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生主体下思政课教学问题研究

学生主体下思政课教学问题研究

摘要:学生是思政课学习的主体。当前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面临社会思潮多样化、社会现实压力、复杂网络信息等外部挑战,教学管理过于松弛、教学内容缺乏衔接与深化、教学方式单一以及“互联网+”教学模式所产生的新问题也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本研究从学生主体视角出发,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学方式融合、注重过程性的考核方式以及将思想政治理论“讲深、讲透”是解决思政课困扰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学生主体;思政课教学;问题;建议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性意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主体视角出发去解决当前思政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社会环境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巨大冲击

(一)多样化社会思潮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巨大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社会思潮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西方社会思潮的传入,使得社会思潮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攀比心态等消极思想对青年人具有很强的诱惑力。[1]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时期,尚未具备辨别各种不同思想文化性质的能力,面对极具诱惑力和感染力的错误思想和价值观念时,难以刺穿虚假的外表发现其错误的本质,很容易被迷惑和误导,从而走上错误的道路。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经过包装过的西方错误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与思政课争夺受众和话语权,从而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社会现实的巨大压力导致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不当认知就业是大学生最关切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自主择业,掌握更多的实用性技能、学习更多的本领,实现高质量就业自然就成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和动力。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内外环境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许多大学生把实现高质量就业作为大学学习的终极目标。越来越重视专业、实用性技能学习而忽视思想理论境界的提升,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存在认知偏差,轻视思政课学习的重要性,忽视或无视思政教学。相比于实用性的专业技能教学,思政课教学在增强就业优势方面的显性效能明显不足。在社会现实压力的推动作用下,大学生们普遍认为思政课教学在增强实际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性远不如专业课教学,轻视甚至忽视思政课教学在自身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网络信息挑战教师权威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带来巨大挑战互联网信息时代下,教师和课堂已经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学习的唯一渠道,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便捷有效的方式。然而,网络上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不仅存在错误的、虚假的和不良信息内容,还存在然不当价值观念甚至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等内容的违法信息,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无时无刻不再接受着互联网上复杂多样的信息。长期接触复杂的网络信息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思政课作为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主要课程,多样化、复杂化的网络环境使得大学生思想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大大增加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难度。不仅如此,网络信息的多样化和便捷性还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掌握的信息优势和话语权优势不复存在,这不仅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话语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慕课、知到等线上教学平台也因其零散性、速成性的教学特点,也不利于大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提升思想理论境界,更难以帮助他们形成高尚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思政课教学现存问题制约了学生主体性发挥
(一)教学管理不当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大学生是思政课学习的主体,但由于当前大学生对思政课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导致其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了保证思政课教学的正常进行,必要的教学管理成为保证思政课教学正常进行的主要手段,但是教学管理的操作不当则会严重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应付和逆反心理。当前思政课教学管理不当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过分重视课堂考勤。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以及思政课教学现存问题的影响,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和认同度普遍不高,导致出现迟到、逃课等现象。为了提高思政课课堂的出勤率,保证正常思政课教学的进行,许多教师将加大考勤力度作为提高思政课课堂出勤率的有效手段,将课堂考勤记作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逢上课必考勤,有缺勤必扣分,并且把考勤情况和期末考试资格相挂钩,把课堂考勤作为提升出勤率的最直接甚至是唯一的手段。此种做法误认为只有通过外部的约束才能使学生参与思政课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认为学生不具有主体性的“先定论”。学生更是将考勤看作是一种“逼迫”行为,很容易出现为了考勤而被动到课的现象,抹杀了课程的吸引力,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缺乏与高中知识衔接与深化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削弱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高中所学知识具有较大的重复性。知识的部分重复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不强,这样的思政课很难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难免会降低学生听课的兴趣,甚至让部分同学产生思政课无意义的感受。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部分内容在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两本教材中都有广泛的涉及,科学社会主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有部分介绍。如果大学思政课老师在教授这些知识时仍然把它当作新知识来看待,这样不仅会因为忽视学生已经对于该部分知识有所掌握,重复性学习而降低了学习兴趣,也会因为教师将部分时间用于重复性知识讲解上而缺少了对新知识的衔接和深化,导致所教授内容重复度高,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性、理论性不强,就更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三)单一的思政课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思政课教学方式单一是指思政课教学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式、灌输式教学,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满足思政课理论学习与实际融合的需要,难以使学生有真正的获得感,也不利于思政课上师生正常的互动交流,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质量。首先,在未实现理论与实际深度融合方面,主要表现在思政课理论性较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哲学部分和政治经济学部分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但是课堂教学方式却以讲授、灌输为主,未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具体生动的阐释,使得理论理解难度增大,课堂趣味性不足,甚至造成思政课所教授的理论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造成理论与实际生活的严重割裂。以毛泽东思想为例,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当今社会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环境已经大有不同,思政课教师如果还是只用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去讲毛泽东思想的话,当代大学生很可能因为时代的不同而难以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产生深刻的认同感,进而降低甚至丧失思政课学习的兴趣。其次,在师生互动方面,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缺乏深入的有效互动。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各方面的综合原因导致大学生对于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思政课所教授的内容对增强就业优势的实际作用不大,对思政课采取消极敷衍的态度,听课状况较差,不愿意积极与老师进行课堂互动;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不关注、不参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感受和教学效果,甚至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单方面的灌输,而这种“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又因其极度缺乏课堂活力和趣味性,使得大学生更加对思政课失去兴趣和信心,造成了师生之间课堂互动的恶性循环。尽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使用丰富了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也产生了诸如教学视频难以精确表达教学内容、学生对于教学视频的关注度远大于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等问题。如此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过分关注“花里胡哨”的呈现方式,而忽略了对于教学内容的关注和重视。这种教学方式单一或教学方式采用不当的思政课教学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四)“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存在其固有弊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慕课、知到、学习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迅速发展,在传统思政课教学基础上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和学习方式,促使思政课教学方式多样化,但其也存在固有的弊端。首先,这种“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削弱了教师对于课堂的约束和掌控,即学生是否在听课、是否在专心听课,老师一无所知。线上教学平台虽然也会存在聊天框、见面课等多种师生交流形式,但是相比于传统教学中师生面对面地交流互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师生互动多了一层客观障碍,进一步增大了实现师生良好互动的难度。其次,缺乏师生情感交流。思政课与其他课程还不同,思政课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教授理论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简单来说思政课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政课方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但是“互联网+思政课”情境下老师和学生面对的是电脑屏幕,情感交流变成了无聊的文字聊天,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来说大打折扣,课堂氛围更是直接消失殆尽。虽然“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也存在像“师生线上见面课”等形式,但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每节课都能够与老师面对面地沟通和交流,这种一个学期只有几次的见面课以及“线上见面课”师生交流存在的客观障碍使得思政课教学缺乏情感交流和良好课堂氛围,难以实现培育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最后,过度使用线上教学方式,容易造成思政课教学的另一种僵化。有的学校的思政课过于依赖线上教学资源,这就意味着这所学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形式、手段的单一、同一,意味着所有学生将只能听到一种讲解、一种声音、一个课堂,而不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教师的讲解。[3]相比于传统思政课教学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的特色,表达不一样的见解,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特点灵活多样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这种过度线上教学方式的教学模式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更难以促进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

三、学生主体视角下思政课教学提升建议

(一)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执行者,教师语言表达水平、理论知识水平、逻辑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一堂思政课是生动有趣还是枯燥无味。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态度,所以解决思政课教学效果问题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要有效解决思政课难题不仅要配齐、配足思政课教师队伍,还要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质量。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政课能否讲好、讲透,能否唤起大学生的理论自觉和情感认同,能否将思政课所学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做到学思悟践;在提高思政课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精准对接学生需求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另一重要举措。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要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从学生的主体视角审视学生的需求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需求以及如何更好地结合思政课教学有效满足学生需求。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纠正学生的不当或错误需要,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走进学生,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学习和锻炼切实提高有效满足学生需求的能力和艺术,在教学中采用合理适度科学的教学管理方式和多样灵活系统的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5]
(二)“一主多辅”的思政课教学方式

传统的单一的以讲授为主的思政课教学方式难以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从而削弱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推进,“互联网+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引入,大大丰富了思政课教学方式,使得思政课逐步摆脱单一的灌输教学。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固有的优点和弊端。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思想灵活多样、兴趣爱好广泛、价值文化多元,对于新兴事物充满着热情和好奇心。思政课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需求和学科特点,灵活多样地采用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能够提高学生兴趣点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在坚持传统的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与认知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与“互联网+思政课”教学结合起来。以传统教学为主,“互联网+思政课”模式作为有益补充,在发挥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吸收利用新教学模式的优点和长处,在丰富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同时,避免两种教学方式弊端的固化,促进两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灵活多样的思政课教学方式更符合当前大学生认知特点,更能激发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兴趣点,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注重过程性的考核方式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课程,其主要目的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和成熟时期,正需要思政课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价值观的培养和考察更应该从过程入手,增强思政课的过程性考察,所以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本身就和注重传授知识技能的专业课程有很大差别,注重结果考核式的专业课课程考核方式并不一定适合思政课的考核。基于思政课注重过程性、思想性教学的特点和大学生的主体需求,在思政课考核方式中,应增加过程性考核在其整个考核结构中的比重,注重对学生日常上课表现、思想行为态度、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通过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培养学生将思政课学习落实到平时,与日常生活相连接,并贯穿于学习和生活的实践全过程。如此不仅能避免学生期末突击复习考试的思政课考核误区,还能使学生把思政课学习经常化、实践化,将思政课所教、所学的知识和价值观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懂会用,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讲深、讲透”思想政治理论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6]大学生正处在思维最为活跃的年龄,对于一切新事物都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他们渴望获取新知识来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其课程本身依托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和奋斗的历史经验以及科学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思政课不管在理论支撑上还是现实基础上都具有优厚的条件,要在避免知识理论简单重复的教学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在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和当今国内外复杂变化的局势将思想政治理论“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科学性、逻辑性、思想性。思政课教师要在增强思政课的科学性、理论性和思想性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魅力,以透彻的逻辑分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彻底的思想理论纠正大学生的不当思想观念,以强大的真理力量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将思想政治理论“讲深、讲透”,不仅能够使学生被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力量所吸引,解决当前思政课面临的难以吸引学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思想理论诉求,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理论思维和逻辑思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作者:刘金圣 魏晓娟 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