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课程论文

审计课程论文范文精选

审计课程论文

审计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学;论文选题;西南林业大学

论文写作有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好的选题为后续的论文写作起到导向性作用,也是决定论文质量的关键一环。会计学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会计毕业论文写作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本文对西南林业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建议。

一、西南林业大学会计学专业选题现状分析

(一)选题基本情况。本文对我校会计学专业从2015—2019年的本科毕业论文进行统计,五年的选题数量分别为266、217、249、214和475个,总选题数量为1421个。其中2019年的选题数量比其他四年的选题数量大,根本原因是2019年毕业生人数增长幅度较大。将它们按科目分类标准进行划分,结果见表1:从上表可以看出,选题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其所占比例为34.34%;其次,占比在10%-20%之间的有四个科目类别分别是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公司战略和其他类别;占比较低的是审计、税务和成本会计三个科目。

(二)选题按研究领域划分情况。为了更深入地分析西南林业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情况,进一步将选题从一级科目细分为二级领域研究。对选题比重较大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公司战略和其他五个科目进行整理,得到表2。可以看出,五个选题中数量最为集中的领域是财务报表分析和问卷调查,分别占选题总量的12.1%和11.82%。其次是发展前景分析和绩效评价,占比分别为7.39%和7.32%。

二、选题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存在的问题。1.选题不均、过于集中。通过前文的对比分析,发现选题主要集中于财务管理,其选题数量为488个,占比超过1/3;其次是其他类别中的问卷调查;审计、税务和成本会计三个科目的选题量则明显低于100个。在财务管理领域,财务报表分析又占据了35.24%的绝对比例。这些数据反映出了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存在选题分布不均、过于集中于某个类别某个科目。这种选题不均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本文还发现除了以上研究领域外,选题对于会计学中的某些重要领域如:管理会计中的本-量-利分析、成本会计中的成本报表及分析、税法里的一些小税种、审计中的审计证据等内计中国乡镇企业容几乎没有涉及。2.选题过大或者重复。部分学生选题过大,超出了本科生研究能力的范围,例如:“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财务风险研究———基于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上市公司在“PE+上市公司”“并购模式下的风险管理研究”等等,这类题目所涉及到的内容广度以及深度要求都比较高,使得学生很难靠自己的能力独立完成。最终导致学生大量的抄袭和引用,重复率高。3.选题缺乏新意、研究层面单一以选题数量最多的财务报表分析为例,多数论文题目均以这样的模式呈现:“××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学生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普遍按照理论基础、专题分析和财务综合分析这种固定模式来完成,缺乏创新。对于选题数量第二的问卷调查类题目,则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消费习惯、理财习惯、就业现状等方面,题目主要为“××大学财会专业学生××情况调查研究”。这样的选题不仅缺乏新意,而且研究层面过于单一。

(二)影响选题的因素。1.忽视选题的重要性。毕业论文虽已经纳入学分的考核中,但只要及格就不影响毕业。因此学生对选题的环节也不够重视,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加之,学生面临毕业就业,忙于找工作压力大,投入论文的时间少,更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从头开始对四年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融会贯通。2.生源过多,资源不足。由于我校近年会计学专业学生人数激增,相对多的人数导致选题在某方面较为突出;同时有限的师资导致教师能够给出的选题范围也相对有限,以至于最终出现论文题目集中、缺乏创新等问题。如果生源和师资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那么选题的现状就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改善。3.参照往年选题,数据不易获得。学生在选题时,一些论文题目是参照往届来拟定,所以就会出现选题不均、过于集中;另一方面,某些方面的论文资料有限,特别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论文,数据难以查找。相比之下,以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进行的分析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以调查为研究目的的论文选题,看似简单好写、资料好找、数据容易取得,从而使得这类题目也受到大家的青睐。因此,造成了学生选题主要集中与财务报表分析和问卷调查两类。4.学生专业知识能力有限在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虽有开设《数据库原理》、《统计学》等课程,但是由于学时有限,真正给与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不多,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数据处理的能力不足。因此对于指导老师给定的一些实证分析型题目,学生往往避而远之,导致实证分析类型的论文题目相对较少。

三、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优化研究

(一)鼓励创新与多元化选题。新话题及一些新制度的出现往往是顺应时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学生们进行创新选题的一个方向。鼓励学生创新和多元化选题,做到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来源的搜集论文所需资料和数据,便于随时随地掌握会计和相关财务、税务、审计领域新趋势,确保选题新颖、多元化。

(二)增设与专业相关的讲座或者选修课程。学校应在培养计划中的增加一些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较有特色的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分析以及应用能力。还可以增设一些研究型和创新型等课程,以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学校还应创造机会增加与专业相关的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论文选题和写作奠定基础。

(三)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适当前置。由于从选题到开题报告、论文写作的过程一般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选题时间过于集中,使得学生选题缺乏深入思考,选题质量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把论文选题的时间做一个合理地安排,甚至把论文选题提前到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候,在此期间如果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先进行研究,或者找老师指导其写论文的可行性,从而提高选题质量。

(四)加强选题审核。由学生选定题目后,提交学院,有学院指定专人对学生选题进行审核,包括选题的研究方向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选题是否过大或者过小、选题完成的可能性与研究的意义等方面。对于审核未能通过的选题进行二次选题。

四、结语

总之,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源头。从选题到答辩,都能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程度。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首先应该把好毕业论文选题的第一关。基金项目:2020年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学科竞赛的一流本科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广柱.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研究———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8(08):160-162.

[2]王喜荣.论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性[J].知识经济,2016(04):126.

[3]王君,卢章平.近5年我国会计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10):105-108.

审计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拓宽课程学习,夯实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社会保障是一门多学科交叉专业。因而,经济学家通常在追求效率的前提下将社会保障视为一种收益分配手段,从而很自然地将社会保障划入经济学范畴;而社会学家则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保障视为社会学的一个领域;一些政治学者也会说社会保障属于政治学范畴,因为实践中的社会保障事关国家的政治稳定,甚至关系到党派竞争和政治家个人的前途;此外,社会保障还会涉及管理学、法学等学科”[2]。由此可见,在社会保障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面要拓宽课程设置,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满足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需求。在具体课程安排上,坚持以宽口径基础性课程为主,淡化过细、过于专业化的传统课程。跨学科改造和丰富现有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形成以数据平台为核心,包括社会保障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社会学、审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支柱、宽领域的跨学科综合课程体系;形成包括政治哲学、政策科学、系统动力学、数量经济学、计算机仿真预警技术等多视角的前沿课程体系。

拓展实践范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专业,因而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将实践教学纳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具体分为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校创新课题项目、学术论坛、毕业论文等部分。其中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是指借助社会保障专业申请的几项部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创新课题项目是指借助学校科研平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术论坛是指社会保障专业定期联合其他相关专业举办以学生为主的论坛,每期论坛由一位学生主讲,在互动的过程中,弥补各个专业学生的学科知识漏洞,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应变能力。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一)整合教学资源

现代专业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资源的共享,因而,在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吸纳多方资源。整合的教学资源既包含师资,也包含教学硬件资源。黑龙江大学借助社会保障审计科研项目,鼓励各个学科背景教师参与到项目中来,通过对真实、海量的社会保障审计数据的分析与研究,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尽可能地整合硬件资源,建立社会保障专业、审计和计算机专业共享的社会保障综合实验室。加大审计和计算机专业设备的开放程度,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社会保障专业、审计和计算机专业共享的数据库,方便各专业广大师生便捷地使用资源,并应用于研究工作。同时,强化计算机技术在社会保障政策的分析、评价、仿真、预警与建议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来推动学科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提高民生领域科研团队能力,培养多学科背景的跨学科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依托部级和省级社会保障科研项目,采取联合立项、联合科研、联合创新的方式,增强跨学科师资团队的科研能力建设。此外,加强不同学科间教师的交流和互动,建立合作教学、共同培养的机制。

(二)跨学科选修课程设置

跨学科选修课程设置,提高学生选择的自由度。社会保障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的需求选择不同院系的课程,如选择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经济学院福利经济学、审计学、统计学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数据库与软件应用等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跨学科进行课程选择,三年选修并完成一定量的课程学习且考试合格,即达到跨学科选修课标准。这种课程设置充分体现综合性大学的课程特色,在满足广大跨学科研究生选课需求的同时,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跨学科选修课程的设置将为未来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和踏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我国古代先贤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在治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吸收不同的学术观点,从不同的理论中提取精华。因而,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广泛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一方面,鼓励包括社会保障专业在内的多学科背景学生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通过学生间的互通,逐渐形成理性思维逻辑,构建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培养思维方法。另一方面,邀请社会保障专业教师、计算机专业教师、审计方面研究者等定期给各个专业的研究生开展学术讲座。通过研讨活动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互动,建立学科联合培养机制。

(四)开展双语教学

目前,黑龙江大学在社会保障专业教学领域积极探索开展双语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社会保障专业双语教学目标以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为核心,兼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将英语作为一种拓宽研究视角的工具。从教学模式上看,以社会保障专业导师选取的最新、最前沿的学术论文为教学素材。目前黑龙江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双语教学主要选取《Public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SocialWelfarePolicy》和《SocialPolicy&Administration》等SSCI期刊核心论文为授课教材。从授课方式上看,导师与学生实现双向互动,开展广泛讨论与研究,以期达到深入理解论文的目的。教学过程最后由专业导师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梳理,进而从整体上把握业界信息、理论知识、论文写作、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可见,开展双语教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能力,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提升了文献的搜集和应用的能力;另一方面,了解国际社会保障最前沿的理论,为学术论文的撰写起到指导性作用。今后黑龙江大学仍将社会保障双语教学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完善双语教学的内容,打造双语教学的专业特色。

教学条件体系的构建

(一)探索建立学生实习途径

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均提出了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的要求,规划要求未来要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这里所指的人才需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目前,黑龙江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不高。未来社会保障专业在教学条件体系构建中要将实践教学纳入到教学活动中。但结合当前黑龙江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建成时间短、学生数量少的实际情况,专业自己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不具有现实可能性。因而在探索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将选择“学生自主找实习单位和专业推荐实习单位”的方式。学校加强同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民政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社区、慈善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拓宽实习渠道。通过探索建立学生实习途径,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逐步建立实践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学习相互补充的教学模式。

(二)完善教学配套资源

审计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

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003年期.

李瑞生.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00,():56.

审计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1.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2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2.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2~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2~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12期.

[2]李瑞生.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56.

审计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现代审计教育必须以社会对审计需求的发展为导向,注重学生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学科发展、专业设置、外部环境等因素,要体现审计学科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既要有宽阔的视野,又要站在学术的前沿,突出体现现代审计对信息技术的需要。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随时关注审计领域的发展动态,紧跟当前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步伐,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并适当引入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课程。审计学专业教学内容应包含审计基础理论、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实务等方面,以及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这三大主体审计的内容、方法和程序,适度地融入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工程审计、计算机审计、环境审计等内容。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结合我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课、实践环节三大板块的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通识教育必修课主要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设置,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基础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VF)、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以及体育、军事理论课程、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学生学习与心理指导等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按人文素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素养教育、健康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6大模块设置,学生每学期至少选修1门课程,学有余力者可以多选。专业课遵循“先基础,后主干”“、先理论,后实务”的顺序,设置为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三部分。由于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熟悉会计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等相关知识,为此我们设计的审计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括会计学基础、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共计9门课程。审计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包括财务会计、财经基本技能、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基础、金融学、会计模拟实训、税法、审计实务、会计软件应用、成本会计、金融企业会计、计算机辅助审计、投资学共计13门课程。其中,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投资学等课程是结合我院金融行业背景而设置的课程,不仅体现了行业差异性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院审计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还应体现各个行业对审计人才的不同要求。为此我们设置了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内部审计、政府审计、金融审计、审计案例分析、审计英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志向以及就业方向,采取“三选一”的方式,从12门专业选修课程中选修4门,学有余力者可以多选。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由课内实践(实验、上机等)、校外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调查、军训等项目构成。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形式,应该贯穿于审计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审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我院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形式:①审计实验。为配合审计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我院在校内建设了手工和电算两个审计实验室。手工实验室主要用于训练审计程序、方法等内容。实验时,学生每人领取一份用档案盒存放的模拟企业账套资料(以前做会计模拟实验时形成),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制定审计方案、实施抽样审计、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等一系列手工操作。电算实验室配备了专业的审计软件,学生借助于模拟的数据资料开展社会审计及企业内部审计,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际操作能力。②案例教学。实施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审计社会责任的感性认识,是培养审计学专业学生实务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弥补教材的不足,有利于巩固和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③审计实习。审计实习通常在校外进行,使学生通过接触社会,深入地了解审计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综合考虑各审计机关、各单位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机构的特点,我们认为实习基地主要应建在会计师事务所,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审计业务,可以尽早熟悉将来可能承担的审计工作。

本文作者:刘东辉盛永志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