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美学论文

体育美学论文范文精选

体育美学论文

体育美学论文范文第1篇

1.课本被屏幕取代案例: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师: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生:读过。师:你知道其中的哪些故事?生:“三顾茅庐”“空城计”“火烧赤壁”……师: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故事———“草船借箭”,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电视《三国演义》第40集,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那一部分)。学生们都睁大眼睛观看,上课还可以看电视,多快乐的事!看了大约五分钟后老师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周瑜想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但诸葛亮却只要三天。老师又问: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说:我想知道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老师播放借箭部分,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笑声不断。语文课堂上,学生无需翻开课本,但这样的课堂有效吗?整个课堂没有学生读书的时间,没有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时间,怎能体会到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怎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语感?

2.思维被画面取代案例: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为了帮学生理解“探”字,老师播放直观明了的动画,引导说:看见了吗?这就叫“探出头来”。学生的想象被取代,思维被剥夺,失去了“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机会。省略了学生思考、想象的过程,使学生逐渐地失去了根据作者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进行思考的能力,这实际上就是由过去的“人灌”变成了“机灌”,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毫无益处。

3.老师被机器取代案例: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老师首先播放威尼斯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看完后,老师问:这座城市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到处都是水、主要交通工具是小艇。教师趁机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教师播放课文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停顿。听完范读后教师问:围绕小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事?学生交流:写了三方面的事,分别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技术、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举手)。然后大屏幕投影小艇的图片、独木舟的图片、新月的图片、水蛇的图片,学生通过观看比较,感知比喻写法的好处,最后在欣赏威尼斯的风光中结束这节课。整堂课教师过于依赖电教媒体,在课堂上,充满激情的范读少了,工整规范的板书也被电脑所取代,在学生眼里,教师只是一个电脑的操作者、课堂的旁观者,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的对策与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为正确解决存在的问题及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整体功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适当使用电教媒体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抽象思维能力弱,在设计课件时,可以让色彩鲜艳一些,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动画创设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如教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一》,本课出现的词语都与春天有关,新课伊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春天美丽的动感画面,并配上欢快的儿歌《春天在哪里》,课文中的词语: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都出现在画面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了课文,认识了字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生认识字的笔画顺序时,也可借助动画效果,在屏幕上用描红的形式展示生字的笔顺,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提高识字能力。而面对中高年级,电教媒体教学应该逐步减少形象性的声音画面,而应注意在激发学生的思维上下功夫,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为了帮学生深入理解“大不相同”的意思,我先让学生说说“大不相同”的字面意思,再引导学生想象别处可能是什么样?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再投影当时的中国别处情景的图片,配以凄凉的音乐,引导学生朗读: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这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别处———房屋破旧,凄苦冷清;这里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他们耀武扬威、横行霸道,别处或行或站的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他们骨瘦如柴、衣衫褴褛……使学生在电教媒体的辅助下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学习下文做了铺垫。

2.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适时使用电教媒体我们在设计、使用电教媒体时,首先应该考虑到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服务。因此,要充分研读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去考虑电教媒体什么时候用,应播放多长的时间。例如《月光曲》一文,分辨事物和联想,体会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思想感情是本课训练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知识点,当教学进行到第八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我用大屏幕将课文插图投影出来。引导学生朗读“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美丽。穷兄妹俩凝神倾听,贝多芬无限深情地弹奏钢琴的情景。”紧接着第九自然段,播放钢琴曲《月光曲》。使音乐与插图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观其图、听其曲、思其文的浓厚氛围中,随着缓慢而清幽的琴声,此时不仅文中的皮鞋匠仿佛看到“:月亮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而且月亮也似乎从学生们的心中升起来了,那微波粼粼的海面在他们的心中荡漾;那轻纱似的微云在学生脑海中浮现;那海面上的大风在他们的耳边刮起。音乐把他们从幽静、朦胧、抚慰、体贴的境界带入了一种激荡、刚健、雄伟、充满激情与悲愤的世界,让同学们在这充满激情的音乐声中,在令人浮想连篇的意境中,去体会感受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时的思想感情,去分辨事物和充分联想……

3.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适度使用电教媒体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课文第三段揭露了英法联军的罪行。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既遥远又陌生。在教学时成功地运用录像这一视听觉媒体,便能完成情感转折,并使之达到高潮。如老师过渡“:当年圆明园如此辉煌,多么令人自豪,但是……”陡然一转,通过大屏幕放映“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直观鲜明的图像和生动精炼的语言,具体再现了当年那残酷的一幕。学生亲眼目睹了侵略军的强盗行径,愤怒之情油然而生。短暂的录像观看过后,引导学生到文本中找出描写侵略者强盗行径的词语去体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去朗读促进理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在讲到五位壮士准备跳崖部分时,我投影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看五位壮士的表情、动作、衣服,发挥想象选择其中一位壮士写具体。在学生静心写话过后播放《红旗颂》,让学生在激昂的音乐声中读出自己写的话,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五壮士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体育美学论文范文第2篇

对于多媒体教学,历来认为它不过只是一个教学手段和工具,不能够完全替代教学中更多的其他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虽然进行了精心的制作和设计,教学思路是清晰明白的,但是课件安排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过于死板,使学生感觉整个课堂好像是由课件来主导的,自己只是一个聆听者。不少老师在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幻灯片,都要借助多媒体教学。一节课上好像离开了多媒体就无法进行,而且就会让一节课变成没有翅膀的飞鸟,没有腿的豹子,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更应该好好的思考了。试想,当我们离不开多媒体的时候,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的教师素养也在逐渐退化,或是亟待提升呢?笔者认为尽管教师对课堂可以充分的预设,但是还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自己的课堂活跃起来,来充分显示教师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要用心去备课,但在课堂上不能一字不错地背课,要灵活地驾驭:教师可以精心制作课件,但是不能用固定的模式将课堂死板化。因此,教师在设计制作课件的时候,要多运用超链接等多媒体技术来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二、不要让多媒体减少师生的互动

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己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放下身份,和学生多交流,用心关爱学生,和学生成为可以谈心的好朋友,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充满关爱而温馨的环境氛围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及时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正确有效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教师没有充分的了解,多媒体课件的操作,教师不能熟练的掌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与多媒体课件进行交流而不是用来与自己的学生交流。这就说明,教师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在多媒体课件上面而不是学生中间,好像多媒体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观众。另外,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都是教师教和导、学生学和练,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一个双边脑力劳动过程,都应力求达到互动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大量应用,学生与计算机交流的机会增多,而与老师交流的机会相应减少。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都集中在投影屏幕上,很少直接面对教师和较少注意教师的形体语言。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要多去学生中间走动,与学生多一些交流,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合作的和谐性、增加教师的亲和力,让学生能够真心实意的与老师交朋友,讲述自己内心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遇到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不要让多媒体课件影响学生的活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体育美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视听结合,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多媒体集多种优势于一身,在教学中能够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结合自身的优势展示出来。而且多媒体课件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有效的将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者过程等生动地再现在课堂当中,还能够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将文字、图像、视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有效地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当中。多媒体课件的这些优势都是传统教学模式。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比如,在教学《春》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让学生一边听朗读一边欣赏有关春的画面。这样的教学自然要比教师范读或者让学生单纯听录音朗读更有吸引力得多,而且还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再如,在教学《真正的英雄》这篇课文时,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将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的一幕重现在学生的面前:在学生们一片惊呼声中,屏幕上出现了要学习的新课程标准题——真正的英雄。这样,教师就顺利地将学生的这种渴望探究缘由的心理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二)能让学生加深对一些抽象事物的理解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多媒体不仅使得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促使语文课堂教学从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还促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具体化。例如,以《范进中举》这篇文章为例,教师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重点字、词、句和段的固定教学法,可以将文章中与故事情节相关的人物的介绍、性格描述、人物形象等整合到课件中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的认知面不再局限于课文中那些单调枯燥的文字上。而且还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多层面去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去感知知识、探究知识,在分析中去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多媒体技术的合理使用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了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三)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过去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方式,而且还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构建出来的动静结合的教学场景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让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比如,《岳阳楼记》这篇文章的内容充实,情感丰富,而且还将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等自然结合在一起,充分表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的精神,可谓是千古传唱。教学此文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范读课文。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事先在网上搜集一些与之有关的岳阳楼的古画、摄影等图片,然后再结合《洞庭晚秋图》,配以舒缓的古典音乐、深情的朗诵和动态的文字,为学生创设一个极为生动的教学情境。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自主进行诵读,根据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字词解释、文章翻译以及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二、多媒体的不足

(一)多媒体课件的过度使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课件在展示内容时虽然是轰轰烈烈的,有图、有声音,但是,如果有些课件的内容在选择上不是很恰当的课,就会打乱学生正常接受知识的顺序和习惯,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对一些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不能给予足够的关注,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二)过分依赖多媒体资料,不能根据具体需要适时进行调整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主要是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预想的学情去准备教学资料的。当把这些课前准备好的课件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时,教师往往会受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诸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而需适时调整出示次序,但是由于之前做好的课件不能依据具体的需要适时作出调整而打乱教学步骤。比如,在执教《黄河颂》这篇文章时,教师课前准备好的配乐诗朗诵录音本来设想的是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进行朗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在教师播放录音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注意力都只停留在享受音乐上了,对于其中的朗读需要注意的停顿、轻重、感情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显然不是教师设计教学时所期望的,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体育美学论文范文第4篇

在对学生探究欲望激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来进行,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让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来让学生积极地和教师进行互动,使所提出的问题既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又能通过和教师的交流来把学习的掌握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能让学生通过思考来对知识获得更深的理解,但是要体现学生作为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增加他们对知识探究语文的同时,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让他们在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中来完成课文重难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在语文学习中的自学能力。

(一)调节课堂学习氛围

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学习环境的调节,压抑的学习环境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则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在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时,就要进行课堂氛围的调节。用温柔的话语来对待学生,用鼓励的眼神和赞赏的微笑来和学生进行无声的交流和沟通,让他们在获得肯定的过程中不断努力。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设计,可以进行如下问题情境的设计来吸引学生的兴趣: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美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媒体英语背景知识先验图式块式词汇文化盲点

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中国媒体的对外宣传也在不断地加强。随之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英语,如:“ChinaToday”,“ChianDaily”,“BeijingReview”,“ChineseLiterature”,“The21stCentury”,等报刊杂志以及中央电视台第九英语频道和四频道的英文节目,从不同方面宣传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民族风情等,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改革所取得的各领域的成就。中国媒体英语在加强对外宣传、促进世界了解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本文拟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媒体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效益。

一、中国媒体英语的特征

首先,中国媒体英语除报道国际新闻、海外风情之外,主要是反映中国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秀丽河山、历史遗产等。而且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偏重,“BeijingReview”以中国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发展动态为主;“ChianToday”则以中国民族风情、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为主;“The21stCentuyr”以世界热点、中国商情、语言教学、高教与就业为主,面向中国数百万高校学生。以中国社会为背景的媒体英语,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较强的‘中国文化’特色。媒体英语的专栏性特征也同样反映在中国的英文报刊杂志中。同国外期刊一样。定期发行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及时反映变化的社会,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各媒体以相对固定的栏目从不同的社会视角追踪报道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其语言风格、词汇选择的倾向性也就相对一致,即某一语域的词汇出现频率就比较高,有利于语言词汇的认知与巩固。如“BeijingReview”自然景观类的栏目,固定刊登描述中国的黄山、武夷山、长江两岸旅游、黄河文化巡游、丝绸之路风情、美丽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道教名胜武当山等。这里不仅可以同现描述山河壮丽、秀美的语言词汇,而且具有许多反映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底蕴的‘特有’语言表达,如:beautyspots,scenery,scene,scenicspot,attractions,landscape,beautiful,charming,spectacular,attarct,charm;theSilkRoad,Taoist。Taoism,等。

其次,中国媒体英语与汉语媒体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和协调性。由于中国媒体英语的目的在于对外宣传中国,因此其内容与汉语媒体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外交事务、国际形势等领域,英汉媒体以不同的语言形式,传播同样内容的事实信息。最后,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融声像为一体,更富有真实性和形象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英语频道和国际频道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真实地传播和宣传发展中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同时也为现代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声像资料。

二、媒体英语与英语教学

中国媒体英语以中国社会文化为背景,符合阅读过程中的“图式理论”。背景知识是阅渎理解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是一个人已有的整体知识以及有关某一专题的专有知识,即各种经验的学习与积累,以及理解某一主题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先验图式论认为,语篇是为渎者或听者提供一个引导,只是他应如何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或理解意义。只有当读者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图式”与语篇提供的语言文字信息联系起来,理解才能实现。这种背景知识以特定结构储存在大脑中,构成相互联系的“先验图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先验图式与阅读语篇越吻合,阅读理解就越容易,反之则越难。而中国媒体英语与中国渎者的先验图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这不仅取决于它们生长于这个社会,而且汉语媒体不断强化了他们的各种知识图式。因此,中国媒体英语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预测性。

由于学生已有的背景文化知识,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阅读目的语文化的语篇,往往存在“文化盲点”。学习者在交际的过程当中,其交际内容往往具有中国文化的渊源,目的语表达潜意识中就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在此转换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文化或语言上的冲突”。这不仅形成理解上的障碍,而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再者,如果语篇主题渎者不感兴趣,那么就很难实现教学目的。而中国媒体英语则消除了这种语言“文化盲点”,便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而且,在语言的应用过程当中,避免了“潜意识”翻译的过程。媒体英语广泛的题材范围,都与学习者关注的“热门话题”相关,符合读者交际“动机”的需要,易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媒体英语专栏性的编排,符合语义关联的语言特征。语言词汇的“语域”理论和“板块式”结构认为,同一语域的词汇倾向于出现在同一主题的语篇中。现代语言学家利用电脑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英语的语言交际并不是仅仅通过单词或固定短语的使用来实现的,而自然话语中的90%是由处于两者之间的半固定“板块”结构来实现的。语言学家Becker认为:“我们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从大脑的词汇库中调出那些“预制”(prefabricated)短语,经过细微的加工,就可组合成比较符合语法的句子,并使它们变成流利的语言来填充我们概念上的某些空白。即语言的记忆与储存和输出或使用并不是以单个的词为单位,而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板块’结构才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而媒体英语的“主题块式”专栏结构,不仅有利于“块式”语言词汇的学习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块式”词汇的调用和激活。

三、媒体英语教学思路与实践

中国媒体英语独特社会背景特征和目的语风格,符合现代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及教学需求。这一点在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得到充分的证实。传统的教学以目的语语言材料为主,从而忽略了日益普遍的反映中国社会的媒体英语。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目的语教学,而重要的是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中国媒体英语解决教学中一些困扰学习者的“文化盲点”和“交际转换”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益。

媒体英语教学应以“主题”和“时事焦点”阅读为主,这是由学生的背景知识来决定的。在当今信息社会,媒体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信息的重复和出现频率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选择强化了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他们从不同的渠道了解社会信息,增强背景知识图式。以此为依据选择学生关注的媒体英语资料,即增加了可渎性,又符合学生了解社会的需要。同时在语言学习的渴望中,交际的需要得到满足,学习兴趣得以培养,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主题教学应“追踪事实焦点”,以课堂阅渎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要求学生课下从不同的媒体,结合课堂教学,大量阅渎同一主题的语篇.掌握反映主题的不同角度和观点。按主题分类收集相关词汇,做到主题与表达的统一。如“人大”与“政协”两会“热点”;暑假前的“旅游专线”阅渎;毕业在即的“就业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