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挫折教育

中学挫折教育范文精选

中学挫折教育

中学挫折教育范文第1篇

首先,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注重挫折教育的价值。

挫折教育,也叫抗挫折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对受挫的恢复力的教育。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体育教师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的观念。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强化、深入,人们的观念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体育教师的观念也必须随着转变,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即教书又育人,把培养健康的、有用的人才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从童年和青少年开始培养。乐观的学生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即他们受挫的恢复能力极强,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培养学生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挫折教育”,说白了就是使学生不仅能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快乐,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不甘人后,永不言败,自找快乐的本能。这样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才能心态平和,处之泰然,克服困难,永远乐观。挫折未必总是产生负面影响,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对学生来说,同样的挫折可以使他们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心理障碍,也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奋发向上。在他们亲身经历挫折的同时,教师还应适时的对他们的良好行为进行肯定性评价,扑捉学生的闪光点,赞扬他们每次成功。珍惜并鼓励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通过肯定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战胜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

其次,承认个体差异,适时疏导,根据不同的性格培养抗挫折能力。

体育课是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最好的时机和场所,但应注意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首先要弄清学生的性格类型。体育课上,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聆听他们的谈吐,判断学生性格,根据学生的性格分组,进行施教。外向型的学生,他们活泼、乐观、开朗、向上,同时也易骄傲自满,根据上述特点对他们可采用单刀直入法,直言不讳进行说服教育,可提出较高的要求,设立更高的目标,创设困难和挫折情景,从而矫正他们的骄傲自满,不服从指挥的毛病。内向型的学生,则少言寡语,不善言表,应采取婉转法,宜旁敲侧击,启发诱导,逐渐渗透,感化学生;抑郁型的学生,要讲究策略,抑郁型心理表现一般为悲观,悲伤,失助,低自尊和绝望,轻微疲劳,易怒,优柔寡断,回避交往和厌世,总之抑郁是以压抑占主导的情绪状态,针对这些学生,应采取导引法,引其上路导其上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与人进行合作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参加可增强人们战胜困难,培养坚强自信心的如游泳,登山,射击等项目,参加可以培养学生果敢意志品质的如跳高、跨栏、击剑、射击等运动项目。

再次,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挫折情景

由于学生的自身素质、知识层次深浅、社会阅历、及家庭情况与性格的差异,学生对挫折的忍耐力具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在创设挫折情境时应特别注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摆脱困境。特别提起注意的是对待那些父母离婚的学生、残疾学生、心理障碍的学生、越轨和能力不强的学生,所采取的方法一定要谨慎,切不可草率行事,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摸索总结出一套三步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第一步情景导入,激发情绪。例如:在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性格差异,在场地上摆设了几个不同高度的跳高架,课中让学生选择适宜自己能跳过的高度,练习中可以看到学生兴趣非常浓,积极性很高,在学生的笑容里可以觉察到学生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步稳定情绪,提升兴趣。让跳过低高度的学生自由选择高一些的高度,教师不能因学生害怕跳不过产生畏惧的心理而降低要求和难度,这是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所必须的。这一步中,提升高度就是教师人为地给学生设置一些困难,使学生在练习时克服困难,寻找勇气,战胜挫折中体会成功带来的愉悦,在一次次的失败、成功中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同时又遇到了困难,是对他们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的最好时机,务必抓好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

第三步展示自我,享受成功。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能发挥自己能力的高度进行练习,他们可以尽情地发挥,展示个性,相互鼓励,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在生理、心理和合作上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三维健康观。

在进行创设挫折情景时,不能过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层层递进,逐步提高,让学生自己选择内容去尝试,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使他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坚定信念,在成功中寻找喜悦。养成遇到困难、挫折时永不言败的优良品质。附:体育教学中创设挫折情境六法:

1、环境磨性法。艰苦、恶劣的环境最易磨练人的意志,针对现有富裕的家庭、和平的环境,许多学生从未接触过困境,因此体育课可创设一些艰巨的任务,困难的情境,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如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登山课、游泳课等,让学生涉足“险境”,亲历险象。也可利用天气温差,如在寒风、烈日下,坚持在室外上课。

2、比赛胜负法。体育教学比赛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也能增强团体意识,提高竞争性。比赛中有胜有负,胜者能够鼓舞斗志、陶冶性情,败者也经受打击,承受心灵的“创伤”并能总结经验,迎难而上。因此,体育课要适当安排教学比赛,并有意安排意志脆弱的学生,在比赛负分参赛,让他们奋起直追,即便失败,也可磨练意志,提高胆量。

3、“偏心”考试法。主要是在单元考核或随堂评选中,教师通过找“岔子”,有意抬高或降低分数等级,以激发学生的“不满”情绪,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不公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尝一尝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但考试过后,教师应当众解释“偏心”理由。另外要注意“偏心”对象的选择,一般是以性格外心的学生为主。

4、“下岗”模拟法。体育教学中,有些学生爱出风头,经常表现霸道作风,教师碍于其锻炼的“积极性”,既不妨批评也不好处罚,则可采用暂时“下岗”的办法,令其暂停练习。如在教学中对爱打“英雄”球或不按要求练习的学生,采取换人,红牌罚下场的办法,令其遭遇“下岗”的危机,则可改变学生的傲慢霸道的作风。

5、困难设置法。社会生活中的困难是无处不有。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敢于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可通过增加练习中的难度,养成与困难拼搏的习惯,如增加器械的高度或要求,为克服生理、心理上的困难,可让学生随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或压力,如在期末考试中,人为提高考核标准,让学生在困难面前付出更大的努力。

6、批评教育法。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学生的未来行为应受法律约束,其在校行为应受校纪约束。但现在有些独生子女违纪时,经不起别人的批评,特别是经不起父母的批评,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的机会抓住一些批评教育的契机或情境,对学生进行正面诱导与教育,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优良品质。如推铅球练习时,对个别不听指挥,乱投乱掷的学生,要让他们碰碰“钉子”,当众进行严厉的批评,使他们心服口服,接受批评。

第四、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

体育课堂教学中互动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它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行为和学生与学生的行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树立体育教师的威信,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作用,有肋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生生关系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团队精神,社交能力提供条件和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砝码。如定期举行集体项目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游戏,如接力游戏,拔河,球赛等,多创造一些让他们相互合作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多交朋友,特别是与体育教师交朋友,体育教师一般都性格开朗,举止大方,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他们,学生愿意与体育教师交朋友,体育教师要多和学生们接触,同他们一同游戏活动、一同比赛,一同享受成功,师生结伴同行,一同成长,共同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遇到挫折和困难,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如果自己不能解决时,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此时教师应主动接受他们的求助,同他们一起合作,寻找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的友谊感、合作意识,强化抗“挫折”的信心。

最后,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中学挫折教育范文第2篇

挫折教育一般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创设合理的挫折情境,让学生面临一定的困难,经受挫折的磨砺,从而培养其经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挫折教育能教会学生如何尽快克服焦虑心理,树立良好自信心,培养学生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增强其对挫折的排解能力和对逆境的适应能力。

2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的优势

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向上的精神。跟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育教学在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更占优势。其原理在于,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竞争和比赛,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身心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人更乐于分享心情,面对挑战,解决困难。为了在激烈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技能,更要增加意志、提高抗挫能力来塑造良好心理。而对于心理较脆弱的学生来讲,体育教育教学中热烈氛围和环境能更快感染他们,使他们融入集体,参与集体的团结协作,在集体中体验互相帮助,克服困难,共同前进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信心和意志力的培养,使其在挫折面前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3挫折教育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3.1注重挫折教育价值,鼓励学生面对挫折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我们必须了解挫折教育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实施挫折教育。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挫折使人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可以磨练意志,增加能力。挫折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教会学生理性分析问题,不走极端,然后积极寻找解决问题和战胜挫折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巴尔扎克也曾经说过,挫折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它是一块绊脚石,让人却步不前;对于强者它是一块垫脚石,让人站得更高。为此,我们应首先排除对挫折的惧怕心理,敢于让学生面对一定的挫折,鼓励学生在挫折和逆境中坚强意志,增加信心,勇于面对并寻找走出逆境的途径。

3.2言传身教,发挥体育教师主导作用

挫折教育从计划到实施,都在教育者的控制之下,而教学活动又是挫折教育的主渠道。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是挫折教育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引导者。在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担当了最重要的角色,对培养学生增加心理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身先示范,以个人的独特人格魅力引领学生积极面对挑战。

3.3创设挫折情境,设定合理目标

体育教育教学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科学合理的体育目标。体育活动的难度和任务要适度,秉承“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和“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克服怯懦心理,坚定自信心,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和坚持力,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应针对不同性格、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设置不同的挫折教育情境,设置不同强度的障碍和不同高度的目标。比如对外向开朗的学生,可以应用简单直接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激发其斗志达到目标;对于内向害羞的学生,可以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进行教育,提出适合的目标,鼓励其努力实现,增强其自信心。

3.4发挥榜样作用,培养学生信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行为的形成和改变都有很大影响。由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均尚未成熟,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寻找鲜活生动的榜样,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有了榜样的引领,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困难和挫折,了解学习和生活上的成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经受挫折和不断努力才有可能实现。这不仅有助于增加学生面对挫折的信心,还可以激励学生发挥潜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不断地实现自我肯定、自我提升,促进心理的日趋成熟。

4结语

中学挫折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挫折教育;应用策略

引言

关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其心理健康发展,可以为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挫折教育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受打击的能力和对抗挫折的能力。教育者要把握教育尺度和教育方法,发挥挫折教育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可以让学生适当地体验挫折,但要把握分寸,不要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因此,研究如何恰到好处地应用挫折教育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小学实施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思想不成熟,价值观念不明朗,但是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最迅速的阶段,个性逐渐鲜明,学生在这个阶段的挫折主要来自学习方面,成绩和教师的评价对其影响重大。而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更是意义重大,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教育和引导作用,让学生直面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不断完善自己[1]。德育教育对小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融入挫折教育方式,健全学生的思想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小学德育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品德修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决定了小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十分关键的教育内容。而挫折教育的实施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其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

二、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应用挫折教育

(一)帮助学生坚定抗挫信心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很容易受到周围人、事、物的影响。基于这一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通过一些对待挫折迎难而上、不怕苦难、坚忍不拔的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古今中外经过了千年的变化,留下了众多的杰出历史人物,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楷模,同时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现代也有众多的优秀人物事例可以让学生学习和效仿。教师可以充分应用这些人物的事迹,感染和激发学生,提高其上进心,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正确地对待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化挫折为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名人和伟人战胜困难的事迹讲给学生,也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影视作品、访谈记录等,展示优秀人物的为人处世方式、对待生活和人生的态度、理想抱负等,让他们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2]。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先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用乐曲震撼学生,再将贝多芬双耳失聪后创作著名钢琴曲的故事讲给学生,让学生感受贝多芬顽强的毅力。再如,带领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著作,让学生体会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生长环境的艰苦。主人公虽全身瘫痪但依旧勇敢坚强地与命运抗争,写下著作。为了让学生对优秀人物抗争命运的事迹有更加深刻的感受,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与其生活相接近的人物事迹,如同样生活在现代的成洁,在失去双臂之后,克服重重困难,日复一日,不断地练习用双脚吃饭、穿衣、写字、洗漱等,最终成为可以用双脚自理的人。而且在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她获得了女子跳高冠军。类似这样优秀的人物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成为其在学习和生活中效仿的人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直面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会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

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会遇到挫折,教师帮助学生有效地战胜挫折,除坚定其战胜挫折的信心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应对挫折的方法。教师要在德育教育中有意识、有计划地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第一,创设问题情境。如果挫折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让学生感受如何应对挫折,面对问题要坚强勇敢,往往起不到实际的效果,一旦遇到问题,他们很容易受到打击,缺乏实际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让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升华,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建挫折情境,为学生创建真实的体验,加深其认识和理解,让学生有目的地接触挫折,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例如,在开学时可以适当地组织短时间的军训,对于平时娇生惯养的孩子来讲,这是一个很好的磨炼意志的方式。再如,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家庭劳动活动,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如今大部分学生一直生活在家长和长辈的精心照顾下,面对从未尝试过的劳动和实践,觉得有一定的难度,而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第二,通过观察,给出针对性的意见。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抗击挫折能力,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了解,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用耐心和细心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方法不是要教师越俎代庖,在遇到挫折时替学生做决定,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提供可行性的参考意见,让学生自性决定如何应对挫折。第三,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解脱。学会解脱是帮助学生在困境中自我调节,在挫折面前自我安慰,经过失败后自我反思。首先,要教会学生自我鼓励,通过树立理想,用名人事迹和格言、警句鼓励自己与挫折斗争。其次,要教会学生进行情感宣泄,和情感转移,通过参与多种有益活动转移自己压抑的情绪,或者引导学生通过向教师、亲友、同学等进行倾诉,缓解自己的压抑心情。最后,让学生学会进行目标转移,当无法达成目标时,选择另外可能成功的目标进行补偿代替。

(三)家校联合,共同提升学生抗挫能力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挫折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家庭的作用,家长激励得好,引导效果会大于教师。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教师有必要与家长联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坚定抗击挫折的信心,学会正面迎击挫折和失败。家长要及时与学校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活动,与教师共同努力,制订符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计划,力求在家长和学校共同的努力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没能在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很可能出现失落、苦恼等情绪,甚至会放弃努力。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之后联合家长,观察学生在课后的表现,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分析,并指导家长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制订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对策,力求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对学生做出积极的鼓励和引导,最终帮助学生在其自己的努力下解决问题,战胜困难,获得成就感。

三、结语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心理建设,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挫折教育的运用,能有效帮助学生找回自信,积极应对挫折的方式,还需要教师不断地研究,探寻科学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翁玲玲.阳光总在风雨后——小学生挫折教育三大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4):42.

中学挫折教育范文第4篇

大学新生刚刚进入校园,处于心理发展的阶段,他们一方面思想活跃、富有理想、需求广泛、感情丰富、自尊心强;另一方面社会阅历浅、意志不坚强、白控能力弱、情绪波动大、心境变化快。与中学生活相比,新生在大学阶段的生活环境、学习要求、人际关系、个人情况、社会活动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很容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心理挫折。

第一,生活适应上的无助带来挫折。“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一直受父母的庇护,对家庭的依赖感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尽管大学新生大部分已经成年,但是还不够成熟。远离了父母的精心照顾,独自一人来应付各种生活琐事,大学新生初涉世事的畏惧感和远离家庭庇护的无助感会更加强烈。对于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学生而言,来到大城市和新的校园,在经济、语言、个人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个全新的适应过程。

第二,学习上优越感丧失产生挫折。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一般都是班级或学校里的佼佼者,然而进入大学以后,如果还未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适应新的环境,依然保持中学阶段的优越感,面对身边如此众多的强大竞争对手,完全陌生的专业学习和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心理容易受到极大的冲击,优越感逐渐消失,甚至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自卑起来。这个阶段由自豪感优越感到受挫自卑的转变,将对其整个大学生涯的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及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

第三,人际交往中的困惑造成挫折。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的,然而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人际交往的困惑。地域差异造成的观念冲突,家庭经济条件差异造成的群体分化,外貌特征等生理原因带来的自卑,独生子女特有个性带来的交际障碍,社会化的交往理念对原有思想的冲击,这些因素对新生在步入大学后的日常人际交往起着较大的影响。不少学生中学阶段只顾埋头苦学,忽视了培养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到了大学便不善于自我表达,也不喜欢交际应酬,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地影响着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四,社会实践的不顺导致挫折。每一名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曾多次地设计自己绚丽多彩的大学生活:竞选班干部,加入社团、学生会,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锻炼展示自我然而真正迈进大学校门之后,他们会发现事实并非自己设计的那样美好。倘若学生经历班干部竞选失败、同学排挤、团队中郁郁不得志、竞争中失利等,这些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相互沟通解决的问题,会引发部分学生的不自信,对现实的恐惧、不理解,对学校、老师及周围同学的抱怨、憎恨,从而不思进取甚至自暴自弃。

二、大学新生心理受挫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大学新生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学生的个人因素都是影响并导致大学新生心理受挫的重要原因。

第一,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现象导致学生抗挫折能力下降。现代社会,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呈现出两个极端。一种是溺爱教育,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父母诸事代劳,这种教育方式使子女失去了成长中应该经历的一些挫折,独立能力差,依赖心理强;另一种是专制教育,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犯一点错误便叱骂,有的甚至加以“棍棒”,弄得孩子疲惫不堪,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极度内向、孤僻、任性、叛逆,经受不起挫折。

第二,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部分中学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特别是缺乏抗挫折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使得学校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缓慢,这些学生考上大学后,面对新环境和挫折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第三,新生入学面对学习生活的巨大变化。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学习要求的变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加,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二是生活环境的变化,衣食住行学等日常生活要求学生自己安排,要学会集体生活;三是社会活动的变化,大学新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增多,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精力去安排课余生活。面对完全陌生的新环境,部分大学新生由于自理能力弱,适应能力差,会出现孤独、苦闷等挫折心理,有的甚至为逃避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

第四,部分大学新生自身对困难和挫折没有正确的认知。大学生如果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客观考察实际,确定恰当的自我期望水平,有助于目标的顺利实现。“挫折本身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对事情的看法,解释,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然而,部分大学新生对挫折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挫折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也没有心理准备。还有的学生由于不够自信,缺乏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勇气,也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构建大学新生心理挫折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1.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是构建大学新生心理挫折教育体系的基础前提刚迈进大学校门的新生,将会面对生活环境、人际环境、角色地位、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变化,在入学初期,全面深入地开展入学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来说,对新生要开展以校纪校规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大学生活特点和基本要求,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对新生要开展以学习引导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的发展规划教育,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形成适度的期望值,使新生从入学开始就能步入科学的发展轨道。同时还应在新生中全面进行心理普查和重点面谈筛查,并针对具体情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便曰后提供有效辅导和跟踪咨询。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构建大学新生心理挫折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渗透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环节,开设专题讲座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途径。学校应当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向新生传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为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角色转变,提高自身修养,培养健全人格,增强抗挫折能力。同时,结合新生心理普查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内容可涵盖人际关系、职业生涯规划、恋爱心理、网络心理和挫折心理等方面。学校或二级学院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团队合作训练等丰富多彩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激发潜能、磨练意志、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

3.建立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是构建大学新生心理挫折教育体系的重要依托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近扩大,面对数量庞大的新生,专业心理教师很难实时掌控全体学生的心理状况。因此,打造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是高校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托。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成立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结合各自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班级心理委员一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一学院心理辅导工作站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四级学生心理危机筛查、预防、跟踪、干预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工作局面。这样有利于全面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疏导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方面的困惑,防止学生因受到挫折导致的心理困惑,为受到心理挫折、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架起健康成长的“绿色桥梁”。

4.发挥心理咨询机构的实效作用,是构建大学新生心理挫折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的形式。对于高校来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基本上都是以本校设置的心理咨询机构来开展。因此,高校设置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咨询人员的组成上,要优化配置;在机构设立上应多元化,可按男女性别不同独立设置,为学生咨询提供便利。高校心理咨询老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多与受挫者进行心理交流,采取个别谈话、意见信箱、热线咨询电话、QQ咨询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给受挫者提供各种抒发受挫情绪的场所和机会,让他们自由地、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和忧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宣泄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衡。

中学挫折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挫折;心理;思想政治教育

一、挫折心理概述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挫折泛指生活中一切能引起人们精神紧张和心理波动的刺激性事件。狭义的挫折专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和干扰时产生的消极情绪。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挫折心理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主观认为无法克服的障碍,目标不能顺利实现,使其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产生的焦虑的心理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需要是人生活的基本动力,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理需要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为了生存、生命安全和繁殖后代而产生的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个体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需要。例如,人如果没有朋友就会感到孤独,这时就会产生与人交往的欲望。

二、挫折心理的研究意义

我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心理是每个个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所以,对挫折心理进行研究,掌握应对挫折的办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挫折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它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吸收了普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心理学的内容。目前,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挫折理论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挫折教育也补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措施,是对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与扩展。

2.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专业知识、身心素质等各方面的全面培养和协调发展。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完善其健康人格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课题,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挫折教育已列入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计划之中,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二)现实价值

1.挫折心理的研究有利于拓展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单向的灌输和说教的方式,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内心需要,这样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将挫折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消极挫折心理的危害,学会在挫折面前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挫折心理学将日益为人们所需要。有些学生因学习成绩不佳而苦恼至极;家长、教师为下一代的成长束手无策;有的人因觉得社会不公而产生不平衡心理;有的人因交往不利而心灰意冷;还有不少人因恋爱、婚姻失败陷入痛苦之中难以自拔,丧失生活的信心等等。社会各个层次的人们都面临着不同的困惑和无奈,他们迫切想得到排解挫折心理的良方。挫折心理的研究将对人的学习、生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培养挫折的耐受力、调整良好的心态和预防心理疾病。

三、挫折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提高受教育者的挫折认知水平

在挫折面前表现出倒退还是奋进,一方面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挫折的大小、现实的条件等,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个性特征和认知水平。面对同样的挫折情境,性格孤僻、固执己见、急躁冲动、多疑脆弱的人更容易被挫折压垮,而那些心胸豁达、积极向上的人总会看到阳光的一面,把挫折当成奋发图强的动力,这同样也是挫折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要改变人的挫折情绪最重要的是调节或改变人的观念系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挫折有:事业或学业失败、人际关系疏远、遭受不公待遇、自我价值没有得到体现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广泛开展挫折教育,让受教育者清楚地认识到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顺心,每一个成长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困惑和迷惘。挫折固然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但事实表明挫折其实也有积极的一面,所谓“好事多磨”“自古英雄多磨难”就是这个道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受挫者改变其对待挫折的态度,使之对挫折情境有正确地认识,提升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特征,使之更加成熟坚强,引导受教者形成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适当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需要和紧张的心理系统理论认为个体为谋求心理上的平衡,产生满足自身需要的欲望,往往会导致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需要若得不到满足,紧张感就会一直存在,挫折心理也随之出现;需要若得到满足,心理紧张就会逐渐消除,挫折情绪也随之消逝。根据这个观点,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挫折教育:首先,适当满足受教育者的部分合理需要。每个人都想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赏,这就要求教育者重视人际关系对个体挫折情绪的影响,努力改善人际关系。比如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集体风气及校园文化;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互相理解等等。其次,降低或消除过分苛刻的需要。如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但如果经常给子女施压,过分严格地管束子女会使子女一直处于一种神经紧绷的状态,时间久了反而会影响学习效率甚至引起心理异常。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适当放权,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真正需求进行要求,设立“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适当地降低对受教育者过高的要求,以减少他们达不到目标而产生的受挫感。要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受教育者,成为他们的引导者而不是管理者,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尽力营造一种民主轻松的氛围,熏陶和感化受教育者比强硬地约束效果要好得多,长远来讲,这也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

(三)创设挫折情境磨砺意志

挫折效应理论又称为“挫折——奋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姆塞尔提出的,他揭示了有些挫折情境不但不会导致活动效率的降低或消极行为,反而会提高做事效率甚至出现努力奋进的结果,这为挫折教育的途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受教育者的生活中可适当地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挫折。如子女厌食、偏食时,家长可让他们品尝忆苦思甜饭或加强体质锻炼等,不能一直让他们生活在安乐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体验挫折和失败的冲击,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像“三下乡”活动、红色教育、志愿者活动等都是比较有效的教育形式,受教育者通过切身体验较为艰苦的环境,可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把现实中的挫折当做行动的动力,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当然,在教育中设置什么样的挫折情境,将挫折强度控制在什么范围内,如何有效地提高对挫折的认识等问题,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地研究。

(四)培养高雅情趣,引导情绪的合理宣泄

挫折攻击理论和挫折倒退理论分别说明了行为目标受到阻碍时会引起挫折感,挫折感导致个体产生对阻碍目标的人或其他对象的攻击行为,或者会引发行为的倒退,比如出现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如果过分压抑由挫折引发的失落感和挫败感,久而久之,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理和心理造成伤害。所以怎样正确地调节这些挫折情绪,避免攻击行为和倒退行为的发生,是挫折教育的重要方面。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创造和提供一些机会,让受挫者郁积的情绪得以释放,将其紧张的情绪合理发泄出来,从而恢复理性和积极的状态。情绪宣泄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与受挫者倾心交谈以了解挫折产生的原因及受挫者的心理波动,此外还可以用微博、论坛、微信公共号等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其提供抒发机会,帮助受挫者恢复理性、重塑信心,这样有益于受挫折者求得心理平衡,还可以避免一些恶性事故的发生。弗洛伊德认为挫折情绪是本能与现实发生矛盾时,本能受到压制所致,这种冲突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产生挫折情绪。他同时也提出可利用“升华作用”消除挫折情绪,也就是把低级的欲望引导到高级的活动中去,使欲望以更有品质的方式得到满足。如,中学生早恋是“性本能”的表现,但迫于家长、老师等各方面的压力而不能实现,这往往会让情窦初开的中学生陷入苦闷和失落之中,这时教育者可以设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把这一本能升华为学习或是其它积极的活动来消除挫折情绪,通过组织一些情趣高雅的活动,比如听音乐、郊游、劳动、运动等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教育者要尤其关注持攻击态度和消极反抗态度的教育对象,给予他们更多地关心,以便全面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心理问题,一定要把工作做在前面,避免严重后果的产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与受挫者接触时需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宽容、理解地对待受教育者,做他们的良师益友,防止正面冲突,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事态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雅凤.挫折心理及调适[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8.

[2]高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能力拓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9.

[3]王树茂.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10.

[4]杨占山,姚俊.挫折教育——一个新的德育课题[J].教育科学,1995,(02):20-21.

[5]雍春梅.关于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的几点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1).

[6]任福全,王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需强调挫折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7).

[7]谭平.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5).

[8]刘昕.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误区及对策建议[J].前沿,2013,(12).

[9]袁建勤,鲍雨倩.高校大学生挫折心理及其德育实施现状分析与思考[J].理论导报,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