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生教育

医学生教育范文精选

医学生教育

医学生教育范文第1篇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一个独特的概念,也是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慎独”一词出自儒家《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对于“慎独”的涵义,人们一般将其理解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海》中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源》中解释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这种解释始自东汉郑玄,他认为:“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即“独”应作“独居”、“独处”解,因而“慎独”即谨慎自己在独居、独处时的言论和行为,始终保持道德的操守,独善其身。《礼记大学》在解释“诚意”时说:“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这种修养方法是由中国古人们开创的,它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也是一种高度的自觉性,强调修养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使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也能做到言行一致,避免社会生活中的双重人格和两面行为。

二、“慎独”于医学生的重要意义

医学工作者独自一人完成工作的机会比较多,常常是“独处无人注意”,如医生所进行的病情检查、药方开具、临床问询、手术操作等,护士所进行药品处置、消毒隔离、治疗照护及夜班工作等,往往都是在无人监督下独自完成的。长期工作在缺少监管的环境中,是医学工作者特殊的职业的特点。而医学界的不正之风如开大处方、滥检查、滥收费等,因为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性,因而病人及家属并不具备完全的知情权,因而处于知识弱势一方;而处方提成甚至向病人家属索要红包,因为病人及家属的在特定时期内对生命特别观注,因而愿意付出正当费用之外的成本,双方甚至会出现“一方愿打、一方愿挨”的情况。但是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医患关系冷漠、紧张,医学工作者职业神圣感的也随之消失,从而失去发展医术的动力。因此慎独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医务工作者应具备超过普通人的“慎独”功夫,医者不但要在公众场合及外在法律道德等到规范下管好自己,更要在独处时管好自己。医学生作为“明日的医生”,在其从事医学之初就培养“慎独”功夫是极为重要的。力行实践是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在医学教育实践中贯穿“慎独”精神的培养完成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只有持之以恒地恪守“慎独”精神,并努力付诸实践,才能内化为医学生的道德习惯。

医学生教育范文第2篇

1.基础知识薄弱

中专医学生初中毕业进入中专,有很多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都没有完全掌握。特别是现在进入中专的学生基本都是初中阶段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就使得他们的基础更为薄弱,进而使得他们在接受中专医学教育时更加难以掌握这些医学知识。

2.中专医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

因为很多中专医学生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不理想、中考时失利,这一连串的打击,让他们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进而将更多的心思花到了其他的地方去,例如吃喝玩乐等等,严重的甚至是会产生厌学情绪。这些中专医学生觉得学习中没有乐趣可言,特别是很多医学知识本身就显得相对乏味,难以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心理问题,例如焦虑、紧张、害怕等等。虽然他们中很多人都急于想要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但是因为基础与方法等反面的原因,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失误,特别是医学知识相对较难,使得他们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形成矛盾冲突,处于忧虑、烦躁不安的情况之中,最后只有通过其他的方式来缓解这种情绪,例如沉迷于上网。

二、提高中专医学教育的措施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面对中专医学生的基础较差的情况,要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专医学生的基础较差,而且医学知识也比较枯燥乏味,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就很难让他们真正的接受这些医学知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的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与知识结构。坚持传授最基本的有效有用的知识,尽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听懂,只有真正的懂了,才能够让他们产生出足够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够更加进一步的拓宽知识面。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上,要充分的利用各种教学设备,例如各种多媒体辅助工具来进行教学。其次是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有所改变,要尽可能的改变那种“满堂灌”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自学指导法“”讨论研究法“”学员试讲法”等等。如自学指导法中就要求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进行自学,对教师与学生的能力都要求较高,讨论研究法则是教师提出或者是学生在学习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研究,这个对教师掌控课堂纪律的能力较强。而学员试讲就要求学生们必须要提前自学,虽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却能够使学生去主动的学习。

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学习兴趣

对于中专医学生来说,很多时候第二课堂远远比学校中的课堂教学更加有兴趣,更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二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各专业课程的知识竞赛、专业讲座、义务服务、兴趣小组等。通过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竞赛,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并且还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好胜心,这样能让他们去更加主动的学习,而且也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让学生受益颇多。还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组织学生利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走上街头去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免费服务。让他们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医务工作者为民服务的愉悦,让他们的职业道德能够在实践中升华。而且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会促使学生去更加主动、努力的学习。专题讲座则能够为同学们补充更多的新知识。通过新知识的补充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明白学海无涯,体会到自己的未来只有自己主动的、不停止的学习才能够更好的改变。

医学生教育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作为当今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其作用和地位越来越被大家所公认。新世纪的医学生德育教育,不仅在其内涵上,而且还在其外延上都在不断地补充和扩大着。德育教育正在从旧有的全堂灌输模式向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启发式、自我教育式转变。本文就医学生德育教育的自我塑造方面谈几点思考,供德育工作者探讨。

德育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形势下,高校德育教育的意义、理论、实践、发展等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德育教育、知识教育、素质教育随着当今社会的日益进步、人类思想的不断变化,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新三大任务。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对高校德育教育的改革呼声不断,要求迫切。各高校在德育教育的内容、目标以及教育途径、方式、方法上百花齐放,成果显著。德育教育正从单调的千人一面的旧模式向着发挥人的才智、发挥人的个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促进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方向努力着。

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所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就提出:“只有全面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德育教育就是一种自我素质的提高,自我精神的升华,自我意识的完善,其教育结果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作用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必须把德育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受教育的人应该是教育自己的人。医学生德育教育这种自我学习理论、自我完善理念、自强不息的教育实践方法是一种新的德育教育模式。

1医学生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对当代大学生和全国青年提出了坚持四个统一的新理念,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同志的讲话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也给我们指出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即德育教育的目标—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方向,掌握一定的政治理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树立远大理想抱负,遵纪守法,勇于实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按社会教育学的观点,大学教育是一个人社会化的最高过程,大学教育是一个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最高建制。大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自我学习氛围,是医学生德育教育知识学习的最高殿堂;大学教育强调人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是医学生新的德育教育理念的更新;大学教育开发了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是医学生德育教育人文情怀的升华。所以,必须充分把握好大学教育所提供的大好时机,从而奠定德育教育的坚实理论基础。

2医学生德育教育的理论建设

传统单一的德育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容的片面性和滞后性,其与社会环境、与人性需求以及人文道德上有着诸多的失衡。面向新世纪的德育教育根本目的之一在于受教育者必须学会用辨证、全面、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和观察社会现象,由浅人深地去理解和掌握社会的发展规律。同时,当代医学生对价值意识的主体性要求越来越强烈,随着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自我教育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且日益迫切。新形势、新目标下的医学生德育教育的自我学习,在当今人才素质的培养上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培养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具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战略目标,更是德育教育的中心任务。因此,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基本理论基础,以新时期的邓小平理论和同志的“三个代表”为行动指导方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实践、发扬光大。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弘扬爱国精神,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我们民族的自信心,促进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观点和阶级观点。对马列主义经典理论的教学内容要充分理解和灵活运用,取其精华,诸如艰苦奋斗、群众路线、一分为二等更应大力提倡。理论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又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法律意识和民族意识。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只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中华民族才能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是国家进步的动力,竞争是社会前进的源泉,合作是全球化发展的需求,法律是社会秩序稳定的保障,民族是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抱负、有水平、有修养和有学识的人才。社会的需求就是教育的目标,要学习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和判断社会的真正需要,短视的和片面的急功近利行为是教育的误区。人的全面发展和知识水平综合体现了人的整体风貌,也就是德育教育水平的具体反映。

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现代教育,不管是知识教育也好,还是德育教育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人的素质教育。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理想的升华,价值观念的建立,人格及道德情操的完善,风度气质、理性思维的培养等等,都是靠一系列的教育来熏陶、来取向的。因此说,一流大学培养的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应该是一流的,而且在素质教育上也应该是一流的。

3医学生德育教育的自身完善

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教育,这一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在这四种教育中前三种教育是外因,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在自我教育上,亦可称为自我塑造。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智育重在自学,德育重在自治。”德育教育的自治就是以社会、时代对我们新一代医学生人才素质所提出的要求为奋斗目标,激励自我成才的心理动力机制。按照“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等的要求来积极进行自身教育和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达到社会和时代进步对我们的期望目标。学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源泉就在于教育意图寓于友好而自然的关系之中,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克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倡医学生德育教育自治的目标。3.1伦理道德和理想信念

德行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的修为,同时是医学生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首要任务。其内含有三层意思,一是基本文明的养成,具体体现在形成一个符合社会人格规范的文明习惯和人类的日常举止行为上;二是伦理道德的建立,养成以高尚的思想情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三是政治品德的形成,具有掌握经典马列理论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立场,时刻牢记时代赋于的历史使命。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人应该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即使每个人的理想抱负、奋斗目标和对事物的看法有时会受到各个时期,各个人所处环境及其他情况的影响,但是,也应该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幼年时期立下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的壮志,他一生的奋斗实现了伟大的理想。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更应该有奋斗的志气和理想的信念。面向新世纪,争分夺秒、刻苦学习,立下雄心壮志,为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前程更加辉煌灿烂而自强不息。

3.2态度学识、素质才能和健康体魄

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事业需要有一批杰出的革命家,科学事业同样需有一些杰出的科学家,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交给我们的担子,任重道远。学习知识是我们成才的基础,要博览群书、广收博蓄,最重要是要学习做人的道理。

每个人的身心天赋不同,所以其素质才能也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医学生学会认真分析自己、观察自己,在能力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要切实可行。在全面发展知识、综合提高素质的前提下,发现和培养自身的特长,形成自我的个性才能优势。教育目的不是千人一面,而是独立人格的个性发展。

健康的体魄是人才成长与事业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在渴望知识,探索世界的同时,不要忘记身体素质所固有的特殊作用。当今时代是高节奏、高效率、高竞争、高强度的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说,生理平衡与心理平衡同样重要,竞争产生的巨大精神压力是对人们身体素质的最严峻的考验。

4医学生德育教育的时代精神

大学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最高层次,大学阶段不虚度光阴的最重要标志就是在走向社会以前尽可能打下牢固的素质基础,其中包括良好的政治素质,优秀的思想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强健的身心素质。大学教育理论无不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其重要性和基础性己是无可争辩的。而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国际上任何一所有成就的大学,更是随时都在注意和加强其对人自身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这样说,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前提之一就是德育教育。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教育的发展方向,世界各国都正在大力提倡这一理念。时代的进步,知识的激增,打破了传统教育“一劳永逸”的法则,“学无止境”是我们人类完善自身,创造未来的必由之路。德育教育正是体现了终身教育的这一思想,而终身教育反过来又促进了德育教育的自觉意识。德育教育除了学校知识的获取以外,社会教育必然会更有效的影响人的终身行为,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来促进知识经济时代的医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德育教育工作的新天地。

医学生教育范文第4篇

1.1部分医务人员违背职业适德,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存在信任危机

医疗卫生服务是—个崇高的行业,但在这个庞大的队伍中,难免有些医务工作者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不强,对待患者冷言冷语,不能积极担负起救死扶伤的责任,让患者觉得看病堵、看病窝心。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医务人员因为经济收入与付出不对等等原因,不能抗拒利益诱惑,致使违背职业道德,违规向患者收取红包,出现了拿医药回扣、开“大处方”、过度检查和治疗等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形象,甚至使得当前大众对医务人员产生了信任危机。据南京大学专家组对3O所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的比例达43.8%,医务人员认为双方互相信任的比例为25.9%,这种不信任正逐步演变为“集体不信任”。

1.2少文医务人员业务不精,致使其威信下降

极少数医务人员不注重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在医疗过程中出现差错、事故,使患者权益受到了损害甚至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另外,由于有大量医疗器械的介入,使许多医生过度依赖医疗设备,有资料显示,仅北京市的CT比整个英国都多。这种“见物不见人、治病不治心”的医疗不仅使医患关系由原来的人和人的关系变成了人和物的关系,导致医息距离有所拉远,而且使医务人员自身价值降低,还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降低了医务人员在患者心中的威信。

1.3医患双方沟通不够,了解不足

由于医学专业性强,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患者需要及时地了解一些信息,而一些医务人员不主动与患者沟通,或沟通不当,引起双方的误解,为医患纠纷埋下了隐患。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医疗纠纷的比例增长迅速,但真正构成医疗事故的仅在3%左右,绝大多数纠纷源于医患或护患沟通不够柳。

1.4社会变革,对患者未予t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患者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都显著增强,再加上医患关系也由原来的上位关系转变为等位关系,患者不再对医务人员言听计从。但是部分医务人员未能及时更新观念,法律意识淡薄,权利义务不清,或依然漠视患者、与患者缺乏交流,这也导致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1.5患者对医疗服务行业期过高,而其区学知识存在局限

医疗卫生服务的对象是人,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尽管现在医学进步很快,但医疗诊治的过程很复杂,有许多不可控因素,而且还有许多医学难题不能解决,所以医务工作也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但由于患者缺乏对医疗行为的了解,不清楚医疗行业的高科技、高风险的特点,因而患者对医院的期待过高和医院能力有限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导致医患纠纷。加上医学知识、信息不对等的现状,进一步使医患关系恶化。

1.6社金啼k羽与医疗体羽的问题

社会的进步引起了医疗服务供需之间的矛盾即人民群众卫生健康需求日益增高,而医疗服务的供应却严重不足,出现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这是当前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而医患关系不和谐,医患纠纷甚至医患冲突是这一矛盾的具体体现。尽管目前很多医疗机构都是公立医院,但是相当多的医院都是自负盈亏,医院的运作、扩建、设备的采购等经费均来源于医疗服务收取的费用,这种机制导致医院强调经济收入,而忽视了群众利益。这也是造成医患对立、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1.7媒体的直面报迁

信息化时代,媒体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人们对负面信息的关注度极高,而近年来媒体的很多负面报道也撼动了“白衣天使”在患者心中的形象和地位。

2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路和对策

从以上原因不难看出,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医务人员自身的素质。因此,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除了需要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的改革,加大医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加媒体正面引导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的素质。医学生的在校学习阶段是其职业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起决定性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更要有良好的医德,厚重的人文底蕴,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沟通能力,这是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表现,也是解决医患关系的基础。因此,在医学院校中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对和谐医患关系、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1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遵德

医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医务工作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胜任工作的前提,所以必须重视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生命是美丽而宝贵的,医学是神圣而崇高的,既然选择了从医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应教育医学生谨记“医学生誓言”,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真正承担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据某医院对日常投诉的问题进行统计后发现:服务问题占全院总投诉的80%以上;基础医疗质量、高难度医疗技术、医疗费用等问题,不足总投诉的20%t~。由此可见,医患纠纷的根本原因在于医务人员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缺乏沟通等。因而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医学生的服务观、道德感、责任心十分重要。

2.2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医疗卫生行业是一种高技术的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既有共性,也有显著的个体性和复杂性,尤其是JCa~"不可重复性。医务人员必须有丰富的学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尽量减少对医疗器械的依赖,才能给患者提供优质实惠的服务,成为真正的“白衣天使”,让患者放心、安心。医学生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育,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工作中的积累和学习。所以,在对医学生的培养中除了要帮助医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技能外,还应尽可能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

2.3丰富人文知识,提高沟通能力

医疗卫生行业是服务业,所服务的对象是身体和心理都需要治疗、抚慰的患者。据中华医学管理学会2001年的调查显示,医疗纠纷数量明显上升,而医疗事故并没有按比例上升,多数医疗纠纷并不是因医疗技术引发的,而是由于医患沟通障碍导致患者或其家属对医院、医务人员不满意引起的闻,所以服务理念教育和人文医学等相关的社会学知识应该贯穿于医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良好的医患沟通,既能对患者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促进患者康复,又能让患者对疾病诊治过程及风险有所认识,还能提高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增进医患关系的协调发展,减少医患纠纷。199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等国际性组织制订的全球医学教育7个最低基本要求中就有交流沟通技能,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人际沟通能力是现代医学人才必备的素质。但据资料统计,目前,国外(如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0%,而我国的平均统计还不足10%。所以在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社会学科,加强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早在2003年,南京医科大学就将医患沟通学列入医学生必修课课程,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7】。借鉴他们的经验,我们应该在全国医学院校中开设人际沟通等人文课程。

医学生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叙事医学;医学生职业精神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1]同时强调要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重大发展理念与举措,指出加快健康人力资源建设,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2]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对加快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系统部署。面对新挑战,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这些任务面前,我国医学教育还存在着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亟须优化,培养质量不高、亟待提高等问题,因此,系统谋划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促进医学生职业精神构建、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高水平医学人才成为当前我国促进卫生健康事业与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关注点。将兼具文学性与医学性特征的叙事医学应用在医学生培养、高等医学教育中,有助于促进医学生职业精神建构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

(1)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是解决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瓶颈问题的首要基础。对于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目前仍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例如:医学教育总体招生规模较大,但整体层次偏低,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主要包括培养医学生关爱生命、重视生命的能力,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从精神层面与技术层面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是培养具有良好医德与精湛医术的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将职业精神教育贯穿医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从内心认同医生的职责。有助于加强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与共情能力,提升医学生在促进大众健康和解决临床诊疗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提升信息管理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二、叙事医学教育对推动医学生职业精神构建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

医学是一门以预防、治疗人类生理疾病,提升人体生理机能健康为目的的科学,其作用对象是人。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疾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医学模式经历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与范围逐步扩大,从疾病的治疗延伸到预防与保健,从生理健康转向心理健康发展,从医院诊疗外延至家庭医生和社区医疗服务,对待疾病的健康养护已经从单纯的医疗技术上升到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层面。这些变化标志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是与我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事业,在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医疗过程中时刻充满人道主义精神与人文关怀,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将叙事医学教育纳入高等医学教育内容是将医学教育回归医学人文属性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医学人才的叙事能力与人文素养,把叙事医学模式作为医疗活动的重要部分,以用于处理单纯医学技术难以解决的医学问题,进而实现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普及健康生活的目的。

(二)有助于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的实践价值

高等医学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需要医学基础理论的支撑与临床医疗实践的验证,其中临床实践教学又是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实现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传统医学教育所培养的单纯具有医学知识的医学生并不能完全适应临床医疗的需求,他们不能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缺乏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导致岗位胜任能力不足。叙事医学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开展叙事医学教育有助于强化医学实践的人文性,这在当前迅猛发展的医学教育及医疗过程中,可以显著地突出人的主体性和情感性,这样一来,医疗工作者在医疗实践中就能够实现以病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医疗工作者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经济能力、内心情感等情况,才能进行系统、整合、多学科的治疗。同时,病人的故事以及他们的陈述、看法、经验与偏好可以减少医疗实践中不适当的检查与治疗的风险,真正实现医学的实践价值。

(三)有助于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

高等医学教育承担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培养医药卫生人才,医药卫生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水平,还应具有良好的医德品质。医学实践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提高医学生的医疗技能和实际操作水平,更多的是考量精神、文化层次的需求,是在与患者的亲身接触中提升医生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医德教育不应单纯重视传授系统理论与专业知识,还应通过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促进医疗工作者与患者接触,反复体验与思考,形成对医德医风的由衷认同与内在信仰,直抵医疗工作者内心深处,才能使其成为医疗工作者从事医疗活动的内在规范。开展叙事医学教育有助于促进医疗工作者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见证病患苦难,倾听患者内心的声音,重视人文关怀,实现全方位诊疗,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立德树人,培养具有高尚医德医风医学人才的目的。

三、叙事医学教育促进医学生职业精神构建的路径

(一)将叙事医学教育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丰富职业精神全学程培养内容

加强职业精神培养要将职业精神培养的内容贯穿全学程,将叙事医学教育融入全学程教学中,可以有效丰富职业精神培养内容。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应重新调整课程设置,确立多层次的全学程课程,改革、完善职业精神教育、叙事医学教育类课程培养内容,因此类课程具有一次性或契机性的特点,缺乏系统性、多样性以及持续性,因此需针对需求进行调整。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在基本医学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医学生的职业认知,有针对性地融入强化职业精神、敬业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课程内容,引导医学生树立全面的职业观。可运用内容丰富的医学案例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例如运用古今中外的具有医德仁术的典籍、实例来激发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增进职业认知度,进而可以将职业精神培养纳入整体教育体系,同时还需明确培养过程中各阶段目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全学程培养的顺利进行。

(二)优化职业精神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医学教育各阶段育人作用

优化职业精神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中注重加强人文教育、叙事医学教育,是提升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必要环节。在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放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中后,首先要充分重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在教育过程中以优化、内容丰富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作为课程保障,才能真正地对提升医学生职业精神有所提升和帮助。有关研究中显示,在20世纪末,美国116所医学院校中,已有104所设置了进行职业精神教育的正式课程,有64所医学院校已经制定了系统的医学生职业精神评价体系并加以应用[3]。相对于国外高校而言,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有关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开展时间相对较晚,有关的课程内容和教育重视度、投入力度仍显不足。面对这些现状,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医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的不同年级特点,灵活开设人文课程,以适应学生认知特点。可在入学教育阶段,为学生进行初步职业精神宣讲,进行精神陶冶;在基础理论授课阶段,注重传授医学人文、叙事医学教育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医学职业精神的理论基础;在实习阶段可以通过与病人的亲身接触,融入案例与实际操作技能,实现理论升华为技能。在从业后的继续教育阶段,加强各个重大时间节点的继续教育。

(三)运用教育途径与教育方式,深化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

医学院校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主要场所,医学院校整体建设要充分发挥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及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对校园进行合理规划,使学生在校园中体验到归属感,树立主人翁意识。注重外部环境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组织、各类活动的辐射与带动作用,调动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以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载体,加强职业精神教育。广泛开展校史教育、生命科学教育、真实案例等内容的报告会、讨论会、辩论赛、话剧演出等活动,学生通过切身融入模拟的真实情境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职业道德感、人文精神等职业品质,培养医学生学会敬畏生命,引导医学生明确职业责任,从而使得医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全学程的学习当中,成长为卓越优秀的医学人才。

(四)充分利用实习实践中的学习机会,促进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

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序渐进、逐步渗透地获得过程,在医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前期理论知识的学习为职业精神构建奠定良好基础,后期见习、实习以及实际工作阶段的学习及见闻也是促进职业精神构建的重要教育契机[4]。在职业精神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实训课堂教学、实习实践体验,在医学生就业前的重要作用,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各医院的教育功能,在此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临床实践技能得到大幅提升。在临床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体验式的学习,能够亲临临床工作,与患者面对面,在与病人亲身接触的过程中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同理心以及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医学生养成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良好职业素养。

(五)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为职业精神培养提供全方位外部师资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质量医学生教育的重要因素,达到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目标需要具有统筹整合专业课教师、人文教师、临床带教老师的教育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职业精神的培养提供外部保障。高校要大力引进专门的高素质师资人才,形成专业化授课教师团队,通过授课教师潜移默化带动学术医学职业精神的构建,使学生明确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坚定职业信念。通过具有丰富经验的辅导员教师在与学生日常相处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职业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将内心体验转化为对职业精神的外在追求。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临床实习带教老师、研究生导师、临床医学专家等师资团队,进行继续医学教育阶段的职业精神培养。

(六)注重医学职业精神评价,完善职业精神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