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乡镇新农村发展工作安排

乡镇新农村发展工作安排

街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根据中央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而制订,主要阐明全街道“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明确产业结构、村庄建设、基础设施、文明和谐和民主法治等方面的具体任务,是今后五年我街道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全面推进我街道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依据。

一、区域条件

街道在年9月份乡街道区划调整中由原城关街道的西郊、西岭两片和凤山、两个社区合并而成,地处新昌版图西北角,办事处驻地下石演村,东临南明街道,南濒城南乡,西靠梅渚街道,北联嵊州市,区域面积52.5平方公里。新昌江横贯境内,104国道、上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下辖33个行政村,2个社区,常住人口38894人(其中非农人口11772人),户数14914户。

(一)现实基础

综观我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主要有以下特点:

——经济实力优势明显。年全街道实现国民生产总值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7295元。工业经济优势明显。现有规模以下企业455家(其中西郊片234家,西岭221家),有上市企业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家。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企业31家,超亿元企业家;纳税超百万元企业家,其中家超1000万元。形成了制冷配件、机械轴承、轻纺针织等支柱产业。效益农业蓬勃发展。花卉、水果、蔬菜、茶叶、养殖等各具特色,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已达较高水平。第三产业成效明显。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社区服务、建筑房产等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年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三大产业比为4:60:36。全街道经济已走上健康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通过若干年的投入和建设,全街道各项基础设施已比较完善。教育设施已处在全县前列,有省二级重点高中所,初中所,小学所,办学规模和质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全街道建有垃圾房只,垃圾集中处理制度已建立。有线电视、电话、广播、宽带通村率达100%,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率达%,自然村村中道路硬化率为%。

------发展环境优势独特。辖区内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新昌县新区二个开发主体,通过多年来的开发和管理,两个园区建设已形成规模,各项配套服务及政策已日趋完善,为吸引外来资金投资和促进本街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民主法制不断健全。近年来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逐步健全了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选准配强村两委领导班子,健全了调解、民兵、团、妇等相关配套组织机构,制定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双、招投标等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公约和《浙江省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积极改善村级办公活动场所,规范村级管理服务中心,对33个行政村统一制作牌匾、配备电脑、电视机等硬件设施。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健全一系列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通过农村党员活动日、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创建“五好”基层党组织

等活动,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深入开展了村风建设、全民普法教育、“文明村”、“民主法制村”、“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等评比创建活动,切实推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二)制约因素

目前,全街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农村经济发展不够快。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农村劳动力技能不高,增收渠道有限,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全街道集体经济不足1万元的仍有个村,少数村债务沉重。

2、村镇规划不健全。村镇建设缺少规划指导,呈零乱无序状态,到年底,全街道除村外,只有村进行了系统规划,其他各村都没有编制村庄发展规划,不利于我街道推进新农村建设。

3、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由于上级补助资金有限和村级集体经济不足,导致村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道路、供水、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村缺少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农村综合防洪能力比较脆弱。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欠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险等水平较低,农村就学难、就医难、养老难等“三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5、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民文化水平不高,职业技能较差,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市场意识淡薄、劳动致富能力欠强,与现代生产方式不相适应,我街道初中以下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以上的劳动力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富余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

6、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一些村班子不团结,部分干部素质不高,干部作用不明显,党员先锋作用不突出,干群关系不够融洽等现象时有出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街道村经济社会发展,以惠民实事工程为载体,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村群众,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努力把全街道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规划建设要始终体现可持续发展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抓住各个阶段建设发展的重点和核心任务,立足各村特点和优势,尊重农村传统习惯,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明确阶段性工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先易后难,科学实施,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妥善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即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政府在编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农民的独立性、主观能动性、自主创造性,有效发挥群众自觉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坚持整合资源,全面推进。要有效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人力、自然和社会等各类资源优势,利用和保护好各种资源、各种力量,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发展目标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到2010年我街道新农村建设要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即经济增长达到新高度,生活水平登上新台阶,基础建设打造新环境,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民主管理再上新水平。全街道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各村成为繁荣、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农村。

——产业布局合理,经济稳步发展。全街道主导产业升级、农村富民产业拓展,农民致富项目突出。到2010年,全街道GDP达到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亿元,农村家庭工业达到户。

——农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改善。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年均递增%,到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元,其中非农产业收入比重达到%以上。加强对农业农民的支持保护力度,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生活比较宽裕,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改善。村中道路要实现硬化;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保证饮水安全;解决生活垃圾及其它农业面源污染,实行垃圾集中清运处理;实行四旁绿化,环境整洁,面貌一新;农民住宅功能齐全、节能安全、造型美观、居住幽雅。在有条件的村辟建农民新区,实施标准化建设和社区管理。争取到2010年,全街道%的村镇建成率先示范新农村,%的村建成全面达标新农村,%的村建成基本达标新农村。

——法制意识增强,管理民主科学。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民主管理规范,农民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和谐安定。

——社会事业进步,民风健康向上。到2010年,全街道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参加技能培训;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以及救助体系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载体建设,%以上的村有主体娱乐活动阵地,农民文体娱乐消费支出比重超过%;“文明村”和“八星级文明家庭”参评率达100%。

三、主要任务

(一)产业发展

坚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形成“工业带动,农业推动,三产促动”为特色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

1、优化工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加快园区建设,按照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要求,完善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落实企业建设项目,并督促其尽快建成投产,使园区成为推动全街道工业经济发展和企业产业升级的引擎。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侧重于发展对农村经济有带动作用的新兴企业。培育潜力型企业发展壮大,增加骨干企业数量,力争到2010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家,纳税超100万元企业家,其中超1000万元企业家。积极引导培育骨干企业,突出抓好企业技术改造,引进高新技术,引进科技人才,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自主开发新产品能力。努力使重点骨干企业支撑全镇工业经济的大局。大力扶持家庭工业,积极提高家庭工业行业组织化程度,实现生产规模化和管理科学化,力争全街道家庭工业户总量达到户。做大做强对外贸易,实施出口主体、市场和产品多元化,谋求自营进出口权,扩大出口规模,努力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力争年出口额达亿元,年均增长%。

2、优化农业结构,努力发展现代农业

鼓励和吸引企业反哺农业,实现农业园区化。大力吸引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园区化生产,发展绿色、生态、品牌和高科技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附加值。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努力实现种、加、养和产、供、销一条龙生产,做好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文章。科学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竞争力。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工作,制订农业产业化规划,实施符合我街道实际的结构调整工作。巩固优势产业,引进优良品种,完善配套服务,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园区化、基地化农业生产方式,培育城郊型农业,探索市场化、协作化经营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引导农业外拓基地,增加经营外向度。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发展跨区域协作经营。积极引导本街道企业和农户到农业资源相对丰富的落后地区建农产品基地,弥补我街道资源不足,实现两地互补双赢。

3、加强惠民工程建设,促进生活宽裕。

加强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切实搞好农民技能培训,使新农村劳动力全部接受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培育新型农民。依托城市化推进和特色产业发展,拓展就业岗位。建立规范的企业用工制度和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免费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咨询与服务,进一步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重点帮助被征地农民、新增长劳动力和特困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5年内培人,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城市化的理念发展农村,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以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推进农村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逐步把各行政村改造建设成为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农村新社区。

(二)村庄建设

1、科学制定建设规划。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体现特色,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住宅美化、过道净化、路灯亮化、环境洁化、服务强化为主要内容,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在2007年底前完成街道城区总体规划,年前完成个中心村的规划,2010年前完成所有村的建设规划。

2、加强中心城区建设。完善城区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快高新园区、新区划开发建设。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实施亮化、美化、绿化、净化工程,提高城区对人口、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提高城区品位,增强凝聚力、辐射力,作为县城的城市组团,建设要与县城区总体规划相匹配,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平方公里,人口万。

3、加快培育中心村、示范村,全面推进村庄整洁。坚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积极推进中心村、示范村的建设,到200年前完成村、村的市级小康示范村建设,到2010年前完成村、村的市级小康示范村创建。其余各村以“三清三改”为主要内容实施村庄整治,要求在2010年前完成村庄整治工作,达到省级验收标准。

4、加快农村环境整治建设。加快各村供、排水设施建设,到2010年全面实现自来水供给。实施生态家园工程,推广应用天然气、沼气清洁能源,实施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提高农村环保卫生意识。制定环境保护制度和卫生公约,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村群众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讲卫生、爱清洁,自觉维护公共卫生,保护生态环境。以净化、美化村、街、巷和农户庭院为重点,实施村庄生态园林绿化工程,全镇到年争创个市级生态村、个园林绿化村,%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县级生态村。实施生态退宅还耕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自然生态。

(三)基础设施

1、公共交通工程。加快康庄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村际道路交通网,结合村庄整治工程,加强农村道路硬化,在年前,我街道通村公路全部硬化,村级主要道路硬化率达%以上,中心村达%。

2、供水、供电工程。统筹考虑水源地、供水管网、污水处理、排水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形成配置合理、利用高效的区域给排水体系。全面实施自来水安装及改造工程,到2008年使全街道人民能够饮用上符合标准的自来水,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力度,开展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

3、广电、信息工程。到2010年,全街道有线电视系统数字化改造全面完成,广播电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基本实现;广播、有线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以上。形成覆盖全街道的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

4、农村物流网点工程。合理设置全街道为居民生活生产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提供配套服务的网点,鼓励发展连锁超市、便民药店、餐饮网点、专业商店,满足当地消费需求。到2008年,所有行政村都建放心店。

(四)文明和谐

1、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加强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抓软、硬两方面建设,努力实现设施一流和师资一流,争创环境上档次和理念上层次。到2010年,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在全县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积极繁荣文化事业。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弘扬现代科学文化,推广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加快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有效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3、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改善医疗条件,实现初级医疗卫生保健,建立健全医疗保健系统。进一步加大医疗卫生设施投入,健全村级卫生网络。到年,建有村卫生室的行政村达100%

4、抓好人口计生工作。发展计生事业,抓好各项目标责任制的落实,确保计生符合率、自然增长率等指标的合格。积极推进计生改革,加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和计生协会建设,加大特色性工作影响力。

5、落实农村各项保障。大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和失土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面,提高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五)民主法治

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深入实施以“五个好”为主要内容的“先锋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2、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基层民主建设的领导,强化村级组织各项制度建设,制订并执行好村级组织工作规则(村务公约或乡村典章),推广实施村重大事务公决制、村务公开制、农村财务双制、三大产权交易招投标制,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提高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3、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创建“民主法治村”建设活动,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构建农村多元化矛盾调处机制和危急处理体系,提高新形势下农村群防群治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是一项覆盖全街道,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多方协作、共同参与。街道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规划总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各方主动参与的组织实施体系,并把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实效作为考核街道村干部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把群众的建设愿望、发展要求引导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上来。

(二)抓好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简报、橱窗等宣传工具,采取多样化、有针对性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先进典型,营造建设氛围,努力提高农民群众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

(三)创新模式,合力推进。“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开好局、起好步,创新模式,循序渐进,分类指导。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多元化投入为保障,积极引进社会资本,采取合作开发、回报家乡、村企结对、旅游带动等有效途径,加快推进我街道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巩固基层政权、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五项职能,深化街道级机构改革,加快建立服务型、法制型、效能型政府。以民主建设为重点,优化村级组织运转,加强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深化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坚持还权于民,促进村级组织有序有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