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完善财源建设构造效益财政的执行建议

完善财源建设构造效益财政的执行建议

县直机关各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增强发展后劲,为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促进财政收入总量快速增长和质量稳步提升,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困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一年一大步、三年一大变”阶段性目标,牢固树立效益财政新理念,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促进县域经济整体运行效益的提升,形成财政与经济

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2.目标任务。一是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年均增长30%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前移1至2位。二是财政质量明显提升,力争到2012年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75%以上,财政收入占GTP比重不时提高,财源结构日趋合理,乡镇债务逐年下降,运行质量显著提升。三是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保证能力不时增强,政府用于保民生的支出逐年稳步增长。四是理财观念不时更新,财政体制改革和信息化建设不时深入,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建成,公共财政框架初见雏形。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财源建设。

1.强力推进招商引资。进一步优化招商环境。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和执行力建设,健全和完善“一站式”服务网络,规范行政涉企收费项目,优化企业外部发展环境,提高招商落地率;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招商引资的投入支持力度,力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逐年增长,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积极扶持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杠杆撬动作用。

用好用活“推进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加和以奖代补等制度。

为企业在用地、融资、人才、品牌等方面服好务,快企业技改步伐;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相关职能部门责任。扶持企业做强做大。

3.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流通大户。用好用活“农业产业化引导资金”支持乡镇发展特色产业,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发展高效外向型特色农业产业园;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时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村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农村现代金融支农服务体系和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现代农业新突破。

4.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努力把县城打造成生态之都和宜居之地;深入推进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大做强县经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增强其融资能力,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城镇功能;继续深化城镇土地经营改革,盘活城镇土地资产,管好用好土地出让金收益,增强经营乡村能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加强乡镇新型农贸市场建设,着力培育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业,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健康发展,拉动城镇居民消费,繁荣城镇经济。

5.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出台引进金融机构进驻我县的配套措施。增强各类金融机构进驻我县的吸引力;引进省、市实力企业参与组建村镇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协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不时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励方法,继续推行存贷款挂钩制度。加大奖励力度,提高信贷增量。

二)强化收入征管。

1.加强税源分析。县财税部门和相关单位要密切配合。建立税源调查长效机制;税务部门要建立税源台帐,加强对重点企业、新增税源的调研和监管,掌握税源动态,把住税收征管主动权;建立税收征管联席会议制度,由县财税金融办牵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解决征收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

2.坚持依法治税。财税征管部门要按照“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清缴欠税”方针。清收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欠税,依法打击各类偷逃税款的违法行为;积极探索税收征管新办法,做到抓大不放小,最大限度堵塞收入漏洞,做到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杜绝拉税、买税、垫税等行为发生。

3.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大力实施非税收入征收网络信息化

积极推进“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征收管理模式,工程。实现对非税收入票据和资金的全程监控,完全杜绝坐收坐支和“体外”循环;结合工资和津补贴改革,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大征收和调控力度,增强政府可用财力;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征收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执收单位的积极性,防止“收支脱钩”后单位执收不力、非税短收的现象。

三)推进改革创新。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步伐。

积极稳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财、税、库网络体系。加快财政支付手段信息化进程,提高支付效率;继续深化和完善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进部门预算精细化管理;完善政府推销管理机制,进一步扩大政府推销规模和范围,通过消除“暗箱操作”使政府推销真正成为“阳光工程”

2.完善县乡财政体制。依照财权事权相结合、财力下沉、缺口上移”及县乡相同支出规范的原则。合理核定乡镇收支基数,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探索建立乡镇财政支出合理增长机制,将增收形成的财力更多地留在乡镇用于保民生、促发展,切实提高乡镇财政自我造血功能。

3.完善“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全面实施乡村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推进乡村财务信息化核算,建立乡村两级专项资金和日常财务收支审核监督机制,增强乡镇

提升其运转能力,财政预算约束力。并理顺和规范村级资金的财务管理;进一步扩大涉农补贴“一卡通”信息化发放的范围,简化家电、汽摩下乡程序,确保涉农政策的落实和补贴资金平安。

四)强化保证能力。

1.确保个人局部逐年增长。继续把保民生、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放在财政支出的首位。努力使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收入水平按政策要求逐年提高。加大各类保费征收和向上争取资金力度,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城镇低保、优抚定补、农村特困救助资金正常发放和政策性提标兑现。

2.确保公用经费保证规范逐年提高。依照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根据财力状况,适时提高公用经费供给规范,加大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金保证力度,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资金保证机制。

3.确保社会事业投入逐年加大。逐年增加公共卫生投入。乡村医疗应保尽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逐年增加教育投入,巩固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证机制;大力支持文化、广播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农村人畜饮水和病险水库加固工程,确保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对计生、政法、科技等刚性支出切实予以保证。

4.努力消化县乡债务。积极探索建立防范和化解县乡债务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化解措施,逐步消化县乡债务,严格举债管理,杜绝发生新债,确保实现乡镇债务逐年稳步下降,财政风险大幅降低。

三、保证措施

1.明确部门职责。财税部门要建立健全责任制。支持财税部门依法征管;金融部门要积极为企业发展融资,保证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各项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宣传部门要充分运用各种传达媒介,为构建效益财政发明一个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2.强化财政监管。切实加强和规范预算管理。

深化综合预算改革,后支出。全面推行部门预算,严格实行零基数预算,规范政府财力分配;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适时组建财政监督检查局,加大对财政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加强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

3.严格考核奖惩。以2009年为基期年。对各部门、乡镇财源建设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充分调动各单位及个人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形成确保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