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创建一流企业家加快经济发展

创建一流企业家加快经济发展

一、推进州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义

培养和造就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能创新的优秀企业家,企业家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资源。对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贫困民族地区的州,推进企业家队伍建设,更显为迫切。

(一)企业家的知识贡献是州经济发展的基础

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才干保证企业继续健康运行,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州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一批在工业、农业、旅游业各领域的优秀企业家,用他掌握的高新技术和核心能力将以锰锌为龙头的矿产业扩量提质,将以食品加工与生物医药业为龙头的农业加工业提质增效,将以旅游景区、旅游商品为龙头旅游产业办出特色,实现激进产业做精、优势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大的目标。

(二)企业家的核心能力是州新型工业化的支撑

决定新型工业化不只需要新技术的支持,新型工业化坚持以可继续发展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与信息化共融、统筹协调发展、以人为本的要求。更需要优秀企业家的引导。州新型工业化目标的实现,要以具有战略决策能力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领导者为核心,要以具有良好的经营组织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的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为关键,要以具有高水平的研发能力与生产制造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基础,以此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有序发展。

(三)企业家的聪明才智是州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家的思维、理念、能力息息相关。市场经济中保持良好的竞争力,必需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队伍。目前,州现有企业多为民营中小型企业,企业家年龄普遍偏大,知识与素质普遍较低,企业家子女“子承父业”现象广泛存在不管是工业企业、农业企业还是旅游企业,企业产品形式单一、附加值低,州企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既没有完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企业文化,更没有突出品牌的企业产品,企业市场竞争力较低。

二、州企业家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州通过引进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实践。实施一系列奖励政策与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州企业家队伍建设。但由于经济基础单薄,发展条件局限的影响,州企业家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总量偏低。

现有高级管理人员(包括企业法人代表和经理、工程师、财务等经营管理人员)共有491人,据相关部门对全州33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126家(包括矿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化工、水泥等行业)调查。形成了一支较强的州企业家队伍,但总量仍然偏低。受调查规模工业生产企业的企业家人数占全州劳动力比重缺乏0.03%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不到0.2%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缺乏1%

(二)结构失衡。

学历结构方面,491名规模工业生产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中。硕士博士以上只有22人(其中硕士19人、博士3人)大学本科127人,大学专科183人,中专91人,高中82人,初中还有17人,大学本科以上占比仅30.3%高中以下(含高中)占比仍高达20.2%知识结构明显不合理;职称结构方面,只有262人拥有技术职称,占53.4%其中高级、中级、初级分别为42人、214人、6人,高级职称人员占有职称人员比重仅16%占全部人员的比重为8.6%高层次企业家比重明显偏低;行业结构方面,从事矿产加工的达到224人,从事农产品加工64人,从生物医药52人,从事化工产业93人,其他行业58人,行业比重分别为45.62%13.03%10.59%18.94%11.82%除矿产加工人员外,其他行业明显缺乏,同时,从事行业与专业对口的人员比重不到20%性别结构方面,只有女性55人,仅占比11.2%年龄结构方面,30周岁以下的仅12人,30--40周岁的149人,40--50周岁的207人,50周岁以上的123人,企业家队伍的梯次建设明显失衡。

(三)能力欠缺。

州企业家队伍整体的素质能力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创新能力普遍不高,据相关部门的调查反映。全州每年缺乏10%企业拥有知识产权或专利,创新能力十分有限,现有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缺乏10%二是决策能力有待提高,虽然企业发展决策水平整体较好,但因决策失误而导致企业的发展受挫甚至破产也较为平常。三是学习能力普遍缺乏,每年能够进行专业技术或管理知识学习的企业家不及总数的1/10特别是年纪较大或学历层次较低的企业家们不想学、不会学、不善学。四是知人善任能力普遍欠缺,民营企业局限于家族内部或熟人圈子,企业选人、用人缺乏科学性。五是预见能力普遍落后,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经济形势,并对发展作为预见性的判断与决策。六是对企业财富发明关注过度,而对企业制度改革、企业文化构建、企业的社会责任关注不够。

(四)社会化滞后。

州企业家队伍社会化还处于较低的水平阶段。就企业家协会来看,目前。全州现有企业家协会内部管理较松散,只是企业产品、解决方案、技术支持、公司人员信息等的初级平台,发挥作用极为有限。就企业家队伍形成来看,除了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等不足10家企业引进了外地经营管理高级人才之外,现有的企业家队伍多发生于外地或家族内部,企业家队伍“外乡化”高达90%以上。就企业家队伍的流动来看,州企业家队伍“多出少进”十分明显,优秀的企业家留不住、招不来。企业家队伍后续贮藏社会化水平过低,企业人才贮藏严重缺乏,达不到企业可继续发展对企业家队伍的需求。

(五)服务缺位。

州还没有专门的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管理机构,就目前情况来看。企业家队伍的管理多散见于人事劳动部门的职称管理、统战部门的民营企业队伍管理、经济部门的业务管理。企业家队伍人员组成、知识结构、专业技术、素质能力等方面存在底子不清、管理不善、跟踪缺位等严重问题,对企业家守业辅导、融资担保、人才培育、管理咨询、信息技术、法律服务、行业协会等在内的服务平台还没有真正形成,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人才引进、交流、人才信息服务体系还没完全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基地、培训渠道、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尚未形成,企业家的再教育、再培训工程还没有启动。

三、推进州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建议

州更应顺应形势,打造一支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的重要要求。作为贫困民族地区。结合州情,发明条件,培育扎根、服务、发展的高水平、精技能、专职化的企业家队伍,以此推进州企业健康发展。

(一)营造氛围。

对企业家的发明性劳动和履行社会责任进行全面细致的报道,要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企业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企业家生活、工作、生长的氛围,尊重企业家劳动,重视企业家的社会价值,提高企业家的社会地位。

(二)搭建平台。

将企业家培训纳入党校、行政学院的年度培训计划;依托吉首大学等高等学校建立我州校企互动培训机制,要依托党校、行政学院的培训资源建立我州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基地。让智力进入企业,让实践进入高校;依托网络资源建立我州企业家培训网络平台,推广网络培训。要根据企业家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思想建设、法律法规、技术和管理服务、守业扶持等各方面实施分类培训计划,展开针对性培训。要通过“大讲堂”等形式,将州外知名专家与胜利企业家请进来,给企业家们进行形势分析与专题讲座;通过观赏学习等形式,集中组织企业家到外地或胜利企业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提高企业家们战略眼光与素质能力。

(三)强化管理。

规范我州企业家的档案管理,要发挥相关部门和企业家协会的资源优势。建立州企业家队伍人才资源库。要通过校企联动机制,培养一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素质能力强、年龄结构梯次明显、懂管理、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通过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守业者和企业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专门人才。要加大企业专业人才的素质测评与职称评聘力度,规范企业各类人才测评体系,提高企业家队伍的技术水平。要规范企业家协会等企业家中介机构的监管,促进企业家队伍行业自律。

(四)健全机制。

打破地区界限,建立州企业家市场,多形式培养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特别要加强对青年企业家队伍培养力度。要大力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咨询、评价、交流等中介组织,推进企业家队伍发展的市场化。要通过组织选拔与市场选聘相结合的方式,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聘任制、任期制与任期责任目标,实行契约化管理,特别是企业要选聘好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要建立州职业经理人专职机构,设立职业经理人信息库,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评价制度。要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要打破所有制界限。积极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强企业家队伍规范化管理。

(五)优化政策。

关注企业家的生活、家庭、子女等方面的问题,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支持、服务政策。为企业家排忧解难,用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营造企业家守业氛围。要建立政府与企业家定期沟通的渠道,倾听企业家的心声,协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问题,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为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沟通搭建平台,疏通企业家互通渠道。要营造支持创新、维护创新、鼓励创新和有利创新发展的企业家守业环境,健全创新型企业人才维护制度。

(六)完善制度。

探索企业家管理的方法,要建立企业家管理机构。做到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管理到位,改变目前管理分散、服务缺位的状态。强化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对企业家队伍的管理。要结合州委、州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相关文件要求,立足州实际,打造信息服务、信用融资担保、管理咨询、法律服务等服务平台;要认真考察、科学分析、合理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方案,提高服务水平,健全我州企业家服务体系。要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健全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监督机制,实现企业家的责、权、利相统一,激励与约束相平衡,开创全社会共同支持、关注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