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双元育人下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研究

双元育人下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中国要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全球肺炎疫情暴发后,提醒我们正面对的是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对外贸人才的跨界协作、跨学科融合的视野及应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应从顶层设计上畅通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渠道。在此前提下,文章提出了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的职教理念下,加强国际贸易课程群体系内纵向和横向联系的教学设计,并为提高进出口贸易人员专业技能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效能评估策略提供了一些思路。

[关键词]双元育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教学设计

一、双元育人视域下国际贸易课程群体系下教学设计的意义

(一)提高整体课堂效益

双元育人模式是课堂学习直接关联校企合作项目,课程群设置基于学生、教师、企业三方的需求共同营造的学习场景。教师根据企业对外贸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把握教学进度和难度,制订合理有效的课堂设计及各项目任务并进行考核,在教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和互助学习能力,从科学的教学规律和现实情况的角度出发,积极了解企业反馈以加强教学反思与总结,在增长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强商务场景下的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能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下的特长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热情。

(二)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每个教师的教学所长、技能培训经历及企业实践背景不一,课程群体系内的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加强教学反思与总结,还能有效地避免各实践课程各自为政、各自完成实践考核的局限性与重复讲授,共同整合开发教学内容,把握整体学习的同时突出重点,并按学生的个性需求和爱好进行分支学科的选修与拓展,在学习国际贸易实操的同时,了解相关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尽量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国际贸易环境和冲突,各专业教师在齐力指导学生学好专业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外贸行业职业操守与爱国情怀。

(三)拓展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的思路

通过校企共建经济实体(跨境电商运营、网上商城外贸专员等模式)与师资队伍,实现人才双向流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三教”改革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同时也为今后打造特色专业和课程、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打好基础、把准方向。

二、双元育人视域下国际贸易课程群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注重课程群体系内纵向和横向联系

纵向联系是指国贸课程群内各科课程的开设,应基于国际贸易实务体系完整性和进出口业务流程次序,其下各课程章节内容需要增删、压缩、改编,以建立立体的以进出口贸易流程下每一个环节的处理为项目的教学模式,针对完整进出口业务流程加强学生口语沟通表达、业务谈判应急处理、专业贸易术语及结算方式,以及在谈判环节中的业务利害关系的处理能力和在、经销、寄售、招投标等不同贸易方式中细节和要点的处理能力。各课程尽量在同一进度内加强各个环节知识的系统化和专业化整合式学习。横向联系是指各课程的交叉扩展及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延伸至外贸企业具体实操的上手,一方面让学生平时的学习真正学有所用,真实地感受到商业竞争的压力与氛围,参与到合作企业实战性的客户海选及潜在客户的定向海围等初期项目中。

(二)切实推进“三教”改革的落地

跨课程甚至跨专业维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建设要求根据企业需求,由企业行业及学校共同把关、合作开发,对各科教材内容进行统一增删和排序,体现了教材要求的灵活性和联动性。在当前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及信息化资源便捷共享共用的前提下,其实不难实现新型工作手册式、活页式的配套教学的转化和使用。然而,更重要的是对教师自身的实践和理念更新的要求。

(三)践行教学融合、过程融合、文化融合、资源融合、利益融合

据调查显示,当前很多课程的在线自主学习、线上模拟、线下实训只是简单地把课后练习题搬到了互联网上,利用网络完成习题提交和批改过程,绝大部分还是以传统的检查学生各学科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主的练习。因此,其一,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应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其二,国际贸易课程群的教学设计应基于校企共建项目式合作,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线上线下联动模式的外包式实践实训项目。只有在丰富教学内涵的前提下加强文化融合、资源融合,将课程群的各课程知识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点面结合,做到产业链人才培养的互惠互利,构建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体,使校企双方遵循共赢原则,最终实现利益融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际贸易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岗位契合度不够的问题,从而实现长期稳定而深度的校企合作、双元育人。

三、双元育人视域下优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教学效能的实施策略

(一)关注MI理论下学生的成长体验

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风行全球,其倡导的全面化、多样化人才培养观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MI理论指导下的国际贸易课程群的教学设计可以在同一任务项目上让每个学生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特长的角色,发现自身的多元智能体系,从语言智能特长、逻辑分析特长、人际交往特长到自然感知及空间感知特长等方面。在同一项目上的个人分工与团队的合作,可以让每个学生适应不同的分工和合作。但从MI理论指导的本质上讲,更重要的是,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的效能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评价机制,旨在倡导教师因材施教的同时调动学生的自我认同的内在驱动力。

(二)强化学生为本位的实训实践与就业能力

“双元育人”模式源自德国的“学徒制”,是一种现代学徒制的学习和实践模式。项目教学式的教学与实践,引导学生分析对方的意图,掌握推动项目进展的方法,总结案例中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主动加强函电写作、谈判技巧、跨文化认知、市场调研、口语交流、听力等各方面的训练与学习;同时可以就项目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核心问题请教教师或企业专业人员,有机会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通过B2B平台与真实客户“建交”,进行新项目的开发,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政府、企业及行业、学校共同参与实践的技能培训与考核模式

一方面,定期派送专业教师赴企业学习和实践,同时聘用业界优秀管理人员及一线业务人员到学校定期指导,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及评价机制,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外包式项目学习与跟进,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将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实践实训软件课程(如函电及商务谈判实训课)、云岗位实习等相互结合。另一方面,将课程群的升级与证书升级“互助共长”,课程同步更新并反哺认证体系,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完善知识储备,实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的教学评估与职业标准对接。

四、总结

通过优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的教学设计,夯实与企业合作的制度基础,形成长效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与输送机制,共建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层次且富有弹性的外贸人才供应链模式,有助于培养进出口贸易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深度融合的校企双方会遵循共赢原则,并竭力维护和提升双方的社会形象,培育的专业外贸人才将会为社会发展、产业升级、政府规划发挥作用,必然引起学校、行业和政府的重视,从而促进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

[2]汪贵顺.《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课程设计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176-178.

[3]李丽,郭德伟.国际贸易实践实训课程群教学模式与方法综述与运用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63):21-23.

[4]高银玲,左勇.创业教育融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设计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21(2):113-116.

作者:莫紫惠 单位:南昌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