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空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范文精选

建筑空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范文第1篇

1问题的提出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居环境城市化的加速,人们对建筑空间尺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明晰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准确而全面的关于建筑空间尺度概念的描述,普遍存在着对尺度概念的某些模糊认识。所以,有必要对建筑空间尺度概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予以拓广。

2对现有尺度概念的分析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以很多篇幅具体论述比例问题,但对于尺度本身的性质却很少提及

托伯特•哈姆林在其编著的《20世纪建筑的功能与形式》的第二卷《构图原理》中,把尺度问题单独提出来加以研究。该书把比例和尺度作为两个并列题目,且尺度列于比例之后。也许是由于哈姆林建筑理论的权威性,自此以后,几部有影响的建筑理论著作中关于尺度与比例的论述都维持了这一顺序。实际上,比例和尺度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并列概念,比例应是尺度范围内的从属概念,将尺度置于比例之下,属于主从关系颠倒,它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误导作用,影响了人们对尺度概念的正确认识。沈福煦在《美学》一书中,认为尺度是“在建筑设计中以人高为衡量建筑物或构筑物大小规模的标准,亦指建筑物或构筑物本身各构件间大小相比的合理性。”这个概念亦较模糊,容易使人们对尺度概念产生误解。清华大学田学哲主编的《建筑初步》教材中,“尺度主要是指建筑与人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建筑中有一些构件是人经常接触或使用的,人们熟悉它们的大小,如门扇一般高为2~2.5m,窗台或栏杆一般高为90cm等等。这些构件就象悬挂在建筑物上的尺子一样,人们会习惯地通过它们来衡量建筑物的大小。”前一段话是对尺度概念的定义,后一段话是对尺度概念的解释,通俗易懂。这种以常规部件为基准使建筑获得尺度感的方法,一直作为现在建筑理论中关于建筑尺度的基本内容。可以说,这是基于视觉的形式尺度或形象尺度。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次大会制定的《北京宪章》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整个人居环境来研究建筑空间的尺度问题,就会感到《建筑初步》中的定义虽然简明、准确,但有待拓广。在拓广建筑空间尺度概念的时候,应力求简明、准确、全面。

3广义建筑空间尺度的概念人居环境的不同空间范围包括地球、大城市、小城镇、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单体建筑、室内、家具等

人们在建筑环境中的生存活动对建筑的体验,并不是简单生理需要的舒适感和视觉美感,而是整个身心体验的感受,故有环境心理学和心理空间的概念,这表明存在着心理空间尺度。例如,我们初次到某一校园参观,比起后来在该校园生活了较长时间来说,前者感到该校园要大得多。又如,我们到一个从未去过的地点去,去的时候比回的时候感觉到路程要长。所以,广义建筑空间尺度的概念应是:在人居环境的不同空间范围内,人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用身心来体验建筑整体环境空间所得到的生理和心理上对该空间大小的综合感觉。这需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3.1尺度的字义所谓“尺度”,按中国汉字组词方法来顾名思义:“尺”是尺寸的尺,是衡量线面体空间大小的基本标准单位,是绝对大小的量;“度”是度量,是用尺来量取线面体空间的行为过程,是动词;“度”又是程度,包含着等级差别的意义,它是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的比较而产生的相对大小的量,这与比例概念相近;俗话说,“凡事都要有个度”,这个“度”是无过之无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是中国传统为人处世的原则,却也表达了一种审美观。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中的“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就表达了一种尺度概念。所以,建筑学领域中的“尺度”,其概念虽与真实大小的尺寸有关,但本质上是表达人们对建筑空间比例的大小关系的一种综合感觉。

3.2尺寸是绝对的不变量,尺度是相对的可变量经过设计建造构筑的人居环境空间都属于建筑的范畴。由于高科技的航天、通讯和交通设施的迅猛发展,地球给人的感觉已变得越来越小,故有地球村的说法。宇航空间站上的宇航员看地球,就是一个“小小寰球”,飘浮在黑暗一片的宇宙中,是货真价实的“弹丸”之地。这表明地球的尺度已变得越来越小。再如,虽然大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和立体交通与通讯系统使城市面积扩大了好几倍,但城市给人的感觉反而小了,即城市的尺度变小了。现代人来看中世纪的一些城市,也会感觉马车时代的交通广场尺度相当小。实际上,中世纪时期的人会感觉到这个广场的尺度够大。所以,尺寸是绝对的不变量,尺度是相对的可变量,是随人类活动范围和人的移动速度而变的量。

3.3比例是不变量,尺度是人感觉的量,是可变量比例是对象自身内部的绝对尺寸关系,它不受周围对象的影响。尺度是人们体验对象之间相对关系的感觉,它直接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尺度在衡量建筑的美感上也和比例一样,是为了建立和谐的秩序关系。即比例要达成建筑物本身的和谐关系,而尺度要达成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写作论文及建筑物与人的融洽关系。一般设计手册上称的“人体的尺度”,严格来说,应该是“人体的比例”。之所以对尺度和比例概念产生这样的模糊认识,原因可能是对《建筑初步》中尺度概念的片面理解,只抓住了“建筑与人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忽略了这种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超级秘书网

3.4比例是影响尺度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人的行为习惯和舒适性为标准来看比例,则建筑的整体、局部、细部间的相互比例关系能对尺度感产生影响。而且,建筑实体与空间虚空的这一对虚实的量的比例关系也影响尺度感。例如,在城市的一个区域中,当几幢体量很大的建筑处于相互之间距离很大的环境中,它们的尺度感并不很大。

3.5视觉的尺度感仍然是决定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以往对尺度感的研究,很大部分都属于视觉尺度感。另外还有听觉、嗅觉、触觉等尺度感的存在。但视觉尺度感仍然是决定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

4结语

随着人们对建筑空间尺度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明晰,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拓广建筑空间尺度的概念和应用,必将对人居环境的广义建筑学的设计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田学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第2版).

建筑空间论文范文第2篇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设计,但思路上与城市整体的规划设计是相一致的,也需要考虑到城市整体的空间效果。因此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一方面要注重在视觉方面的效果,整体的空间需要做好城市的艺术空间效果,从而加强人们对城市的视觉美感。另一方面要使城市空间结构保持一种视觉上的连续性、流动性以及韵律的印象,从而保证视觉上的秩序。所以,城市建筑空间设计要素所要遵循的几点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内容:

(1)天际线。城市建筑空间设计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天际线,天际线能够更好的处理人造物体和天然物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城市空间看起来能够更加协调和自然。

(2)地平线。建筑物的地平线要处理好人造物体与自然物体的协调关系。人造物体怎样战立起来,怎样升出地面,要注意视觉的舒适性和使用的便利性。

(3)空间要点。建筑物的空间要点犹如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它要体现地方性特征,使人们有到达或者离开的感觉,如广场、平台、台阶的上下两端等,都是建筑物的空间要点。

(4)后退。建筑中的后退能够更好的为建筑的整体布置出彩画幕布的效果。建筑物对于道路的距离和入口大门等,均属后退设计问题。

(5)升高和降低。升高和降低在城市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建筑整体的感官效果,比如城市建筑之间的过渡也要由地处向高处逐步调整。

2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的关系

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城市的空间看起来更加自然、协调,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城市建筑空间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理想化思路,最终将这种思路具体的表现出来。因此城市空间的设计要保证符合城市规划的整体思路,同时也要依靠具体的形式来完成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整体理念,假如城市空间的建筑设计只停留在二维的变化上,那么城市空间整体的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除去经济因素等条件的限制,城市空间设计的整体效果要保证与人类的各项社会活动相互协调,从而在设计的过程中创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同时,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城市建筑规划管理在进行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理念作为支持,其作用也只能单一的表现在管理上,不能做好单体设计与整个城市的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城市空间环境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城市也会失去应有的协调性,因此,为了更好的做好城市建筑管理就需要有效的对城市建筑空间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设计,这也是城市建筑管理最基础的保证。

3提高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以及建筑管理水平的几点措施

(1)提升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内涵。通过对城市建筑空间的分析,来提高城市空间设计人员的创新理念。城市是人类活动的核心所在,城市空间能够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场所,城市空间中除了需要对建筑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外,还要对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爱好等进行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如果没有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的分析,那么城市空间的规划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2)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不能够只停留在二维空间上,要体现出三维空间的效果。城市建筑空间作为立体的表现形式,二维的空间效果无法有效的表达出城市建筑空间的全部,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更为先进的三维空间设计来取代以往的二维空间设计。

(3)把单一建筑物内部空间管理变为建筑物内部空间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管理。建筑物内部的各种功能空间,除与建筑物协调统一外,还应考虑其与外交环境的协调一致。比如:建筑物的出入口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关系,建筑物的附属设施(如烟囱、空调机、电梯房、水池等)与城市空间景观的关系。

(4)建筑风格的管理要逐渐的向空间环境艺术管理进行转化。城市建筑空间不仅包含了城市的单体建筑,环境艺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对城市空间建筑管理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建筑和建筑、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性,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空间整体的完整。如果城市空间只剩下单一的建筑空间,那么整个城市也必然会显得空洞。

建筑空间论文范文第3篇

1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居环境城市化的加速,人们对建筑空间尺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明晰。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准确而全面的关于建筑空间尺度概念的描述,普遍存在着对尺度概念的某些模糊认识。所以,有必要对建筑空间尺度概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予以拓广。

2对现有尺度概念的分析

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以很多篇幅具体论述比例问题,但对于尺度本身的性质却很少提及。托伯特•哈姆林在其编著的《20世纪建筑的功能与形式》的第二卷《构图原理》中,把尺度问题单独提出来加以研究。该书把比例和尺度作为两个并列题目,且尺度列于比例之后。也许是由于哈姆林建筑理论的权威性,自此以后,几部有影响的建筑理论著作中关于尺度与比例的论述都维持了这一顺序。实际上,比例和尺度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并列概念,比例应是尺度范围内的从属概念,将尺度置于比例之下,属于主从关系颠倒,它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误导作用,影响了人们对尺度概念的正确认识。沈福煦在《美学》一书中,认为尺度是“在建筑设计中以人高为衡量建筑物或构筑物大小规模的标准,亦指建筑物或构筑物本身各构件间大小相比的合理性。”这个概念亦较模糊,容易使人们对尺度概念产生误解。清华大学田学哲主编的《建筑初步》教材中,“尺度主要是指建筑与人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建筑中有一些构件是人经常接触或使用的,人们熟悉它们的大小,如门扇一般高为2~2.5m,窗台或栏杆一般高为90cm等等。这些构件就象悬挂在建筑物上的尺子一样,人们会习惯地通过它们来衡量建筑物的大小。”前一段话是对尺度概念的定义,后一段话是对尺度概念的解释,通俗易懂。这种以常规部件为基准使建筑获得尺度感的方法,一直作为现在建筑理论中关于建筑尺度的基本内容。可以说,这是基于视觉的形式尺度或形象尺度。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次大会制定的《北京宪章》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整个人居环境来研究建筑空间的尺度问题,就会感到《建筑初步》中的定义虽然简明、准确,但有待拓广。在拓广建筑空间尺度概念的时候,应力求简明、准确、全面。

3广义建筑空间尺度的概念

人居环境的不同空间范围包括地球、大城市、小城镇、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单体建筑、室内、家具等。人们在建筑环境中的生存活动对建筑的体验,并不是简单生理需要的舒适感和视觉美感,而是整个身心体验的感受,故有环境心理学和心理空间的概念,这表明存在着心理空间尺度。例如,我们初次到某一校园参观,比起后来在该校园生活了较长时间来说,前者感到该校园要大得多。又如,我们到一个从未去过的地点去,去的时候比回的时候感觉到路程要长。所以,广义建筑空间尺度的概念应是:在人居环境的不同空间范围内,人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用身心来体验建筑整体环境空间所得到的生理和心理上对该空间大小的综合感觉。这需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3.1尺度的字义所谓“尺度”,按中国汉字组词方法来顾名思义:“尺”是尺寸的尺,是衡量线面体空间大小的基本标准单位,是绝对大小的量;“度”是度量,是用尺来量取线面体空间的行为过程,是动词;“度”又是程度,包含着等级差别的意义,它是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的比较而产生的相对大小的量,这与比例概念相近;俗话说,“凡事都要有个度”,这个“度”是无过之无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是中国传统为人处世的原则,却也表达了一种审美观。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中的“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就表达了一种尺度概念。所以,建筑学领域中的“尺度”,其概念虽与真实大小的尺寸有关,但本质上是表达人们对建筑空间比例的大小关系的一种综合感觉。

3.2尺寸是绝对的不变量,尺度是相对的可变量经过设计建造构筑的人居环境空间都属于建筑的范畴。由于高科技的航天、通讯和交通设施的迅猛发展,地球给人的感觉已变得越来越小,故有地球村的说法。宇航空间站上的宇航员看地球,就是一个“小小寰球”,飘浮在黑暗一片的宇宙中,是货真价实的“弹丸”之地。这表明地球的尺度已变得越来越小。再如,虽然大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和立体交通与通讯系统使城市面积扩大了好几倍,但城市给人的感觉反而小了,即城市的尺度变小了。现代人来看中世纪的一些城市,也会感觉马车时代的交通广场尺度相当小。实际上,中世纪时期的人会感觉到这个广场的尺度够大。所以,尺寸是绝对的不变量,尺度是相对的可变量,是随人类活动范围和人的移动速度而变的量。

3.3比例是不变量,尺度是人感觉的量,是可变量比例是对象自身内部的绝对尺寸关系,它不受周围对象的影响。尺度是人们体验对象之间相对关系的感觉,它直接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尺度在衡量建筑的美感上也和比例一样,是为了建立和谐的秩序关系。即比例要达成建筑物本身的和谐关系,而尺度要达成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写作论文及建筑物与人的融洽关系。一般设计手册上称的“人体的尺度”,严格来说,应该是“人体的比例”。之所以对尺度和比例概念产生这样的模糊认识,原因可能是对《建筑初步》中尺度概念的片面理解,只抓住了“建筑与人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忽略了这种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超级秘书网

3.4比例是影响尺度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人的行为习惯和舒适性为标准来看比例,则建筑的整体、局部、细部间的相互比例关系能对尺度感产生影响。而且,建筑实体与空间虚空的这一对虚实的量的比例关系也影响尺度感。例如,在城市的一个区域中,当几幢体量很大的建筑处于相互之间距离很大的环境中,它们的尺度感并不很大。

3.5视觉的尺度感仍然是决定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以往对尺度感的研究,很大部分都属于视觉尺度感。另外还有听觉、嗅觉、触觉等尺度感的存在。但视觉尺度感仍然是决定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

4结语

随着人们对建筑空间尺度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明晰,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拓广建筑空间尺度的概念和应用,必将对人居环境的广义建筑学的设计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田学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第2版).

建筑空间论文范文第4篇

1999年,吴良镛先生在《北京宪章》中倡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以新的观念对待21世纪建筑学的发展,这将带来又一个新的建筑运动,包括建筑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艺术的创造等,……“。[1]在人类的建筑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我们现在这样,把对生态问题的认识提到如此高度,人们开始承认生态建筑的设计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基于城市规划、建筑选址、建筑造型、空间形态、建筑构造、材料等。

一.生态型建筑空间概念的提出与特征

1.生态建筑与生态型建筑1960年代,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oloSoleri)将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cology,创立了生态建筑学。[2]生态建筑学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寻求创造生态建筑环境的途径和设计方法。[3]正如本文前面所述,生态建筑理论及其实践的浪潮正方兴未艾,然而,本文所提出“生态型建筑”的概念则更为宽广,是泛指一切在生态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建筑形态,它们或是运用生态建筑理论、或是利用相关技术、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从生态建筑到生态型建筑,是概念外延拓展的过程。生态型建筑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建筑。因此,为人类营造适宜的使用空间是其首要目的,其次才是以因利乘便或因势利导的方式去实现生态的目标。为此,我们提出生态型建筑空间的构想。

2.生态型建筑空间的构想无论什么样的设计思想和哲学理念,最终都要通过一定的空间表达手段使之实现。创造合用的空间是建筑师的根本任务,也是本文探讨生态型建筑空间的原因所在。生态型建筑空间与普遍意义上的建筑空间相比,存在着诸多不同:一般情况下,建筑空间主要考虑空间的尺度、空间的几何形态构成,以及空间的组织秩序关系;而生态型建筑空间不仅要考虑上述因素,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建筑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关联、建筑空间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舒适程度,以及建筑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甚至成为建筑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二.生态型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1.生态型建筑的外部空间处理生态型建筑外部空间是指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关联性。它主要研究如何合理地组织建筑形态与建筑空间,使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更为有机,主要内容包括:以适宜的建筑形态更好地融入地段空间;通过建筑设计使城市空间得以延续;避免对基地环境的破坏性建设等。空间形态一:隐藏类似于1980年代时期流行的覆土建筑。建筑部分体量置于地下,或被大面积的绿化及广场覆盖,以此达到对自身存在的一种削弱,保证近地面层绿化系统和步行系统的延续性。同时,建筑表面的绿化植被可以起到隔热、防尘、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由艾米利奥•安巴斯(EmilioAmbasz)设计的“Across福冈,是在城市中探索生态型建筑的典型实例。建筑朝向天神中央公园,其上覆盖着名为“StepGarden“的阶梯状层层收进的屋顶花园,从远处望去,整座建筑隐藏于一片绿色的环境氛围之中。空间形态二:融入所谓的“融入”是指建筑的建构不构成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威胁,而是作为自然的构成要素,恰当地嵌入城市缝隙或自然肌理,并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1993年,美国的西特事务所(SITEArchitects)设计的夏特努加市水之殿(TennesseeAquatorium,Chattanooga),建筑的整体轮廓呈圆形,沿地面水平展开,不仅与地形取得关联,而且贴合大地,与现有风景完全整合在一起。一系列波浪形的信息墙冲层”和“噪音隔离区”,使建筑室内拥有更为舒适的物理环境。空间形态五:双层表皮建筑通过相互靠近的两层表皮间形成拔风筒效应,达到建筑与自然进行能量交换的目的,进而降低建筑能耗,同时为建筑内部创造舒适的环境。英恩霍文•欧文迪克事务所(IngenhovenOverdiekandPartners)设计的德国埃森的RWE公司塔楼(RweAGCorporateHeadquarters,Essen),是一座120m高,拥有双层玻璃表皮的圆柱体建筑。该建筑的内外两层玻璃间距50cm,有利于空气的流通,并在此安装了一套遮阳系统。内层玻璃可以自由开启,外层玻璃可以阻挡高空的风力,因此其内部工作间可以享受自然的空气却不必担心高空猛烈的阵风。空间形态六:整体性屋盖这种空间是以整体性屋面在室内外之间形成了一个过渡性空间,其实质也是气候的缓冲区。在此类建筑中,建筑的屋盖摆脱了与建筑平面的必然联系,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构成要素“,漂浮”在由建筑功能自然生成的体量之上。因此,可以解决因建筑体量过于凌乱而给城市肌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法国建筑师B.屈米设计的弗雷斯诺国立当代艺术学校,是一个旧有建筑的扩建项目。屈米保留了原有的弗雷斯诺最辉煌的部分,并用一个巨大的屋顶将新旧两部分整体覆盖,因此形成一个半室外、半室内的空间区域。该区域因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和适宜交往的特质而受到人们喜爱。⑵异形建筑界面空间形态七:异形建筑界面这是一种真正立足于理性分析基础上的生态型建筑。其设计主要从生态的需要出发,根据建筑采光、遮阳、通风的需求来设计建筑空间的界面形态,在看将建筑平行分割,使建筑形成了与环境穿插融合的关系。空间形态三:架空架空是出于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在当代,由于生态思想的影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能够在设计中将建筑与环境同等考虑。当遇到对外界触动较为敏感的地形地貌,如陡坡、湖岸等,架空便成为处理建筑与环境矛盾的首选。在当今日本,对城市“还地”“、开放”的理念甚至成为指导建筑设计的一种风尚。受此理念影响的建筑师认为,在日益变得狭小而拥挤的地面上进行建造,不如将建筑置于“空中”,为城市留出成片的空间。如位于东京中心繁华地带的JT大厦,设计者为留出建筑下部的空间而不惜重金将大厦下面架空20m,形成半开放的景观效果。

2.生态型建筑空间的界面处理⑴双层建筑界面具有双层界面的建筑近年来很是流行。通常,它的内层是普通意义上的建筑界面;而外层界面主要起附加作用,使内、外层界面之间形成一定厚度的空气层,作为气候的缓冲带,使建筑内部拥有更舒适的气候环境。双层界面是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建筑生态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建筑空间形态。空间形态四:房中房建筑在建筑与室外之间形成通高的垂直开放空间,该空间单侧接临室外,其余面接临建筑的楼层空间,既具有气候调节的优势,又具有中庭空间的效果,并将街道空间融进建筑空间的内部。波特•里希特•特赫阿里(BotheRichterTeherani)设计的德国汉堡双X形建筑(Double-XX),其内部是坚固的双X形体量,外部包裹着矩形的玻璃幕墙,从而形成6个三角形的通高暖房空间,每一个办公单元都与一个暖房连接,在室内与室外之间形成了“气候缓似令人费解的异形界面下,隐藏着逻辑性极强的设计理念。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英国伦敦市政厅,呈逐层向南探出的不规则球体,上层楼板可自然为下层空间遮阳。据称,它的能源消耗量比同等规模使用空调的建筑减少了75%。

3.生态型建筑的内部空间处理⑴对比性空间的组合将具有自然特性的空间,如:庭、园、院,与建筑的功能空间组合设置。这种空间排布方式的重点在于强调空间与空间的关系。在空间的整体布局上,自然性空间与功能性空间这两种有着明显对比关系的空间交替出现,形成节奏和韵律。对比性空间的组合,使建筑与自然交错在一起。同时也避免因单幢建筑体量过大而给建设基址造成过大的影响。空间形态八:空间的水平并置自然空间与建筑功能空间在同一水平面上呈线形间隔布置,既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此种空间布局富有节奏,其内部空间既有独立空间的私密感,又有流动空间的通畅、自然之感。英恩霍文设计的汉堡空中客车A3XX制作厅,是一座拥有5个沿曲线排列的翼形玻璃建筑。透明表皮、均好性单元空间是其主要特色。建筑的各翼之间种植了果树,是良好的交流区,同时保证每个办公单元都能够欣赏到周围的景致。空间形态九:空间的竖向叠合通过将自然性空间与功能性空间沿建筑竖向叠合,解决了建筑的有限用地与人类渴望贴近自然之间的矛盾,是当代土地资源的紧张与人类传统的“散居”建筑模式的一种调和,是当代高层建筑经常采用的手法之一。法兰克福的马克斯大厦,其构思是将公园与建筑结合起来。建筑的各楼层种有灌木、攀缘植2001.8.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9.齐康.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研究.东南大学学报,2000Vol.30.10.生态建筑与生态技术.世界建筑2000.04.11.[美]保汤德.伯格纳著,郝曙光译.刘先觉校.现实和幻想之间——20世纪90年代或本世纪末的日本建筑.建筑师.12.荆其敏.生态建筑学.建筑学报,2000.07物和草本植物,它们与建筑的功能空间沿三维的轨道螺旋交错分布,越接近外立面,种植就越密;越接近核心越稀疏。这些精心设置的绿化形成一个从地面盘旋而上的生态绿化环,与建筑空间共同构筑一个平衡的大生态系统。⑵室外空间的室内化处理室外空间的室内化倾向是当代建筑空间的特征之一。超级秘书网

设计师以分而不隔的手段将室外空间加以限定,使其成为室内空间。因此,该类空间兼具室外和室内空间的特征。空间形态十:内部庭院设计师为建筑的内部庭院覆以玻璃屋顶,导入阳光,类似于“日光室”的作用,使围绕在其周围的使用空间,即使在阴天也可以保证温暖,同时能够消除小空间可能带来的封闭感,使视线流通。德国汉诺威的Dvg2000,该建筑有3个内庭,内庭上方均罩以大玻璃屋顶,形成室内庭院,庭院种有橄榄树、无花果树和石榴树,使自然延伸到室内。建筑不再人为地规定固定的办公地点,而是在开阔的空地上散布着T形的组合式办公单元,形成“开放性”的绿色办公景观。空间形态十一:巨形中庭巨型尺度的中庭空间,高大的顶棚可以使其中的使用者最大限度地忽略它的存在。再配以丰富的植物绿化,能提供宛如身处大自然的空间感受。艾米利奥•安巴斯设计的日本尼契的体育文化综合建筑(MycalSanda-Pororoca),内部有一个倾斜玻璃幕墙的巨形中庭,中庭内做了大规模的景观设计:平缓倾斜的草坪、池塘、流水等,可以在一年四季使人感受到绿色的环境。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一下当代生态型建筑空间的大致特征:

1.作为建筑空间限定要素的空间界面的作用愈加显著;

2.建筑空间有进一步走向开放的趋势,从使用者视线的流通到自然光线的引入、通风措施的完备,空间的包容性将有所增强;

3.绿色空间由原来集中于建筑的底层及屋顶层,逐渐发展为与建筑的功能空间相结合,遍布于建筑平面与空间的各个角落。文章探讨了生态型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总结了其常见的空间创作手法。希望能够达到这样一种结果:立足于空间这一建筑学本体的内容,着眼于生态的观念,从人类的宏观发展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双重层面认识当代建筑的发展态势,设计当代高品质的建筑空间。这是我们研究的最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PhilipJodidio..comArchitectureNow.Taschen,2001.

2.JamesSteele.ArchitectureToday.London:Phaidon,1997.

3.[德]汉斯•萨克塞著,文韬,佩云译.生态哲学.东方出版社,1991.

4.[西]帕高.阿森西奥.侯正华,宋晔皓译.生态建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德]H.M.纳尔特著.杨宇宁,郭鹏,吴敏译.德国新建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建筑空间论文范文第5篇

城市建筑空间从字面上来看指的是城市建筑所需要的空间,城市建筑空间的性质是地域性的,带有一定的人文特征,决定于人类社会的不同组织形式。所以,城市建筑空间也不单单指的是地域上的空间,往往又带有着一定的社会色彩,是社会构成的一个基础部分。城市空间在构成上所取决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有地域方面的因素,又有人文方面的因素,这也决定了城市空间的构成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问题。单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城市空间的设计取决于城市中的各项基础建筑,如建筑物、街道以及各种广场等单一的地域空间。然而城市空间是物化的,有具体的表现形式,也含有建筑的内在以及外在空间等。在进行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按照城市的各种需要来决定城市空间的布局,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做好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工作,在未来的城市建筑管理工作中才能够更好的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从而有效的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2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要素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设计,但思路上与城市整体的规划设计是相一致的,也需要考虑到城市整体的空间效果。因此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一方面要注重在视觉方面的效果,整体的空间需要做好城市的艺术空间效果,从而加强人们对城市的视觉美感。另一方面要使城市空间结构保持一种视觉上的连续性、流动性以及韵律的印象,从而保证视觉上的秩序。所以,城市建筑空间设计要素所要遵循的几点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内容:

(1)天际线。城市建筑空间设计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天际线,天际线能够更好的处理人造物体和天然物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城市空间看起来能够更加协调和自然。

(2)地平线。建筑物的地平线要处理好人造物体与自然物体的协调关系。人造物体怎样战立起来,怎样升出地面,要注意视觉的舒适性和使用的便利性。

(3)空间要点。建筑物的空间要点犹如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它要体现地方性特征,使人们有到达或者离开的感觉,如广场、平台、台阶的上下两端等,都是建筑物的空间要点。

(4)后退。建筑中的后退能够更好的为建筑的整体布置出彩画幕布的效果。建筑物对于道路的距离和入口大门等,均属后退设计问题。

(5)升高和降低。升高和降低在城市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建筑整体的感官效果,比如城市建筑之间的过渡也要由地处向高处逐步调整。

3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的关系

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城市的空间看起来更加自然、协调,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城市建筑空间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理想化思路,最终将这种思路具体的表现出来。因此城市空间的设计要保证符合城市规划的整体思路,同时也要依靠具体的形式来完成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整体理念,假如城市空间的建筑设计只停留在二维的变化上,那么城市空间整体的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除去经济因素等条件的限制,城市空间设计的整体效果要保证与人类的各项社会活动相互协调,从而在设计的过程中创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同时,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城市建筑规划管理在进行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理念作为支持,其作用也只能单一的表现在管理上,不能做好单体设计与整个城市的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城市空间环境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城市也会失去应有的协调性,因此,为了更好的做好城市建筑管理就需要有效的对城市建筑空间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设计,这也是城市建筑管理最基础的保证。

4提高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以及建筑管理水平的几点措施

(1)提升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内涵。通过对城市建筑空间的分析,来提高城市空间设计人员的创新理念。城市是人类活动的核心所在,城市空间能够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场所,城市空间中除了需要对建筑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外,还要对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爱好等进行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如果没有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的分析,那么城市空间的规划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2)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不能够只停留在二维空间上,要体现出三维空间的效果。城市建筑空间作为立体的表现形式,二维的空间效果无法有效的表达出城市建筑空间的全部,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更为先进的三维空间设计来取代以往的二维空间设计。

(3)把单一建筑物内部空间管理变为建筑物内部空间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管理。建筑物内部的各种功能空间,除与建筑物协调统一外,还应考虑其与外交环境的协调一致。比如:建筑物的出入口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关系,建筑物的附属设施(如烟囱、空调机、电梯房、水池等)与城市空间景观的关系。

(4)建筑风格的管理要逐渐的向空间环境艺术管理进行转化。城市建筑空间不仅包含了城市的单体建筑,环境艺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对城市空间建筑管理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建筑和建筑、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性,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空间整体的完整。如果城市空间只剩下单一的建筑空间,那么整个城市也必然会显得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