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辅导教育

中学辅导教育范文精选

中学辅导教育

中学辅导教育范文第1篇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便提出要在各大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特别是一些重点院校,更是主动提出试点申请。自此,高校辅导员制度逐渐推广普及开来。顾名思义,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就是保证学生的思想稳定,抓好政治教育工作,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人才。

二、网络教育的发展

网络教育的前身,是广播电视媒体远程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给远程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由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媒体组合而成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就是所谓的网络教育。教育部已经在部分高校进行了试点观察,其效果远远好于预期目标,网络教育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也得到了教育行业的肯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教育的体系日益完善,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也逐渐多元化、客观化,无论是从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还是管理人员和管理设备,网络教育的优势都十分明显,推广网络教育有利于拉近传统教学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距离,使高校能够真正实现全方位的教育体制。

三、创新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了解学生信息

网络教育的缺陷就在于无法与学生直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因此辅导员要准确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籍贯、联系方式和家庭情况等,做到对每个学生都能了然于胸。一旦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有了问题,辅导员能够及时地为学生排忧解难。例如在分组学习的时候,辅导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将程度相近的学生划分到一组,便于彼此学习提高;当学生因为一些生活中的客观因素而影响了学习,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尽快走出低谷,回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

(二)改变教学方式

辅导员要提前帮助学生熟悉网络教育这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因为是远程教育模式,而且是以网络媒体为工具,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大相径庭,需要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网络教学中的重点就是要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积极帮助周围的同学,形成互助互爱的良好的学习氛围。网络教学的教育资源充分、学习材料多种多样,有利于学生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于一些不能适应传统教学的学生来说,网络教育成为了通往知识宝库的一条新的道路。

(三)组织互助学习

通过了解学生信息,帮助学生熟悉新的教学方式,为互助学习打下了基础。由于网络教育面向的学生数量要远远大于传统教学中的班级学生数量,很难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学生要主动进行互助学习,例如在刚开始的时魏鹏,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成人学历教育。候,帮助新进学生进行注册,指导学生进入网络课程等,都是基本的互助内容。当新生的学习基础打好,完全适应了网络教育的时候,就组织互助学习,将程度相近的学生分到一组。由学生自己制定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弥补,共同进步。

(四)加强师生交流

优秀的管理体制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交流基础上。辅导员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甚至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体会到辅导员管理工作的辛苦,从而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沟通。例如每个学期的期末考试结束以后,辅导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成绩,结合其日常行为规范为学生打分。这时候不仅要使成绩优先的同学得到奖励,也要让成绩落后的同学受到鼓舞,其中的平衡取舍,实在是难以把握,可知辅导员工作之不易。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辅导员要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尽快投入到复习补考当中;新的学期开始以后,辅导员要监督学生及时入学,督促缴费工作,帮助新生尽快熟悉环境。这些繁杂的工作,都需要辅导员耐心地解决。

(五)认真核对信息

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辅导员要认真核对其信息,保证学生的一切后续环节不会出现差错。因此,核对信息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六)创新工作方法需要辅导员在研究学生思想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展开

只要辅导员掌握了学生思想教育的规律,就可以利用各种条件创新工作方法。比如,当今科技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心技术手段的发展就为辅导员工作方法提供了新的路径,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实现学生教育工作的隐形化、个体化、资讯化、平等化。通过网络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效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引导管理工作。

四、总结

中学辅导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政教育辅导员

引言

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辅助角色,是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角色。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更加多元,对辅导员和就业指导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单纯依托这些方面的工作,还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必须从学生的思想根源出发,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自身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促进就业指导工作水平提升,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及就业指导现状

1.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毕业生数量连年增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就业活动运行流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影响。一方面,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明显减少,招聘考试不断推迟,使更多的大学生群体处于待业状态;另一方面是线上招聘模式依然存在多方面问题,招聘单位与学生之间的对接还不够充分,无法满足就业活动开展的实际需求。在复杂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做好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正确应对就业形势,是当前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实要求。

2.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为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促进了学生就业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多方面问题。例如,就业指导不够深入,就业指导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偏差,就业指导内容不够全面等。在思政教育方面,受制于传统工作思维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就整体而言,随着国家层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指导深度结合,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各个阶段,有效提升了学生对就业活动的认识水平,确保就业和创业水平不断提升,为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阶段实施思政教育的现状

1.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在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就业指导中心及辅导员群体对学生求职就业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足,认为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性,甚至将思政教育与政策宣讲、应聘技巧应用等相等同。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辅导员群体对思政教育的开展内容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性格和发展诉求方面的认识不足,对行业发展动态了解不足,由此造成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指导性较差,无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辅导员群体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不断提升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思政教育的体系组织和内容填充,逐步改变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政教育落实不足的问题。

2.思政教育朝着系统化方向发展

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构建起了全过程的思政工作体系,将就业指导阶段的思政工作纳入到了现有的思政教育体系中,引导思政教育工作朝着系统化方向发展,更好地提升了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具体而言,他们能够深入分析学生在就业活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结合学生思想动态的发展特征,明确学生在应对这些问题时出现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思政教育内容,为学生在就业阶段保持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奠定基础。但是,大多数高等院校辅导员在思政教育方面与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还有所不足,限制了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提升。

3.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的衔接不足

对于辅导员而言,思政教育是其日常工作的基本内容,覆盖从学生入学直至毕业的各个阶段。就业指导同样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圆满结束大学生涯。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构建的协同育人体系大都以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同为主。在求职就业阶段,学生需要应对考试、考研、应聘等多方面事务,辅导员则需要组织不同形式的招聘就业辅导活动,填写多种不同内容的表格,无暇顾及思政教育工作,再加上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更缺乏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由此造成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的衔接不足,无法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深入开展思政教育。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现实意义

1.提升大学生就业成功率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就业不仅是涉及学生个体成长、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基本路径,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全面提升就业质量,一直是高等教育体系中需要不断优化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必须要充分重视就业环节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提升,正确认识就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才能够确保求职就业与个人目标需求相对应。在此过程中,需要辅导员加强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效做好思政工作,为学生就业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2.完善思政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是覆盖大学生活各个阶段的完整体系,但是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中,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主要是以日常管理为主,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固定,教学模式多是以理论灌输为主,学生无法将思政教育与个人成长有机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学生就业环节,本就需要更多的思想引导,但是由于辅导员将更多精力放在具体事务的处理上,无法顾及学生在求职时出现的思想道德与心理层面的问题。要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这类问题,就必须提前将相关内容纳入思政教育综合体系中,针对学生在就业阶段出现的共性问题,以集体学习和个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完善思政教育体系。3.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现实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个基础部分,每一部分的培养都与思政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在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体系中,思政教育与核心素养的联系还不够紧密,相互之间的关联度还有待提升。对于学生而言,就业是其由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变的重要过程,是个体身份转换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成果的重要方面。要确保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水平不断提升,就必须要适应时展要求,强化对学生就业阶段的思政教育。

四、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水平的现实路径

1.改变辅导员群体的思想认知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在这一阶段不仅承担着多方面的具体事务,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因此对辅导员来说,必须要改变传统思想认知,明确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既要确保与原有思政教育体系保持通畅的连贯性,又要紧抓就业环节学生思政需要重点强化的内容,确保思政教育深度落实在学生求职就业的各个环节。

2.科学组织思政教育内容

由于不同高校教育模式的差异,处于求职就业阶段的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就业、择业心态也存在个体上的差异。因此对辅导员而言,必须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思政教育内容。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分析学生在就业环节思想道德和心理层面出现的共性问题,精准分析不同学生个体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个性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思政教育内容,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另一方面,应当强化辅导员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对接,将部分思政教育内容加入到就业辅导体系中,将二者深度融合,构建完整的协同育人体系,确保思政教育覆盖学生学习就业的各个环节。

3.创新思政教育实施路径

大学生在就业阶段主要是以实习和参加招聘会等活动为主,在校学习和活动时间急剧减少,使思政教育路径受到极大限制。辅导员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应当积极适应实际情况,借助微信群、微博、学校就业指导平台、实践平台以及其他渠道,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保持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关注和评估,对于表现出特殊思想动态的个别学生,应当及时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以此确保思政教育实效能够真正体现出来。

4.强化学生心理辅导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本就与思政教育实施具有相同的基础,尤其是在就业指导阶段,初步接触社会的学生在心理层面更容易出现不同方面的问题。因此对辅导员来说,还应当和就业指导部门、心理咨询师等强化合作,构建协同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心理辅导,针对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面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就业与择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更好地迈出融入社会的第一步。

5.提升辅导员的工作素养水平

就业指导阶段的思政教育活动面临的问题更加多元化,不同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方面展现的情况各有不同,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因此,辅导员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必须要适应现实情况发展的要求,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自身工作的素养水平,在处理实际问题、开展思政教育时,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更加全面地构建思政教育体系,充实思政教育内容,以便全面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

五、结语

高校大学生的毕业求职期是思政教育开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极容易被忽视的阶段。因此,辅导员必须革新工作理念,将思政教育与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有机结合,更富有实效地做好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为学生创设更加美好的就业环境,促进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灵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新模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18-19.

[2]黄德文.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52):53-54.

[3]关司祺,贾小晨.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4):281-282.

[4]王艳,卢玲玲,李鑫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政教育的困境及对策——以晋中学院为例[J].晋中学院学报,2020,37(6):21-22+75.

中学辅导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主选择、可持续发展、人文关怀。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情绪是以人的需要和主观态度为中介的心理活动。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肯定的态度和体验,如快乐、满意、爱等;违反人的需要和意向的事物就会引起否定的态度和体验,如愤怒、哀怨、憎恨等。因此那些与人的需要有关的事物才会引起人的情绪,并依其是否得到满足而使情绪具有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因此体育教学应满足学生的正常心理需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有积极的情绪体验。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

兴趣是一种先天性情绪。儿童的兴趣能引起并支配着他的感觉和

活动,支配着感觉和运动之间的协调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快乐作为一种基本情绪具有生物学的发生基础,让儿童参加游戏和学习以引起儿童的快乐,这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快乐和兴趣的互相补充是智力活动的最优情绪背景。

1、创设情境,师生在“教学相长”,共生共荣的环境中,缩短心里距离,形成最佳情绪状态。

情境教学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师、与同学、语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促使其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过:“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创设亲和友善的人际情境,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用期待的目光看待每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身上感受到一种期待,一种力量,从而转换学习的动力。我经常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倾听他们的谈话,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们在学与玩中和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创设优美有趣的教学情境,缩短教材与学生间的距离。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我在教学障碍跑内容时就设制了这样一个情境:每位学生都是野外集训队的一名队员,我们要跨过“小河”,绕过“小树林”,跳过“拦路石”绕过折返标志再返回,看看我们这些小队员是不是能克服困难、胜利返回。同学们兴趣很高,纷纷表示要胜利完成任务。其实,“小河”只是一块横放的小垫子,“小树林”是几个实心球摆的,“拦路石”是一块折叠立起的小垫子。训练结束了我们要举行庆祝活动,运来了“西瓜”需要队员们帮助搬运,比赛哪队运得又快又稳,其实我们进行的是搬运的实心球比赛。庆祝活动开始了,在“篝火晚会”上队员们结交了新的朋友,这个放松游戏就是找朋友。在整节课上学生都保持着相当高的积极性,他们沉浸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体验合作、成功、交友的乐趣,持久地、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2、利用多种教学技巧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乐学。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征,它贯穿于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可使心理活动更富于组织性、清晰性和深刻性是情绪的“调控剂”。体育教学多是室外进行,干扰因素多,学生的注意易分散。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注意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注意特点,利用引起和保持注意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

注意主要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特点是主体能够主动控制,它是主体意识倾向的反映。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是客观环境的刺激特征和个体的需要、兴趣。改变环境和适当满足学生的需要、兴趣,是利用无意注意的原则。

有意注意是学生能够主动控制的注意,但消耗的能量大,易造成学生精神疲劳,尤其低年级同学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而无意注意则可在不疲劳的情况下保持较长的时间。体育教学应以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为先导使学生的注意指向于教学的任务,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变换练习的环境和条件,满足学生的兴趣,诱发他们的无意注意,弥补有意注意时间有限的不足,调动他们的精神,延长学生的注意时间。在一年级体育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有意注意时间较短的特征,非常注意场地器材的布置运用。因为他们对许多体育器材不认识、不了解,课中多运用一些器材会吸引他们的注意产生兴趣,并使用颜色鲜艳的器材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学生的注意不仅被各种颜色吸引,各种各样的图形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在上各种形式地走内容时,我在操场上画了许多图形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情绪高涨。因此,在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把教学活动组织的新颖和富有吸引力。

[NextPage]

3、自主选择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体会快乐情绪。

按照成就动机理论,中等难度的任务对个体具有最大的诱因价值。任务太难经过努力也无法达到,太简单不用努力就可达到,都不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成就动机。因此,教学目标应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建立一个教学目标系统,使不同能力,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此目标系统中找到切合自己情况的,可达到的学习目标,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成就动机都有机会获得满足,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学生便于逐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另外,让学生自己去选择目标比教师为学生设立目标更能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动机。

4、用全面的、发展变化的评价激励学生,使学生有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

素质教育不是选拔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为特征的教育。体育评价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的评价,注重的应是学生的全面发展。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的教学中常运用评价作为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既评价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又评价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既评价学习的结果,又评价学习的行为,既评价学习中的能力因素,又评价其情感因素。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而且还能完善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我们应从一切事物都是“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评价和激励学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向上,焕发活力。

二、预防学生的情绪障碍及时进行调控

情绪是依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来决定其是否具有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在体育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调控,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在儿童阶段,学生的情绪情感具有明显外露,不稳定,易变化的特点,情绪产生的诱因多是事物或活动的外部特征,且常与他们的需要和喜好相联系。

1利用情境,提高学生的挫折忍受力。

挫折忍受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情境时,能摆脱其困扰而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体育教育应利用本身的教育特点,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利用挫折情境,从小就让学生碰些“钉子”,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意志。要经常向学生讲明人的一生遭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随时做好经受挫折的准备,养成与困难拚搏的习惯,设法提高挫折忍受力,教学中还要有意设置挫折情境,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气温较高的阳光下,在气温较低的风雪里,坚持在室外上课,身体练习时,不躲太阳,不避风雪,利用自然条件进行锻炼等。

2、善用激励手段,转变学生的消极认识,培养自信心。

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克服体育学习无用的观念,纠正对体育学习厌烦,轻视的态度,调整好学生体育参与的心态,防止动力不足和厌倦焦虑的出现。体育学习焦虑产生于自尊心受到威胁时,一旦学生感到自己的价值受到别人怀疑或受到贬低,其自尊就会受到挫伤,焦虑也就产生了。对自尊心较为有效的保护方法就是提高自信心,积极的暗示可以产生积极的思维,消除或减轻焦虑。

教育的意义不在“传导、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激励”和“唤醒”。我在教学中很重视运用积极的暗示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每当学生有焦虑体验时总是要寻求帮助,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师,我总是给他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或进行有效的保护帮助,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成功——肯定期望——自信提高——成功,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很有作用。

3、以智慧的人文关怀消除胆怯、恐惧的消极情绪体验。

中学辅导教育范文第4篇

一、高校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的“守门人”和“意见领袖”作用

国务委员陈至立2006年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上说“: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对辅导员队伍的身份特征和传播优势进行思考。辅导员承担着培育管理学生的重要职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层的实施者。他们向大学生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指导他们在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他们以特有的“守门人”和“意见领袖”角色可以很大程度地弥补传统思政课教学在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上的种种弊端,进而发挥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的“守门人”角色特征分析

(1)辅导员的“守门人”角色。

辅导员的身份和角色特征决定了辅导员是学生思政教育的“守门人”之一。德国学者勒温认为,在传播的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者不通过的人或机构,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即为“守门人”。辅导员作为“守门人”,他们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把积极、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及时纠正学生思想中不正确的想法并予以引导。因而“守门人”角色决定了辅导员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接受者、又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的传播者,同时还是确定何时传播、传播什么、传播多少的“守门人”。

(2)辅导员“守门人”色的传播优势。

辅导员承担着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管理职能和角色,这种生活和思想上的“保姆式”身份使辅导员介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方面,在思政教育中比专职教师享有更多“守门人”优势。

1)享有更多传播方式。

思政课专职教师对学生的主要教育渠道是课堂授课的群体传播方式,辅导员可以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个别引导,享有群体传播及人际传播、内向传播三种传播方式,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

2)享有自如的传播时机和传播环境。

传播活动常常以某种形式处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而一定的时空环境也必然以某种方式影响、规定、制约着传播活动和传播效果。较之“课堂的固定授课”而言,辅导员全天候“保姆式”身份掌握着更多的时间和环境,必然会带来良好的教育效果。

3)传播的针对性更强。

辅导员对学生生活、学习,家庭背景、个人心理深度介入,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个性、喜好,有利于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学习习惯,这为针对性教育提供了极大可能和便利,使其在教育引导时“找对对象、说对话、有感染力、有说服力”。

三、辅导员的“意见领袖”角色特征分析

(1)辅导员的“意见领袖”角色。

“意见领袖”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是传播活动中的评介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对传播活动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意见领袖”的形成包括“价值因素,是追随者心目中价值的化身;信源因素,信息渠道广泛,消息灵通;知识面广信息理解能力强;有责任感易获得群体成员的信任和好感;人际交往能力强;有一定社会地位。辅导员身份的特征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意见领袖”的特征:辅导员的“老师”地位和学历学识使其在学生中有影响力和权威性;辅导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上级部门及学校的权威信息,他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媒体、书籍上的信息,因而信息来源相对宽广,获取信息也更多、更早,易形成“信源”地位;辅导员较高的学历和学识使其比学生有较强的信息解读能力和领悟能力;辅导员要在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协调关系处理各种事件,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2)辅导员“意见领袖”角色的传播优势。

1)对信息进行有利于传播的加工和解释。

辅导员作为意见领袖首要任务是对先行接收的信息进行加工与解释,他可以通过生发引申、客观复述等方式进行具体的理解、解释和传输,以期达到引导效果。

2)对教育传播活动进行支配和引导。

辅导员的身份使其对面临信息爆炸、有依赖性、主见不是很强的学生群体在表明态度、解脱矛盾时予以指点和调节方面的作用巨大。有时辅导员甚至可以通过教育内容的规划,如学典型人物系列活动、以重大节日为契机的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说什么、看什么、做什么、想什么、怎么做、怎么想、怎么做。

3)对教育传播活动的协调和干扰。

中学辅导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教育管理;地位;意义

高校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双重任务。辅导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辅导员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辅导员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是高校教师队伍的核心组织,主要负责管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者和传播者,是大学生心中的指路明灯。与其说辅导员是教师,不如说辅导员是父母。大到学生的思想活动、家庭情况,小到宿舍管理、日常卫生等,都是需要辅导员重点关注的范畴。因此,辅导员只有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效仿,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辅导员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强化辅导员的工作目标是必然选择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平台,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舞台上,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用全新的工作理念来引导学生学习各项生活技能,交给学生实实在在的生存本领,改变学生不成熟、欠思索的行为做法,避免学生出现极端情绪化以及冲动等表现,帮助学生抵挡社会不良诱惑。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还要培养学生在激烈竞争下保持积极心态的能力,并通过正确的方式缓解压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方向。学生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变得更加优秀,才能无所畏惧地面对未来的挑战。除此之外,建构辅导员良好完善的工作机制也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有利保障,如此才能实现学生工作的规范化,避免教育工作脱离学生实际的可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形成规模宏大、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优势。

(二)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势在必行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不断冲击着学生的思想意识,学生的性格、爱好、习惯等,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信息化的影响。高校以往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时展的步伐。同时,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人的奉献精神,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团结合作能力,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除此之外,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性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这将影响着他们一生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伴随其一生,如何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展开有效的分析研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加强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把好的理念融入到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育和引导工作中去。

(三)辅导员是引导学生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路人

引导学生培育和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是大势所趋。引导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急需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体现。“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全社会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应积极落实“五个发展”的具体要求。因此,各高校辅导员必须树立良好的教育管理理念,与学生一起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制定科学详细的工作计划,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以及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五个发展”落实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各个层面。

三、结语

随着高校育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加强学生管理和教育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这无疑给新时期的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其工作职责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惑和烦恼,维护校园的文明和安全,推动教育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对现代大学的管理、在依法治校的环境下,辅导员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高淼,郑园.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青春岁月,2013(20):209.

[2]郁军态.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及队伍建设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