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制作技术论文

制作技术论文范文精选

制作技术论文

制作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在目前的计算机领域里,多媒体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应用型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多媒体技术,就是指把数字化作为基础,采集多媒体信息后,在进行编码储存,处理之后在表现出来成为一个互相关联的一个整体,这样的一种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的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和数字技术、以及光盘存储技术和数据压缩编码技术、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各方面技术都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多媒体技术也逐渐的完善起来。譬如我门可以通过对多媒体动画技术以及数字式帧合技术的应用,让影视工作者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制作出各种富有创造性的影视节目。同时,各类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影视工作人员在宣传和发行影视作品的时候,有更多的方式方法,给现代的影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二、多媒体技术对影视制作技术的影响

对于影视行业来说,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带来的影响是翻天覆地的。有很多广播公司,在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纷纷展开和通信公司的合作,通过各种先进的多媒体途径,比如卫星,有线电视网等进行新的业务活动,譬如类似电话和传真这样的本来属于邮电的业务,现在也可以通过多媒体通信技术进行。

1.影视节目的制作方面

影视节目,在多媒体技术的带动下,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节目的效果。早在1987年广电部信息资料中心就同中央电视台少儿部一起,使用自己开发的系统,制作了“十龙贺春”二维动画片,证实了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片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图像质量。在多媒体技术软件、硬件全方面发展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造型方法、光线跟踪法重现光照以及对物体表面进行明暗处理、还有透明处理、加阴影和纹理匹配等等),制作出极度逼真的三维动画场面,包括一些非常细节的表情、毛发的变化。还可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创造出各种虚幻的场景,包括一些在现实中不存在的人、物或者景。这些通过电脑特技创作编辑出来的场景也可以与实际拍出来的场景,进行无缝连接,创作出梦幻般逼真的精彩镜头。

2.影视节目的编辑和剪辑方面

非线性编辑在八十年代就已经逐步的代替了线性编辑,并且作为目前的主导编辑方式,在影视节目的编辑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声音和画面的编辑工作。首先就是画面编辑,画面编辑工作在非线性的编辑系统下显得轻松而有简单,更改画面素材的位置或长度,只需要轻松移动一下鼠标就能做到,而画面素材的色调、淡入、淡出或者是升格、降格等其他参数也能够轻松的调整,如果想要取得更好的图片效果,可以把非线性编辑软件和一些其他的图片处理软件,结合起来共同对图片素材进行处理,这样获得效果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立体思维感在非线性编辑技术的背景下也得到了增强。原本单一的电视画面,在非线性编辑技术的背景下,能够通过多重信息的叠加,产生新的意义。例如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在作宣传片时,用非线性编辑合成的精美的剧情画面位于屏幕正中,右旁竖版出现的是对应的主要演员的字幕,下方则是这个电视剧将要播出的时间。整个宣传片把声音、画面和字幕有机结合,给观众以强大的震慑力,产生强烈的期待感。其次是声音编辑:非线性编辑在声音制作上和传统的制作工艺一样,声音也是分别制作的。假设素材的拍摄采用同期声,则可以在媒体编辑工作站上和画面同步进行同期声的剪辑,不过声音的录入需采用无压缩格式,后期配音和混录则可以在音频工作站上进行。在音频工作站上,利用计算机的强大数字运算功能,使得声音的各种常规处理和特技都可以在瞬间完成,尤其是数字处理,声音质量很高,而且编辑结果可直接用于最终混录,所以直到最终混录之前,也还可以保持分离的对白,音乐和音效的创作和编辑仍然保持和画面的一致。同时,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还具有愈来愈多的音频处理功能,如均衡、效果、缩混等,极大地改进了录音的效果,和模拟记录的声音相比,可以更有效地滤去背景杂音;在其进行复制和编辑配音时可减小音质损失;在后期制作的演播室中可以与数字化记录音响、音乐及自动对话转换记录进行良好的混合。这使得声音的后期创作工作获得极大的自由度,是非常有价值的。

3.影视节目的出版和发行和传输方面

影视节目的出版和发行和传输方面的工作,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有相当多的设备,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处理的技术,譬如储存设备的变化,如VCD、DVD这样的,可以说从很大程度上都改变了影视节目制作人的制作方式,再如传输设备,在信息高速公路建成以后,大量的节目被数字化处理后,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输送到用户那里。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电视的开通,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被制作成数字化电视节目,并以每秒几十亿的速度传送到用户那里,而且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起来不但简单,而且效率也高,做出的节目也非常的精彩。

三、结语

制作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项目教学法是师生为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文章介绍了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网页制作技术》课程中的经验及收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以实现培养网站构建人才的课程教学目标。

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的前提是“项目”,是一个人人参与的集学习、创作于一体的过程。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项目教学法的开始阶段,主要采用独立作业的方式。项目教学法更多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一般而言,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五个阶段:

确定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的任务设想,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制定计划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得到教师的认可后实施。

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的合作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开展工作。

评价考核通过项目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可分三个级别进行考核:第一级,由教师对各小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如能否共同协作,是否实现预期功能,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等;第二级,由各小组成员根据每个组员对本小组的贡献情况及参与意识进行互评;第三级,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如自己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是否已经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并熟练应用。最后,综合三级评定情况确定每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有企业参与的项目,必要时可由企业做出最终评价。

归档或结果应用项目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应尽可能将项目的完成结果应用到企业和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网页制作技术》课引入项目教学法

《网页制作技术》是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实用性强,应用面广,操作性强、与岗位联系密切等特点。为了更好地讲授《网页制作技术》课,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形式,较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网页制作技术》的课程目标《网页制作技术》的课程目标是结合职业岗位的需要,培养出能够从事网页平面设计或网站构建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将项目教学法引入《网页制作技术》课本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先由教师在多媒体教室授课,然后安排学生在实验室上机验证教师所讲内容。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零碎,很难开发实际项目。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很多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丧失了主动参与的意识,以致课程结束时,几乎没有学生能够设计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网站。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我们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并结合任课教师为企业开发网站的经验,让教师将所承担的网站建设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共同开发项目,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积累项目开发经验,从而体现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将项目教学法引入《网页制作技术》后,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协助作用。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自主学习,边学边做。有些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外界联系,承接小型网站建设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他们主动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讨论问题,促进了项目教学法的发展。项目完成后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和满足感,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页制作技术》课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

笔者在担任《网页制作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环境,将教学过程划分成以下五个阶段。(一)网站项目的确定

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首先,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可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尽量使每一组学生的能力都比较均衡。同时,结合相应的岗位能力要求,将选用的项目分为两种:一种是选用已通过验收的项目,另一种是选用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其次,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项目的难易程度。对于首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由教师负责选取项目,讲解知识点。所选取的项目必须简单、典型,并且最好选择已经完成的项目,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选定具有较高难度的项目,并且最好选择正在进行中的项目,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创造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实践的艰辛与乐趣。另外,应注意根据学生具体的培养方向,确立最适合的项目。

(二)网站项目计划

网站项目的计划应按照项目开发的需求加以实施。确定项目以后,让每一组学生针对该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启发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对于已通过验收的项目,可由教师充当企业的角色,由学生向教师汇报自己所进行的关于项目需求的分析及收集到的资料;对于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可由学生直接面对企业,与企业沟通,做出需求分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起到指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对已验收的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事先对该项目内容进行定位,分析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确保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时,不会定位过高。完成项目需求分析后,教师应根据学生所作的需求分析确定项目的能力模块,并将每个能力模块细分为一系列小项目,学生根据课程的时间安排,结合项目内容编写项目开发计划书。例如,根据我校《网页制作技术》课的实际情况,将首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的能力模块划分如下(见下图)。

(三)网站项目实施

项目教学法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在该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督促学生根据项目计划书,按时按量完成相应的功能模块,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对于首次接触网页制作的学生来说,没有一定的网页制作软件操作基础,就无法进行项目建设。因此,应在《网页制作技术》课程项目实施过程的第一阶段讲授学生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为第二阶段奠定基础,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则是撰写网站开发总结报告,锻炼学生撰写文章的能力。

第一阶段实施过程对应上图中的能力模块划分情况,在第一阶段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教授学生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使其形成相应的具体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首先通过简单的例子讲解实际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新知识、新操作,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通过这种双教一体的教学模式、讲练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第二阶段实施过程结合第一阶段学生具体能力的锻炼情况,根据所要建设的项目,按照项目计划书进行开发并完成设计。该阶段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核心环节。在此阶段,教师要根据各开发小组的具体情况、具体要求及时恰当地进行指导,解决学生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督促学生按时按量完成项目计划书中的各个开发环节,保证学生顺利完成项目的开发,实现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做好指导监督工作。如定期召开各项目组长会议,了解各项目组的开发进程;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进行技术引导和指导,收集各组遇到的难题,组织各组进行总结和经验交流,从中探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阶段实施过程该阶段的任务是在学生完成网站建设后,撰写开发总结报告,总结本次学习、开发的收获和经验,为下一次开发做准备。阶段性总结评价也是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和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都要对该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评价、总结,及时改进不足之处,巩固成果,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网站项目展示与评价

项目完成后,应对网站项目的建设效果进行展示,并加以讲解。在讲解展示网站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并结合相应的网站项目评分表,形成学生和教师对该项目各自的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还应结合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参与程度、服务程度以及所起作用等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在对承接的企业的开发项目进行评价时,除上述评价角度外,还应结合企业的需求,即除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外,还要有企业评价,并以企业的评价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

(五)网站项目的总结和应用

项目完成后应进行总结,并将其成果应用到相关领域,体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我校在《网页制作技术》课中实施项目教学法以来,完成了多个项目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如我院的网站、各系各部门的网站、思明网站等。项目完成后应总结思路、技巧并进行经验交流。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的不足;技巧总结着重总结解决开发环节中遇到的难题的方法,把握并吸收整个项目开发的精髓;经验交流主要是对学习方法、知识应用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超级秘书网

项目教学法的成果

《网页制作技术》课在实施项目教学法后,从本质上改变了课程的教学目的。这种改变使学生不再觉得学习该门课程只是为了获取学分,而是真正掌握一门技术,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能够承担相应的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撰写报告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培养和提高。

实践表明,《网页制作技术》课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枷锁中挣脱出来,实施项目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掌握了一门技巧,对教师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王栋松.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制作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僵硬化

目前,中职教材对应用文的处理基本是按照文体排版编辑的,内容包括概念、种类、案例、指导、练习等几大模块。表面看似规整有序,实质却是难点颇多。对于文化基础十分薄弱的中职生群体而言,应用文学习枯燥无聊、索然无味。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都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转移到了其他文体教学上,应用文教学效果当然与理想中的相距甚远。

2.教学手段偏向形式化

应用文的教学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根本目标,而这种能力的养成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基础。恰恰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仅仅注重了多媒体的展示功能而淡化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大量的教学信息满满罗列,占用了大部分教学时间,缩小了学生的思考的空间,违反了大纲的教学要求,更违背了教学规律。教学手段越是先进,教学片面化的问题越是明显,如课上图文并茂,课下手足无措。这样,采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反而没有传统教学的效果好,最终成了名副其实的形式主义。

3.学生认识趋于无用化

在中专教学的语文教师几乎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师范生,自身未曾进行过专门的应用文写作培训,必定缺少应用文写作的实践经验。所以,大部分教师只会是照本宣科,讲讲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给学生归纳几个条条框框,提供几篇书中范文,让学生生搬硬套。而学生认为内容与己无关,学无所用,练习写作时也是强迫自己按例文鹦鹉学舌,照葫芦画瓢,应付了事。总之,中专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基本处于“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教无效,学无用”的状态。

(二)有效得当的措施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教师授课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的“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这就需要每位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师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和应用文写作水平,做到“三勤”。一是“勤学”。教师要潜心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加强交流和学习和自身实践。二是“勤想”。教师要勤于思考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探索得力的解决之道,思考开发课本教材,将教学实用化。三是“勤练”。教师要与学生同步练习,巧妙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坚持做到“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既然兴趣对学习者来说如此重要,那么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就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思想上,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很有用”的。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指出的“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要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教师应多举与其专业或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其次,教师在教学上要多采用学生喜欢的活泼式语言和形式,将图文声并茂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且又不失最主要的教学内容。

3.多媒手段的具体运用。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利用投影仪展示作业范例。曾经有人做过试验:一个信息让学生来记忆,如果单纯读过文字能够记住内容的10%,听过语音能够记住20%,看过视频图像能够记住30%,若是又听又看便能够记住50%。针对如今的课堂,有投影仪条件的学校便可利用以上实验的结论,将应用文范例或学生的作业以投影的方式展示出来,最大限度地再现学习原貌。教师应让学生找出同学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点评。这样可以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对所学到的内容有一个宏观上的印象。

(2)巧用幻灯片放映教学内容

PowerPoint是大部分教师都会操作和使用的课件。它拥有制作简单、操作方便的特点,并且能将图文声有机相结合,全面有效地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节省了教师的写字时间和授课讲解时间,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可以将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实练之中,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掌握理论知识。

(3)活用动画创设教学的情境

在应用文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有着许多奇思妙想,却偏偏碍于幻灯片的局限而不能实现,这时Flash就派上用场了。使用Flash技术制作音画,可以巧妙地创设情境,把抽象呆板变得直观生动。如把一份公文从起草、核稿、送达、签收、登记、分办、批办、承办、催办等一系列过程模拟情境,制作出一个卡通人的具体操作,并配以音乐或旁白,相信学生一定会牢记心中。哪怕时间久了,学生也会记忆犹新。这样的效果远远好于单纯的讲解。

二、借用互联网实现教学互动

制作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工作室”一词,来源于德国的包豪斯学院,作为对艺术设计教育有着重要影响的设计学院,其最先提出了工作室教学模式概念,并获得了巨大成功。结合今天艺术设计教学的实际来看,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指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成员,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教学模式。与以往教学模式所不同的是,其真正改变了过去“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固定模式,并将知识和实践真正结合到了一起。一般的教学模式,包含理论依据、教学目标和实现条件三个要素。所以对于该模式的深层次认识,可以通过将其和这三个要素的对照来获得。在理论依据上,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包豪斯学院的成功经验为指导,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实践性;在教学目标上,艺术设计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出具有独立设计能力的人才,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正是对学生这种能力的加强;在实现条件上,除了教师和学生外,其对教学活动场所有一定的需要,而在高校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通过统一规划、灵活调整和设计企业的帮助等,多数高校都能满足其场所需要。所以说,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可行的、能够促进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质量提升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1.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统筹管理工作室的机构,以保障各个工作室的顺利运行。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具体人员由艺术设计院系的管理人员和教师组成较为合适。具体的管理工作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要负责全系所有工作室规章制度的建立、日常运行的管理以及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从大方向上保证工作室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该机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职责,那就是代表学校和社会的相关企业进行广泛接触,积极促成工作室和企业的合作,推动工作室走向市场。微观方面,则是面向每一个工作室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他们在工作室中的表现予以全程关注。因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开放和自主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脱离了一定的监管后,都有可能处于松懈的状态,并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需由管理机构来关注每一项工作室的日常运行,定期检查工作室的运行情况,并根据实际制定出合理和详细的考评细则。通过健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保障工作室的顺利运行,达到工作室制模式推行的初衷。

2.选择合理的运行方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其存在和运行的意义都是以具体的项目设计为基础的。而一个项目的完成既需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又需要学生掌握综合的专业实践技能,所以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采用不同的运行方式,以凸显该学习阶段的侧重点,并为下一个学习阶段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与课程相结合的运行方式。进入工作室之前,所有学生都要进行艺术设计的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包含艺术概论、平面构成、素描、色彩等。在这个通识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将项目设计和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充分结合起来,既可以是对一些经典设计作品的赏析,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际设计。比如在讲到中国色彩法则时,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主要运用了中国色彩的优秀作品,就其色彩的设计理念、设计手法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并要求学生利用色彩法则设计一幅作品。通过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明确理论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在理论和实践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慢慢向独立设计靠近。等该阶段的学习完成之后,学生就既掌握了扎实和全面的理论知识,又初步具备加入工作室的前提条件。其次是以项目设计为主的运行方式。在接受完通识教育后,学生则可以利用双向选择的方式,进入到真正的工作室中。工作室的负责人一般由专业教师来担任。在日常运行的过程中,工作室要主动面向社会,积极承接各种设计任务,并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对工作室的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其大致流程为:选择项目——明确分工——各司其责——汇总完成,这其中需根据客户的意见进行相关修改和调整。若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则可以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工作室的各种建设。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的无缝接轨,从而为学生的独立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双师型”的师资建设工作室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从客观上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的实际状况是,多数专业教师都是科班出身,毕业于一些名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有着较为扎实和全面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践能力上却存在着很多不足。他们和现在所教授的学生走的是同一条求学之路,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都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所以要想运用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双师型”的师资建设。“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即教师不但知道该如何设计,而且能够拿出最终的设计作品,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满足“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具体来说,作为学校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对于该专业教师的重要意义,应主动为教师提供多种学习渠道和机会。如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设计研讨会、设计培训,也可以和一些设计单位展开积极的合作,委派教师到企业顶岗等,从而真正让教师参与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来。作为教师自身来说,也应该多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到其中。比如多参加一些设计比赛、设计展览等,最终的成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利用这些机会,让自己的设计实践技能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除了提升设计实践技能外,教师还要注重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下,教师成为了具体设计项目的统领者,而不再是单纯的一两门设计课程的教师。这种角色的转变,需要教师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如此才能领导学生顺利完成整个项目。所以说,教师要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从多个方面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相信通过学校和教师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会逐渐成为一名知识全面和技能熟练的“双师型”人才,从而为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完善必备的教学资源因为工作室教学模式与课堂传授制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教学资源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于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设施的完善正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运用的前提和基础。比如平面设计工作室,就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并配备配置较高的计算机设备和打印设备,否则工作室的运行就是空谈。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新的设施和环境彻底替代了传统、单一的黑板课桌式的环境,能够有助于激发师生的创新思维,这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作为学校方面来说,其可以从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加强和完善。在校内,一方面是新建,即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工作室场所和设施的建设,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个工作室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则是调配,通过对全校设施的普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校外,则是和设计企业展开积极的合作,鼓励企业来学校创办实践基地,为工作室提供全套的设计设施,并委托工作室承担一定的设计任务。作为工作室自身来说,其也不能完全依靠学校和企业这些外部力量,而应该有一种自我发展的意识。其应该主动面向市场,通过一些项目设计获得经济收益,用于工作室的软硬件建设。所以说,必备的资源建设,不但是顺利实施工作室制教学的物质保障,也是高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硬条件。

制作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现状需要开展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艺术设计人才的重任。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及时了解最新的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设计的要求也逐渐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国内外大型企业对设计概念的重视和资金投入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对设计专业水准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一些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出于成本控制和竞争压力,极力压缩设计周期和投入,使得设计水准失控,专业设计公司水平也是良莠不齐。此外,设计门类的细化以及以数码设计为代表的新型设计都进一步加剧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的严峻性。职业院校是以就业教育为导向的,只有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才能增强办学活力。但近年来,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设计市场“僧多粥少”和“专业应用型人才匮乏”的现象并存。目前高职艺术设计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但缺乏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理论研究和深入实践。因此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现实的需要,也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在对湖南省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政校行企深度融合模式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试图为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从而促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构建政校行企深度融合模式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近年来,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取得了成绩,但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教学改革层面居多。在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方面,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个层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相对应的产学研合作,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突出行业的指导作用,企业全程参与、学院稳步推进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目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的必然要求。

1.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政策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这两个不同实体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与互惠共享行为。要真正解决校企合作之间的问题,不仅需要依靠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调,还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国内外校企合作的成功实践表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的原则。只有政府主导,校企合作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才能实现校企持久合作。在校企合作中,政府应当在政策、管理和协调三个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举措进行引导和利用财政资金进行扶持。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和经济杠杆调动行业参与指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落实相关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的具体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全过程,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制度化。二是,政府出台规范校企合作的文件,制定规范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文件。政府指导校企双方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签署合作协议,规范合作行为,保证校企合作方的合法权益,并在校企合作中加强监管作用。三是,强化统筹协调校企合作的功能。政府制定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规划,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搭建学校与企业合作对接的平台,牵头成立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协调推动的工作机制。

2.建立校企共赢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政府为市场制度提供恰当的制度基础,企业作为市场的经济实体以盈利为最终目的。企业怎样配置自身资源,是否参与校企合作,主要基于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发展需要。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只起到提供相关政策,协调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作用。因此,校企合作能否获得成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激发企业内在的原动力,促进企业自主参与校企合作。从在校企合作中所获得的利益诉求看,企业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通过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者“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获得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次,企业可挖掘学校潜在的资源,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对企业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或继续深造,并且充分利用学校的技术及人力资源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为自身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难题。再次,校企合作不仅能获得地方政府的政策性优惠,还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美誉度,有利于企业文化的提升和企业形象的塑造。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也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从企业获得市场需求及人才需求的最新相关信息,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及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学校还可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或管理者担任学校的实践实习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并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找到研究项目,学校在企业设立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学生的实习实训及教师的定岗实践。

3.建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优势共享机制

在校企合作推行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两种不同的实体,两者之间的互惠共赢是关键问题。没有双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基础,校企合作就无法深入持续开展。由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的社会属性、功能、利益取向的不同,要使这一多方参与的合作系统长效运转,就需要政校行企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制度管理,在宏观层面进行主导和协调,落实相关优惠扶持政策,积极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保障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和调控评价机制等,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行业加强指导和支持,聚集行业专家、技术人才定期举办研讨、讲座等方式,为校企合作提供指导意见,为规范校企合作提供决策;企业和学校在具体的合作事项上积极参与配合,企业要积极参与和指导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促进校企合作全面、稳定、长期开展,高职院校要吸纳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就是要整合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各方的共赢问题,促使各方资源、技术、管理的共享和互动,实现互惠共赢的目的。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