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教育

智能教育范文精选

智能教育

智能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多元智能开发新视角

现代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是某一种教育的片面发展,而是受教育者的品德、智力、审美、体能体魄、操作技能等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它离不开融合着感性与理性、自由和规范、功利与超功利的艺术教育形式。

一、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始终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盲点,学校艺术教育的实践更是基础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一方面是由于在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远未得到应有的肯定与发挥;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艺术教育理论自身的局限,使学校艺术教育处在一个从属的地位,艺术教育被看作是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的一种辅助工具,一直未能摆脱技术工匠式教育的旧有模式,艺术教育自身的主体地位与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则远未得到认识与挖掘。再加上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者自身的局限,而从事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工作者对学生发展的认识未达到宏观的教育理论高度。因此,虽然艺术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全面的作用,但遗憾的是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使得我们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的论述缺乏说服力,在实际操作时也就容易被纳入德育、智育的轨道,或者是成为极少数特长生的教育。

我们常说艺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连,它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全面的、复合型的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艺术教学中究竟要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精神和情感品质?艺术教育到底要发展学生何种艺术能力等等,我们无法做具体的阐释。可以说缺乏一套完整的、令人信服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支持,这恐怕就是艺术教育的软肋。然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到来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最好的诠释。艺术教育促进人多种潜能的开发,这些潜能具体是指什么?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教授创建的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给了我们答案。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概述

传统智力观认为智能只是一种单一的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能力(换言之,除了逻辑与语言文字能力之外,其他的能力都是没有价值的),而传统的教育工作者培养得更多的是单一类型的人才,即语言或数学逻辑方面较有优势的人。而那些在视觉空间、音乐、肢体动作等其他智能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只能是在上学前后、闲暇时间去学习相关内容,在学校他们被视为不务正业的人,其特长也被埋没。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趋向多样化。传统智力理论及影响下形成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当今时代呼唤新的智能理念。

针对这种状况,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的新理论。他指出,我们社会一直以来只重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大家都以为那就是智能的全部,然而,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其实是多元的,“人的心理和智能由多层面、多要素组成,无法以任何正统的方式,仅仅用单一的纸笔工具合理地测量出来。”并描述性地给出了智能的定义:“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①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加德纳的研究证实人类至少存在九种智能,除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之外,还有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②这些智能对于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同等重要的。

多元智能理论关注的问题是“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学生的智能无所谓高低之分,只有智能倾向的不同和结构的差别。对于同一种事物,每个人都会运用不同的智能或智能组合,从不同的渠道、用不同的方法去认识它、理解它、表现它,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多元智能拓展了对人的智能的研究领域,特别对学校教育产生很大冲击,为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视角。

三、通过艺术教育开发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的倡导者加德纳教授指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九种以上智力的潜能,每种智能都能导向艺术思维的结果,即表现智能的每一种形式的符号,都能(但不一定必须)按照美学的方式排列。就是说,语言智能用于日常交谈时,需要讲究语言艺术,用于写诗歌和小说时离不开美学原则。同样,空间智能可以被航海水手和雕塑艺术家应用,身体运动智能能够被舞蹈家、演员、画家等运用,音乐节奏智能更是艺术学习的重要素质之一,数学智能也能体现美的原则,如一种证明比另一种证明更优雅从容等,而这些智能都与艺术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艺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手段达到教学的目的,即通过艺术课教学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直觉能力,增强发散思维,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是开发智能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1.音乐/节奏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个体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音乐/节奏智能在九大智能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使我们艺术教育者备受鼓舞,让我们对音乐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多元智能理论已论证音乐是人人具有的一种智能,也就是说,音乐并非是仅为少数人所拥有的阳春白雪,人人都可以学习音乐。那么音乐/节奏智能的培养和开发最主要的途径当然就是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不言自明,音乐课程重点开发和培养的自然就是学生的音乐/节奏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音乐智能在人类个体天赋中是最早出现的。并且,童年期是一个人音乐智能发展的决定性时期。尤其是在3—5岁时,是发展儿童对节奏和音调敏感性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音乐对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从小学习乐器的人身上发现,他们的头脑反应速度较快,悟性较高。这就是因为,从小学习乐器的孩子很早就开始锻炼注意力的分配,手眼的协调和反应,甚至是通过识谱来锻炼记忆力。因此,让孩子从小接受音乐熏陶,不仅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智能发展,还可以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得到精彩的生活风景创造条件。

音乐/节奏智能或许不像语言或逻辑数理智能那样对于人类发展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是,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心灵的美感,陶冶情感,激发创造性,以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2.语言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语言的发展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作为人类生存和交流的必备工具,语言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毋庸置疑。

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③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善于充分表达人内心的情感,就音乐来说,不同的节奏语言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从而使旋律展现不同的个性,节奏缓慢、沉重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的情绪情感总是偏于忧郁、悲伤。而那些节奏轻快、急促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的情绪情感就偏于欢快、热烈。艺术甚至能表达日常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东西。艺术语言一般比说话要来得更深刻,比文字要来得更动人。日常语言是具体的,内容是有条件、有限度的,而艺术语言则是抽象的、感性的,是能表现无限且难以捉摸的深情感动。一般来说,大凡艺术素养较高的人,其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对较强。

在艺术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自己喜爱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评论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善于运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向周围的人传递和表达自己的见解。贝内特·雷默就曾指出,每种艺术都有其主要的语言,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一位艺术家都用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表达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在画家的心中,绘画已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语言,一种他跟别人交流的第二语言。通过他的画,向别人述说着自己的情感;通过他的画,我们也读懂了他的内心。

相信不管是音乐、美术还是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它们正是以各自独特的语言形式,感染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并为学生的情感表达提供出口,让学生想说,有话要说,而且语言表达更丰富、更富感染力。

3.视觉/空间和自然观察者智能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这使得他们的学习具有高度视觉化的倾向。幻灯片、投影片和录像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素材,如果学生在使用这些素材的过程中能由被动的观察者转变成为主动的思考者,这样的艺术课教学起点就比较高了。脑科学揭示,人在感知事物的同时也在理解事物,并不是感知在前理解在后,思维与观察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视觉——空间智能的重要依据。从多元智能的视角分析,我们应该清楚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并更好地运用观察者智能,更好地开发视觉空间智能。一个人空间智能高且倾向于艺术,就可能成为一名画家、雕塑家或建筑艺术家,这也是他们所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作为一名艺术家,他对自然的观察,对物体的辨认和分类及洞察自然或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就是加德纳所说的自然观察者智能)会比一般人强。很显然,在艺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

例如,在绘画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会引领学生近距离地观察、研究事物的生长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视觉空间智能,让他们学会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同时,伴随着学习的过程,学生为了能更好地再现事物,在生活中会形成持久而又稳定的观察注意,学会尽可能地调动全部感官,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从而实现对客观事物空间形式和特点的把握和认知。事实上,学生在艺术的课堂上,不仅锻炼了视觉空间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周围的环境,同时,也让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比一般人更细致、更深刻、更动人。

4.数学/逻辑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数学/逻辑智能并不是只在数学教学中才涉及,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在艺术教学中也有使学生这一智能得到发展的机会。一位数学家曾深有感触地谈到:“艺术和数学有很多相似的因素。古诗跟数学很相像,它们都很简洁、干脆。数学的美感在于它的简单、和谐、丝丝入扣,就像古代描写美女,增一分则太肥,少一分则太瘦。数学就是这样的美人,真理是朴素的,平凡就是美丽。”④艺术和数学都是种简约的美,不同只在于,数学是理性的,充满逻辑的美,而艺术则是感性的,寄托深情的美。具有数学天赋的人通常对艺术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

实际上,科学研究本身就潜藏着奇妙的艺术因素。若科学家能动用自身的艺术细胞,充分调动直觉、想象等艺术思维方式,并有意识地利用艺术美感、节奏、和谐感等,其科研成果将会具有更高的创造性。

音乐欣赏课堂上,在分析交响乐曲时,其内部就蕴含着严密的数的结构,每个部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特殊的逻辑规律,让整个乐曲显得结构严谨。在对某段和声布局进行深入分析时,离不开精确的和声计算,离不开作曲家的巧思天工。可以说音乐思维离不开数学思维。音乐的一切基本要素,或者说构成音乐的所有元素,例如音的高低、长短、音阶、调式、音程、和弦等的构成,直到曲式、结构、高潮……无不包含着微妙的严谨的数学构成。无怪乎有人说:音乐是形象化的数学,数学是抽象化的音乐。

在美术教学中,几何中的点、线、面更是审美观组成不可缺少的元素,特别是建筑设计、商标设计等现代造型艺术,更体现了美术与几何的综合运用。在学习和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几何美,从而也会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数学/逻辑智能的开发。

5.身体/运动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不要以为拥有运动智能的人只是四肢发达,也不要以为这种智能只属于运动员,因为运动智能是通过身、心来使身体表现完美的能力。我国自古就很强调身心和谐、修身养性,认为训练心智能恰当地使用身体,而训练身体能发挥心智的表现力量。其实,身体运动是人类认知的基础,是源自我们体验生活时所获得的感官动作经验。中国古代文人爱好琴棋书画,体现了较高的文化生活水准。而琴棋书画中,至少有三项与身体/运动智能有关。演员、舞蹈家、发明家、外科医生等都表现出相当的运动智能。解决一道数学题、做一个化学实验、创作一幅油画等都离不开身体运动智能的参与。

众所周知,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对于运动智能的开发是再合适不过了。它是集人体动作、音乐、服装、舞台美术、色彩、灯光和情节于一体,主要依靠人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舞蹈是一种有组织架构、有主题,并有强弱快慢的肢体摆动。通过丰富的形体动作刻画生动的艺术形象。当音乐响起,优美的乐曲轻轻流淌,有种向人直扑而来、令人无法抗拒的感觉,随着音乐舞动身体就成了一种天生的自然反应,这比通过语言传达后所产生的动作更细腻、贴切,更让人感动。而舞蹈形体训练恰恰在这方面有它独特的魅力。它通过一些形体动作训练使肢体语言更协调,发展了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同时让学生具有聪慧的头脑、强健的肌肉、充沛的精力、优雅的气质、潇洒的举止等。

6.人际关系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如果说传统的智力概念更适应于校园生活的话,那么,加德纳提出的人际交往智能不仅适应于校园生活,它更多地指向未来生活。随着社会联系与人际合作的增加,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对人际关系中的自我和他人的认识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也开始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所谓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艺术和艺术教育在这方面能够发挥出什么作用呢?有人心里可能会画问号,这项智能与艺术相关吗?是的,艺术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是人际交流功能。“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独之感,就在于使个人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⑤

艺术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价值,是因为审美的超越性,它超越了某些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界限,而具有普遍性。尤其是作为审美典型形态的世界语言的音乐,更是跨越时空,让生活在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人,心灵相通。不论什么民族、国家、地域、阶层的人,虽语言不通,却都能通过音乐,直接感受这种真挚朴素的感情。因此,有人说音乐超越国界,突破了各民族语言之间的隔绝。我们即使不懂意大利文,照样可以体会普契尼歌剧的深远意蕴;我们即使不懂德语,仍然可以同莫扎特、贝多芬和瓦格纳的音乐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通过艺术对话是人类彼此交流的普遍和有效手段。

艺术促进人际交流,让人与人之间通过这一世界通用的语言,加强沟通和理解,和谐相处。在每一次合唱、每一次集体舞、每一次戏剧演出中,都会使参加者在一个共同分享的情感领域中达到交流与理解。每一次画展,每一次音乐会,都会使参与者获得一次情感的共鸣,每个人的情感都向四周荡漾开去,彼此之间进行着真挚深切而又无言的集体心灵对话。

7.自我认识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自我认识智能主要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自我认识智能较高的人具有自我认知、自我反省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能力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

艺术及其教育有助于人类自我认识智能的发展。表面上看来自我认识智能好像与艺术关系不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与人的感情活动具有紧密的联系。艺术三大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的情感性。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思考人生、观察现实、追求理想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在艺术课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对艺术形象的直观感受和初级的感官体验,走向对其内在意义的体验和把握,最后感悟审美对象中所蕴含的精神气质,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人生境界。

“从古至今,艺术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与功能是人类彼此沟通、理解与相爱。这体现为对故乡、亲人和自然的爱与怀恋,对改变人类命运的强烈渴望,对战争、罪恶、暴虐和专制的控诉,对死亡的抗争和超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善良而懦弱者的同情。”⑥可以说,艺术作品本身就是创造者的自我表现,艺术家的创作与表演都是一种与欣赏者的对话,其中蕴含着他们对人生、对事物的感悟,而在艺术教学中,将这些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艺术作品中学会观照自身,认识自身,并帮助学生勇敢面对人生,引发共鸣,激发他们心灵深处的美好情感。

8.存在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存在智能是人类对人生终极问题、意义及其奥秘的理解和追寻的渴望,“是在直达广阔无垠的宇宙尽头为自己定位的能力,是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与存在有关的能力,及为自己的存在定位的能力。”⑦加德纳在他的存在主义智能的定义中还指出,全身心投入到艺术中是一种对最终生活观念的体验与表现的方式。

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学会艺术的思维方式,掌握艺术的人生智慧。在艺术课堂上,我们会让学生从中国园林建筑“庭院深深深几许”中看到曲径通幽之妙境;在书法的“宛如游龙、飘若惊鸿”的曲线之美中,神思飞扬;在绘画的“雾里看花、迷离恍惚”的虚实之境中,意犹未尽。而通过这些艺术的对话方式,学生与各种艺术经典进行积极交流,从中悟出作者对自由、永恒、淡泊、孤寂、旷达等一系列生命至高境界的思考。艺术乃灵魂律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对种种至臻至善艺术范式的积极探寻,这正是对生命存在的完美形态与人生理想方式的不懈求索。⑧

面对那些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艺术精髓,面对那些鸢飞鱼跃、水流云在的自由心灵,我们如何努力做到真正的感悟、理解、承传并将之发扬光大,使它们成为支撑我们民族文化演进的一种伟大的传统。而这一切离不开存在智能的效用,去探索艺术的价值,去思考未来艺术的发展。

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智能都与艺术教育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艺术教育能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地开发和培养人类的九种智能。可以说在艺术教学的具体内容中,蕴含着培养这些智能的素材,只不过不同的内容在培养这些智能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不可能教会学生所有的知识、开发学生所有的潜能,但我们可以给学生好的艺术氛围,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创造性地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才能,使他们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感受成功、感受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乐趣。同时我们教学生学艺术,不是一定要培养他们成为艺术家,而是希望他们在获得很好艺术能力的同时,其他领域的潜能也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帮助受教育者开发多种智能,帮助他们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这样我们的学生会更有能力或对自己更有信心,从而会更积极、更投入地参与社会活动。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还乡曲》中有这样一段话:心完全和海一样,有潮汐也有风雨,并且在它的深处,蕴藏着许多明珠。说明人的心智像海洋一样辽阔,只要耐心挖掘,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宝藏产生。而艺术教育就像一把金钥匙,帮助教师开启学生潜力之门,为更好地挖掘学生智能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注释:

①加德纳.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②同①第5页.

③转引自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④雷道炎文.数学家的人文情怀,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⑤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⑥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

⑦加德纳.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⑧朱良志.曲院风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参考文献:

[1]加德纳.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

[2]沈致隆.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

[3]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4]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智能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策略

人工智能技术是现代科技中的佼佼者,各个国家都在探索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试图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开展人工智能教育非常有必要。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信息资源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要想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就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教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关系分析

1.人工智能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技术是科技最前沿的代表,人们很早就希望机器能够拥有人的思维和行为,为人类服务。如今,人工智能已不再新鲜,相关理论、技术都渐趋成熟,但是机器设备始终无法超越人类智慧,完全理想化的人工智能技术还不能实现。从技术构成方面看,人工智能属于计算机科学的一部分,该技术从智能的根本原理出发,实现了语言、图像的识别和处理,让机器拥有类似于人的反应。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智能语音机器人、智能家居、家政服务机器人等;人们网络购物、导航出行、玩游戏等,也都会用到人工智能,享受人工智能的服务。虽然很多领域都能见到对人工智能的应用,但是中学生对人工智能还不甚了解,有些学生甚至认为人工智能就意味着科幻片里描述的场景,不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理。在这种情况下,渗透人工智能教育非常有必要。

2.信息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基础

人工智能技术的实现首先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源,进而应用人工智能的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这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从这个角度看,信息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在设备操作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产生,但是近十年才得到发展,这都是由于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获得了巨大发展,正是因为这些技术,人工智能的智能化操作才有了依托。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未来的人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有必要渗透人工智能教育,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充分重视起来,促进二者结合,切实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二、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分析

智能时代,各国都在加紧培养信息化人才、研究最高端的智能技术,我国也要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中学阶段融入人工智能教育,不断促进教育改革。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引入最前沿的科技,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掌握其基本技术,从而提高整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1.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人工智能教育可以丰富中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掌握先进技术手段,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人工智能技术关系到国家发展,中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可以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热情,促进个性化学习,为国家发展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来说,人工智能教育能够开阔学生眼界,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看待新事物,不断学习先进理念,将创新思想付诸实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了要在教学中融入人工智能的相关理论知识。中学教师,应该以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根本目的,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增加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概念等内容,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并尝试构建简易的智能系统。

2.推动信息技术教学革新

人工智能教育能够推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革新,丰富该学科的教学内容,推动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在素质教育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如对信息的敏感度、搜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人工智能教育的渗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相关素养,让学生综合学习数学、计算机、信息学、哲学等学科内容,增强知识迁移能力,这些都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谋而合。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技术还能直接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辅助教学工作。在教学方案设计上,教师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采集全班学生的学习信息,综合分析学生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从而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及时反馈学生问题。人工智能可以进行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教师可以将其应用于作业批改,加快批改效率,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三、中学信息技术中渗透人工智能教育的途径

1.分层教学

丰富教学内容对中学生来说,人工智能教育的渗透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充分结合,此外还要契合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之前,教师应该充分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理论,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做好教学设计,保证人工智能教育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不一,有些学生基础较好,对人工智能技术有所了解,学习兴致高,但也有些学生基础较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较弱,缺乏学习人工智能的基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为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方案,采用分层教学法,照顾到每名学生,从而更好地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级,为不同层级的学生设计相应的人工智能教学内容。A层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高,教师可以对这部分学生开展人工智能算法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理,引导学生编写程序,例如小游戏程序、错题本程序、背单词打卡程序等,这些都能锻炼学生,提高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水平。针对C层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人工智能概念理解、产品讲解等方面,让学生真正接触、体验人工智能,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语音识别等学习任务,不断激发学生兴趣。针对中间的B层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适当降低编程教学的难度,引导学生完成比较简单的项目,给予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

2.案例教学

理解所学知识人工智能教育的渗透不应该局限于概念理解、算法等方面,教师要拓展人工智能教学的内容,透过生活案例来解读人工智能,让学生掌握其应用原理,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能够增强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案例和教学内容的契合度,充分把握教学目标。例如某商城购物网站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客户的点击量、购买数据、浏览时间等,对用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包括用户的性别、职业类型、饮食喜好、购买能力、穿衣风格等,从而不断优化主页内容,为用户推荐适合的商品,并随时更新。还有一些短视频App,能搜集用户点赞数据、浏览时长等数据,科学分析用户喜好,呈现用户喜欢的内容。在拍摄视频的时候,智能技术能够对画面、文字等进行扫描,自动添加特效,呈现智能化的应用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这些App,浏览相关网站,并以这些案例为基础,剖析网站创建、软件设计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方法,带领学生学习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原理。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敏感性,将前沿科技与现实生活充分联系起来,促进信息素养的提升。

3.任务驱动

解决学习问题人工智能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内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也应该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彻底摆脱照本宣科的形式,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学习内容,提出具体的智能项目设计任务,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创新能力,应用算法知识进行编程,增强实践操作水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发“校园人脸识别系统”,让学生了解人脸识别系统的构建流程、方法、操作步骤、所应用的具体技术等,通过人脸数据采集、程序设计等步骤,最终完成这一项目,并将其应用于校园管理当中。任务驱动教学法通常以小团体的形式展开,教师要将学生分成不同项目组,辅助学生做好方案设计,将整个实践项目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每个阶段都要形成开发设计报告;项目完成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开展系统测评,在使用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人工智能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学生不但要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掌握相关算法知识,还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研发,在研发中提高。

四、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增加前沿科技,不断推陈出新,引入人工智能的相关概念和技术原理,不断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人工智能教育可以丰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时刻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学习算法知识,并应用合作探究的模式,增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钱薇旭,董玉琦,杨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反思(下)—基于信息技术教科书使用的访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5):33-38.

[2]张鹏.新课程改革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转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S2):82-83.

[3]甄宗武,冯玲玉,谢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分析与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3(12):93-97.

智能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培训;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信息素养

一、研究背景

2017年底,笔者有幸参与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应的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两本书——《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和《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4):人工智能初步》中,负责编写前者的第四章《走进智能时代》和后者的第四章《人工智能发展》。这两部分内容都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学。此前,本人一直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工作,对于人工智能伦理学了解不多,但关注后发现,该领域内容的研究和推广非常重要,但教材中受篇幅所限,仅写了一些基本原则。《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的第四章虽也讲到了信息安全和社会责任,但讲得还不够。该部分内容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发展很快,内容变化也比较大,因此笔者通过本文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人工智能伦理学的研究,特别应加强对中学教师的相关教育和培训,以便相关内容能有效传递给学生。2018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研究和建立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头雁”效应,对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注重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学习。但因其具有内容新、变化快的特点,唯有先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培训,才能将相关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笔者为中学教师做过培训,但培训涉及的技术内容较多,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内容较少,因此应加大、加强后者的培训工作,以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使用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树立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对学生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教育恰恰体现了课程思政,即教导学生如何在信息社会中做一个正直的人、担当起社会责任。

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挑战和教育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工智能技术也不例外。技术就是双刃剑,不能正确使用,就有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的工具。目前,人工智能在隐私、安全和伦理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挑战,值得深思和研究。

1.隐私的挑战与教育

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以大数据驱动为主导模式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使用大数据资源时,必然涉及对用户隐私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显示等。隐私被侵犯主要出现在数据应用的三个环节:数据采集中的隐私侵犯、数据存储和传输中的隐私侵犯、数据分析中的隐私侵犯。教师应先学习如何面对隐私挑战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应教导学生知道何谓隐私数据,当智能系统采集涉及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密码、指纹、声纹、虹膜、步态和心跳等数据时,学生应产生高度警惕并正确处理。此外,应教导学生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遇到问题找警方处理,以尽量减少个人隐私泄露所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2.安全的挑战与教育

人工智能的安全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国家安全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家安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可能会带来影响国家安全的风险。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军事、信息和经济三大方面,特别是在国防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涉密系统等领域中,由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影响巨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导学生正确看待数据,因为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学生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或多或少接触到数据,学生应从小树立数据安全意识,不要因为无意间的数据泄露给国家造成安全隐患,要有安全保密的意识。(2)社会安全风险。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社会安全风险是多层面的。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制造业,替代了大量以体力和重复劳动为主的工人,导致市场对该类劳动力的需求大幅下降,失业人员增加,影响了社会安定。教师应教导学生关注和了解新技术发展的趋势,为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准备。(3)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主要指网络传输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例如,黑客常使用一些技术攻击或窃取服务器上的数据。网络安全风险还包括对人工智能算法、系统和应用进行恶意攻击;利用干扰技术使计算机在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欺骗;利用数据欺诈等手段远程控制网络设备,使设备发生故障或停止工作等。教师应在教学中教导学生保障网络安全的一些技术和方法,更要教导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不能成为黑客这样危害社会的人。(4)人身安全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在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安全造成一定风险。随着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衣食住行与智能产品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一旦这些智能产品(如智能医疗设备、自动驾驶汽车等)出现故障,就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教师应教导学生在使用一些可穿戴的智能产品时,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懂得做安全测试,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3.伦理的挑战与教育

人类的思考和行动受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以及法律法规的约束。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希望机器能像人一样理性地思考和行动,因此,让机器也能像人一样遵守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以及法律法规,成为当前学者热议和研究的一大问题。如何采取措施保障研究人员开发出的智能产品和智能系统与现有的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一致,确定人工智能产品或系统的法律主体、权利、义务和责任,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面临的伦理问题和挑战。其主要表现在:对“什么是人”问题的新挑战;对以往伦理关系的新挑战;对原有社会秩序的新挑战;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新挑战。该内容可探讨的内容很多,在此不赘述。本文只讨论与青少年关系较大的两个问题。第一,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采集用户的日常行为信息,结合大数据分析,进行用户数据画像、信用评估并产生信用报告。信用报告在找工作、买房、买车、办信用卡等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正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个人诚信信息也会记录到个人信用体系中,因此要教导学生诚信使用网络,自觉遵守信息社会的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否则会给社会和自己今后的生活造成隐患。第二,有些青少年终日沉迷于各种智能终端体验而不能自控,他们认为虚拟世界才是真实、亲切的,对虚拟对象产生过分的眷恋和依赖,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打乱了正常的伦理关系,这个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学校应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安全感和价值感。对已经陷入虚拟世界的学生,学校和教师要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专家咨询组的《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指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应当遵循的原则:一是人类利益原则,即人工智能技术应以实现人类利益为终极目标;二是责任原则,即在技术开发和应用两方面都要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以便可以在技术层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人员或部门问责,在应用层面建立合理的责任和赔偿体系。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动力,如何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好地利用其为人类社会服务,是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应用带来了伦理及安全方面的很多挑战,教师应知道如何面对挑战和应对挑战,并要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并通过创设一些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相应的能力。

三、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教育和培训的一些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的科技伦理与法律问题,有关研究正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并已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2017年,国务院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即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可见,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内容是动态变化的,如果等写进教材、进入学校再讲授给学生,就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所以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教育和培训尤为重要,这是给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应研究团队

各省市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上述内容,建议在相关教研室建立研究团队,首先关注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搜集总结最新的研究成果,将其纳入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内容中。其次强化人工智能伦理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人工智能伦理学教师队伍建设,为人工智能伦理学教育提供师资保障。最后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人工智能伦理学专业素养,成立科研小组,加强学术交流,确保教师能够用专业知识对学生开展人工智能伦理学教育。

2.定期组织教师的相关培训

现代社会技术和信息发展非常快,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一方面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定期参与一些培训,才能不断提高,跟上时代的发展。在信息社会,终身学习者必须具备信息素养。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新时代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笔者曾参与过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的教师教育教学新技术培训工作,十几年间一直利用寒暑假给教师进行慕课、微课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培训,但大多侧重技术,几乎没有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学。笔者认为,今后一方面应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力度。未来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如果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受到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的影响。因此,要通过定期组织教师的相关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让教师能接触到最新知识,并在教育教学中及时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从小就能得到信息素养的培养,将来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3.利用相关网站或平台进行相应宣传

强化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教育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师学习和教研的相关网站或平台,通过加大人工智能伦理学方面的信息建设,使教师既可以获得最新知识,也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平台对学生开展人工智能伦理学的教育。为此,相关网站或平台要不断丰富和充实相关信息资源,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信息资源需求,为学生的信息活动提供更多专业的指导。此外,相关网站或平台还可通过信息检索服务项目,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增加人工智能伦理学和道德方面的内容,从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评价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意识。

参考文献

[1]李麒.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初步探讨[C].上海市法学会会议论文集,2021:24-33.

[2]任友群,万昆,冯仰存.促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解读与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5):3-10.

智能教育范文第4篇

其内容宽泛,方法和测试标准单一,没有创新突破点。只注重传统智能理论的实现,忽视研究生英语学习的实践性需求,不注重研究生的研究能力,造成了研究生各方面的畸向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因其含义和衍生分类可见其社会性,注重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协调和接轨。因此,研究生学习的课程、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这一理论在打破传统定义束缚的同时,也为研究生英语教育开拓了新思路。首先,鉴于研究生个体差异性,这八种智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组合。其次,这些不同的组合仅仅是以学生个体差异性为出发点进行的智能组合,没有优劣之分。再次,智能组合没有优劣之分,却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可以看到不同的突出点或者弱势之处。在不放弃弱势智能组合的同时,可以着重发挥其优秀智能组合。另外,在某一方面智能突出的学生,确实能更好的处理这一方面的知识,然而,对特定这一方面突出的人,不仅仅是天赋使然,更有对知识学习的后天弥补。对于没有相关天赋智能的学生,通过合适的智能组合,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对天赋突出的学生,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最后,面对学生或突出或弱势的智能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尊重学科规律的情况下创新改革,根据其特点来寻找适合的英语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课程教学多样化来满足研究生英语学习的各种需求。

二、实际教学策略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

衍生出了一种创新性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分级教学。其基于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性和研究生所处阶段的创造性,进行不同的智能组合,将强势与弱势相结合,以此来设定不同的英语教学课程。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进行多维教学,令学生向均衡方向发展。

(一)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采用适合其优势的英语教学方案多元化智能理论的出发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其强调不区分差生优生,根据其智能优势和弱势,促其发展。教师应该采用真实材料,整合理论,多维教学,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关注程度。

(二)从学生个体差异性出发,根据其不同智能类型,设计相应的英语教学活动,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激发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对话、演讲等手段引导学生的多元智能开发。

(三)针对学生突出的优势,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设置特色选修课,如英语报刊阅读或英语影视欣赏等,促进学生与学习资源的有效交流。

(四)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而非传统单一的成绩考核体系。要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如自评,互评,师评。这就要求学生要经常自我审视,与他人多交流,教师也要长期观察学生,收集其日常数据,进行长期性、多方面的评估。

三、结语

智能教育范文第5篇

人工智能装备与教育教学融合是国家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人工智能装备的兴盛要求教育教学的模式必须紧跟而上。也就是说,人工智能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是一个部级的大战略。国家未来发展,要从教育抓起。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计划》,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1.1人工智能装备在教育教学的运用的认识

《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报告提出,2017—2021年,人工智能市场将增长50%,这一领域很可能在未来10年呈指数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促进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迫在眉睫,提升中国未来教育竞争力的必要举措。人工智能概念的火热促进了不少行业的兴起,比如域名,许多相关的.top域名已经被注册。人工智能正在悄无声息地对传统的教育进行大改造,利用数据分析,精准的调整学习进度的难度,弥补了传统教育中的很多弊端和不足。教师要学会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运用这一高新技术,也要成为每一个在学生都可以掌握的基本技能。建设一批智能教室,有效整合新技术手段,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教育环境;对教师进行智能教育素养培训,帮助教师把握人工智能技术进展;采集教师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形成教师大数据,建立教师数字画像,进行教师大数据挖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大多以高考为目的,以高考成绩排学校的名次,高考人数影响学校的社会地位。导致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管理者的体制,甚至教育的内容,都形成了体系、模式化、固式化,因此,要转变教学思维、转变教学手段。借助人工智能装备,实现从封闭化学教育教学向开放式、创新式、探究式模式转变。

1.2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的运用的内涵

人工智能教育,简称:智能教育,是指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的全民智能教育,涵盖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2018年,教育部进一步明确,要“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智能装备包括移动电话、平板电脑、掌上电脑等硬件和对应的软件设备,人工智能装备集智能对话、在线教育教学、习惯培养、家长远程陪伴等功能于一体,把人工智能装备和教育教学的功能有机融合,可以提升教学的创新性和开放性。未来国与国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当前,人工智能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大尖端科技成就之一。有预言家说:谁掌握了人工智能,谁就能征服整个世界。为了抓住时代机遇,为了抢占先机,力争2030年成为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装备是化学教育教学创新的中心。在中国,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刚刚起步,力争在化学教创育教学中会用游戏化教学、图形化编程、与人工智能装备交互体验等方式来提高化学知识接受度,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的运用,学生可以自主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和遇到的地点。使得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具有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积极的发扬。自我发展意识得到了开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1.3发展历程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2018年,教育部进一步明确,要“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2018年9月,“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应运而生,在走访调研部分中小学、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之后,项目组聚集起包括院士、人工智能专家、教育专家、一线教师、技术人员等在内的力量,开始了人工智能教育项目的顶层设计和具体研发。2019年1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项目成果会,会上,中小学人工智能装备、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装备配备方案、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等3项成果同时。

2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的运用原则

人工智能装备为学提供创新式、开放式教学环境,一个开放的、宽松的优化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设计思维、开拓意识、创新能力、科学素质、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式、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当是聚焦教与学瓶颈问题,借助“互联网+”、大数据、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集教学、管理、研培、家校沟通等方面于一体的联动新教育体系,并按照新教育体系建立有效支撑环境,改进优质师资教育智慧供给方式,实现知识深度理解、合作、体验探究和个性化学习。

2.1渐进性原则

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过程必须按照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方案进行,保证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过程的有序性和渐进性。利用智能装备自动批改作业,要讲究针对性和时效性。

2.2结合性原则

利用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在线答疑,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学习能力相结合,与教育管理、教育服务过程中的融合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支撑教学方法的改革,支撑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装备,在设备上设置好程序,并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外活动内容实现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装备的优势。2.3自主性原则利用人工智能装备,进行广泛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学习能力,进而培养终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的重要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主性的培育。

3实现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的运用的模式

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装备与化学教育教学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装备与化学教育教学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教育叫教学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培育。在教学内容中设置人工智能装备与教育教学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教学、建设人工智能装备与化学教育教学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教学人才高地。专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使得未来教育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革,虽然具体变化形态是多样的、无法预测,但以下五个发展方向则是确定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介入到学生的课前测试、学习流程、课后测试、教学评价等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可定义、可测量、可传授的个性化教育,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霸。

3.1课前测试

课前要针对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知识层次、学习方法潜在学习技能,利用智能装备的软件进行测试。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

3.2学习流程

一是研究人工智能装备与化学教育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对人工智能装备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和参与机会。二是研究课程的设计思路,把人工智能的基础作为科学科普课,课程中要涉及算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识别和语音合成等概念。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数据的,很多问题他能比人更精准、更快速,但是就教育这件事而言,跟学生打交道,学生是个有灵魂的个体,仅仅是基于大数据根本无法解答,因为学生是十分具有创造性的。所以再设置学习流程时既要结合智能装备的先进性又要结合学生的客体性。

3.3课后检测

无论什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提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比如化学课中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培育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提升化学的学习兴趣是化学课的基本宗旨。3.4教学评价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的运用教学要进行评价,评价的过程中要强调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的运用的教学评价内容通常要涉及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活跃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的运用活动中的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二是学生在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的运用学习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加以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其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使得智能装备有效的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实处。

4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保障体系

以“智能装备”引领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教学模式化学教育教学实行开放管理后,学生可以在8小时外、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当学生在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借助于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教学课件来解决。

4.1建立教学网站

使化学教育教学建设与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的运用,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了解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原理、操作步骤,并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过程和结果,避免了亲自操作的危害性。

4.2“有偿”的管理方式

开放学校化学教育教学,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耗材的使用等费用,还涉及指导教师的报酬问题。设立教育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专项基金,添置开放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所必需的智能装备设备,适时投入经费对陈旧落后的设备进行更新,完善化学教育教学的功能。

4.3建立教学智能平台

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功能与水平的重要工作。软件资源建设的任务是根据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收集、配备、更新和开发各类人工智能装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运用智能平台,这个平台是学生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实习难的根本途径。总之,人工智能、大数据,还可以作为教师的有力助手,教师可以利用技术优势,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设计科学的、合适的学习方案。大数据可以帮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帮助教师批改作业,替代教师一些机械式的劳动,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接触沟通。“人工智能+教育bai”最主要的是要改变教学方式,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从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人工智能学习系统的学习,可以凭借学习系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索、解决、提升。“人工智能+教育”正在使教育发生重大的、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但是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教育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

参考文献

[1]姜旭苏.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形式[J].考试周刊,2009(2).

[2]郑琼如,钱波.高校开放实验教学体系的管理制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