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献计量论文

文献计量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文献计量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献计量论文

文献计量论文范文第1篇

一、“收支两条线”管理中常见的违纪问题

(一)将行政性收费收入列入往来款项中核算

将已实际形成的收费收入和支出,不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列入相关收支科目,纳入单位的预算管理,而是列入“暂存款”、“暂付款”中,隐瞒真实的收支情况,达到截留收入、掩盖支出的目的。如某单位将土地使用部门交来的土地管理费等,末列入应缴财政专户科目核算,而是列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

(二)私设账户,截留应缴预算及预算外收入

如某单位2002年将收取的矿产资源补偿费30万元,未按规定缴入财政专户,而是存人单位私设的过渡性账户核算。

(三)违反“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坐支挪用预算外收入

一是征收的费款不及时足额上缴,坐收坐支。

二是自收自支。某师范学校、电视台等10个单位2001年取得预算外收入2836万元,未按规定缴人财政专户,而是直接用于单位经费开支。

(四)使用不合规票据收费,设账外账,漏缴税金,为小集团谋利

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出租收入未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搞账外账,漏缴税金的现象严重。如某单位劳动服务公司设置两套账收取房租收入:一套账记录的是使用合规票据收取的少部分房租,以应付各种检查,另一套账记录的是使用内部收据收取的大部分房租,2002年,该公司收取房屋出租收入5l万元,漏缴房产税等税金9万元。

(五)擅自设立收费项目,隐瞒转移收入

如2001年某药品监督管理单位未经财政、物价部门批准,采取预收款方式向全区从事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收取许可证验证换证费共计108万元,全部存人单位工会账户。又如某单位干部培训中心未经批准收取“线下生”学费25万元,以个人名义存人银行。

(六)利用银行委托收款,将预算外资金转到账外

审计组对某行政执法监督部门审计时发现,有一种收费在总账、明细账上均无记载,便对该项收费深入检查,终于在另一单位发现了这项收费的原始票据。此项收费是以银行委托收款的方式收取的,且没有给缴费单位开具行政事业收费单据,并将此项收费存入了银行开设的“其他活期存款”户。

二、审计重点

一是审查资金来源。

重点检查是否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收取和提取预算外资金,有无违反国家规定擅自设立收费项目,随意调整征收范围和标准;有无将应上缴的预算收入擅自转作预算外资金;有无采取侵蚀税基的方式,设立预算外资金或基金,挖挤上级财政收入。

二是审查资金使用。

重点检查是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用途安排和使用预算外资金,部门、单位用预算外资金发放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福利等方面的支出,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项目、标准和范围;部门、单位用预算外资金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是否经财政部门审查,并报计划部门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三是审查资金管理。

首先要审查各级财政和其他征收机关预算收入缴库方式,程序是否合规,收入是否按规定管理。有无擅自动用预算外资金平衡预算或搞有偿使用,有无违规进入过渡户,截留、挪用收入等违规违纪情况。其次要监督预算外资金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检查有无不按程序支付,或本单位随意支出、营私舞弊等问题。

四是审查预算外收支计划编制。

重点检查财政财务部门是否建立健全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管理制度;部门、单位是否按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在编制支出计划时是否以收人为基础,有无收支脱节、少收多支或套取资金的问题。

五是审查预算外资金决算编制。重点检查部门、单位是否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编制会计决算;会计决算是否符合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做到内容完整,数字准确,报送及时;是否存在少报或代编等问题。超级秘书网

三、审查方法

一是审查收费文件及收费许可证。

查看预算外资金收费项目、标准、范围是否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查有无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甚至自立收费项目的乱收费行为。

二是审查收费票据。

查看是否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已使用过的票据是否完整无缺,有无将收入不记账或收多记少,以及私分、借支公款等问题。

三是审查收入明细账。

查看预算外收入来源是否正确、合规。有无乱拉赞助、乱摊派;有无将应税营业收入与免税收入混合核算而偷漏税金。

四是审查银行账户。

查看预算外资金是否及时足额上缴同级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有无私设银行账户、公款私存或多头开户逃避监督。

五是抽查一定时期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并与银行对账单、银行存款日记账及总账核对,检查未达账项的真实性,确认有无人为调节收入的行为。

文献计量论文范文第2篇

用友财务软件的UFO报表管理系统提供了设置各种报表格式的功能和种类丰富的专用函数,用户可以方便地从总账系统、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等各子系统提取数据生成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用友财务软件的UFO报表管理系统虽有现金流量表模板,但很多电算化的教材或相关书籍都未提及相关的操作步骤,造成很多软件操作者对这部分的软件应用较茫然.下面结合用友U8.61版软件操作,探究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二利用UFO报表管理系统模板编制现金流量表

1总账系统的基础设置

1.1设置

(或指定)现金流量科目只有先设置(或指定)现金流量科目,系统在数据处理时才能予以识别和正确归集,将相关的科目发生额记入现金流量表.其设置(或指定)过程为:进入总账“会计科目”界面,点击“编辑”中的“指定科目”菜单,选择“现金流量科目”,把“待选科目”列表中需要进行现金流量登记的科目(如“库存现金”现金科目“、银行存款”银行科目和“其他货币资金”现金等价物科目),选到右侧的“已选科目”列表中.

1.2设置现金流量

项目进入总账“项目目录”界面→“项目档案”,在“项目大类”处选择(或增加)“现金流量项目”大类,把“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设置成现金流量项目的核算科目,然后进入“项目目录”的“维护”界面,可以使用“增加”、“删除”功能对项目进行维护.用友软件对此内容已做了基本的预置,我们可以根据新会计准则进行增减处理,

1.3总账参数设置

进入总账→设置→选项→凭证界面,勾选“”选项,这样我们在填制凭证涉及现金流量科目时,务必将现金流入流出信息录入到现金流量项目中,否则系统会提示凭证不能保存,给操作者(制单人)一个警示,这样就避免了系统数据信息归集的遗漏.

2日常核算业务处理

我们对日常经济业务填制记账凭证的时候,需要进行现金流量的指定.如果事先进行了取数关系定义,那么系统会自动归集填入现金流量项目.如果没有事先进行取数关系定义,那么当我们录入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科目时,系统会弹出现金流量录入界面要求我们进行现金流量的指定.我们以一个典型业务为例:企业于2014年1月16日销售一批产品80000元,增值税率适用17%,款项转账收讫.制单人对此业务进行凭证录入处理,

3启用用友UFO报表模版

编制现金流量表我们在完成上述设置和所有业务凭证录入后,就可以启用用友UFO报表系统来编制现金流量表了.我们可以直接使用预置好的报表模板,也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需要定制报表模板,并可以将自定义的报表模板放入系统模板库中,以备随时调用.用友UFO报表系统虽然提供了现金流量表模板,但并未给出完整的取数公式,需要我们用户自行定义.具体操作步骤:

3.1建立现金流量表

在UFO报表系统中,执行“文件-新建”命令,进入报表“格式”状态窗口,打开“报表模板”对话框.在“您所在的行业”和“财务报表”栏,选择“2007年新会计制度科目”及“现金流量表”.

3.2设置关键字

关键字应采用系统提供的定义关键字功能定义,而不是在“格式”状态下直接录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调用的U8.61版软件系统中的报表模板,在A3单元已经录入了“编制单位”,所以应该先做删除而后定义关键字.在报表格式状态窗口中,选中A3单元,执行“数据-关键字-设置”命令,打开“设置关键字”对话框,把“单位名称”设置成关键字(“会计期间”系统已默认关键字设置).

3.3在报表“格式”状态

窗口中定义项目取数公式,取数公式fx的函数格式为LJXJLL,

3.4在报表“数据”状态下

录入关键字(单位名称及会计期间),并做好关键字偏移,然后重算表页.至此,一张计算完毕的XX公司X年(月)的现金流量表即可生成,

三结语

文献计量论文范文第3篇

1中国早期监理技术的应用

“工程监理”其实具有鲜明的中国的特色。工程监理其实就是项目的管理,这个词义也突出了监督的性质,渐渐成为全部管理中特殊的部分。工程监理是偏重建设实施这一阶段。在个体手工业时期,只需要劳动者进行自我管理即可。在而后的体力脑力分离早期,出现了由工匠进行管理的现象。但是由于小型的生产规模,这个职位基本没有现在所谓的全职的。随后,生产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步步扩大,监工也由此出现。并且由一开始的一个向多人转变。随后,监工长的出现,管理组织出现了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趋势。但是仍然没有质的变化以及对专业的明显的划分。

2现代管理技术在工程监理中多方面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前进,我国现代管理技术在工程监理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发展着。新的技术呈现出了价值分析的理念,即,经由有组织的活动对其功能进行分析,使其以较少的成本获得更好的价值。将现代的管理技术应用于工程监理中,也是有效杜绝诸如上述桥梁悲剧发生的有力手段。现简要阐释如下:

2.1严密的建立规章制度

首先必须先让承担施工的公司对设计图纸进行熟悉,要做到在工程还未开始的时候就消灭安全隐患则尤其需要明确工程的主体部位的要求。各部门必须明确自己责任所在,例如,总监理工程师作为项目的最主要的负责人必须要全面把握项目的监理工作,从对设计图纸的仔细、反复的审阅到对施工方案辩证合理地提出意见等等,在施工的过程中更要组织监工对资料进行审核,而专业的监工必须要服从总监工的指导,仔细检查设备的情况以及其运行的情况并实时检查和记录好相关的情况。总监工在工程结束之后要对监理工作进行总结等等。

2.2现代安全保障管理技术

首要的是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制定,还要依照相关的规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的签订和审查制度的建立都是现代安全管理技术中重要内容。为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进行,就必须要求进行科学的施工方案的编制———是否将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是衡量设计方案的重要指标。方案的细节要进行仔细的斟酌,发现方案中的不足并及时修改完善,并依据操作的规程对相关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在施工过程中,明确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要求,做到施工现场的协作以及合理的分工,对于不合格的材料绝对不允许进入施工的现场,并要做好种类以及材料数量的严格登记。各相关部门要及时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要做到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施工的现场是动态的,不排除随时会发生各种安全问题的可能。除了正常的安检(包括安全技术的实施情况以及制度的落实状况,季节性的安检和用电工具的使用等等),全面的安全检查也是必需的。其次,要对安全法规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加强,要充分利用网络以及宣传标语等,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普及,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2.3工程监理信息网络系统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要加快现代化的步伐,信息化无疑是不二的选择。工程监理如果与现代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相结合必然会改善其实施效果。工程监理信息网络系统可经由对监理方的专业的管理来制约承建方和业主方。关于这一点,该项目可以这样进行简述:建设框架经由业主方提出(包括范围、要求、估算等等),然后利用网络这个大平台进行承建方的选择,并协助其进行谈判。监理在招标时,要对投标的单位的方案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审查,在评审时,要对其方案各方面进行科学的评审。

二结语

文献计量论文范文第4篇

一、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不正确由于一部分经济学教师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不是太熟悉,便认为该课程是经济学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是经济学的一个学科方向。于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类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这种思想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学生,使一些学生不愿意学这门课。

有些学生翻开相关教材,第一印象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学或数学,就认为这门课是不需要学的。再加上大部分经济学类专业是文理兼收的,而文科生整体来说数学基础稍微差一些,数理逻辑分析推理的素养稍有欠缺,定量分析的能力也稍低些,因而学习这门课感到有些吃力,就更加不愿意学。这也会对下届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合理由于计量经济学一般是每学期安排54学时,所以教学方法比较呆板,只重视理论方法体系的介绍,而不太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课堂上几乎都是以讲授为主,强调理论的完整性,但对这些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却涉及得较少。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材本身注重理论的介绍和推导;二是课时有限,而建立完整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要分以下几步:首先建立模型;然后收集数据;再就是估计模型参数;参数估计出来以后要对模型进行检验,而检验又包括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等,其中计量经济学检验又包括异方差、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检验等;最后是模型的应用,如结构分析、政策评价和经济预测等。一般54学时只够讲完单方程线性回归的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线性联立方程组模型的识别和估计。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对Eviews等相关统计软件的实际操作训练重视不够。有些学校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甚至没有上机实验课,这就使学生学了估计方法和检验方法以后,不知道怎么用。学完这门课以后,学生不会建立一个完整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做相应的分析。

现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大多采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加快教学节奏,但是同时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学生的印象不深刻。

3、教材内容不合理现在的很多教材都是比较偏重于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的介绍和推导,翻开计量经济学教材,映入眼帘的都是一些公式和数学符号,让初学者望而却步。与实际问题结合得不太紧密,不少学生学了计量经济学不知道怎么用也不知道用到哪里?

另外,不同版本的教材里面出现的符号不统一,这使学生更加眼花缭乱。比如,在线性回归分析中,关于回归参数的符号有的教材用b表示,有的用α和β表示。再比如,关于回归残差有的用ε表示,有的用e表示等。

二、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计量经济学的创始人、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挪威经济学家RagnarFrisch在1933年《计量经济学》杂志的创刊号中有这样一段话对经济的数量研究有几个方面,其中任何一个就其本身来说都不应该和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既不能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经济统计学;也不能把计量经济学和所谓的一般经济理论等同起来,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具有确定的数量特征;计量经济学也不应看做数学应用于经济的同义语。

经验证明,要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三方面观点的每一种都是必要的,然而单独一方面的观点则又是不充分的。这三方面观点的结合才是强有力的,正是这种结合才构成了计量经济学。由此可见,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由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但归根结底,它是一门经济学,是经济的计量学或计量的经济学。不能把计量经济学等同于统计学或数学。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在经济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不断发展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对于任何学科,定量分析都是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并为定性分析服务的,不可将二者分割对立起来。目前经济学的许多高级课程都是以计量经济学应用为基础的,作为经济学类的学生,如果不学计量经济学,很难与他人进行学术交流,甚至连一些学术期刊都看不懂。

2、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合理改革对于一部分专业可适当的增加学时,按目前每学期54学时的情况,只够讲完参数估计、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基本上没有时间要求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更别说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建模的体会心得。

当前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经济理论分离、与实际例子分离、与相关统计软件分离。

关于计量经济学软件教学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对各种软件都做介绍;另一种观点是认为对一种软件进行详细地介绍。一部分人认为具体使用什么软件由任课教师自己决定,另一部分人认为应使用特定的软件。本人认为应选用一种特定的软件比如Eviews做详细介绍,教会学生如何正确操作即可,不需要解释为什么,因为计算机软件只是一种简化计算的工具。每学习完一个单元后,进行一次实际操作,比如讲解完参数估计和统计检验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建立模型并用软件估计、检验,结合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对结果给出合理的解释。整个课程讲解完之后,要求学生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用软件给出结果,以论文的形式完成,这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些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的内容应占本门课总评成绩的相当比例,要改变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占大头的考核方式。

目前,高校经济学类专业一些学生不仅数理知识较为欠缺,而且写作能力也较为欠缺。学完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进行计量经济学建模工作,使学生对各种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认识和理解,利用各种手段查阅文献资料,使用计算机软件估计、检验模型,并用已经学过的经济理论解释模型结果,最终撰写一篇完整的论文,能够锻炼和提高论文写作能力。

对于教学手段,是采用多媒体还是板书的方式,本人认为这门课采取板书的方式会更好一些。使用多媒体时,教室里光线不太好,这就给一些学生走神的机会。计量经济学符号、公式和数字比较多,用多媒体一带而过,学生印象不深。采用板书的话,教室里光线充足,学生不易走神,而且是现钞现卖,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会更深,更容易记住、也更容易理解。

文献计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法学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

走入21世纪后,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当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想的同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素质教育还是职业化教育,关于此类问题的争论在法学教育质量观的讨论中比比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法学教育质量观应如何选择?法学本科教学路又在何方?这些问题不时地在低就业率为背景的法学专业教育中敲响了警钟。

国外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总的来说,各个国家均主张在大众化阶段的教育应当注重实效。从社会整体的利益、学校的利益、个人的利益出发,在调整与整合的基础上达到最佳的结合点。我国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虽起步较晚,但问题的讨论已经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比如在高校招生的自主权、高端科技的促进方面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仍然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要走的必然之路,若能抓住契机,实现高校教育改革的大转变,为迅速成长为强校打下坚实的基础。法学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其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被放大出来,法学教育研究者也在积极探讨如何建立能够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法学教育质量观。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法学教育的社会背景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分析问题的前提是看清问题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仍然是确定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于高校扩招的大背景

80年代初,大多数高校在校人数不到2000人,学校规模在5000人以上的全国也只有几十所。近几年,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使我国高校入学人数大增,动辄上万人,如浙江大学在校生有12万之多。必须承认我国高等教育已跨入了国际所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毛入学率达到23%。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他认为,大众化的一个显着标志是适龄青年毛入学率达到15-50%,低于15%为精英化教育阶段,高于50%为普及化教育阶段[1]。显然,我国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7年高校招生规模达到570万人,是1977年的21倍。在校学生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居世界第一,成为高等教育大国。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教育资源的紧张,如校舍紧张、教师短缺、教学质量下降、学科重复、结构性失业等问题。甚至许多高校为了解决校舍和基础设施的匮乏,向银行大举借贷,出现了财力亏空等严重问题。

2.各大高校法学专业的普及

1976年仅有两所高校设置法律系,截止到十年前,全国有330余所普通高等院校设置了法律院系或法律专业,在校生达6万余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2%[2]。如今,我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630余所,法学专业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近30万人,其中,本科生约20余万人,法学硕士研究生约6万多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约2万多人,法学博士研究生约6000多人。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法学专业,这与社会所需求的法学毕业生数量形成供需上的矛盾。并且,许多高校的法学师资并不具备开设法学专业的条件,为了争取生源才予以开设的。这在客观上也导致了大多数法学专业学生的质量出现了快速的下滑。

3.高校间的差距在逐渐增大高校间的差距在逐渐扩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就法学专业而言,率先达到研究型行列的大学居于高校法学专业的主导地位,其中很多高校大量减少本科学生的数量,把精力投入到研究生教学和研究中。开设法学专业的大学中,教学型大学居绝大多数。而这些大学是地方二流高校,实力比较薄弱。在两者的中间还有一部分高校属于教学研究并重型大学,实际上,这些大学正处于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过渡的阶段。在三类大学之中,研究型大学实力最为雄厚,往往也是得到国家资助最多的高校,法学专业学生质量较高。而居于末端的教学型大学则往往要面临师资、经费、财力不足的尴尬境地。加之,在争夺法学专业学生的竞争中,各高校都使尽浑身解数,以各种名义招收法学专业学生,脱离了自身应有的定位。“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贪大求全和盲目攀比的心态,不分层次,不分类型,所所高校开放化。职业技术学院千方百计地想改为普通高等学校,单科性学院升格为大学,纷纷争夺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把建设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向高科技方向发展定为自己办学的目标,有些国家投入巨资的重点大学也利用自己的‘名牌效应’和政策优势急急忙忙地办起了职业技术教育,争夺一般高等学校的生源市场份额。出现“成人教育非成人,高职教育无职业,自修大学不自学,重点大学办高职”的现象,这与高等学校定位不清晰有直接关系。定位不清的结果促使了高等教育不同层次的无序竞争,干扰了大众化高等教育市场[3]。”

4.法学专业就业率一直在低位徘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法学专业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除了整体经济状况的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外,还与各大高校法学专业的盲目扩招有关。虽然教育部颁发法令,限令就业率低的专业停止招生,但这没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5.教育不公平现实下的质量贬值近些年来,大学中兴起的“国际教育学院”、“独立学院”等大规模招收大学学生,法学专业不在少数。

这些学生被戏称为“黑大学生”,以极低的分数被录取而获得与正式录取的大学生一样的文凭,这显然是一种赤裸裸的教育不公平。在这种不公平的教育环境下,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法学的过程中表现不尽如人意,这也导致了法学毕业生的质量下滑。

二、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法学教育质量观的拷问高等

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教育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如何提高法学教育质量是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相应的法学课程设置问题、不同层次的法学教材使用问题。当前法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由规模发展转到质量工程的建设上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法学教育质量观的思考会由浅入深,对这些问题的拷问与思索会有助于确立正确的法学教育质量观。

1.精英化教育还是普适化教育旧的大学法学培养模式是精英式教育,其目标是传授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为社会培养精英型人才。

步入大众化阶段后,这种教育模式的开展受到了巨大挫折。针对现阶段国情,必须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树立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学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大众化教育质量观也应是多样化、多层次化、个性化和整体化的。值得一提的是,所谓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是就高等教育的总体而言,并不排斥精英教育作为它的组成部分,不能误认为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就不要精英教育了。面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必须将传统的单一的精英型、学术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为包括精英教育在内的发展的、多样化的、适应性的、整体性的和特色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从发达国家来看,大众化教育是通过多种形式存在,并与精英教育共存。比如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多科性技术学院、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德国的专科学校、日本的短期大学与专门学校和韩国的专门大学等短期高教机构,以及各种各样的开放大学、无墙大学、远程大学等成人高教机构在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发达国家中传统精英大学仍在高教系统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并逐步向现代研究型大学过渡,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极强的科技生产能力,已日渐体现出这些大学超越传统的仅仅培养精英人才的特点。两种截然不同的高教系统并行不悖,各按其职能和特点不断发展壮大,这是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解决大众化教育与传统精英教育之间矛盾的最有效方式[4]。

2.知识传授为主还是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精英高等教育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仍然是培养知识精英,但这是一种范围更为广泛的精英,包括社会中所有技术和经济组织的领导阶层。重点从塑造个性转向培养更为专门的技术精英。在普及型高等教育机构,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对象是社会所有的人。

然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培养模式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并且在大学法学培养目标中也显然标示着法学本科培养目标是面向社会实践培养综合型复合人才,也就是说本科的培养方向以司法实践工作为主。而一向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却被纹丝不动地保留了下来,不能不说是一种对大众化法学教育的一个误解。因此,如何在教学方法上加以调整应当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3.法学人才质量与数量的博弈质量和数量是一对密切相关的词语,在大众化阶段,学生数量与教学质量成反比例关系。高等教育大众化首先是一个量的扩张,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变化,量的增长必将引起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教育模式多样化、学术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化。“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给高等学校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给高等学校带来了激烈的竞争。社会各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日益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在高等教育数量扩张的同时,高等教育质量出现了滑坡的趋向。高等学校的扩招使其面临着数量扩张与质量下降的矛盾,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学校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把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5]。”

另外,数量的需求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因此,高校能够提供的法学学生数量越多,就越加剧了法学教育中难免的浮躁情绪。

三、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法学教育质量观的重塑与展望

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6]”。大众化教育质量观,是从全新的视角和多层面的意义上来加以解释的,其主要标志是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

在这次大会上,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义:“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各种教学与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校舍、设施、设备、社区服务和学术环境等;”“高等教育的质量还应包括国际交往方面的工作:知识的交流、相互联网、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以及国际研究项目等,当然也要注意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本国的情况。”由此可见,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突破了仅仅把高等教育的产品———学生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唯一要素这一观念,强调了教育质量的多样化、多层次化、个性化和整体化。在树立一个多层面的法学教育质量观的同时,我们必须把握好这种质量观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学教育有的放矢。

1.法学教育质量观应坚持多元化教育方向

高等教育职能的分化,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所形成的单一的学术质量标准已不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必须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追求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重的完善结合。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探索和重构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仅仅停留在承认“多样性”和认同三个维度及其不同权重的层面。在这方面,美国教育界的一些举措可以供我们借鉴。1991年6月,美国劳工部获取必要技能部长委员会(SCANS)制订了一个《关于美国2000年的报告:要求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报告认为:“20世纪后25年形成的两个条件,即商业和工业的全球化以及工作岗位中技术的爆炸性增长,改变了青年一代进入劳动世界的状况。

这些改变很少在我们应当如何培养青年人就业中得到反应。”SCANS的研究表明,“我们称之为工作岗位技能(workplaceknow-how)的东西制约着当今的工作效果,这种工作岗位技能体现在两个方面:能力和基础。”

在多元化教育模式中,精英与大众高等教育两种制度共生。正如特罗所说: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是不要精英教育,而是要更加保护精英教育,政府必须支持、保护、发展精英教育,这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

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可以共处于一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甚至共处于一所大学中。社会对高等教育要求的差异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都要求办不同层次的学校,设置不同的课程,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美国高等教育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它的大学成功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要,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多层次高教体系,既有研究型大学,又有本科学院,还有社区学院。我国要想顺利实现大众化,为走向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必须走多层次办学的道路。大学必须有分工,研究型的大学着重发展精英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一般的高等学校,尤其是高职高专,应该全心全意承担大众高等教育的任务。我们不仅要坚持精英教育,而且要大力发展精英教育,办更好的精英教育,为迎接挑战储备大批高级人才。马丁·特罗在《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中就特意指出要“防止误解的若干说明”,其中特别强调“在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机构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在大众型的高校中培养精英的功能仍然起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也存在精英型高校和大众型高校的区别[7]。”

2.多层面的法学教育质量观的实践能力

教育方向在以本科为主的大众化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好坏对教育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如果仍然固守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培养模式的话,势必与大众化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法学本科教学应为社会提供能够从事实际司法工作的合格法律人才,如法官、检察官、律师及法律服务者。过去的精英式的法学教育实际上除了培养实践人才外,还担负着培养研究者的学术人才。在大众化阶段,这一目标为研究生培养所代替,而从事司法实践工作的人才培养则落到了本科教学的肩上,这也是符合多层面的法学教育质量观的要求的。

为了正确理解该教育目标,大学中的法学教育必须在各个方面作相应的调整。比如,许多院校开展的模拟法庭审判、法律诊所、暑假实习、法律咨询等活动都能够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另外,在课堂上开展案例式教学方法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式。以往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的比例应当进一步缩减,大大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法学学生的实践能力。超级秘书网

3.多层面的法学教育质量观的特色

教育方向多层面的法学教育质量观也表现在各个高校开展法学教育的同时,可以结合各院校的优势学科进行边际学科的建设。法学教育质量观从来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个高校都有各自不同的校情,各级各类的学校之所以有区别,是因为其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的规范性不同,因此,将各自的特色充分地体现出来,可以对整个国家的法学教育质量提供新鲜的范例。特色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高校的自然属性。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必能彰显自己的个性特色,不可能是满足所有人所有要求的“大杂烩”,它需要在众多的要求下做出选择来确定哪些是应该考虑的重点。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未来高校的发展将异彩纷呈,一所高校生源是否充足、质量是否高、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的多少、学校的社会声誉与地位怎样,都是学校能否发展、能否生存的重要因素,这是由高校在市场竞争中不断确立并在竞争中不断形成的特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校办出自身的个性,让不同类别的学校办出自身的特色,这或许是我们认识和把握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8]总之,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就显得尤其重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法学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树立与大众化教育相应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才能促进法学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

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2]曾宪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国法学二十年[J].法学家,1999,(1).

[3]王思民.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4]王思民.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5]林知.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6]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