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回忆性散文教学设计策略浅议

回忆性散文教学设计策略浅议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回忆性散文阅读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回忆性散文集叙事抒情为一体,拥有双重叙述视角和双重情感冲击,需要学生更重视对情感的理解,情境教学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将学生带入情境,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情感。本文阐述了情境教学对回忆性散文的适用性,并总结了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分析出三条回忆性散文教学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回忆性散文;情境教学;教学设计

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回忆性散文占了散文文体课文中的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回忆性散文的目的主要在于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学习散文的写作手法,而情境教学法是学生学习回忆性散文中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各种媒介创设情境,给予学生视听觉等多种感受,使情感与思维进行有效连接,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阅读探究。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教师并不能每一节课都能通过多种媒介来创设情境,因此,将朗读法融入情境创设之中是回忆性散文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

一.回忆性散文的特殊性

以王荣生先生对散文的分类来看,回忆性散文属于“文学性散文一类”,而从写作风格的来看,则属于“叙事性散文”一类。[1]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有12篇回忆性散文,其中8篇是教读课文,4篇是自读课文,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散文中占了不小的部分。部编本教材采取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注重学生人文情感和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回忆性散文能够很好的融这两大教学目标,这也是回忆性散文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比较大的原因。另外,在编排布局上也显得紧凑、密集。其中,《背影》是部编本初中语文回忆性散文中的经典名作,位于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因《背影》具有很强的典型性,所以本篇以此为例。回忆性散文有两个显著特点,这两个特点决定了情境教学法在回忆性散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1.“非虚构”性叙事方式

首先叙事性散文所叙述的事情是带有主观色彩的真实事情,我们可称之为“非虚构”。“非虚构”的散文与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是有区别的[2],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讲,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是现实经过主观再创造而衍生出来的文学作品。回忆性散文作为叙事性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带有“非虚构”性特点。回忆性散文的教学中,想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作者情感,就必须理解作者本人,包括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相关经历等等。公式化套用“老八段”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再适应新的教科书系统了。如何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巧妙融合进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应当重视的问题。而情境式教学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背影》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作者对父亲的复杂感情,首要的就是要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缘由,而且在将写作背景融入到教学设计之时,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自然、不生硬。教师可以配上音乐,用富有感情的语调,如讲故事般叙述出来。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前,创设一个惨淡的“大环境”,了解了朱自清自1915年-1923年与父亲的多年矛盾,才能了解作者为什么在两年之后收到父亲“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信,会写下《背影》这篇佳作。

2.双重叙事视角

其次回忆性散文是以现在的视角来叙述过去的事情为主。“过去”与“现在”的双重的叙事视角,会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今昔之别,而这其中,时间是贯穿回忆性散文的重要元素。在教学中,如何抓住回忆性散文这种特点,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情感,是值得教师去探讨研究的问题。例如在《背影》中,作者叙述了父亲送我回北京的往事,其间多次运用了双重视角交叉叙述,写到了当时的“我”对父亲的复杂情感。例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送我上车。”这是以当下的“我”来看过去年轻的“我”;还有“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这些语句简单朴素,但是却还原了“我”年轻时并不成熟的心理,夹杂了“今我”与“昔我”的双重叙述,在情感上也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对比,更显张力。

3.双重情感冲击

散文最注重的就是情感的表达。散文教学的重点应当是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回忆性散文的情感复杂,交杂着过去与现在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作者会将往事在写作之时进行重塑与建构,成篇后,原本的往事也将赋予双重的意义。作者以文字叙述往事,还原了往事的本来面目和当时的情感;而字里行间夹杂着当下自己对过去的看法,经历了风霜之后,又重新给这段往事赋予了新的意义和感情。在双重情感的冲击之下,文章也显得饱满充实。在《背影》中,作者回忆8年之前的往事。20岁的朱自清年轻气盛,因不满封建包办婚姻,又因私自改名等一些琐事,父子生隙。这样的情况之下,再见父亲,年轻气盛的朱自清自然对父亲充满的不满与不理解。1921年,父亲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资,朱自清与父亲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冷战。而28岁时,朱自清已经是多个孩子的父亲,经历多了,也终明白为人父、为人夫的艰辛,又收到父亲“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书信,不禁潸然泪下,对父亲曾经的怨怼也变成了理解。《背影》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此文写下的前因后果,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情感的冲击。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以及如何感受作者对过去的自己的反思,这些教学难点很适合运用情境教学来进行。

二.情境教学对回忆性散文的适用性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各种媒介创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生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体味文中情感。情境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提高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另外,情境教学也是完成回忆性散文的教学任务,实现让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品味作者情感两大教学目标最有效的途径。

1.符合学生阶段性特征

初中生无论是心理方面还是生理方面都处于发育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对于情感的感知能力最强,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还处于发展阶段,可塑性极强。教师正可以抓住学生这个特点,在教授回忆性散文时,运用音乐、画面、朗读等多种媒介来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提高学生对回忆性散文的兴趣,学生能够以兴趣为起点,静下心来细细感受与品味文本中字里行间夹杂的情感。例如《回忆我的母亲》、《背影》等这类写人的回忆性散文教学时,教师应当考虑学生所在的年龄阶段。《背影》位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八年级的孩子大多处于14岁左右,正是青春期,心理叛逆,有些孩子甚至对父母或老师的管教很抵抗。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特点。

2.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在教学目标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里了“鉴赏文学作品”这一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情境教学由于其本身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帮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情感,明确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准确生动表达出自己的对于作品的理解。另外,在实施建议上,《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4]而情境教学法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能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感受与理解,并且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文章的语句,增强情感体验,是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

三.以“读”创“境”的回忆性散文教学设计策略

“读”是回忆性散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诵读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同样也是情境创设的有效方法。怎样读、通过“读”达到什么目的,则是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通过自读、教师引导诵读与研读在课堂中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构建有效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促进学生对散文意境的把握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1.自读梳理脉络

在强调核心素养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回忆性散文教学的过程中设置自读环节,既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阅读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接下来的情景创设。回忆性散文大多都记叙性比较强,不似写景散文,重点在于写景语言的品味和写作技巧的运用,回忆性散文的自主阅读教师应该侧重于引导学生对文章叙述内容的梳理。在自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布置适宜的任务,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课文生字生词,还应该引导学生对文章脉络发展进行梳理,形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例如在《背影》教学时,预习阶段可让学生自读,设置自读任务,在默读全文后,注意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散文意境,强调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例如,祸不单行、满院狼藉、惨淡、赋闲[5]等等,在运用工具理解这些词的内涵上再默读课文,明确自己对文章的大概感受。学生初步掌握文章脉络,阅读基本无障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合、思考,学生形成新的感情认知,为之后的学习建立了阅读情感基础。

2.诵读品味情感

诵读是回忆性散文阅读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逐字逐句品味原文来创设情境,深入课文内核去把握文章情感基调。教师需要运用语言、声音等媒介给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与联想。在回忆性散文中,双重叙述视角的情感距离是学生难以把握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和咀嚼。具体来讲,在品析文章表达情感的重要句子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首先这句话中,什么字最能表达情感?这个字有什么含义?在文中又有什么内涵?在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字来形容?该读出什么语气?读出什么情感?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通过这种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增强情感体验,带领学生入情入境。例如特级教师丁卫军在教学《背影》时,就采用指导学生诵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品味其中情感。在初步感知阶段,整理出文章中的重要词汇,除了完成认识生字生词的教学任务以外,在情境创设的视角下,也为学生理解作者感情奠定了基础。丁老师引导学生诵读“祸不单行、满院狼藉、惨淡、赋闲、踌躇、颓唐、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大去之期[6]”这些词语,并说一说读过之后的感受,学生便明确了此文有着惨淡、压抑的氛围。诸如此类,来逐字逐句分析整篇文章,在指导学生诵读技巧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3.研读体味意境

如果诵读侧重的是诵读技巧和文本语句的深入理解,那么研读就侧重的是文本情感与意境的把握。在自读和诵读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认知差异,需要在研读过程中予以解决。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则是研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高效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教师带领学生潜心研读文本,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的统一,形成情感共鸣。在深入研读时,以问题创设情境,通过层层递进式提问让学生对文中的人、事、物有进一步的认知,逐渐将抽象的情感变得清晰明了、具体可感。丁卫军老师在《背影》教学中,学生自读后,将《背影》中第二段中“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和第三段中“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放在一起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冬天的寒冷,不仅是季节更是父亲的心情,不仅是季节之冬,更是父亲的人生之冬。另外,丁卫军老师带领学生研读“望父买橘”的片段时,引导学生圈点勾画,让学生分享自己关注到的词语,通过揣摩研究“攀”、“缩”、“倾”等一系列动词,分析“蹒跚”是怎样的走路?一边引导,一边提问,学生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同时,父亲买橘子的情境跃然现于眼前。问题情境的创设是研读回忆性散文的有效方法。总之,回忆性散文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教师应该根据回忆性散文的特殊性,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读”为贯穿整个课堂,通过多种途径的情境创设,给予学生多重的阅读体验,从而深层次的理解文本内涵和作者情感。在情境教学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自读,诵读,研读的过程中建立情感认知,唤醒散文阅读思维,同时充分引导学生感知自己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文章中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启示。情境教学不仅能用在回忆性散文中,还能运用在其他语文教学之中。研究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任重而道远。

作者:彭洁琳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