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工作论文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精选

社区工作论文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第1篇

一、区委高度重视对社区管理人才的培养,率先在省内开办社区管理专业本科班

该班是在南京市*区委、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和街道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为提高我区社区管理工作者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区委党校开办的针对性较强的省委党校函授本科班,是省委党校第一个培养社区专业人才的本科学历班。

*区委对这个班高度重视,区委组织部和街道出资16万作为学员学费(其中区委组织部出资占75%),学员个人在上学期间只出500元。区委党校对该班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试。学习期间,党校出资组织他们到井冈山、扬州、上海等地考察学习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党性锻炼。来自*各社区的41名学员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每学期到课率达到95%,每门课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弘扬了党校良好的学风和考风。

二、创新论文指导模式,论文工作呈现新特点

目前,该班的15门主要课程已经学完,本学期的重点任务是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毕业论文是学员完成学业的重要的必修科目。对于学员来说,这是调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某一论题研究,从中获得研究能力的一次科研训练;从我校来说,是对学员两年来学习成果的全面考察和衡量,是促使学员学以致用,提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的教育环节。为了使学员们运用所学得的知识,紧密结合当前工作重心,联系工作实际写出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区委党校专门制定《社区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意见》、《毕业论文实施计划》、《毕业论文工作规定》,并创新举措狠抓落实。专门成立由区委副书记陶世贤、组织部长纪增龙担任组长、党校常务校长王天喜、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袁校柠担任副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周密制定论文写作计划。

1、组建阵容强大的指导老师队伍。省委党校副校长、省社区研究会会长唐建中高度重视论文指导工作,对论文指导工作的各个环节均作出明确指示,并亲自指导一名学员。另外,我们还邀请了省民政厅刘广忠副厅长、基层政权处王元刚处长、仲锦副处长、法规处夏青春处长等4位领导。我们还邀请了省委党校行政教研部主任黄菡教授、李阳教授、宁凌教授,社会学教研部主任冯必扬教授、严翅君教授、尤佳教授、倪洪兰教授,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董连翔教授,市委党校教育长王玉珍教授、副教育长吴抒教授、管怀伦教授等11位知名教授指导学员论文,同时,我们也邀请我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姚坚、组织部长纪增龙等领导,另外还邀请了区、街中层具有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21位干部作为指导老师。为了保证论文质量,每个指导老师原则上只指导一名学员,最多不超过2名学员。

2、论文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即每位学员选配两位指导老师,一位是来自由省、市委党校专家和省民政厅的领导,区委领导、区委、区政府中层领导、街道领导等37人组成的外聘指导老师队伍,另一位由区委党校教师担任。双导师制对论文写作有着积极意义:一是有效地弥补了区委党校师资限制。区委党校目前只有11名教师,专业结构也有限制,研究社区问题的老师较少。专家、学者、领导的加入,给学员提供了专业对口,造诣深的指导老师,为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提供了智力保证。通过论文指导,省民政厅领导将在全国、全省社区建设大背景下,为*社区发展提供新思路;省、市党校专家、教授将为*社区建设灌输新理念;区委、各部门、各街道参与论文指导的同志也将在指导学员论文写作过程中深入研究社区民生、民主、民和等问题,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理论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二是扎扎实实地提高学员的素质。这些学员当初都是通过海选担任社区主任、书记岗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但文字表达较弱。通过论文写作将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为宣传*社区建设成果提供条件;三是区委党校将通过精心组织好论文写作工作,进一步深化社区研究成果,为社区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以此树立函授质量品牌,切实提高全体学员素质。

三、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为学员提供相对明确的选题

在以往的论文写作中,由于学员来自各个领域,他们的选题往往也是五花八门。主题过于宽泛也给指导老师带来困难,导致老师对于专业外的选题只能做一般性的泛泛指导,论文成果不突出。鉴于学员构成都是社区工作者,*党校紧紧围绕和谐社区建设及构建和谐*的主题,整理并提供了社区党建、社区工作、社区教育与文化工作、社区建设论坛、构建和谐社区等5个方面39个参考选题供学员选择和参考。这些选题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1、专业对口。选题和学员的专业专长密切相关,使学员能够发挥专业优势,使学有所用。2、联系实际。首先是理论联系实际,很多选题是社区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如:“对社区党建议事会的理性思考”、“城市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如何创新”、“社区如何解决外来人口的问题”、“如何开展社区内扶贫帮困工作”等。其次,联系专业领域发展的实际。在社区专业领域中选取有较大理论价值的论题。如“利益关系调整背景下如何开展社区党建”,“构建社会中介组织中党建工作新的运行机制”,“论社区自治与加强城市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社区建设”,“如何从‘行政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变”等。第三是联系学员自身实际。我们在选题设置时,考虑到社区学员实际工作经验和体验较多,所设论题有利于他们自身优势的发挥。3、操作可行。我们曾专门开设论文写作讲座,重点讲解如何选题、资料收集、论文布局等。我们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的学识水平、写作能力从菜单中选题,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员的需要。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市、区两级党代会、人代会精神,以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增强素质、服务社会为目标,通过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大力加强社区工作者“会干、会写、会说”三项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具有强烈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熟练业务技能和坚实群众基础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

二、参加范围

本次岗位练兵活动的主要对象为:社区居委会全体成员。

三、方法步骤

(一)第一阶段:自我展示阶段。由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自行组织。

1、展示写的能力。各办镇组织社区工作者结合所在社区的工作实际写1—2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要突出真情实感,有原创内容,随笔、调研、日记、散文、议论文等题材不限。经各办镇初审后,推荐一篇优秀文章参加全区社区工作者写作能力评选活动,从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予以奖励,并将优秀文章结集成册。

2、展示说的能力。各办镇组织社区开展以提升业务素质、建设和谐社区为内容的主题演讲比赛,并推荐一名成绩优异者参加全区社区工作者演讲比赛。

3、展示干的能力。各办镇组织社区工作者通过工作汇报、现场解说等形式,重点考察社区工作者对社情民意的掌握度和相关业务知晓运用的熟练度,包括社区基本信息、居民基本情况、驻地单位、特色工作、骨干居民特长、各类特殊困难群体情况以及与社区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二)第二阶段:全区演讲比赛。在各办镇自行举办演讲比赛的基础上,组织各办镇推荐的优秀社区工作者举行全区社区工作者演讲比赛,并从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予以奖励。

(三)第三阶段:全区社区工作展示。组织各社区以工作汇报、现场解说等形式展示社区工作成果,并对表现优异的社区工作者进行奖励。

(四)第四阶段:总结表彰和巩固提升。此次岗位练兵活动结束后,对于活动期间表现突出的个人和组织得力、成效显著的办镇将给予表彰,并作为年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办镇、区有关部门要结合岗位练兵活动,相应建立起社区工作者长效提升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此次岗位练兵活动旨在提升社区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锻炼队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升我区社区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各办镇、区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此次岗位练兵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安排组织好练兵活动,明确专人负责,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建构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和谐社区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社区工作发展的推动,和谐社区的建构逐渐由基础设施建设向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转变。就现实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低下,严重制约了和谐社区的建构过程。社会工作学生是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后备力量,他们社区服务能力的高低将影响和谐社区的建构。因此,培养他们的社区服务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是和谐社区的建设。我国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社区工作的发展,使社区建设逐渐由基础设施建设向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转变。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欠缺和历史条件限制,我国专业社区工作者数量较少,且专业素质十分低下,严重影响了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与和谐社区的建构,从而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构。因此,培养社会工作学生服务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专业社会工作者显得十分必要。

1城市化过程中和谐社区建设要求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1.I城市化过程的发展

城市化即是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动态过程。城市和农村相比较,城市的建筑集中且高楼大厦林立。城市化除了要求高楼大厦等物质基础外,还需要大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强的城市社区。城市化是物质和精神共同建构的系统工程。高楼大厦构建了城市社区的物质基础,但和谐社区的建设还要从精神角度加以建构。

1:2城市化要求建构和谐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基础。从结构层次来看,城市一般都是市下设区,区下设街道,街道下设社区。从组织角度来看,城市社区不是政府行政机构,而是社区自治组织。但从实际执行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社区作为自治组织的功能是在街道及其上级行政部门领导下实现的。一定的结构发挥一定的社会功能,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结构,需要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稳定功能和社会参与功能,只有城市社区得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这些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1.3和谐社区的建构需要提升城市社区的服务能力

和谐社区,就是指社区的资源得到合理运用,社区环境优良,人口结构合理,社区服务能力较高,社区凝聚力、认同感及归属感很强,本社区与他社区及社会环境能够进行良好互动。

社区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看,社区服务指为社区里的居民提供各种生活及精神服务,或者说服务于社区的一切O从狭义来看,社区服务指对社区内的残疾人、老人、儿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提供的服务,旨在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总体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量与服务的质都应该得到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可以充分调动社区资源,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提升社区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实现与他社区的良好互动。使社区成为和谐社区。

2我国社区工作重心转移要求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2.1社区工作重心由社区建设向社区服务转移

我国社区工作经历了一个由社区建设到社区服务的转变过程。我国早期社区工作主要是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组织、人员结构的建设过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是在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的基础上筹建起来的。居委会是建立在单位制基础上的,而社区则是建立在社会化服务基础上的。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要逐渐实现“单位办社会”向“社区办社会”转变。这种转变包括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组织、人员的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在居委会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性建设,而社区组织、人员建设随着单位制的解体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探索生建设。随着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组织人员结构的逐渐完善,社区服务逐渐成为社区工作的中心内容。社会发展有一个从结构建立到功能发挥的过程。就社区工作来看,社区建设是结构性建设,而社区服务则是功能性发挥。也就是说,社区工作逐渐经历由社区建设这种结构性变化到社区服务这种功能性发挥的转变,是社会结构建立到功能发挥的发展性过程。

2.2社区服务中心地位的确立要求量与质的提升

随着社区建设向社区服务的转移,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得到确立。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量与服务的质都应该得到提升。量的提升表现为社区工作者数量规模的扩大,质的提升表现为社区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提升。首先从广义社区服务来看,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性过程。就社区服务而言,就是要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服务设施,不断提高便民利民服务的质量,使社区居民的需要得到不断满足。从狭义社区服务来看,社区服务要为社区里的弱势人群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福利服务,以便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由于社会转型的深人,以下岗为标志的结构性失业还在不断出现,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社区下岗职工和经济困难群体不断增多。要改善这些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就必须有更多的专业社区工作者参与进来,提供更充分的社区福利服务,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实现社区的和谐发展。

2.3社区服务需要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随着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中心地位的凸显,必须建立一支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来开展社区服务。有人认为,开展社区服务,只不过是上级政府拨些钱,放点权,盖几个社区服务中心,没有什么难办的,现有社区工作员就足够了,不需要建设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其实不然,社区服务固然需要政府的管理与领导,但由于政府对社区建设是宏观的领导,很多具体方面还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来提供专业服务。由于居委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区工作员专业素质相对低下,不能够提供满足较高层次的社区居民需要的社区服务,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来开展社区服务。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培养的过程。社会工作学生正是接受这种专业培养的群体,他们是建设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最理想的接班人。

3我国城市社区服务队伍量与质的欠缺

3.1服务人员数量不够

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欠缺。首先表现为社区服务人员数量不够。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社会是在单位制的基础上运营的,单位给职工提供了很多便利和保障,这减轻了居委会的压力,因此,居委会的人员往往比较少。实行社区改革以后,新设置的社区工作员基本都是直接由居委会人员转变过来。由于单位制的解体,以前由单位给职工提供的便利和保障需要由社区单独来完成,社区工作员显得十分不够。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他们社区服务的人员充足,主要包括社区工作者和志愿服务的义工。由于社区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长,他们往往具有比较稳定的义工团体,这些团体来自不同的阶层,他们的义务服务会登记下来,形成时间储蓄,即他们提供义务服务的时间以后就是享受服务的时间,这刺激了更多义工的参与。与之相比,我国参加城市社区服务的义工比较少,几乎都只是一些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并且参与社区服务的频率也比较低。可见,我国社区服务人员数量还很不够。

3.2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欠缺其次表现为社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由于社区建设起步较晚,社区工作者几乎都是以前的居委会工作人员,而居委会主要由妇女和一些残疾人担任,由于从业门槛低,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社区工作知识。这首要表现为社区理论素养的缺乏。他们中很少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社区工作者。从业资格证一定程度可以说明专业素养。从职业认证角度来看,社区工作的专业认证很晚才在少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进行试点,全国性的从业资格认证考试2008年才开始。社区浓厚的地方特色,加上社会工作毕业生不愿到社区就业,造成我国大多数城市社区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毕业生,使得城市社区人员的素质极为低下。

要解决城市社区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必须完善社区人员的从业资格证制度,对长期不能通过的工作人员实行淘汰制度。

4社会工作学生是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后备力量

4.1社会工作学生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量的欠缺

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逐渐蓬勃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有超过200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学生和毕业生不断增多,逐渐成为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主要后备力量,他们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量与质的欠缺。首先,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数量的欠缺。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大为提高,全国性社会工作资格认证考试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就业层次逐渐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毕业生开始到社区就业,壮大了社区服务的队伍。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都有到社区实习的实践课安排,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生也可以在实习督导和社区工作员的指导下进行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这弥补了社区服务队伍数量上的欠缺。

4,2社会工作学生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质的欠缺

社会工作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将会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系统的学习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理论,掌握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的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对社区服务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我国社区服务队伍由于甚少接受专业理论的训练往往理论知识极为贫乏,只能用简单的方法去推行社区服务。随着社区的发展和社区居民需求的提升,这种简单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必须通过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来加以改变。对于经典理论模型的借鉴,社会工作学生在经过专业课的学习之后已经十分熟悉。他们能够提供比现有社区工作者提供的更高层次的社区服务,这种高层次的社区服务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5社会工作学生社区服务的实践能力相对不足

5.1社会工作学生对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

社会工作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基本掌握了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的理论知识。由于社区工作是从西方传人的,其经典理论模型基本是建立在西方国家社区工作基础上的,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由于社会工作学生到社区进行实践和实习的时间较少,它们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如果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社区理论来指导我国社区服务的实践,必然会因为实践环境的差距而导致理论适用性不够,从而犯经验主义错误,不利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因此,社区工作学生应该经常深人社区,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有清晰的了解。超级秘书网

5.2社会工作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还很不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设置还很不合理。实践课的安排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西方国家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进行实践课的学习,而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安排往往很少,一个学期就几节实践课,往往还流于形式,这使得社会工作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阻碍了他们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

可见,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量与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的欠缺,需要社会工作学生加入到社区服务中去,而他们社区服务的能力却相对低下。因此,必须培养他们的社区服务的能力。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对社区的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中长期执行“议行合一”策略所暴露出的角色冲突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区自治缺失等现象,迫切需要有一系列变革。“议行分设”和“网格化管理”从组织与个体的角色明晰、角色认同、角色承担的细致化与主动化等方面有所突破,为提升社区自治,向“小政府,大社会”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引发了一系列行政管理体制与职能转变的迫切需求。社区作为城市最小的组织细胞,其组织机构的角色和职能也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5O年代中叶到80年代初,中国城市社区组织机构从形式到结构,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动,但始终未摆脱社区政府管理城市社区的组织延伸之角色身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单位对个体责任承担的削弱。过去包揽职工生老病死方方面面的职责落到了社区,伴随着个体的社会化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历程,社区的工作核心、职能的时代诉求却倍受社区管理体制中组织机构的角色身份设定的限制。

一、杜区管理体制中社居委冲突化的角色身份对社区功能的限制

社居委是城市管理的最小单位,从历史和现实情况看,居委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介乎于半行政、半民间之间。居委会的历史地位在于既是国家与社会在基层社区的中介,是国家政权在基层的延伸;又是基层群众的代言人和利益表达者;还肩负着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自治和互助服务的职责。

1.双重角色的冲突性,使得社居委在具体工作中角色身份的合理性降低。社区居委作为社区管理的最直接的单位,一方面要代表社区居民的心声,甚至是代表居民向政府表达利益诉求。而另一方面,社居委又是政府政策的执行者,代表了国家的意志和利益。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双重角色身份,导致了冲突。角色代表的利益群存在差异,现实赋予社居委既是居民的代言人,又是政府意志的执行者等双重角色的内在冲突,使得社居委的工作开展在角色合理性上受到质疑。

2.双重角色承担因任务的刚性差异而出现明显的重点偏颇,在上级政府繁重的“行”的工作中淡化了对“议”的工作组织。由于两种角色任务的刚性不同,导致了双重角色冲突中的行为虚实选择与社居委设立的初衷相悖,即社居委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承担了政府的“嘴与腿”的角色,而淡化了社居委设立的基本职能,即居民的“头”的角色。

3.社居委在角色承担中的趋避行为,降低了居民的信赖感与归属感。社居委在实际工作中重“行”轻“议”,将“居民带头人”的角色边缘化,在社区居民的意识中缺乏号召力与归属感,从而导致居民主体意识淡漠,既不把自己看成是社区的主人,也不把社居委看成是社区的当家人,对社居委的依赖、信任程度很低。

4.社居委成员的角色认同程度较低。社居委的角色身份最终是通过个体的角色扮演得以实现的。当角色身份出现冲突的时候,个体会对所扮演的角色在认知上心存困惑,在情感上会出现趋避冲突的现象。进而影响到社居委成员对角色行为的执行程度。

二、城市社区体制改革中的角色身份重设之分析

在“小政府一大社会”的社会发展趋势下,社区居民需求日益多样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社居委“议行合一”的外制型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提升的社区群众自治性要求。社居委的角色重设成为社区改革的关键点。

中国城市社区体制改革经历了长期、多种模式的尝试,其中,有两项尝试是通过变革角色进行的,一项是针对社区组织机构职能分离的“议行分设”,另一项则是在“议行分设”改革基础上对角色职能细化的“网格化管理”。

“议行分设”是针对“议行合一”中暴露出的角色冲突之弊端所提出的,即明确居委会职责为参与决策社区事务、监督社区行政工作、反映社情民意;另由政府聘用专职社区工作者组成社区事务工作站,负责社区日常行政工作。社区网格化管理则是将社区划分成若干单元网格,纳入社区事务,确定专人负责,利用信息平台,优化工作流程,到颐运行机制。

(一)明晰了社区各群体的角色身份,有利于激发角色承担的积极性

1.社区服务者角色身份明晰,职责担当明确。以合肥市蜀山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例,针对社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合理和不规范情况,该区施行机构改革,重在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遏制机构人员膨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社区机构实行“议行分设”,剥离社居委承担的行政职能,建立社区工作站;实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考核机制与奖惩机制,从而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提升人员素质,激发队伍的活力。这一做法,让曾经承担着众多政府各职能部门下沉来的大量行政事务的社居委逐渐还位于真正的居民自治组织。把已经进入社居委的各项行政工作进行剥离,如将社区组织、服务、卫生、环境、治安、文化和计生等七项内容从社居委的工作职能中完全剥离出来,使社居委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2.居民的“社区人”主体角色意识得以强化。“议行合一”所导致的社居委角色冲突以及“议”的角色虚化状态下,社区居民被管理的角色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导致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社区归属意识淡化。实行“议行分设”改革之后,社居委“议”的角色得以明确,引领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职能得以落实,角色承担的职责明确化,社居委在居民心目中的角色形象突出了以下几个特质:基层群众的代言人和利益表达者、居民民主自治与互助服务的召集者、政府与居民合作、信任的信息沟通者。社居委角色在统一化的基础上得以细化,使其能够获得居民的认同,让居民获得“有了自己的领头人”的感受,激发居民“社区人”的主体意识。如合肥市蜀山区五里墩街道的金华饭店改造项目的合资立项,就是通过“议行分设”后的社居委通过民主决策进行的。金华饭店始建于1985年,由于设施老化等原因关门歇业,资产闲置,居民对此意见较大。社居委在充分收集居民意见和调研的基础上,将民情民意做了细致的整理与分析,代表居民的合理意志,提交了改造报告,并获得立项与执行。

3.帮助个体获得角色承担的积极情感。当角色身份得到他人反应的支持,人们就会经历积极的情感过程。通过“议行分设”,社居委的成员和工作站成员的角色身份通过职责的规定得以明晰,他们对角色职责的认同与来自社区居民对这两个角色的期待是一致的,这种趋同的反应能够给社区组织成员带来积极的情感。同样,通过社居委的组织、引导,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事务、决策等活动中,自主自治的角色意识与积极承担居民责任的情感也获得极大的提高。

(二)角色管理规范化

角色身份对于个体来说.是“个体规划给他自身的,作为对某一特定社会位置之占据的特定身份和地位。”对于某一特定的群体来说,同样包含了社会或文化对这一角色的一系列观念和角色期待。只有在角色明确的情况下,角色之间才能够按照对角色的行动预期做出呼应并获得对角色的规范管理。

以合肥市蜀山区街道、社区聘用人员管理办法为例,坚持“结构优化、从严控制、按岗定酬、管养分离、择优聘用”的原则,在“议行分设”改革中,通过对社居委、社区工作站各岗位详细、明确的岗位说明,打破身份界限的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实行一年试用期制和三年任期制以及综合考核与末位淘汰制,岗变薪变等措施,将社居委、社区工作站中以“岗”为标志的角色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并通过明确的职责描述与评价细则,对角色行为进行了界定,规范了各岗位角色的行为管理。

(三)角色承担的细致化、主动化

在改革中,“网格化管理”是将角色承担进一步推向细致化、主动化的一个重要举措。以合肥市蜀山区琥珀街道为例,将社区按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划分成26个片区,62个网格,各社区工作站人员作为网格负责人。网格责任人是本网格内发现、掌握、反馈、处置相关信息的第一责任人。这种管理模式,变社区工作站成员的角色由“专项任务迎进来”为“带着多项任务走出去”,突出了社区工作站成员这一角色的主动服务意识,并将角色承担进一步细致化了。

三、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社区工作论文范文第5篇

一、成立街道信息报道组

为切实加强街道信息报道工作的组织领导

审核修订小组:由各部门分管领导审核把关,主要领导签发。

二、落实责任,明确工作任务

1、各部门分管领导对自己的分管工作要督促办公室作好信息报送工作;各社区书记、主任,机关各部门办公室(所)主任(所长),对本社区、本部门信息报送工作具体负责,及时督促相关信息采写人员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信息报送工作任务。

2、社区和办事处机关干部,每人每周至少完成一篇信息,交由各部门负责人审阅。

3、各社区、机关各部门,每周给党政办提供信息不少于2篇,全年完成区以上期刊采用不少于5篇。

4、党政办在各社区、机关各部门上报信息基础上,择优向《信息》、《政务》、《宣传》等期刊投送,每一期刊每周不少于1篇。其他信息在《赣江社区工作动态》和赣江街道门户网和政府信息公开网上选用。

5、信息报道组成员、各社区信息员每人每周完成2篇信息报送任务,全年区以上期刊采用3篇以上。

三、实行通报评比制度

对各社区各部门信息报送和采用情况,每月进行一次通报,每季进行一次评比,年终根据各社区、部门个人信息报送、采用积分情况评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由社区和机关各评出前3名,先进个人由机关和社区各评出前5名予以奖励。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写作水平

围绕提高信息工作队伍写作水平,增强信息的针对性、实效性,每年举办一次信息写作培训班,每季度召开一次信息工作座谈会,每月信息报道组成员至少安排2天以上时间下到各社区进行信息采写。

五、实行计分奖励制度

为激发干部信息报道工作积极性,对信息、调研和新闻报道工作年终按以下标准予以计分,并根据得分情况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

1、先进集体奖励标准:一等奖300分,二等奖200分,三等奖100分;先进个人奖励标准:一等奖300分,二等奖200分,三等奖100分。

2、向党政办报送信息进行登记打分,所报送信息被《赣江社区动态》或赣江街道门户网、政府信息公开网上采用奖励5分/篇,报送的信息被区级刊物(《信息》、《宣传》、《政务》)采用10分/条;被市级刊物采用奖励20分/条;被省级刊物采用奖励30分/条;部级刊物采用奖励50分/条。

3、新闻报道稿件被区级新闻单位采用,图片新闻、短讯奖励10分/幅(条),千字以下(含千字)新闻报道奖励20分/篇,千字以上新闻报道奖励30分/篇;被市级新闻单位采用,图片新闻、短讯奖励20分/幅(条),千字以下(含千字)新闻报道奖励30分/篇,千字以上新闻报道奖励40分/篇;被省级新闻单位采用,图片新闻、短讯奖励30分/幅(条),千字以下(含千字)新闻报道奖励40分/篇,千字以上新闻报道奖励50分/篇;被部级新闻单位采用,图片新闻、短讯奖励50分/幅(条),千字以下(含千字)新闻报道奖励80分/篇,千字以上新闻报道奖励100分/篇。

4、调研文章(论文)被区级刊物采用奖励100分/篇,获区各系统一等奖奖励80分/篇,二等奖奖励70分/篇,三等奖奖励60分/篇,优秀奖奖励50分/篇;被市级刊物采用奖励200分/篇,获得各市系统一等奖奖励100分/篇,二等奖奖励80分/篇,三等奖奖励70分/篇,优秀奖奖励60分/篇;被省级刊物采用奖励300分/篇,获省各系统一等奖奖励200分/篇,二等奖奖励150分/篇,三等奖奖励120分/篇,优秀奖奖励100分/篇;被部级刊物采用奖励500分/篇,获各部、委一等奖奖励300分/篇,二等奖奖励250分/篇,三等奖奖励220分/篇,优秀奖奖励200分/篇。

5、同一篇(条)信息、调研文章(论文)和新闻报道稿件分别被多处采用或在多处获奖,按最高标准予以奖励。

六、几点要求

1、各社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信息报道工作,正确认识信息报道工作是反映和宣传街道、社区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总结提高工作,督促各项工作落实的有效手段。各社区、各部门要把信息报道工作作为本社区、本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措施。各社区书记、主任,各机关部门负责人要带头写,具体抓,确保保质、保量完成信息报道工作任务。

2、要注重质量,不断提高信息报道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效性。信息报道工作要围绕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突出主题、突出重点入手,为促进街道社区健康发展和稳定摇旗呐喊、鼓劲加油,营造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