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凝秀南路、鹿溪北路延伸、*入城口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完成*、*、*路等一批老城区亮化工程。深入实施“房地产业16条”,稳健发展房地产业,建设一批精品小区、楼盘,满足社会各阶层的住房要求,大力改善人居条件。要全面推进绿化提升工程,做美城市。按照三年成形、五年成景目标,积极实施“4471城区五年绿化规划”,分期规划建设*公园、*健身公园、双塔主题公园、虎山公园等四大绿色公园;*水系、*、协里溪、封门溪四条流动水系绿化带;“一江两带”、江贺公路、迎宾大道、鹿溪路、景星东路、江东大道、西环线等七条绿色长廊;*入城口、周家青广场、虎山东矿、城南开发区入口、新江中入口等一批重要绿化节点,构建多层次的绿化生态系统,打造城市“十分钟绿色休闲圈”。力争五年新增城市绿地100万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5%。要深入实施文化融入工程,做特城市。以“一规两案”为主导,将*历史文化精髓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之中,加大市心街、西塘古民宅、古城门、*三泉等一批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开发,建设“一江两带”、主题公园、特色街区、广场、入城口等城市特色文化景观群,着力提高城市设计建设的特色文化品位,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个性特色,创造一流的生态人居环境。

夯实加快发展的基础环境。以交通、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构筑加快发展的强大支撑。要全面打开对外大通道。投资50亿元,加快构建“一脉、五通、九连”主路网框架,新建公路66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6公里。扎实推进黄衢南高速公路*段工程、46省道*段外移工程,建设总长1*公里的一环、二环绕城公路。积极谋划黄衢南高速公路*互通*北接线工程、*—广丰高等级公路、龙丽温高速公路接线工程。全面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加大新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力度,基本实现行政村到乡镇、乡镇到市区的半小时交通圈。要完善电网结构。新建220KV清漾变,加快110KV主干网建设,建成虎山变、城西变、凤林变等输变电工程。全面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建设,力争20*年创建新农村电气化县。要加快能源建设。科学开发小水电、生物质等绿色能源,建成*市首家生物质发电厂、垃圾焚烧发电厂。争取尽快启动*港综合整治工程、南部饮用水工程等大型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强化监管、优化服务为抓手,努力提高市场包容度和纯净度。要加大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商业欺诈、非法经营、违法用工等行为,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规范、有序发展。要营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社会领域体制改革,积极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加快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认真落实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新农村等领域建设。要着力建设“信用*”。在全社会倡导个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旺、政府无信不威的诚信观念,打造诚信企业、诚信政府、诚信社会。要加大品牌培育。深入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激励企业争创品牌。通过五年努力,力争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件,中国名牌产品1只,浙江名牌产品5只以上,通过部级无公害农产品认定16个以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6个以上。

构建支撑发展的要素环境。强化科技、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加快形成对外竞争的比较优势。要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实验室、研究所、中试基地。力争培育部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农业先进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要强化人才支撑。积极营造吸引、留住、激励人才的政策环境,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要围绕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技术“蓝领”和产业工人,切实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到2011年,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00人以上,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到4.2万人。要强化政策支撑。进一步转变政策导向,强化整合,把有限政策资源配置到平台建设、产业整体提升等关键环节上。要加强耕地保护,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废弃矿山整治、宅基地整理,大力实施造田造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用地保障能力。要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快金融业发展,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中心职能,大力发展各类民间担保机构,激发民间资金活力,引导市内外资金有序流动,进一步做大信贷总量。

(五)高度关注民生,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把关注民生、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环境保护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更加和谐,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高度关注群众生活。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切实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健全工资增长和协商调解机制,采取综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要积极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帮扶力度,确保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水平,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加快建立面向城镇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深入推进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工作,认真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等救助制度。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到2011年,力争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左右。要进一步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每年安排一批涉及广大城乡群众利益的实事并抓好落实,抓紧启动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生活。

着力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改进社会管理,扎实推进“平安*”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做好血吸虫、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继续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扎实推进“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认真抓好群众信访工作,落实分级负责、领导下访接访等制度,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倡导全社会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关注老年人事业发展,办好老年大学,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和谐社区、和谐镇村建设,开展和谐企业、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努力形成社会安定、环境安全、百姓安宁的良好局面,争创全省最安全城市、周边最安全地区。

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和谐。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设立节能降耗专项资金,抓好化工、建材、建筑等行业节能降耗,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继续推进“环境污染三年整治”行动,着力抓好*港等重点区域的污染整治,严格实行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限期治理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大农村面源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坚决关停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企业。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水源地、生态公益林保护,突出抓好白水坑、碗窑等重点饮用水水源保护。通过五年努力,力争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3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港及主要支流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5%以上,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二级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创建国家生态市。

(六)努力推进管理创新,创建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从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围绕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在继续推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的,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需求和经济主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办事环节,建立健全网上审批系统,促进审批手段现代化,降低商务成本。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目的,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合理改善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特别要加大财政对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强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以激发市场功效为目的,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高社会事业领域的市场开放度。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完善行政执法体制,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综合执法,解决行政执法职责交叉、多头执法、效率不高等问题。健全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和审计监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过错追究制度,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政务公开,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范围,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认真听取各派、工商联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使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互动的渠道更加畅通。

推行行政绩效评估。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把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公共服务水平、社会稳定和谐以及降低行政成本、勤政廉政等作为评估的重要内容,增强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围绕绩效评估,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加强行政服务中心、招投标中心、会计核算中心和经济发展投诉中心建设,推进行政行为公开、公正。进一步激活选人用人机制,加强公务员教育和培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提升服务水平。始终坚持从严治政,强化“一岗双责”的政府廉政责任制,旗帜鲜明地反腐倡廉,坚决反对并查处以权谋私、商业贿赂等违法违纪行为,大力倡导尽职务实、执政为民和艰苦创业、节俭办一切事业的优良政风。

各位代表,本届政府任期已满,新一届政府即将产生。面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继续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努力把人民群众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与全市人民风雨同舟,再创新业!

三、20*年是继续创造新优势开创新局面的重要起点

各位代表,新的五年充满挑战,任重而道远,我们既要着眼长远,坚定目标不动摇,更要立足当前,扎实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今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实现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跻身全国200强的目标,要求更高、任务更重。我们将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保持克难攻坚的高昂斗志,突破发展的关键环节,狠抓项目投入,加大招商力度,推动产业提升,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年主要预期指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4%,力争14.5%;财政总收入增长14%,力争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力争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力争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外贸出口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7%;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突出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是不失时机地推动产业提升。要强力拓展工业平台,争取新开发土地2500亩,“二区四基地”基础设施投入3亿元以上。全面实施*经济开发区跨江开发“一桥一路”工程和四期高标准基础配套建设。要深入推进“2+6”特色产业提升工程,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力争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其中“六六”产业产值达到120亿元。要致力培育龙头企业,强化政策激励,引导外引内联,加强资本运作,壮大规模企业队伍,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家,亿元企业2家。

二是坚定不移地抓好项目推进。今年预安排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72项,总投资46.87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4亿元。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实到资金15亿元,市外工业项目35个,亿元以上项目8个,引进外资700万美元。继续实施1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市区绿化26万平方米,建设100套廉租房,启动西市街菜市场建设,改造老城区供水、排污等市政设施,建设市区治安、交通、城管三合一的电子监控管理系统,实施12个乡镇通村公路190公里,建设200个畜禽养殖无害化处理大型沼气池,扎实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启动实施四都、坛石等地农民饮用水工程,完成农民工“安心公寓”70套。

三是务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突出抓好食用菌、蜜蜂、竹木、果蔬、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力争全市食用菌种植量达到2.3亿袋,蜂群饲养量稳定在25万箱,建成瓜果蔬菜基地7万亩、无公害精品茶园1万亩。积极创建特色村,重点启动清漾、和睦等特色文化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和省生态市创建工作。落实*、长坑垄两大水库灌区农户免缴水费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积极推动大田、林地等农村生产要素流转,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投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各项工程建设,全年培训新型农民2万人次,转移就业1.2万人,新搬迁山区农民2300人,争取完成5个*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和50个环境卫生整治村建设。

四是强化融合提升城市品位。深入推进“四城联创”。抓好“一江两带”、*入城口精品景观带和*、*等主题公园文化融入的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城区五年绿化规划,重点实施*公园、*健身公园,达岭溪、封门溪水系,江贺公路、景星东路、江东大道等道路,文化广场、城南开发区入口、新江中入口等重要区段和节点的绿化。加快*新城建设,启动实施鹿溪北路向北延伸、*入城口、周家青广场等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争取完成文化广场、迎宾大桥等工程建设,启动规划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

五是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事业整合发展。积极实施科技强市创建工作,积极筹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加强专利申报和保护工作。深化教育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坛石、*片区学校布局调整。继续实施教育“五项工程”,抓好外国语学校、周家青小学、双塔初中、*中专实训基地建设。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确保参保率稳定在85%以上,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中心、第四专科医院建设。积极开展庆祝建市20周年等重大文化旅游与经贸活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争取举办首届农民运动会和农民艺术节。

六是突出重点推动服务业提质扩量。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休闲业,抓好廿八都古镇和清漾等历史文化村保护与旅游开发,精心筹划组织浙闽赣三省边界休闲旅游交易会等系列活动,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力争达到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7.6亿元。加快提升商贸物流业,扎实推进*大型超市、左邻右舍物流配送中心、*竹木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抓好浙闽赣物流基地、精品商厦、装饰材料综合市场等项目包装招商建设。同时,要继续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力争外贸自营出口6000万美元。

七是统筹兼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确保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进一步扩大城镇五项保险覆盖面,完善落实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深化“平安*”建设,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继续保持安全生产三项指标零增长。推进科技强警,强化网络监察工作,保障信息安全,加强公安巡特警队伍建设。进一步抓好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强化食品、药品等安全监管,健全落实各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今后的五年,是*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五年,也是充满挑战和希望的五年,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让我们在中共*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58万人民,振奋精神,克难攻坚,务实奋进,为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力打造实力*、在全省欠发达地区率先崛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