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管理创新

学校管理创新范文精选

学校管理创新

学校管理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学校管理;以人为本

前言

基于以人为本模式的学校管理创新,主要是以发展人、解放人、激励人、尊重人、关心人为主要指导思想,将人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大力开发和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为学校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即发展人、解放人。推动学校管理的进步。

1基于以人为本模式的学校管理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管理方法限制学校管理创新发展:

管理方法对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管理方法的滞后将会限制学校管理的创新发展。目前学校管理中重章法、权利、机构,管理方法也常常使用刚性管理中科学管理方法,强调对教师的监督、控制、定量评价。尤其是通过行政手段,根据行政的职权等对学校进行管理,采用强制性手段,不但没有改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还限制了管理方法的创新和教职工的管理积极性[1]。

1.2管理制度制约学校管理创新:

学校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的依据,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则会制约学校管理的创新。传统学校管理制度中缺乏常规管理标准,过于重视学校工作的有序性,往往将学校管理工作设计成环环相连的流程、严密的程序。虽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工作程序的过分重视促使师生员工浪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同时也限制了教师的创新,长期以往不利于学校管理的创新和发展[2]。

1.3管理理念缺失人本思想:

在学校管理中其管理理念将直接影响管理行为,管理理念中缺失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少数人具有决策权,忽视了被领导者的作用。传统的学校管理通常根据领导者的意愿制定管理目标、计划和实施,实际上实现学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领导者的意愿。例如,教师的管理、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对学生和教师的兴趣特长、爱好、实际需要等很少考虑,缺少管理的民主性;过于强调对师生的管束,传统的学校管理理念强调管理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教化和引导,对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非常不利。最后表现为缺乏服务意识。

2基于以人为本模式的学校管理创新的具体方法

2.1创新管理方法:

采用量化管理和模糊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的备课管理进行量化和规范化。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对量化指标的选择应根据教师的特长和兴趣等,鼓励教师完成课题任务,将学生的成绩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但不唯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思想品德等。另外可以采用隐性管理的方法,注重隐性文化的渲染和熏陶,营造积极进取、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实现人本式管理。例如在校园中开展栽养盆栽实践活动,设计不同造型的盆景,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环境,另外还可以设计风格迥异的警示牌等[3]。

2.2创新管理制度:

通过创新管理制度的方法,实现决策民主化,为以人为本模式的学校管理提供保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根据管理制度进行活动的积极性,根据他们的意愿和需求改变传统的管理制度,扩大社区、家长、学生、教职工在学校管理中的权利。例如建立民主互动机制,首先营造尊重和理解的工作氛围,关心教师的福利待遇、个人生活、工作环境等,以此来使教师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提高工作热情。其次是使教师认识到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性,并赋予其监督权,保证学校管理的高效实行。最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设计“校长意见箱”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对学校管理的看法,充分展现以人为本管理模式。

2.3创新管理理念:

创新管理理念,首先在管理中应以学生为本,主要创新内容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如在对学生尽心教学时改变课程结构,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突出课程结构的选择性、综合性、均衡性。可以设置选修课和必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自由选择,在对学生进行成绩评价时也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改变传统学生管理中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指标的局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注重教师的发展,在学校管理中提高教师的地位,制定管理方案和计划时,引导教师提出管理建议,并积极参与到管理中去,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实现学校管理的创新[4]。

3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基于以人为本模式的学校管理创新,从中可以看出传统学校管理中严重缺乏人本思想,对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利,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学校管理的创新,融入以人为本模式,提高人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满足新时期教育理念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

参考文献

[1]王丽香.以人为本的小学学校管理模式研究[J].才智,2013,33:51.

[2]刘春和.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8:4-6.

[3]蓝赠庆.基于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学校管理模式研究[J].学苑教育,2015,15:10-11.

学校管理创新范文第2篇

为了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推进管理创新,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现就如何推进学校管理创新,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学校管理创新的意义

1、学校管理创新的重要性管理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管理就没有质量,就没有学校的一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进入新世纪,创新已成为各国、各地区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管理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新是管理的必然趋势。推进学校管理创新,就是要在进一步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对学校管理的目标、组织、制度、过程、内容、措施等方面进行改进与完善。只有推进学校管理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学水平,才能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才能全面落实“*”重要思想和“三个为民”的要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学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当前,全县学校管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学校管理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六不”现象:管理理念不新,囿于计划经济的“等、靠、要”思维定势,缺少主动发展意识;局限于应试教育的模式,缺乏素质教育的管理思路。管理目标不明,学校发展缺少近、中、长期规划。管理机制不顺,管理层级过多,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相互推诿,缺少协调。管理措施不力,对存在的问题缺少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或有措施而不能落实到位。管理方法不当,不能根据现代学校管理科学的要求实施有效管理。管理效率不高,时间意识、效率意识不强,高耗低效,事倍功半。

3、学校管理创新的长期性学校管理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一个不断变革、完善、提高的过程。学校必须根据自身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六大要素的变化,围绕学校发展目标,不断完善管理系统,调整管理策略,改革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措施,追求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二、学校管理创新的目标

通过2-3年的努力,进一步增强管理效能,实现:

4、一流的校园环境达到绿化、美化、文化。

5、一流的教干教师队伍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精、善经营、会管理的教干队伍和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6、一流的管理机制使学校管理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人文化。

7、一流的办学条件达到市级教育现代化的标准。

8、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普通教育、职成教育、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统筹发展,均衡提高,质量指标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9、一流的学校品牌盱中、马中创四星级高中,其他高中创二星级高中。90%以上的初中建成省、市现代化示范初中。80%以上的小学建成星级学校。创建成一批省、市模范学校。

三、学校管理创新的内容与措施

10、目标管理各校应根据校情及教育发展的要求,制定学校发展近、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内容包括:学校发展定位、校园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

11、队伍管理建设一个“团结协作、务实高效、廉洁自律、开拓创新”的学校领导班子。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管理理论,深刻领会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使管理行为正确、科学、规范。积极主动地向先进学校学习、向专家学习,反复锤炼决策、用人、协调等领导艺术,提高管理水平。要不断将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经验、管理措施应用于学校管理实践中,健全与完善适合校情和教育发展要求的学校管理机制。要经常总结学校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调整管理的思路与策略,实现从经验管理到管理创新的转变。

建设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继续贯彻盱教发[2003]1号文件精神。加强师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教师“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加强业务培训,学校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分年实施。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学习培训活动,将个人学习与小组讨论、业余自学与集中培训、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学校每月组织学习论坛,定期展示教师学习成果,每学期对教师学习进行考核评比。学校要尽最大可能为教师创造学习条件。加强校本教研,将学校建成教学研究基地,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主体,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加强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职能,重点研究《大纲》或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以及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突出教学行为的研究。重视课题研究,降低课题研究的重心,以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要求人人参与课题研究,集中“优势兵力”突破重点课题,及时推广应用课题研究成果。开好专题研讨会,每学期确定不同的主题开展研讨,将“专题研讨会”纳入学校教学常规。努力培养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兼教并胜任一门以上的选修课,能进行循环教学,能对外开设示范课、观摩课,具有开发课程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12、德育管理学校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特点,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完善德育方法,改进德育手段,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纲要。要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德育规划和具体的德育工作措施。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特别是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班主任队伍。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加强德育业务知识培训,经常交流德育工作经验。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品德发展。要注重德育研究,分析新形势下学生心理特点、行为特点以及社会文化对学生品德和行为的影响,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规律、方法、途径。要强化德育工作的考核与评价。

13、教学管理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规范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基础上,重视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形成教学特色。农村中学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积极开发以技术为主的校本课程。落实课程标准,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规范。积极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引导课程实施走向深入。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突破口,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坚持县级月备课制度、月报分析制度和督导评估制度。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转变教学观念,针对不同的课型、课题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中转优”工程,目标明确,任务到人,全面关心,全程关注;实施“帮扶”工程,每位教师每年帮扶一名以上的“学困生”。两大工程要定期考核,奖惩兑现。

开展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人人达标,限期达标。开展教学特色校创建活动,努力创建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教学管理等教学特色校。开展教学管理合格校创建活动。

14、学生管理在强化学生自主、自立、自尊、自强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强化学习管理。根据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在一定的教学模式引导下,帮助学生优化预习、课堂学习、练习、复习等主要环节;严格控制作业量和学生在校时间,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自主学习时间、自我调节时间。强化活动管理。以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严格规范学生行为;在班、团队中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做到每学期有目标,每月有主题,每周有安排;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教师集体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建设良好的班风;发挥多元评价的导向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常规管理。强化心理教育管理,设立心理咨询室,有专门的心理指导教师,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对不良的心理倾向进行重点疏导,加强对男生群、女生群、优生群、学困生群、贫困生群等非正式群体的心理研究和心理教育。强化特长管理,通过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开发校本课程等形式,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为学生特长发展拓展空间,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素质发展成果。强化学籍管理,建立规范的学籍档案、学情档案、特困生档案;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小学、中学年辍学率控制在1%、3%以内。

15、校园文化管理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规划校园,合理布局,体现人文精神,形成学校风格;绿化校园,立足校园生态建设;美化校园,实现规划布局美、标志工程建设美、生态环境美、人文环境美。要凝炼学校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实行文化治校,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制作校牌、校徽、校旗、校服等反映学校精神的标识。加强“三风”建设,确立“校训”,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要充分发挥墙板、黑板报、画廊、橱窗的育人作用,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办好班报、校报、广播站等文化宣传主阵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营造浓烈的文化氛围。

16、学校经营管理遵循教育经济规律,将企业管理思想渗透到学校管理中,整合学校资源,使学校的人、财、物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实现学校资源的“升值”和办学效益的最大化。要积极创建品牌学校,做优做大学校资源。要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等办法,实行民有民营、公有民营、股份制等形式,建设后勤服务体系,增加学校收入。要依法聚财,按章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量入为出,开源节流,勤俭办学;大宗物品购买、基础设施建设一律公开招投标。要管好用好现有资产,校产校具建立台帐,公物使用履行手续;要充分利用“三室”现有设备和社区资源,为学校发展服务。

17、安全管理安全无小事。学校要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加强安全管理,努力达到“平安校园”的标准。

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安全网络和安全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定期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将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常抓不懈。继续执行“两个针对”、“三个不准”、“四个严禁”、“五项制度”,确保安全工作有序开展。“两个针对”即:针对师生相对集中的场所进行安全治理,针对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场所进行安全治理。“三个不准”即:不准非竞标商店在校内及校门附近经营,不准校内有代饭点,不准学生到无卫生许可证的代饭点就餐。“四个严禁”即:严禁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严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庆典活动,严禁学校以任何理由组织学生从事接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劳动,严禁学校将场地出租作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品的生产、经营场所。“五项制度”即:师生集体外出审批制,安全事故及时上报制,安全质量监察制,安全责任追究制,重大事故一票否决制。

18、制度管理积极推进依法治校,理顺学校管理环节,协调并有效发挥学校各要素的作用,确保学校工作顺利开展。

依法制定各种岗位职责、工作规范和各项管理制度,使学校各个层面、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制度设计要服从于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学校管理的总目标,着眼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实事求是地制定规章,防止要求过高或过低。

制度管理的关键在于执行。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执行各项制度、规定和要求。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同一尺度、同一标准。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督促检查和强化激励,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推进制度创新。随着学校的发展,在保持管理制度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要不断推出新的制度、新的规范和新的要求。

四、推进学校管理创新的要求

19、切实转变管理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确立效率优先的理念,不断追求管理效率的最大化。确立系统整合理念,调动各方面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确立开放创新的理念,将学校管理系统变成开放的系统,适时调整、丰富、完善。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充电换脑,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20、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完善全员聘任制,学校每学年与教职工签订大、小两个合同,大合同规定岗位职责、规范,小合同规定每位教职工的学年工作目标任务。建立竞争机制,构建同科之间、学科之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同类学校之间的竞争平台,以目标为导向,在横向比较中形成竞争态势。建立激励机制,在满足教职工基本需要的基础上,通过评优评先,考核任用等办法,实现教职工高层次的需求。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阶段性评价与学年全面评价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过于强调甄别的倾向,以促进发展为方向,实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多元化。

学校管理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后勤管理;创新

前言

学校后勤管理是指通过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实现学校人力、财力、物力最大化作用的过程。目前,我国中学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校园环境卫生、校园绿化工程、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学生食堂和宿舍管理、物资采购和供应、财务管理等方面。因此,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学校后勤管理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更好的适应学校发展,更好的为师生提供服务。

1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学校后勤管理包含多方面内容,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后勤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学校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后勤管理活动相辅相成的。因此,后勤工作做得好,学校环境优美,环境整洁,一尘不染,可以给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师生身体健康,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后勤管理工作看似繁杂、琐碎,但是每一项后勤管理工作都与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对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后勤管理对于学校的整体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2学校后勤管理创新策略

2.1完善规章管理制度:

学校的财力和物力是有限的,所以学校要建立起一套完成的规章制度来管理这些财务,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配置,用制度约束学校后勤财政。这就要求后勤管理部门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议事制度,加强内部各负责人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对后勤工作的重大事务合理规划,谨慎决策,以极强的合作力确保后勤管理工作的有序性。与此同时,制定制度后,最重要的是要切实履行制度,按照章程办事,一切财物支出均严格遵循制度进行,做到有据可循。明确岗位责任和奖惩制度,强调个人责任制,确保后勤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促进学校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2.2端正后勤人员态度:

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后勤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让学校更好发展为中心,而在以往的后勤工作中,后勤人员通常认为自己属于学校的边缘部门,工作好坏对学校教学活动并没有过多的影响。所以,后勤工作人员必须树立起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为教学工作服务,端正自身态度,摆正位置,对工作充满激情,对师生充满热情,真诚服务,做到有求必应,提高服务质量,只有端正了工作态度,才能真正起到教学改革的后盾作用。

2.3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复杂,工作人员多,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团结合作能力对提高后勤工作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团结合作,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后勤工作团队是确保后勤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这就要求后勤工作人员的选拔要秉公处理,选择廉洁清正的人来管理后勤龚总,保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避免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和资源的浪费。具有团结精神的后勤管理队伍才能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务实的工作态度,切实把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作为工作目标,共同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2.4强化后勤竞争机制:

要想达到后勤工作的合理化,就要在后勤管理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优化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使这些资源最大程度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在后勤管理中,要坚持裁剪冗员,保证队伍精简,实行岗位聘用制,采取竞争上岗模式,择优录用人才,对工作成绩优秀的员工要进行奖励,针对工作态度懒散,不求上进的员工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使后勤工作人员充分体会到竞争的存在,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聘用人员时,相关工作人员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才能使后勤队伍的整体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更好的开展后勤工作。

2.5精打细算,追求利益最大化:

学校后勤工作的基本方针就是勤俭办学,要合理运用每一笔钱,因为学校如果缺少资金的流动是无法正常运转的,所以,后勤部门对资金的掌握必须严格把关,杜绝浪费,把所有的资金都有效的利用起来,用有限的钱办尽可能多的事。对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明确去向,对学校所有设施进行登记记录,保护公共财物,同时也要加强师生爱护公共财物的意识,延长学校各种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提高其使用效率,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总结

综上所述,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对于学校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端正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强化竞争机制,对财政进行合理规划,才能实现后勤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学校正常运转提供物质保障,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教学活动能够有序的开展,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曹韩,韩国芹,赵娟.滇西城乡普通中学创新型后勤管理探讨[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9)

[2]向学良.浅谈如何做好学校后勤管理工作[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07)

[3]许丽艳.后勤管理信息化:学校后勤管理研究新方向[J].中小学管理.2012(11)

学校管理创新范文第4篇

一、以人为本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本质要求

在人类认识史上,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是相对于以神为本或以物为本的观念提出的。在现代社会,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主要区别于物本思想,是在人类生活世界中相对于自然和社会而言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坚持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了把人的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高校的本质属性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的,以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相比,学校教育是一种教书育人的精细的社会活动,教育者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智慧,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在由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三者构成的群体中,人既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同时也是客体,学校管理过程的起点和重点都是人。因此,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等学校是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是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适应这一需要,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高层次的学历,还需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需要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高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需要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教学环境,需要更加人文的管理方式。

(二)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本质属性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管理是个人或团体通过行使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沟通、决策等职能,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教育管理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和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人、财、物的效能,高效率实现教育目标的活动过程。教育管理分为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教育管理。学校教育管理涉及到学校办学中人、财、物的各个方面,其中教学管理是最基本的管理。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实施的全面管理。适应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本质要求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管理,就是以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为本的管理,就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积极主动全面发展为本的管理。

二、以人为本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现实需求

多年来,我国各高校努力突出和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机制,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目前以人为本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真正解决,人性化缺失现象还比较严重。

(一)教育教学管理目标片面化

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是促进教师和管理者的专业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教师和学校都得到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是学校管理永远追求的目标。现实中,一些高校的管理者经常谈论的是评估、升格、申硕申博和争创名牌等,关注的是设备更新、多媒体教室和楼堂馆场建设等。当然,这些都是学校发展中的大事,应该抓好。但是,相比之下,学生的教育、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文化建设等显得弱化和虚化,特别是对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发展目标的理解上存在着片面化的倾向。对待教育教学,重教学轻教育,简化了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往往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成绩,忽视在教学过程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和习惯的养成。在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培养和引领。对待教师和管理人员,重教师轻管理人员,认为管理人员是辅助人员,与教师队伍相比可以退而求之。以人为本关键在于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和发展人,高校应该是学生、教师和所有管理人员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场所。

(二)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行政化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直线式管理,强调上级领导下级,统一指挥,绝对服从,整齐划一,以行政性管理替代学术性管理或弱化学术性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和机制,重使用轻评价,重约束轻激励,既不利于充分发挥各层级教学组织的作用,也不能很好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僵化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各高校形成了一整套有关教育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在促进教育教学规范化管理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但是,在日常管理中,由于条条框框限制较多,使得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探索突破教学程式、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的积极性常被压抑,学生探索创新、发展个性的自由空间常受限制。在这种约束下,教育教学活动缺乏活力,教育教学管理效果受到影响。我们还应看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快速发展起来,其中有相当一批院校还没有形成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管理还不够规范。

(四)教育教学管理方式老化

近年来,我国教育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教育信息化程度普遍提高。与高校信息化教学条件不断改善相比,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程度相对较低,教学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运行和人才培养需要。尽管大多数高校在教学计划、学生选课、教学任务安排等方面已经实现了网络化管理,但由于网络设施及教务系统软件功能开发还不够完善,不少事务性管理工作还需手工操作,教学管理工作量较大。另外,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和管理习惯影响,一些教育教学管理还缺乏创新和特色,还比较呆板和僵硬。

(五)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弱化

与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相比,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相对薄弱。从教学管理人员构成看,其素质与能力普遍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受行政管理本位思想影响,在管理理念上缺乏主动为师生服务的意识;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来源于非教育管理专业和教师岗位,缺乏系统的教学管理知识和教学经验;由于教学管理人员学历结构偏低,数量不足,并且更换较为频繁,新人较多,事务庞杂,工作量较大,外出进修学习机会较少,职称晋升困难等。这些问题制约着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三、以人为本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发展

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发展,需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的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建设服务型的管理队伍。

(一)构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构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主要应实现以下五个转变:一是由行政型转向学术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质上是一种学术管理。高校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以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和传承创新文化为基本职能,不同于一般的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高校应淡化官本位和行政权力,坚持专家治校,保障教授在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中坚作用,保障他们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基本权力和相关权益。二是由权威型转向民主型。学术机构本质上要求实行民主管理。高校教师作为教学和科研的主体,享有基本的教学自由和自主权利。大学教师工作的这种特点决定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应采用民主方式,尊重教学规律,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尊重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因此,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应由权威型转向民主型。三是由约束型转向激励型。管理包括约束和激励。激励是更自觉、更内在的约束。由约束型转向激励型不是不要约束,任何组织中的任何个人都不能没有约束。管理的核心在于变被动约束为主动约束。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会减少管理的随意性,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有序高效进行的基本保障。与规章制度的约束型管理相比,激励更适合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高校应该在不断修订并完善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约束型管理与激励型管理的结合,并逐步实现由约束型管理向激励型管理的转变。四是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传统教育教学管理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特有的优势,但是面对现代信息化管理,不可否认地存在着一些过于繁杂刻板和低效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必须以现代教学管理理论为指导,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在对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分析和取舍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教学管理部门应下放管理权,扩大基层管理部门的管理自主权,加强对教学活动指导和监控力度,提高信息反馈功能,实现信息管理的专门化和规范化。五是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管理就是服务。只有理解“权力就是责任”,才能理解“管理就是服务”。由管理转向服务,对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管理和服务都不是目的,管理好和服务好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在高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和发展人,教育教学管理是完成这一目标的手段和过程。在管理中育人也就是在服务中育人。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强调的是管理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应该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落实管理,将服务理念贯穿于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管理就是服务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

(二)建设服务型的管理队伍

学校管理创新范文第5篇

高等教育教育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由于国家发展、社会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人才,所以,高校在近几年的办学中学校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学校面积在不断的增加,这就为高校学生额度管理工作带来了变化。所以,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才能够进一步完善高校的管理及教学能力。

一、面对当前社会的变化而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是当前的迫切需求

进行高校管理创新是对当前社会高等教育工作大众化发展的迫切需求。面对这些年来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的、发展规模的不断加快、扩大,其学校内部的学生总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学生社区化、实行学分制的实行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影响。同时,这也对现代的学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做好资源的管理以及工作的开展,成为了适应大众化发展需求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其次,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要造就和培养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不仅包括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包括学生管理创新在内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学生管理创新不仅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中的相关内容分析

1.树立服务意识并加强。

在进行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方式的指导以及学习中各项设施的改善,在服务于优秀学生的同事也要对学习差、成绩不好的同学进行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应该因人而异采取合理的服务方法。在进行管理中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的观念,采取管教结合的方式,悉心的呵护学生、服务学生,做好创新工作的开展。

2.强化民主观念。

在当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要求进行民主管理的声音逐渐的影响了管理工作的进行,学生想要参与管理,提升自己地位的呼声与欲望越来越高。当代学生受到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对事物的看法都具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强化民主观念就必须平等看待学生,建立民主管理环境,让学生参与到管理的过程中,为他们提供角色转变的机会,使其了解管理工作的性质与难度,通过设身处地的接触管理工作去了解管理工作的难度与不易,提高他们的主人公意识。

3.创新现有的管理手段。

现代社会是高新技术支配的社会,是与互联网、科学技术密不可分的社会。在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主要存在教育资源虚拟化的问题,在进行相关课程的开课中,教师与学生可以依托互联网在不同的地方集中在一个课堂进行听课,学生也可以对自己想要学习的科目进行灵活的选择,从而将学生与教师带入了网络的虚拟沟通环境中去。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种教育教学管理手段将逐渐的成熟,未来的管理工作的开展将得到一个新的创新高度。

三、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途径

1.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基础工作。

思政教育课程的开展中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灌输、渗透马列主义、毛概理论、三个代表等理论,为学生的三观进行合理的纠正,将社会中出现的大量负面思想以及负面情绪从学生的三观中予以消除、击毁,使学生得以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社会责任感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让思政理论占领学生的思想高低,为下一步的学生管理工作铺平道路,使学生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及完善。

按照新《规定》和新《准则》的要求,重构学生管理规范体系,实施依法管理。新《规定》不仅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合法性和规范性等特征,而且也体现了科学化、法制化、人性化、个性化的现代学生管理的发展趋势针对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以新《规定》为指导,根据高校实际发展状况建立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将民主法治、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规章制度当中,为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以及制度约束。

3.对学生管理队伍的能力进行提升。

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队伍。所以,针对现有队伍进行教育、法律、网络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培训,然后对后来管理人员的选拔工作进行严格要求,将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知识面广的人纳入现有队伍当中来,从而建立一支具有高水平、较高规格管理能力的专业化学生管理队伍。

4.合理发挥网络工具的价值。

首先需要做好对大学生使用现代互联网技术的管理工作,在该工作的进行中相关人员应该了解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状况,知道学生应用互联网的目的,由于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做好管理工作,将有效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其次,高校管理工作者还应该积极的学习互联网技术,学会运用互联网技术及计算机工具进行学生管理及为学生服务;通过建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方式及时有效的了解学生的动态变化以及思想变化,时刻对学生进行管理监督,防范于未然。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