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国际纺织品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

国际纺织品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

摘要:“国际纺织品贸易”作为纺织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构建完整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一环。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情况,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具有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等改革措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培养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国际纺织品贸易人才。

关键词:国际纺织品贸易;教学改革;协同育人;校企合作

我国纺织产业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自2000年以来纺织品生产和出口一直位列世界第一,在全球纺织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长远发展来看,纺织品国际贸易在“一带一路”建设、RCEP正式签署、中日韩自贸区有序推进等良好国际环境和跨境电商迅速崛起的新贸易形式下必定会保持高速、高质发展,势必加大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市场的缺口。同时我国面对复杂的纺织品对外贸易环境中出现的如出口产品结构失衡、单边主义抬头、境外投资风险增加等问题,亟需培养高水平、复合型纺织品国际贸易人才,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纺织品贸易竞争,提升我国纺织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我国纺织相关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国际纺织品贸易方面的课程,它集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纺织专业知识于一体,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是纺织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但近年来,面对国际贸易中的新形势、新挑战,传统的国际纺织品贸易知识体系架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新时期的人才需求。为了提高纺织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和范围,降低企业再培养的成本,必须对“国际纺织品贸易”课程进行改革。这既是纺织专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国际贸易新形势的客观要求。高校只有紧跟国际贸易形势不断改革课程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最终实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要求,为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人才夯实基础,持续输送合格的外贸人才。

一、“国际纺织品贸易”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更新慢,市场反应滞后

各高校在设计“国际纺织品贸易”课程架构时,面对国际贸易的高风险性、环节交错复杂性和时效性等特点,课程内容跟不上国际贸易形势快速变化的节奏。一本成熟的教材基本上要落后于市场3~5年时间。比如,IncotermsⓇ2020已于2020年1月1日生效,虽然贸易往来中常用到2010版甚至2000版,但作为最新的2020版中贸易术语的变化和改动,目前还未及时地出现在所用教材中。又如最近几年,随着跨境电商突飞猛进的发展,单一窗口的推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等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传统纺织行业的生产和市场格局势必带来较大的影响。另外,传统教材中对运输附加费主要介绍了转船和燃油附加费,实际操作中文件费、场站费、港杂费等才是更常见的附加费[1]。而现用教材中并未涉及以上内容。

2.教学方法落后

受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中“国际纺织品贸易”课程教学方法仍以教师讲授大量的理论知识为主,导致教学模式单调、教学手段单一,学生主动学习意愿不强、课堂参与度低,师生互动较少,教学效率与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占比过少,基本上通过各类贸易实务软件让学生练习,与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相脱离,所学知识与实践较难相辅相成,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岗位需求,导致学生面对实际工作时无从下手[2]。

3.师资建设不足

教师进出口业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持续性过程。“国际纺织品贸易”属于实务类课程,任课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丰富的经验,对国际纺织品贸易政策法律、纺织行业动态、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等有客观认知、精准掌握和科学预判。目前纺织类高校担任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毕业于国际贸易专业或纺织服装专业,对纺织专业与国际贸易的资源整合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且绝大部分任课教师缺乏外贸进出口从业经验,实践教学难以联系实际情境,只能照搬课程设计中的陈旧内容[3]。这就造成实践教学内容空洞化、教条化,不利于学生纺织品国际贸易实践能力的提高。

4.教学外贸环境缺失,学生实习机会少

我国纺织行业发达地区与国际贸易公司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而内陆地区的相关资源很少,教学的外贸环境缺失,校企合作的空间相对狭窄,导致学生外贸实习机会较少,实践能力欠缺,只停留在理论与软件模拟的层面,特别是在应对操作性强的货物运输、货物保险、报关和商品检验等程序时,缺乏整套流程的历练和考验。即使在内陆地区有外贸出口业务的企业,因为规模和地理位置等原因,大部分选择的是外贸服务,国际贸易的参与度有限,无法容纳本地高校学生的实习。此外,因为外贸企业参与联合培养的意愿不强,难以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有一定的脱节[4]。

5.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是能客观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与综合能力。但目前传统的考核方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以下问题:(1)考核方式单一,主要通过试卷考试或者撰写小论文结课,考核结果比较片面;(2)考试内容不均衡,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功利化地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理论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这样的考核方式无法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国际纺织品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调整教学内容

应用技术型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在设计“国际纺织品贸易”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要以社会人才需求标准为目标,降低学生进入企业后再培训的成本,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书本中的国际贸易实务、纺织英语、外贸函电等知识,还要与时俱进,及时补充与更新,结合时事热点,如中美“贸易战”、“一带一路”经济走廊、中日韩区域一体化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同时还要补充近年来国际贸易中的新动态、新趋势,如跨境电商、国际铁路、离岸公司、票据电子支付、生态纺织品等,减少传统教材中存在的知识盲区。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介绍实际贸易当中的一些做法,从而缩小理论教学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距离。

2.丰富教学方式

将理论知识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MOOC等教学模式,还可以利用VR(虚拟现实)、情景式教学模式等。教学时将学生分组,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讨论、辩论、参观实习、体验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5]。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对学生的付出和努力给予积极肯定,并对错误的观点、表述予以纠正,对学生存在的疑问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新,学以致用。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不局限于先理论后实践,也可以同时进行,两者相辅相成,以进出口业务流程为主线,使繁杂、零碎、片段的知识点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充分融合,达到教学内容与技能要求相匹配的效果。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要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向“双师型”转变,逐渐建成同时拥有国际纺织品贸易实务理论知识和实际业务经验的教师团队。只有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教师,才能给学生传授学以致用的知识,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高校要创造条件给教师提供各种机会,如组织新模式、新方法、新软件的集中培训,使教师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避免掉队;教师定期到外贸公司挂职锻炼,以工代教,学习最新的外贸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邀请纺织企业外贸相关人员或专家来校做讲座、辅导、交流等,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了解和消化最新的行业动态、当下实用信息技术和国际贸易的新动向,拓宽学生知识面[6-7];参加纺织行业会议、境内外纺织品展会、国际贸易培训或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业务能力;优秀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库建设,借鉴名校教师教学工作经验和教学技巧,增加课堂的吸引力,提升课程的高阶性。

4.深化校企合作,提供外贸实习环境

首先,要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目前,纺织院校的实习、实践基地普遍存在以纺织类生产企业为主,而对纺织品外贸人才的重视程度与培养力度不够的现象,压缩了学生的就业空间,限制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校企合作项目不能只局限于纺织行业的实习基地和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要扩大实习基地的建设范围,加大与纺织外贸公司的校企合作力度。其次,要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形成模拟产业链教学方式,在保证企业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尝试开放部分生产企业、外贸公司、货运、结算等信息资源的共享,搭建外贸实景式实践互动平台,可以让学生观摩和熟悉外贸工作流程和规范,以加深对纺织品国际贸易的认知和理解。企业大多不愿意深入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了“金融+财政+土地+信用”激励制度,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以人才需求为切入点,积极参与到高校的课程建设中,如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案例选择等,由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商讨确定,共同培养对口人才,实施“双主体、双责任”的协同育人模式[8]。5.改革考核评价方式课程的考核评价一般包括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除常规的出勤与作业外,还可以结合学生在课堂分组讨论、随堂测试、热点话题讨论、实践表现等方面综合考量,增加过程考核在成绩中的比重。考试成绩除卷面成绩外,加大实践部分成绩的比例,而参加纺织品外贸跟单比赛、跨境电商竞赛获奖的学生可以酌情增加10%左右的分数。教师要重视和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竞赛,以赛促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而言,在比赛中可以接触到较新的纺织品国际贸易实际案例,提高对专业的认知和兴趣,并可以参与到跨境电商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如产品选择、商品描述、交易磋商、物流快递及售后服务等操作流程,提前熟悉岗位职责。技能大赛中的项目均与企业密切合作,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时效性,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人际沟通、解决突发问题、英语表达和商务礼仪等能力,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对教师而言,竞赛能促进教师高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将比赛中获得的精粹知识用于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能力,与学生共同进步。

三、结语

“国际纺织品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动态的推进式项目,教师应根据国际纺织品贸易的发展与变化,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人才需求为目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学生在国际纺织品贸易中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作者:王西贤 贾琳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纺织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