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卫生事业发展总结会讲话

卫生事业发展总结会讲话

同志们:

正当我市卫生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以饱满的精神迎来新年的时候,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年全市卫生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和组织*卫生系统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卫生事业发展全局,继续实施卫生事业“一大一小”发展战略,加快卫生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步伐,加强卫生系统管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公共医疗卫生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下面,我就*年全市卫生工作作一个简单回顾,重点是对*年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谈几点意见。

一、*年卫生工作回顾

*年是我市卫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对卫生事业高度重视和全市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事业发展,以发展卫生资源、满足社会卫生需求为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全力推进各项卫生工作,顺利地完成了《*年*市卫生局责任目标白皮书》的各项工作任务,为我市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卫生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空前重视。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第一次由政府和人大审议、。在“*”期间政府将计划建设95个卫生项目,估算总投资186亿元,规划目标实现后将使我市床位达到28800张,卫生工作人员达到56700人。*年政府对卫生系统固定资产投资10.8亿元,卫生事业费投入20.4亿元,分别比*年增长140%和23.6%。

2、卫生建设项目总体进展基本顺利。在建的重大卫生建设项目进度良好,市第三人民医院已进入主体施工,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完成基础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完成了护坡、场平等基础工程建设;医院项目于11月18日奠基开工建设;新建的宝荷医院、新明医院、学府医院、肿瘤医院、医学科学研究院等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已经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评审通过。新建精神病院、聚龙医院项目建议书已通过审批,新安医院也正在加紧筹建,市二医院、北大*医院、市儿童医院、市慢性病防治院、市职业病防治院等单位的改扩建工程已进入项目设计阶段。各区卫生事业发展项目都在顺利展开。

3、新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任务按期完成。新建124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被列入市政府今年十件民生实事的第一件实事。根据规划,我局在年初将新点建设任务下达到各区,明确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经过各区政府和建设单位的艰苦努力,截至年底,全市新建124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部验收并投入使用。

4、社区健康服务内涵建设进一步丰富。制定出台了《*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包》、《*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编制管理及人员聘用(任)工作暂行规定》等,社区健康服务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大力推进中医药进社区、残疾人社区康复及心理卫生进社区工作。启动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完成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基地”建设工作中期评估。

5、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完善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医疗卫生单位医疗质量经营管理机制、加强医疗价格管理、积极参与药品阳光采购、调整和规范《*市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等措施,使我市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前三季度我市公立医疗机构每门诊次均费用为107.6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9%,每住院次均费用为4844.4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医疗费用继上年下降一成后继续有所下降。

6、医疗质量管理进一步加强。完善了医疗服务质量整体评估的标准和操作方法。全面开展医疗机构校验工作,把医疗机构的审批、监督和校验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规范医疗机构的执业行为。实施了《*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建立医疗机构退出机制,依法严厉查处*博伦门诊部等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制订出台《*市疾病诊疗指南》,对医疗行为进行规范,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开展了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既往病历及输血不良反应病例的调查,临床科学用血和合理用血进一步加强。

7、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卓有成效。建立了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四级工作网络;完善了应急工作的领导体制,办事体制、工作体制、分级管理体制,各级预防保健机构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业处置队伍,纳入街道、社区应急系统,实现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制订和修订了一批卫生应急预案,规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组织了卫生应急培训和参加了多起卫生应急演练,在*年全省卫生应急演练比赛中,我市卫生应急工作名列第一。

8、卫生防病工作效果显著。有效控制了3例霍乱疫情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开展了全球基金流动人口及耐多药结核病防治项目工作,完成6个结核病控制工作指南的制定。3个美沙酮门诊顺利开诊,预防控制艾滋病、梅毒母婴传播项目继续领先全国。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继续推进,全市共有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404间,占99.02%。制定心理卫生进社区项目管理规范,积极推进心理卫生进社区工作。大力开展了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监督检查企业1504家,查处138家,其中对3家严重违法企业予以停业整顿。宝安区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9、卫生监督工作成绩喜人。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顺利完成7万间相关企业卫生行政许可和,准确实施行政处罚2211宗。全市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安全得到增强,较好完成工业区食堂整顿和建设任务。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不断深入,全部被许可餐饮单位(含集体食堂)实行了量化分级管理。积极推行餐具集中式消毒,完成21间消毒企业的抽检和建档工作。圆满完成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任务,相关6项指标全部达到100%。有效控制食物中毒,全年发生一般食品中毒事件24宗,同比下降36.8%,中毒227人,同比下降43.1%。通过抓重点、堵源头、防隐患、树样板、严处罚等措施,明显降低职业危害,避免了重大职业中毒事件的发生。全年顺利完成75次重大活动卫生监督保障。狠抓社会医疗机构“三规范”,实现了100%的日常监督覆盖率,出台和实施了《*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结合开展专项整治,医疗卫生市场秩序得到不断改善。

10、中医药服务特色更加突出。加强了中医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盐田区创建成国家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认真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名方、名药”工程,市中医院被确定为广东省首批中医名院单位,宝安区中医院为名中医院建设单位。市中医院肾病科、针灸科和平乐骨伤科医院老年骨科成为国家中医药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评选了*市首批33名名中医和34名优秀中医,中医适宜技术下社区工作稳步推进。启动了“中医中药中国行广东省*站”活动,组建中医药科普知识讲习团为市民开设讲座,市民的中医药知识得到提高。启动了“*市名中医工作馆”建设,目前市中医院和麒麟山疗养院两个名中医馆已开始运作,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中药店中医坐诊试点工作。

11、妇幼保健工作取得实效。继续深入开展“降消”项目,稳步控制孕产妇死亡和新生儿破伤风发生。预防出生缺陷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六区全部推行了免费婚检,婚检率有所提高。市产前诊断中心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通过了省级考核验收。针对全市产科资源需求大增的情况,建立了产科管理“三引导一通报”制度,即通过咨询引导、预警引导、媒体引导及建立妇幼卫生监测预警通报制度,引导产妇树立正确就医理念,到产科资源相对充足的医院分娩。制订出台了《*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范》、《*市妇幼卫生监测预警通报工作制度》、《*市妇女常见疾病普查普治工作规范》和《*市儿童合理膳食指南》等。

12、科教兴医取得新成绩。组织了*年市科技计划项目(医疗卫生类)评审工作,确定457个项目。年内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科技计划项目8项,省厅级科研项目56项。与市科信局联合举办首届“*市医疗卫生科技成果推介会”。完成重点学科分类评估体系及有关管理制度的制订,对第一、二批医学重点学科进行了周期评估。研究制订了《*市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和《*市开放实验室评估体系》。启动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首批23名委托培养学员已进入培训。境内外学术交流工作深入拓展,举办了4次院士论坛,选拔了技术骨干赴港进修,完成了赴德培训人员选拔工作。制定了《*市卫生信息系统硬件配置标准(试行)》,完成了*市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开发、数字化医院试点建设方案及市民健康卡建设需求的编制、数据中心交换平台测试等工作。

13、卫生立法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出台了《*市人体器官信息库管理和保密规定》和《*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起草了《*市心理卫生条例》和《*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等八个法规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其中《*市心理卫生条例》和《*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被市人大和市法制办列入*年的一类项目,即*年要颁布实施。

14、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认真落实省卫生厅、市政府纠风办关于卫生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统一部署,制订详细的方案,加大卫生宣传力度,患者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政风行风评议取得了总体得分93.02分的好成绩。制定出台了《*市卫生局机关处理基层问题工作规定(试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落实,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增强。院务公开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医院重大决策、医院运行管理、人事管理以及职工切身利益事项等内容及时公开,增加了医院工作的透明度,增强了职工对医院发展的信心。信访工作更加贴近群众,开展了“文明接访室”创建活动,规范了信访工作,拓宽了群众信访渠道,缓和了医患关系。市妇保院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李浩、周指民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15、积极开展政府绩效评估工作。根据市政府绩效评估试点单位的工作要求,我局制订了《*市卫生局*年度责任目标白皮书》、《*市卫生局*年度绩效评估工作方案》及《*市卫生局*年度绩效评估指标、目标细分表》等文书,并汇编成《*市卫生局*年工作任务手册》,机关工作人员人手一册,明确了分工,强化了责任,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被评估期间,我局很好地完成了今年的各项责任目标,为明年刚性评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是我们创造性发展卫生事业的一年,我们出色的工作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为*市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能取得如此工作效果,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重视和支持卫生事业发展,加大对卫生事业投入的结果;二是全社会充分理解和关心卫生事业发展,宽容和理性对待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呵护医患关系的结果;三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敢抓敢管,严格规范管理、积极理智作为、大胆改革创新、努力协调关系,坚定不移地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的结果;四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忍辱负重、无私奉献、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结果。

*年,我市卫生工作虽然取得较好成绩,但是,困扰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些困难和矛盾依然存在。一是卫生事业发展配套政策落实难、协调难,卫生事业发展缺乏法律保障。二是各区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财政供养方式、管理体制不尽相同,缺乏统一标准。三是卫生监督管理能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四是人员编制缺口大,临聘人员比例高,队伍不稳定,卫生队伍能力建设仍然薄弱。五是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费用负担沉重,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不适应公益性目标要求。六是医疗纠纷处理难度大,个别“医闹”现象严重影响医院正常秩序。所有这些问题,我们都必须认真去研究,逐步努力去解决。

我们应当看到,卫生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学发展观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全党重视卫生、全社会关心卫生的局面已经形成,公共财力不断增强,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卫生服务体系、忠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疗卫生队伍、以及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都为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发展道路

总书记,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道路就是党的事业的命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总道路,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发展道路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发展道路就是有关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具体发展道路,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医疗卫生事业的特点和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方向,即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本质,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三是方针,即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和社区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四是体制,即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五是保障,即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六是重点,即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七是目标,即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发展道路基本内容的核心内容是两条,一是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健康需求出发,不能照搬外国发展模式,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卫生制度,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

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核心工作是努力建设和完善四大体系,即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三、坚持卫生事业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党的*大报告: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党的*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卫生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关键是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卫生事业发展,并落实为具体的工作措施。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卫生事业发展28年来,虽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确实也存在很多问题,只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就能把卫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发展卫生事业是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坚持围绕大局,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发展卫生事业中,要把握发展规律,按群众健康需求谋划发展大局。要创新发展理念,更加关注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让全体市民共享卫生发展的成果。要转变发展方式,从单纯经济导向型发展和规模导向型发展转向核心资源发展导向的发展模式,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要破解发展难题,针对我市卫生资源和人才缺乏的情况,通过政府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优化人才引进和培养环境,冲破制约发展的瓶颈。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按照“一大一小”发展战略,全面实施“*”规划的建设项目,力争在“*”期间,有三分之二建设项目动工开建,三分之一建设项目完成前期工作。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重视和发展人的权利,不仅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而且包括健康权。健康是人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条件,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全部卫生工作的首位。

卫生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要以人民利益为本,我们应树立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努力为市民提供人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使市民享受到医疗卫生服务的专业和诚信。其次是要以人才为本,要尊重、关心、培养医务人员,激励医务人员更好为社会服务,要提高医务人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特别是用制度来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激发医务人员更大的工作积极性。

卫生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精神的重要目的是要按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和谐医医关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除了通过政府重视、媒体引导,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健康教育,完善医保制度,规范医院管理以及加强医患之间的交流等措施来实现以外,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是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环节。医生这个职业是伴随疾病和病人而产生的,病人离不开医生,医生也离不开病人。我们往往对“病不离医”看得多,对“医不离病”看得少,见病不见人,忽视病人对医学发展和医生成长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离开了病人,医生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病人和疾病是医学繁荣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患者,理解病人,一切为群众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使卫生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各级医疗机构和医疗卫生工作人员都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真正做到想问题、办事情都以患者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尺度,做到思想上尊重患者,感情上贴近患者、行动上关心患者,服务上理解患者,真正关怀患者疾苦,多为患者着想,多为病人办好事、办实事。

和谐医医关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实现为人民健康服务目标的基础,医医关系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文人相轻、恶性竞争的旧文化陋习和嫉贤妒能、恶意中伤不良思想观念所造成的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医务人员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不和谐关系现象。我们要通过加强卫生系统文化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医务人员素质教育和理性价值观培养等措施营造良好和谐的医医关系。广大医务人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象爱护眼睛一样呵护好医医关系,树立相互信任尊重、相互关心爱护和相互理解包容的新风气,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高雅的职业氛围。

3、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卫生工作方方面面都发展才是全面发展;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适应而不是相互制约,区域卫生事业平衡发展才是协调发展;当前的发展为今后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留下空间和条件,才是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对于卫生工作尤为重要。

我们必须根据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和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合理配置卫生资源,重点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坚持走“核心资源”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优秀人才、优良技术、优化管理、优质服务的“四优”发展目标;我们必须调整医疗卫生结构,明确不同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目标,要充分认识到医院规模、功能和容量的局限性,就诊分级、转诊分片,疑难会诊、会诊定点,上下帮带、院际交流,专家限号、特诊预约,树立形象、铸造品牌;我们必须按区域卫生协调互动发展的要求,调整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增加优良资源在特区外的网点布局,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局面;我们必须以卫生发展规律为准则,立足雪中送炭,注重服务的均等化,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急需的问题入手,坚持卫生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以有限的卫生资源争取最大的健康效益;我们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医患关系友好型的卫生事业,要认真研究市人民医院、市第二医院和市中医院等院内职工住宅置换问题,为医院发展腾出空间。要积极引进人才,为新医院建设储备人才资源。要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营造和谐医患关系。

4、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着力加强薄弱环节。

就卫生系统而言,统筹兼顾既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我市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把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在卫生资源的区域配置中,要统筹特区内与特区外的发展;在卫生资源的能级配置中,要统筹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与社区卫生机构的发展;在医疗卫生单位的建设中,要统筹硬件与软件的发展;在卫生服务中,要统筹医疗与预防的发展;在医疗服务中,要统筹西医与中医的发展、统筹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的发展、统筹临床与科研教学的发展、统筹高新技术与适宜技术的发展;在办医体制中,要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公立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在预防医学中,要统筹疾病控制与保健及健康教育的发展、统筹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病职业病精神病防治的发展等等。

四、坚持卫生事业发展的公益性质观

党的*大报告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同时“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指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家、社会和个人能够负担得起的,投入低、效果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既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急救、采供血服务以及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和安全饮用水等公共卫生服务,也包括采用基本药物,使用适宜技术,按照规范诊疗程序提供的急慢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医疗服务。

卫生事业是一个内涵广泛的社会领域,是指一个社会在医疗,预防、保健、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环境卫生等关系到人们生活和健康状况事业的总合。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与其他产业部门有着不同的存在和发展目的,不能照搬经济领域的管理经验和做法。落实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必须重点着眼于政府举办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1、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质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政府应承担主要的责任。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动员、领导、投入、服务和监管职能,坚持从优先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健康需要入手,努力改善公平。

一是承担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责任。公共卫生事业属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必须靠政府组织推动,靠政府制订并落实预防、控制、救治和有效应对措施。重大疾病预防体系的完善程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强弱,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的高低,是衡量政府工作效绩的重要指标。

二是承担普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责任。主要包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医疗机构运行管理,保障医疗技术水平的先进性,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通过制定政策措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发展壮大医疗卫生资源。

三是承担医疗市场的监管责任,维护群众经济利益和就医安全。实施行业监管机制,严格医疗资格准入,规范医疗秩序,强化医疗质量评价,打击非法行医。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加强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监管,纠正不正之风,减轻群众负担。

四是承担卫生投入的责任,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优化卫生投入的方向和结构,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加大医疗救助工作力度,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五是承担宣传教育的责任,提高群众卫生知识水平和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减少和预防疾病发生。

2、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质的功能载体是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医疗卫生机构是组成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基本单位。其基本功能是以其专业性的技术劳动为人们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医疗卫生机构主要任务是不断地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主要的责任是维护和增进全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通过治疗患者来获取经济收益。

3、坚持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要重视解决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中的问题。

一是人力资源投入的问题。要按工作量科学核定医疗卫生单位人员总额控制标准,改变当前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严重不足的状况;人员编制要逐步到位,临聘编制控制在20%左右,以缓解编制紧张的现状;财政应解决人员总额标准内临时聘用人员的费用问题,减轻医疗卫生机构负担,并且逐步建立临聘人员收入水平按岗位同工同酬的分配机制。

二是卫生财政供养形式改革的问题。要研究探索在社区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和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医疗机构实行“财务收支两条线”的全额预算管理财政供养制度,保障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顺利开展;要研究探索在政府举办医院实行“养人与养事相结合”的财务管理制度,按照“保障基本,补助服务,总编管理,费用包干”的原则,对政府举办医院的基建和大型设备配置等基本设施建设给予保障,对专项业务和政策性亏损给予定额补助,对在编人员和人员总数控制标准内的临聘人员给予费用总额包干补助。新的卫生财政供养制度既要体现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质,又要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机构成本管理,还要保护和激励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4、坚持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必须要有法律保障。在国家尚未对卫生事业宏观立法之前,*应根据率先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先行探索制定和实施*市公共医疗卫生条例,以立法形式,明确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明确政府对发展卫生事业的责任,明确公共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明确医务人员和医疗保健及卫生服务对象的责任、权利、义务,以确保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更好地得到体现。

五、坚持卫生事业发展的改革创新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的灵魂,是*卫生事业发展、前进的内在动力。当前,卫生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国务院酝酿已久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即将出台。贯彻和落实新的改革方案将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但是,*卫生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要敢于抢占改革先机,率先探索改革路子,要按照党的*大的卫生改革方向和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思路、锐意改革,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

1、继续重点推行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当前,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最大的弊端是依靠医院创收,实行收入归己,自行支配。这种机制导致医院追求经济收入,公益性淡化,必须改革。我们要以建立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继续推行和完善医院管理“五个创新、五项改革”工作。一是创新管理机制,改革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分配办法,实现以人为本的质量经营管理导向。二是创新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建设,改革医疗机构发展模式,建立专业人才、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等核心资源发展的医疗机构发展模式。三是创新医疗业务服务流程,改革医疗机构业务流程,加快数字化医院建设。四是创新医疗机构文化建设,改革医务人员服务观念,实现全程优质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五是创新医疗机构绩效管理,改革医疗机构绩效观念,增强经营成本意识、质量成本意识和社会成本意识,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2、研究、探索体现公益性质的卫生系统财政供养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按照“预算管理、收支平衡,定期核定、足额拨付,绩效激励、总额控制”的原则,建立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财务制度。按照“保障基本,补助服务,总编管理,费用包干”的原则,建立政府举办医院“养人与养事相结合”的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协调建立定额包干预付制度和科学合理的社会医疗保险偿付标准,充分发挥医疗保险基金保障效率。协调建立对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第三方监督机制,维护投保人和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权益。

3、研究、探索医疗卫生设备、卫生材料、低值易耗品采购制度改革。针对当前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反映设备、器材、用品等招标采购存在有手续繁琐、时间长、效率低等情况,在所有政府举办医院,包括新建医院,探索实行卫生行业集中品牌招标办法,解决招标工作效率和政府资金使用效率问题。

4、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及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医疗卫生单位岗位人员总数控制标准,认真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做好人事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推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改革以“行政级别”或职称级别决定绩效工资分配档次的作法,建立以贡献度大小和技术水平决定绩效工资分配档次的机制,拉开名医和学科带头人与一般工作人员的收入档次。研究制定卫生系统人员招聘管理办法,解决既缺乏人才又难以引进人才的问题。建立高级职称人员向新建医院分流的制度,改善职称分布结构,解决高级职称职数不足的问题。

5、建立干部监督制度。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进一步划分卫生行政与卫生事业的事权,在扩大和保证医疗卫生单位经营自主权、人事自主权和财务自主权的同时,规范医疗卫生单位的运作,探索建立医疗卫生单位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管机制。

6、探索建立全行业管理制度。按照“管办分开”的原则,探索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管理,对医疗机构不分投资渠道和隶属关系,实行属地政府监管的机制,建立全行业管理制度,明确全行业管理的范围、内容、措施和奖惩机制。同时,在公立医疗机构开展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探索在公立医疗机构中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者互相制约的机制。

7、探索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按照“医药分开”的原则,改革药品销售加成政策,逐步实行社区卫生机构药品零加成销售,直接降低群众在社区获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本,研究社区卫生机构因药品零加成销售而增加的运行成本由政府财政给予经费补贴的办法。

8、调整公共医疗卫生结构。按照建立两级医疗功能结构的原则,用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对现有“街道级”医院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其规模大小和技术水平以及当地卫生需求的情况分为两类,促使现有街道医院分别向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机构的方向发展。改革按行政隶属关系低能级管理、低水平投入、低档次发展的局面,盘活与优化卫生资源存量。进一步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功能定位和职责,推行定编、定岗,调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预防医学门诊业务。

六、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提高疾病预防和应急预警效率

1、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提高疫情监测、预报、预警和防控水平,增强检测能力,努力控制和降低传染病的疫情。落实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疾病的防治策略,落实国家免疫规划,规范预防接种行为,建立和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和处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处理的能力建设,加强我市传染病防制的骨干队伍建设。加强预防和医疗服务间的联系,互派医师,促进知识和技能融合,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2、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做好“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积极争取卫生部“维持健康体重和血压管理关键技术”项目试点城市,逐步建立和完善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加强对社区/医院一体化糖尿病管理项目试点单位的督导,提高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的管理率和保证管理工作的质量,全面落实社区、学校口腔预防保健工作。

3、加大职业病防治工作力度。加强职业卫生机构建设,巩固和开展重点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做好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加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加强职业卫生技术规范化管理工作。,建立全市化学物中毒控制及救援中心,建立重大职业中毒监测预警模型。

4、积极推进精神卫生工作深入开展。依托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开展心理卫生进社区的拓展工作,完善心理卫生进社区项目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市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继续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提高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建立我市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网络,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精神卫生立法的工作。

5、加强卫生应急管理工作。争取机构编制部门的支持,推动罗湖、盐田、宝安区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加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做好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工作,探索建立长效防控机制。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和预测预警工作。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加大卫生应急队伍培训和演练的力度,加快卫生应急评估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和辅助决策作用。整合实物储备信息资源,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的专业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七、加强社区卫生管理,提高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水平

1、建立稳定的社区医疗卫生工作队伍,确保社区健康服务水平。研究制定保持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技术水平稳步提高的工作机制,发挥院办院管的体制优势,在稳定提供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激励机制,鼓励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及保健机构的资深专家定期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工作,实施技术指导,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解决居民对社康中心信心不足的问题。

2、建立高效协调的管理体系,确保公益性。坚持“政府主导,增加投入”的原则,社区公共卫生由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基本医疗由政府提供政策性补助,逐步增加投入。完善院办院管的管理模式,逐步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坚持“规范监管,绩效考评”的原则,逐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制度,强化第三方满意度评估,以群众满意为准则,提高服务公益水平。

3、建立“分片负责、分类转诊”的网格化双向转诊体系,确保公平性。按照“不分隶属、全面覆盖”的原则,建立“分片负责、分类转诊”的片区责任制双向转诊体系,形成网格化的管理格局。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明确流程,分类引导。利用医疗保险政策的引导和第三方支付机制,逐步完善双向转诊体系,合理、有效地分流病人。完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实现社区各项卫生信息资源的联通共享,促进双向转诊机制的完善,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

4、加强全科人才培养工作,提高队伍素质。以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为平台,建立起以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为核心、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相补充、协调发展的全科医学培训体系。加强与香港联合培训的力度,加大财政对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培训的支持力度。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落实相关政策,充实和稳定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与全科医学研究中心”市级重点学科建设。重点选择有条件的医院,设立家庭医学科及教学研究室,建立高层次的临床、教学、科研基地,推动学术交流、学术研究。

5、加大解决业务用房的力度,稳定服务网络,提高居民利用率和满意度。协调制订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问题的工作方案,增加政府专项投入,整体立项规划,采取分批建设、分期购买、分级负担的方式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产权问题。

6、加强服务功能的落实,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包为基础,落实社区各项服务功能。以基线调查和成本核算的结果作为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依据,并根据现有财力等资源情况,制定相应的落实和保障措施,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7、强化全科医学理念,转变服务模式。利用建立的社康信息资源,建立联系社区家庭的全科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服务团队,方便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使基本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心理咨询、康复服务、急救服务等真正进入家庭。

8、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妇女儿童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对“一法两纲”的宣传力度,立足全人口管理,加强妇幼保健专业机构的内涵建设和基层妇幼保健网络建设,切实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依托社康网络,推广适宜技术,努力改善妇幼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巩固“降消”成果,重视流动人口“第一分娩地点”管理问题,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全面组织实施预防出生缺陷项目,加强三级预防措施,有效遏制出生缺陷的发生;加强日常监管,健全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管理机制,完善妇幼卫生监测预警机制。

9、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要扩大健康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群众自我保健能力。进一步健全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服务网络,创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工作模式。了解和掌握市民的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依托社区、企业、学校和医院,强力推进“健康社区”建设、农民工健康促进行动、健康促进学校和健康促进医院的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立体传播体系,加大公益健康宣传的力度,大力做好艾滋病和控制吸烟健康教育工作。

八、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医疗保健和卫生服务能力

1、加强医院管理。继续总结和推行医院管理“五个创新”、“五项改革”工作,要通过深化医院管理改革,实现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包括急诊值班制度、医疗缺陷公示制度、科主任任职资格制度、医院学科首席专家制度、标杆科室创建制度、专业技术人员分级管理制度等医院管理制度。要认真贯彻执行《*市疾病诊疗指南》。重点研究医疗服务双向转诊,并组织实施。要规范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医疗安全,探索设立医疗质量监控机构,继续改进和推动医疗服务质量整体评估工作。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化解医疗风险和医疗纠纷,协调建立医疗争议中立第三方司法调解机制,加强临床用药和医院感染管理,落实传染病集中收治的制度。

加强医疗机构依法执业管理,严格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和人员资格准入。逐步制订医院二、三级学科设置标准。严格医疗机构登记注册、校验工作。开展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检查,重点把握器官移植、介入、人工关节、人工生殖等技术及专业技术人员准入。全面推行院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和社会监督,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规范收支行为,严格控制成本。

积极组织学习贯彻即将出台的《护士条例》,按照《广东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0年)》和《广东省护理管理工作规范》,加强护理管理和护理专业队伍建设,促进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护理质量,保障病人安全。重点要研究提高护理人员配置比例问题,专业陪护的培训与管理问题,科学界定医疗与护理的分工、注册护士与专业陪护的分工。

2、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发展。现代医学和中国传统医学都得到充分发展,两者有良好的结合,才是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发展道路。认真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全面提高中医整体诊疗水平。以建设国家中医药局重点专科强化项目,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中心,积极开展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实施《*市中医特色专科(专病)评估标准》,营造临床、科研、教学互相促进的工作氛围。在《*市名中医工作馆建设方案》的基础上,制订《*市名中医工作馆设置及评估标准》,促进名中医工作馆规范化、制度化运作。制订《*市中医药师承教学管理办法》,启动中医药师承教学工作。以重大、疑难、传染病以及常见病、多发病和中医药具有优势的病种、专科、专病为突破口,开展联合攻关,努力提高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探索发展中医“治未病”保健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的立法进程,推进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基础建设,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开展医疗机构中医药技术竞赛活动,提高中医药特色诊疗水平。以中医适宜技术、中医科普知识讲习团进社区为抓手,在社区营造中医药养生、治未病、能治好病的文化氛围,完善中医药“网底”建设。要认真思考中医药学的继承、创新、发展问题,潜心研究如何保持中医优势的问题。

3、加强医疗急救工作。要按每20万人口1个急救站点、急救半径3-5公里的标准,在全市建立广覆盖、公平可及的急救医疗网络。凡二级以上网络医院要成立院前急救科,一级医院要建立院前专业值班,逐步构建专业化的院前急救队伍。要加强急救装备建设,按每5万人口1辆救护车、网络医院按每24小时5次出诊配备1辆救护车的标准,在全市配置足量的监护型救护车辆。要加强对急救工作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动和统一管理,严格急救网络医院的准入和年度考核制度,建立急救岗位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机制。要制定各类灾害事故的救治预案和急救流程,组织全市网络医院针对灾害事故的培训、联合演练和考核。

4、加强血液管理工作。在确保安全用血的前提下,全力推动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工作。加强临床医生输血知识的培训,加强对临床用血的监督检查和指导考核。开展临床血液安全和质量保证的科学研究,保证用血安全。要加强医院输血科、血库的硬件建设,按照有关规定作好储血备血工作,消除安全隐患。

九、加强卫生法制建设,提高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1、推进卫生立法工作。要继续推动卫生立法工作,按照市人大市政府的立法计划,确保《*经济特区心理卫生条例》和《*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在今年完成立法程序,提交市人大常委会讨论审议颁布实施。此外,要推动《*市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若干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修改工作,以及《*市餐具集中消毒管理办法》、《*经济特区健康促进条例》、《*市经济特区艾滋病防治条例》、《*经济特区急救医疗管理办法》等立法工作,积极推动《*市公共医疗卫生管理条例》立法项目进入立法程序。

2、加强卫生普法工作。我们要按照《*市卫生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实施规划》,全面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学法记分制度,作为考核公务员的内容之一。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社会群众宣传医疗卫生法律法规。

3、加强卫生执法队伍建设。争取落实我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包括机构名称、级别、性质、人员编制和工作条件等。加强队伍管理,强化培训工作,提高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办案能力和行政处罚技巧。进一步界定市区两级卫生监督机构事权划分。

4、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一是出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规定。规范卫生行政执法行为。二是制定《*市卫生局行政执法检查办法》,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为标准。三是出台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规定,明确追究行政责任的种类以及追究的程序等内容,使这一制度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

5、加强行业卫生执法管理。进一步明确市区卫生监督部门的事权划分,建立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医疗机构监督体系。明确医疗机构的民事法律地位及法律责任,规范医疗机构的变更项目及其程序,从严查处医疗机构违法处置批准书、许可证的行为。采用医疗广告监测仪对医疗广告进行24小时自动监控。要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把对餐具集中式消毒企业的监管列入合法程序,应用信息化监控手段,对食堂进行动态监管,开展餐饮业使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采用联合策略,对职业危害建设项目进行卫生审查。建立卫生监督量化等级与宾馆量级评定联动机制。对社康中心和计划免疫接种点进行传染病监督检查。

6、建立医疗机构退出机制。目前,由于医疗机构退出机制不完善,只要申领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便可以长期经营下去,致使一些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难于提高。为避免此弊端,有必要建立通畅的医疗机构退出机制,并制定可操作的退出方式。进一步加大医疗机构的监管和校验力度,对不良执业行为记分达到一定分值或违法行为较严重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应依法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同时,要继续适度放开医疗市场,要切实加强对民营医院的管理,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调节机制。

十、加强卫生科教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

1、加强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尤其在卫生技术部门更显得十分重要。我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要从过去“重引进”,转向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坚持按结构比例引进各类紧缺的人才,采取有效措施引进高级人才,通过“挖进人才”的办法,争取引进一批适应学科发展需求的高级人才。通过“请进人才”的办法,特聘一批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领域的带头人和主要骨干,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借脑”发展,实现人才“软引进”。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逐年增加经费投入,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启动卫生系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政策性引导,建立相关机制,鼓励卫生技术人员外出学习进修,提高境内外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成效。

继续加强与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委员会合作开展院士论坛活动。积极探索多途径、多渠道培养模式,加强与香港、新加坡医疗部门及大学的培训合作;认真组织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基地师资培训和基地建设工作;积极做好全科医学岗位培训、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2、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改进评审方法,规范并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管理;强化服务意识,大力扶持我市医学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科学研究,加强对市民健康密切相关问题研究项目的经费资助力度。支持有实力的单位通过协作,集中力量进行重大科研攻关。加强卫生知识产权保护及成果转化,建立我市卫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3、加强重点学科建设。要巩固和推进重点学科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我市医学重点学科技术水平,引领全市医学科技进一步发展。要科学管理,分门别类,明确发展方向,确定发展目标。要科学评估,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估办法。要科学整合优势资源,实施学科建设“重中之重”扶持计划,扶强扶优,努力创建知名学科,带动全市医学科技进一步发展。

4、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以*市卫生信息化建设“一三九”规划为总目标,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重点推进卫生信息网络基础建设、数字医疗卫生网建设、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着力推进数字医院试点、市民健康卡项目、卫生数据中心项目和区域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项目,增强卫生信息互联互通能力,推进全市一体化建设,提高全市卫生信息化水平。

十一、加强卫生文化建设,提高政风行风满意程度

按照党的*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我们要把卫生系统的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1、提高对卫生文化建设的认识。卫生文化是广大卫生工作者长期工作实践的结晶,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先导,是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当前,加强卫生系统文化建设,对于培育卫生行业精神,增强卫生行业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培养卫生队伍团队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卫生文化,广义是指具有卫生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卫生文化则是特指卫生系统的精神生活、经营理念、文化建设及各种文化活动等。卫生文化包含三个层面:一是精神文化,包括理想信念、卫生精神、服务宗旨、价值取向、单位目标、社会地位、社会声誉等;二是物质文化,包括卫生单位的自然环境、医学建筑、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等;三是管理文化,包括管理理念、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工作作风等。这三个层面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为基础,管理文化是保障。它们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卫生文化的整体,成为卫生发展的原动力。

*的卫生文化,植根于*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其精神文化的特质更加鲜明。*的卫生文化,是*精神、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卫生行业的集中体现,概括起来,它包含了诚信博爱的价值观念、救死扶伤的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理念、开拓创新的改革机制和心系*的家园意识。

2、加强卫生精神文化建设。要总结提炼富有卫生行业和单位个性的精神理念及核心价值观,抓住确立共同价值观念这个核心,以创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示范岗”等活动为载体,结合单位情况,确立“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卫生文化建设重点。让卫生文化成为医疗卫生发展目标、经营理念、服务质量、团队精神的提炼和整合。要积极塑造优良行业作风,医疗卫生单位是建设文明的阵地,是传播文明的窗口,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言行举止体现着医疗卫生单位的整体风貌和道德素养,是文明道德的缩影。要继续开展*市卫生系统“十佳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组织学习全国、省、市卫生健康楷模先进事迹。积极与市纪委、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等部门沟通,完善市卫生系统“大宣教”工作格局,充分运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类媒体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全面准确地展示医疗卫生行业的精神风貌,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树立医疗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

3、加强卫生管理文化建设。要完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制度是道德的底线,文化是道德的标杆。要严格执行《*市卫生系统工作人员医德医风奖励和处理办法》和《医务人员服务承诺》等制度,各单位要根据工作实际不断创新制度管理模式,以卫生工作理念为切入点,从制度上确保医疗服务不断创新。更新服务理念,实现人性化服务,提升服务内涵,实现专业化服务。优化服务形象,实现规范化服务,改善服务设施,实现现代化服务。强化自律机制,在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中积极推崇以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自律风尚,开展职业道德实践活动,使每一个医疗卫生工作者都能进一步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4、加强卫生激励文化建设。通过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科学的管理机制、有序的竞争机制,鼓励卫生技术人员为技术进步和病人安危而探索献身的职业道德及专业精神,营造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工作环境,形成具有创新活力的卫生文化。

5、加强卫生品牌文化建设。卫生服务是卫生行业向社会全面展示卫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塑造卫生服务品牌是卫生文化建设重要目标。我们要加大力度,以创建“名院”、打造“名科”、培养“名医”为重点,在卫生服务的各个领域全力塑造卫生品牌。塑造卫生品牌,动力是敬业精神,核心是服务质量,保障是人才队伍,灵魂是科技创新,形式是优质服务,关键是规范管理,基础是医德医风。各单位如果能抓住以上几个要点,“名院、名科、名医”建设就能取得实效。

6、不断提高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按照省卫生厅、市政府纠风办的统一部署,结合*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在全市卫生系统扎实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回头查活动。全市卫生系统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不断促进卫生系统的政风行风建设。*年“回头查”活动的工作重点是要巩固行评工作取得的成绩,落实查找出问题的整改。要重点落实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措施执行情况、规范医疗收费行为、医疗服务行为规范等问题的整改工作。对于医务人员编制不足,政府投入不足、临聘人员待遇差,政策不配套、人才引进难,医患关系欠和谐、医疗执业环境欠佳等问题,要纳入今年的工作计划,勇于创新,常抓不懈,作为长期任务逐步加以解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满意程度。

同志们:*年,对于*卫生系统来说将是不寻常的一年,*卫生事业刚刚走近30年奋斗历程,又面临着一轮新的改革机遇。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步伐,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卫生服务管理,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