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少年科学院研讨会讲话4篇

少年科学院研讨会讲话4篇

第一篇

一、培养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的人非常重要。德国人严谨,工于技艺,在于其对理性思维批判、科学技术的重视。在德国工程师社会地位也很高,欧洲式作坊培养出了很多大家、科学家,反映出从小抓好技艺技能素养、重视动手实践操作对一个人的终身成功何等重要。当前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存在缺失,需要加强,特别是科技教育。高考志愿报名有“文理倒挂”现象,我们需要反思是不是我们的理科教育相对较弱?还是我们我们没有培养起学生足够的对理科知识的重视?

二、以美国为例,每一次课程改革一定是重点放在科学、数学和公民教育(即我们常说的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进一步把科技教育做得扎实一些”。课堂之外,是否可以允许那些有科学技术天赋的孩子放手去实验、“捣鼓”。做教育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一些看似淘气、调皮的孩子,往往动手分析能力强,在摆弄机器、拆零件拆部件方面有超常的能力,超过成人想象。因此我们就在想,在课堂之外,能不能尝试通过在区范围搭建像“少年科学院”这样的平台,更多的给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平台里把科技天赋、热爱科技的状态绽放出来、表现出来,得到更多专业老师的指引。在这方面,是有基础和条件的。

三、随着信息技术不断丰富,过去常规的科技教育内容加入了新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条件也将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有些东西没有实验室和条件,在虚拟的空间也可以得到实践,借助信息手段也可能帮助实现。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科技教育拥有了更好的平台,可能会有升级版出现。联合国推出的信息技术报告,预测未来五年以后可以共享实验室,那时实验室不是某个单位自己的,通过远程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共享实验室。

四、教育做好做大科技教育是具备优势的。

第一个条件是科技教育基础很好,有一批科技教育老师,每年的科技节成为一个盛事,各个学校把自己创作的科技成果拿出来展示,很热闹。

第二个条件是“是科技大区”,100多家上市企业公司(很多是科技公司、信息公司),以及南科大、大学城等汇聚于此,教育科技资源齐备,清华、北大、哈工大、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实验室非常高端(比如深大医学院人体标本实验室,据说是全中国第一好的人体实验室),这些资源可以有限度地面向学生开放甚至使用(这种模式我在育才的时候曾打造了适度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所用),有些可以观摩、有些可以动手、有些平台可以开放给学生,包括机器人。现在这些公司、大学很多明确表示愿意与学校共享这方面的资源,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系统思考,积极对接。

第三个条件人力资源、人才条件非常丰富。相当一批海归、博士、博士后工作和生活在这里,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的。我曾访问考察美国基础教育,对高中一个必修科目专门进行了研究,这个科目类似于研究性学习,方式是选修,但必须有,是独立学习。回来后我在育才高中引入了独立学习,指导老师是大学教授,学校与周边几所大学达成协议,大学挑出一批教授、博士,挂在中学独立学习的网站,这些导师研究领域、研究成果都非常清楚。我们规定学生高中必须完成1-2个项目的学习,要独立完成,自己选题、自己选导师,都在网上选,导师像带研究生一样通过2-3年时间完成课题,开题的时候导师来一次学校,开完题以后整个过程都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网上向导师提问题、导师布置作业、网上给与指导,最后一年拿出成果进行展示,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做出ppt,全校老师和导师都参加,场面很隆重,我们叫做“独立学习之夜”,成果也在网上展示出来。这几年,育才尝试聘请了十几个中科院、先进院的教授,研究领域涉及纳米、环保、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非常广泛。那些课题在中学课堂里真的很难完成。所以我想,我们的“少年科学院”可以把独立学习概念引进来,这方面那些指导教师、专家都想来做导师,大家资源互用,联盟平台的概念就出来了。我看广州荔湾区,几年前他们就成立了荔湾区少年科学院,区领导挂帅当名誉院长,全面调动人力资源,措施很有力。

第四个条件是区教育局、团区委及少年活动中心想法一致,大家都有这个热情来推动这项工作。每年的科技节,我们实实在在的做起来,力争把孩子们更深入地发动起来,搞好小院士评比,一年一度的颁奖搞隆重一点,给孩子们一些真正的奖励,想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可以免费出入、使用中科院先进技术院实验室;可以联合组织科技夏令营,依靠社会资金资助这些孩子到国外科学馆、国外科技机构进行交流、学习、观摩等游学)。独立学习课题研究很好、有成果的可以协助申请专利。如果学生拿到专利,孩子们就兴趣来了。我敢大胆的预测,这件事做起来以后会一定程度上改变或改革我们学校教育的模式。联想到“钱学森之问”,为什么出不了顶级创新人才,主要跟我们从小没有很好地树立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条件和重心去帮助孩子实现梦想,我们的家长在对外孩子能力发展方面也还有所局限。我们的学生本身像一颗种子,是科技创新的苗子,我们的教育、老师要营造氛围,给他浇水、阳光、养分,他就能脱颖而出,创新人才是“长”出来的,而不是人为的“培养”,这方面文化和氛围很重要,小孩子从小有的一点点创新思维,要尊重和保护,很多创新概念看上去很离谱,但是往往在离谱和离经叛道当中就有创造。规规矩矩、照搬陈式,出不了创新人才。

五、少年科学院的成立,需要具体考虑观念细节、组建经费、以及具体的运作等。关于经费,区里一定会鼓励和支持我们,还可以积极寻求社会资本,创新社会资本注入方式(我在育才曾组织过“育才——拉萨手拉手”活动,一个企业自愿赞助,十个小孩子结队手拉手,参与活动的孩子受益很大)。国外大学非常看重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比如志愿者),有时候这些条件会成为决定性的录取因素,他们非常看重社会参与和社会责任。区高新企业很多,包括中科院先进院下属很多企业,他们都很乐意做一些这方面的参与和投入,而且大家互为支持,孩子也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培养。

六、少年科学院这项工作,需要我们多转换思维,要从观念、思想里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可行性。我们不是搞什么“秀”,这是在为孩子多元发展搭建真正的平台,是一件功在当下、利在长远的事。

七、少年科学院引入社会资源后,可以考虑成立几个部,比如说以大企业命名的华为、中兴部等,这一点要要解放思想,打破常规。

八、在区教育局这个层面,主要由教科中心联合基教科来推动,教科中心牵头。下一次会议,我们尽可能把少年科学院的构架、目标、操作等想清楚。成立少年科学院这件事迫在眉睫,是教育系统加强人才培养的一个举措。十八大以后国家对教育改革提了很多领域,其中第二个领域非常重要的就是改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个任务是和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现代化平行重要的任务之一。多少年,课改也是在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这个主题。现在成立少年科学院已经写入区政府,包括书记、区长的报告,现在立德常委牵头的区改革行动计划里面也写进去了。总体来看,条件都成熟,我们必须坚定这个方向,坚信这个是强化、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很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下一步,争取尽快把方案定好之后,选择下半年的全区科技节进行挂牌,可以早做策划。方案敲定成熟后,我们可以争取开一次协调会议,邀请书记区长都来。荔湾区就是从区里带动的,这项工作涉及到学校改革,从区里层面去推动会更有力。

第二篇

一、共青团负责青少年工作,理应站在更高的视角来考虑全区青少年的工作。

教育局提出“少年科学院”这项动议和创新建议,我们深感有意义,做好少年科学院也可以当做促进校外教育联盟的一个项目。

二、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抓紧落实好这个动议。

首先,团区委紧密联合教育局,先把所有的外部资源排整齐,包括青少年实践场地资源、人力资源、专家资源。其实是要认真做好调研和摸底,对这项工作可以展开某些层面的意见询问。第三就是具体运营的问题,包括每一年度评选的科学小院士、科技节怎样再打包完善升级,以及科技创新夏令营等如何具体去操作。第四就是认真做好未来规划,项目一旦启动就要延续,要学习借鉴现在欧美和一些发达国家类似少年科学院好的做法,专门成立一个小组研究这个事,确保少年科学院不断可以借鉴国外和香港、甚至国内的经验和好的做法,科学周全地推动它的发展。总结起来,当下要做好“资源、运营、规划”三个方面的事。

三、今年青少年活动中心也在尝试做类似的改革,把青少年的培训项目向科技类进行转变,我们也希望通过努力引进全市最好的项目,把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校外教育这块凸显出特色。

高校资源充足优质,平时在接触的时候感到他们特别欢迎这种“中小学——高校”的合作伙伴计划,非常热情,积极性特别高。少年科学院这个项目一定要整合社会资源,如高校和企业的人力资源、场地资源、物资资源。

四、社会资本这块,我们了解到腾讯、中兴通讯都有几千万的公益基金,而且是部级备案的公益基金,我们完全可以去主动商谈,看能不能成立类似少年科学院的基金。

第三篇

一、感谢中国教育学会整改委为推动教育做了很多指导和工作。

早在1996年,区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改委的实验区,首先的发起地就是在。小学是当时区第一所全面参与整改委改革试验的小学,后面陆陆续续一些学校参与加入。特别是广州召开的那次会议,印象特别深刻,参加会议有两百多人,吸引了各方面的人员参加。这么多年以来,整改委为全国各所学校整体改革扎扎实实做了很多贡献和指导,特别是对我们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帮助和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新一届教育局班子对整改委多年来对教育的关心、关怀、指导和重视,发至内心的表示感谢。

二、教育的基本情况。

我刚和一起接待了一个市教育考察团,向来访的校长客人们简要介绍了教育的基本情况。这几年整体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都特别快。目前,区公办中小学近70所,幼儿园公民办有180多所,高中6所,学生人数(含幼儿园儿童)有16.5万人。市所有国际学校基本都落户。今年新生招生工作,我们发现:每年学生人数都在增加,达到千人/年的数量级,所以教育的总量还是很大,但我们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是比较高。

教育在发展改革中也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需要在新环境、新形势下继续往前改革和发展。去年底,在的亲自关心、指导和参与下,我们根据区区委区政府对区域发展的定位,研制推出了《区教育质量攻坚五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十大攻坚项目。区也是中国教科院在全国的八个合作实验区之一,最近,中国教科院的专家与我们一起召开了粤区合作工作会议,就细化推进质量攻坚计划提出了政策和方向建议。根据《区教育质量攻坚五年行动计划》,其中有一项重要的计划就是“北部片区品牌学校打造”行动,所谓的“北部片区”就是桃源街道办事处和街道办事处两管辖区域,二小就属于这个片区。目前,北部片区落户的高校资源优质集约,大学城快速崛起,南科大、中科院研究院聚集了全球海归1000多人,我们利用高等教育这个资源优势创办南科大实验小学和大学城联盟学校,目的就是把北部片区的学校推上一个新的高点,这也是兑现前不久我们通过国家义务均衡评估的一个承诺,真正意义上去打造和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优质教育均衡。这些工作也恳请整改委在业务方面给予指导。

三、二小十年办学走出一条“质量争先”之路。

二小创办于2004年8月,开办至今已10年。朱校长在二小10年,与老师们兢一起兢业业,为创建优质美誉的二小做出了贡献。本次课题结题,见证了二小十年的历程看,得出学校十年来坚持改革、坚持思考、坚持行动。这些成果也值得区内兄弟学校学习,特别是公民养成教育做得非常细,如“孝道、仁爱”教育、对标识的教育、垃圾环保教育等都做得非常好。这些成绩,来自于全体二小的每一位老师,是师生、家长共同经营的结果。

最后,恳请整改委专家以后多来,常来我们教育指导工作,互相交流,把整改委教育新信息带给我们,也通过整改委平台促进与其他地方的教育进行交流。祝们各位专家在工作、生活愉快。谢谢!

第四篇

第一个挑战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孩子入学需求。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是教育工作最基础问题。区适龄孩子数量每年递增,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上学,区里在提供充足学位方面有压力。

第二个挑战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永久的话题。现在提出打造教育的“质量”,表明我们对质量要求更高。我们的家长队伍素质很高,有些学校如北大附中分校,这是个高端民办学校,家长的本科率达60%以上,还有一些学校像南外、南二外等,家长很多都有海外经历,有的还是博士、博导,说起教育来头头是道的。所以,的教育质量不应该是低层次、低水平、低追求的质量,而是一个高位优质的质量。

第三个挑战是师德师风建设。我们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听到很多意见,指出教育孩子要重视“立德树人”,引导孩子做好人,学校在这方面要做典范。一个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好的教师团队,就肯定没好的教育质量。现在普遍感觉教师工作压力大、职业有倦怠感,很多因素影响了工作的士气、态度、责任心,教育局也在不断想方法,推出了很多计划,如先锋计划、学术引领者计划等,就是想给老师们提升士气,营造一个尊重专长、尊重人才的氛围,给老师发展提供灵活有激励性的平台。

第四个挑战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真正有效的学习要让孩子快乐学习。现在老师们感到教育不容易,以前当老师有绝对权威,现在的孩子像以往那么“依靠”老师了,他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学到他要学的东西,如电视、网络等,学习资源很丰富。我们如何让孩不厌学、不厌课堂,享受快乐的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学习,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大的现实课题。区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和省“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我们当前正在研究信息化环境下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有效学习,这项工作挑战很大。

第五个挑战是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区委书记小甘同志在群众实践教育的会上要求,要用一些新的方式方法来建学校、管学校、评学校。单纯由政府投入办教育的方式,办出来的学校千篇一律,没有太多的优势,如何吸收民间资本来参与办学?学校开办后如何来科学评价和引导?给民办学校的老师要补贴,补贴多少?购买学位的补贴多少才合适?这些系列问题在基层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感到非常难,总感觉大门开了,但小门却没开。体制机制创新要落实到基层这是一大挑战。

最后,我希望整改委的专家们能更多地关注我们的教育,更多地让我们的校长、老师们有学习的机会,为刚刚我提出的几大疑惑或挑战提供解决方法指导。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光临二小,也祝贺二小成功结题。新的起点,开始新的征程,祝二小越来越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