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探索

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探索

摘要:医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又有人文科学的双重科学,不仅要求医生具备精湛的医术,还要具备崇高的职业精神。因此,加强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既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医学院校必须承担的责任。然而,反观我国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现状,正面临困境,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该文从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基础和核心探讨解决办法,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思考;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医疗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正逐渐向“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是人学,医术是仁术,医者是仁者,解除患者疾苦是医学的最终目的,作为医疗工作者,我们要肩负起“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近年来,我国医疗腐败、医患纠纷等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追根溯源,医疗行业体制、机制和资源配置不健全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客观原因,而医生的职业精神和道德存在的问题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观原因。因此,在当今社会,强调好医生的职业精神和道德对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尤为重要,在医学高等院校加强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势在必行。然而,反观目前我国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现状,却引人深思。201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有一篇文章提到,与西方医生相比,中国医生对于“职业精神”(professionalism)的概念没有达成共识,“中国医生普遍缺少职业精神”[1]。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调研我国678名医学生,发现有35.8%的医学生不关心也不了解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2],这都表明我国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1当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职业态度、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风格和职业个性等因素的有机统一,它是医学的灵魂[3],是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主义的完美结合。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要肩负起“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让他们在校接受职业精神教育刻不容缓。然而,目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面临困境,存在不少问题。

1.1观念意识上:重视医学专业知识,而轻视职业精神教育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价值观形成、职业态度建立和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等多方面、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同样的,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也很重要,医学院不应只关注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多少以及考试成绩的高低,也要注重医德理论知识的渗透和培养,不能将医学生培养成只会看病的机器。但实际上,一些医学院校不太重视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没有有效地整合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教育,并进行系统的设计。在我国医患关系较紧张的现实下,医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医学伦理学理论知识和通过教育活动而增强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常常被削弱,并可能在错误的舆论引导下被摧毁,职业精神教育的知行一致难以持续。

1.2课程设计上:重视专业,轻视人文据文献报道,美国医学院校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比例占总学时的20%,其中有64所大学还建立了系统的医学生职业精神评价体系。最近,一项研究对我国20所医学院校的培训计划和“课程设计进度表”进行了调查,发现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课程时数所占比例更小,仅有7所学校开设该类课程,学时数为6~20学时,多以选修课形式开展。

1.3课堂上: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职业精神培养专业课程中老师过多关注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对培养医学生责任心和职业使命的重视显然不够。相当一部分带教教师只专注于理论教学,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学生所学的医学人文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在临床实践课中带教老师给医学生传授的大部分是专业技术演示,很少指导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医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医学人文知识很难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因此也难以形成自身的医学精神品质,这导致医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与实际缺乏联系,从而影响了职业精神培养的效果。

2探索我国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实践

2.1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起点———认知医学职业。从本质上讲,医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其本质是人文科学。首先,疾病不仅具有生物因素,而且具有社会因素,因此医疗活动不仅针对疾病,而且与社会息息相关。现代医学模型已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型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型。对于疾病的发生,不再认为仅仅是体内的组织和器官发生了病理变化,而理应更多地探索其心理和社会原因。其次,医务人员作为医疗活动的主体,与患者构成生活共同体,医疗活动的过程应体现敬畏生命和医者仁心。医学界不只是关注某个患者或某一类病人,而是关注整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医学教育应使医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医学活动不是纯粹的技术活动,它可以反映人的本性并突出人文科学。

2.2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2.2.1注重职业精神教育的核心课程教学。医学院校通过讨论确定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课程,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学校开设医学人文必修课,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等,同时也积极开设“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医学生人际沟通”和“医学人文”等选修课,以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自身的医学人文精神和品质。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采用学生讲课教师点评、小组讨论代表汇报和班级分组课间实践等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升教学效率,强化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2.2.2重视每个“第一次”,专业课教学渗透职业教育。对任何人而言,每个“第一次”都是最令人难忘的,专业课教学中要抓牢这一点,在每门专业课程的标准化实施计划中,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写入并整合,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每个“第一次”的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的培养。第一次上动物实验课,教师应让医学生意识到实验动物对人类科学做出的贡献,并在实验过程中必须遵守动物伦理,爱护动物,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第一次上解剖课,教师要教育学生用于教学的遗体十分珍贵,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尽管这些前辈已经去世,但他们敢于摒弃传统的观念和偏见,愿将遗体捐献给祖国医学教育事业,为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以此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第一次进行问诊和查体,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和爱护病人。问诊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给病人查体时注意动作轻柔,教育学生将双手或查体工具搓热或焐暖,并注意给病人保暖,避免病人身体过度暴露,减少姿势改变等细节,让学生从细节上养成关爱病人的好习惯。第一次面对死亡,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学生实习时,第一次面对病人死亡,心理上可能会遭受巨大的冲击,从而对医生的职业产生怀疑,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结合病例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等特点进行分析和讲解,并加强心理辅导,引导学生科学地看待死亡,并在病人临终前做好病人和家属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2.3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须强调系统化。医学职业精神教育须系统化,应始终贯穿于医学生在校学习和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医学院紧密围绕着入学典礼、宣誓仪式到毕业典礼等多个关键的教育环节,带领全体新生宣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让新生们初次感受到医学的庄严和神圣,体会到学医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临床实习和毕业典礼上,让学生们重温医学誓言,在实习完成和毕业前进行临床见习、实习的经验交流和分享,培养学生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精神品质。结合重大节日或事件,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精神教育系列活动,使医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2.2.4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须注重连续性。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要强调连续性,医学职业精神不仅仅局限于在校学习和临床实践,更应延续到毕业后。学生毕业后,医学院校应经常与学生任职医院沟通协调,进行毕业生医学专业素质的调查和反馈,通过存在的问题反思当前的培训模式,然后与医院合作,完成对医学生的继续教育,以确保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连续性。因为医学生职业精神不只是医学生要恪守的人生信条,更是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指引。医患关系的紧张和恶化,会严重影响医疗环境的和谐,只有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使肩负救死扶伤神圣使命的医生更好地施展高超医术,使病患得到更充分的救治。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要清楚,医术易成、医德难持,只有术德兼备的医护工作者,才能服务人民、造福百姓,成为患者的真正福音。我国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系统工程。当前,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面临困难,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基础和核心两方面探讨解决办法,以期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起到一些启示作用。

作者:张丽丹 薛红漫 程玉才 黄俊彬 林超 陈纯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