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科技管理

农业科技管理范文精选

农业科技管理

农业科技管理范文第1篇

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甬党〔20*〕6号),落实全省农业科技大会精神,加快我市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明确我市“十一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六大联动”和“自主创新”战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体制完善、机制灵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更加紧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成果转化和推广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突破和推广一批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提高,动植物良种及种(养)殖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5%以上。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三)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农业科研院所要按照“一院两制”的改革要求,继续深化人员聘用、岗位管理、收入分配等各项改革,推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工作业绩挂钩分配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服务地方农业农村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涉农高校要结合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调整学科结构,重点加强海洋生物、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专业学科的建设,培育具有支撑我市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的科研优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进行改革,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创新机制,加快构建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社会农技推广组织为重要力量,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四)加强农业类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根据我市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农业类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水稻育种、海洋生物工程、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实验室,改善科研条件,提升科研水平,形成我市优势农业产业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龙头企业、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农业产业基地的相关运作实体以理事制等产学研合作方式,组织创建林特产业、农业种质资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一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对市级的农业类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由市财政用于农业的科技经费给予一定的支持。

(五)推进农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以引导农业企业成为农村科技创新的主体为方向,大力培育农业创新型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组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对列入部级和省级的工程(技术)中心,由市科技经费一次性分别给予补足300万元和100万元,对列入市级的工程(技术)中心给予20万元的支持。开展农业创新型企业认定,对经认定的市级农业创新型企业,由市科技经费给予20万元的补助,用于企业研发条件建设。

(六)扶持发展农村科技服务机构。遵循面向产业化、模式多元化、服务专业化的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水平。支持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经营人员创建的贴近生产、机制灵活的各类民营农业科技机构或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培育社会化农技服务的主体力量。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行业协会发挥行业组织优势,开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服务,推动科技进村入户。组织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机构认定,对经认定的市级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给予不超过20万元的经费支持,用于技术服务推广与仪器设备的购置。

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产业技术水平

(七)组织实施农业重大科技专项。围绕特色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发展和产业基地建设,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组织实施“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林特新品种培育及生态安全”、“海洋渔业资源持续开发与综合利用”、“优质畜禽品种培育与高效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农业与海洋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及产业化”、“现代工程农业技术及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和数字农业平台建设”、“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组装配套”等十大农业重大科技专项,每年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市科技三项经费和市农业科技专项行动经费每年分别安排800万元和5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与市相关部门和市县联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市级相关部门和县(市)、区对本系统、本地区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要予以经费配套。重大项目实施后取得科技成果,经国家和省级新审定(认定)为农业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达到一定规模后,分别给予30万元和20万元的经费补助。

(八)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围绕粮食、蔬菜瓜果、林特、畜禽、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和建成100个以上规模化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的目标,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按照“设施先进、管理科学、机制灵活、效益优先”的要求,建成20个省内先进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对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科技示范、教育培训、良种繁育和休闲观光的现代农业样板。市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扶持专项资金,要向有利于产业集聚机制和基地规模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水平,有利于提升农业科技层次和科技支撑体系的形成等方面倾斜。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星火示范基地,成为引领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开展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示范的核心区。对经认定的市级星火示范基地,给予不高于20万元的经费补助。

(九)加强农业标准化与品牌建设。加快农业地方标准的制订与修订,推广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食用安全性。组织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及产地认证,鼓励农业企业和行业组织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加强优势农产品的品牌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支持农业企业和行业组织申请、注册和使用农产品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识,鼓励申报专利和省、市级知名商号。市财政每年安排9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标准化建设与农产品品牌培育。

(十)培育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技改贴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种子种苗等专项资金的管理和整合,引导农业企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加大对农业科技开发的投入,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推广应用,促进传统农业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重点扶持和实施一批农业良种繁育、集约化高效设施种养、农业生物工程、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和数字农业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培育壮大具有宁波特色的生物种业、农产品加工、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机械装备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四、强化农民素质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村农民科技应用能力

(十一)大力推进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技术技能,增强农民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加快建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长效机制。开展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培养和造就现代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继续推进绿色证书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农广校、农函大、远程教育等教育培训阵地的作用,使更多的农业大户、龙头企业经营人员、农业行业组织从业人员拥有“绿色证书”和“学力证书”。

(十二)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每年选派一批技术骨干,到乡镇基层担任科技特派员,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探索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新机制,鼓励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创业,兴办合办农业企业、农村科技服务机构。支持科技特派员与派驻乡镇合作创建星火示范基地,帮助培育科技示范大户,参与当地农村产业发展。特派员派出单位要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支持,落实支持资金。市科技经费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支持科技特派员实施科技项目。

(十三)加强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重在应用,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方针,加快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全面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点,在全市建立起信息快速传递到村的互联网络体系。重点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农村经济信息网、“农民信箱”和“农技110”四大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四大农业科技信息平台的资源整合,形成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农业、教育、科技等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平台的使用效率。

(十四)推进新农村科技先行区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农村社区生活环境综合整治、农村资源循环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农村住宅设计与建设、村镇规划设计与基础设施配套等技术的综合示范与推广,增强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能力,引领现代农村社区发展。结合“百千工程”的实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开展科技示范镇(村)建设,组织创建一批富有我市特色的新农村科技先行区,引导乡镇和农村依靠科技改善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改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农民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五、加强组织领导,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保障

(十五)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农业科技工作放到“三农”工作的首位,把组织领导农业科技工作,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摆到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调查研究,提供必要的政策保证和资金支持,并列入新农村建设工作督查考核内容。充分发挥各级农科教结合领导小组的作用,完善农业科技协商机制,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协商解决农业科技重大问题,合力推进农业与农村科技进步。

(十六)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强化部门和市县科技资源的整合,推进部门协作和市县联动,联合开展农业科技重大项目的调研设计、决策咨询和组织实施。继续推行重大科技项目的招投标制与课题管理制,实行“公开招标、统一受理、专家评审(评标)、择优委托、跟踪管理”的科技项目管理模式。加强对农业科技资金使用的综合管理,推行科技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强化中期评估和验收考评,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经费的使用绩效。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技术服务收购制,对科研机构、推广单位和企业等投资开发的社会效益显著而知识产权不易保护的农业科技成果,或提供的公益性较强的技术服务,采用政府后收购的办法。

农业科技管理范文第2篇

一、农业方面:

1、突出抓了棉花产业的升级壮大。一是扩大棉花种植面积,提高棉花品质。通过宣传发动,科技扶持,积极引导农民改良棉花品种,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今年春季,全镇棉花种植面积达到4.5万余亩,比去年增加1.7万亩。同时,大力引进推广抗虫棉、丝光棉、长绒绵等优质品种,提高了棉花的品质。二是推广间作套种,增加综合效益,通过技术指导,定点帮扶,以孙营盘为中心推广棉瓜间作3000亩,以仉王、刁庄为重点推广棉蒜套种1000亩,以偏坡营、东西芦为重点推广林棉间作2000亩,平均亩增效益800元。三是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棉花深加工,加快*油棉加工小区建设,促进了油棉加工业在我镇的迅速兴起。目前,全镇油棉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8家,其中*油棉加工小区就吸纳了20家,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棉花产业链。

2、狠抓了3000亩优质小麦示范基地的管理及粮食直补款发放工作。去冬今春,我们从县有关部门争取到了3000亩优质小麦示范基地项目,一年来,我们从种子、农药、化肥、管理技术等方面全程把关,使该项目取得圆满成功,平均亩产520公斤,增收30万元。同时,圆满完成了粮食直补款发放工作,一周之内共发放粮补资金73.6万元。为了让农民深刻理解中央一号文件和有关粮食直补工作的政策,按照上级要求,深入细致地在全镇范围内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为防止虚报、瞒报,组织包村干部下村入户,在村干部的协助下逐户、逐地块的核查小麦种植面积和计税土地面积,并逐户登记,然后张榜公布,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了公正性、真实性。粮食直补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科学种植的积极性,保证了我镇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

3、周转棚、周转羊建设管理顺利。今年,我县有南头等六个村有周转棚、周转羊扶贫项目。针对干部群众因缺乏技术对该项目认识不深的实际,我们一方面通过积极宣传发动,组织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等形式,引导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科技致富意识。另一方面,积极聘请县农业局、畜牧局等技术人员到相关村召开座谈会、现场指导等形式,解决项目动作当中的技术难题,使该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全镇已建周转棚36个,发放周转羊265只。

二、畜牧养殖方面:

1、努力扩大养殖规模。一是以辛店、偏坡营两个肉牛交易市场为依托,充分利用当地秸杆和苜蓿资源,推广肉牛育肥技术,大力发展肉牛养殖。目前全镇已发展肉牛专业村5个,肉牛养殖户发展到1000余户,肉牛存栏达到1000余头,其中后孙孙庆鹏养牛场肉牛存栏达到60头,*砖场养牛场肉牛存栏达到70头。二是奶牛养殖业有所发展。通过进行科学化饲养与管理,目前,李营盘宏大奶牛场和小单康华奶牛场奶牛存栏已达100余头,产奶量稳定提高。效益逐渐上升。三是以东胜养鸡场、北果头养鸡协会为龙头。通过示范带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大力发展蛋鸡养业。我镇龙头+协会+防疫的蛋鸡养殖模式在《今日*》第24期刊发推广。目前,全镇已建成5万只的大型机械化养殖场1个,存栏3000只以上的养鸡场35个。另外,肉鸡、猪、羊等多元化养殖业迅速发展。以赵柳林、太平辛、史庄为主的养猪业快速发展,猪存栏存到1800多头,另外肉鸡、羊等养殖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2、认真做好防疫工作。在依托大刘、*两个兽医站认真做好养殖户的日常防疫工作的同时,全力做好春秋两季的禽流感及牲畜五号病的防疫工作。在今春的禽流感及牲畜五号病的防疫工作中由于我镇高度重视、组织严密、措施得力,其成功做法得到市县各级领导的认可,并在月日的《河北新闻联播》播放,收到良好效果。

三、科技方面:

1、加大科技宣传力度,提高干部群众学科技、用科技意识。一年来,结合各项中心工作,先后聘请有关专家举办蛋鸡、生猪养殖,蔬菜种植,小麦、棉花优种及管理等各种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500人次,通过科技大集发放各类科技资料20000余份。

2、积极推广各种先进技术,全面提高科技水平。先后推广了小麦鲁抗38、优质丝光棉、长绒棉等优质品种,推广了棉瓜、棉蒜间作技术等10余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下一步工作思路:

农业科技管理范文第3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

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m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农业科技管理范文第4篇

生物技术研究所面对新发展形式下的新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该所发展的科研管理制度。

1.1立题程序及课题管理

组织生物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对申报者撰写项目申请书进行论证评议,经审核同意方可申报,并将申请书、可研报告提交给业务秘书备案。由主持人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学术委员会随时对课题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于年终召开总结报告会,总结经验教训,并从中发现新的研究亮点,同时确定下一年的工作方案。因客观原因,不能完成科研课题者,课题负责人要写出理由。在项目申报中,该所积极支持和鼓励年轻人申报课题,设立所级课题,鼓励年轻人积极探索和创新,并允许失败。

1.2科技成果的申报

项目完成后要及时写出课题科研总结报告、课题工作报告,报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组织鉴定,并申报相应渠道的科研成果。成果申报按规定填写各种申报表、鉴定证书,并提前查阅检索,材料完备方可申报,同时将申报材料报所科研秘书备案。

1.3科技档案归档

科技档案由课题负责人按时立卷归档。获奖的科研课题,公布获奖等级后,整理立卷后移交所科研秘书保存,同时上交电子版材料。

1.4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科研经费到位后,课题负责人应将计划任务书及批准经费的详细预算交所财务,项目单独立账,并严格按照计划任务使用经费,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并由课题主持人、室主任、使用人、所长签字后方可报销。

1.5科研工作奖励制度

发表的论文被SCI等四大检索收录,按院奖励办法执行;在国家一级、二级和三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所里将分别给予300元、200元、100元的奖励。由学术委员会及科研管理秘书对当年的论文进行核实确认,于年终总结及下一年科研计划安排的工作会议上进行奖励。

2科研管理工作实践与成效

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奖罚分明,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生物技术研究所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承担项目

“十一五”以来共承担了30余项研究项目,科研经费计500多万元。既有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农业部948重大项目,又有国际合作项目、黑龙江省攻关项目、黑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地方项目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既有理论基础性研究,也有应用研究。

2.2获得奖励情况

坚持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力求多出精品。在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些研究成果受到了有关方面的奖励和好评。获得部级、省级成果19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其它奖8项。

2.3获得专利情况

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3项。

2.4及著作情况

近5a百余篇,其中发表SCI论文2篇,国家一级刊物10篇。

2.5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情况

2.5.1马铃薯脱毒种薯气雾栽培生产技术该技术来源于农业部“948”项目“一种新型脱毒种薯生产技术的引进”。从1999年起开始在省内外转让和推广该项技术,省内外共转让5家,转让收益为59.5万元。截止到目前,推广该技术的生产面积已经达到12.3万m2,年生产脱毒核心种薯787万粒,推广脱毒种薯2万hm2以上,产值增加6800多万元。

2.5.2黑生101产业化情况黑生10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利用具有自主产权的花粉管导入技术培养的高产、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自1997年推广以来因其丰产性好、品质优良,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参加了省长创新工程的招标,中标后在建三江地区开发示范,与建三江垦区的4个农场对接,签署了协议。经过3a的实施圆满完成预定指标。其中,高蛋白大豆黑生101的示范推广,实现了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包括建三江农场、吉林敦化大豆加工企业)的结合。仅此一项使建三江七星农场及种植单位年收入增加了近10万余元。

2.6开放联合

2.6.1对外开放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

投资700万元建设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购进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199台套,从根本上改善科研条件。2006年11月被科技厅批准为分子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托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功能是为全院30个研究所提供生物技术实验平台;为在读的硕士、博士、博士后提供研究和实验平台;对全省乃至全国全面开放,吸引和培养一流的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目标是在省级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成国内一流的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加速争创全国创新型一流农科院的步伐,推动黑龙江省作物分子育种快速发展。仅近2a中,来实验室工作的有30人次、16个项目,他们分别来自经济作物研究所、耕作栽培研究所、育种研究所、玉米研究所、苗木脱毒中心、谷物检测中心等10余个研究所和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齐齐哈尔大学、蚕业研究所、黑龙江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另外,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与部级及省内大学等实验室的对外合作关系。其中有北京大学生命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所、国家质检总局动植物检验所、中科院上海植生所及省内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黑龙江大学生命学院等单位。

2.6.2人才培养情况鼓励本学科青年科研人员

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创造科研条件,采取“老中青结对”的形式,按不同研究方向和学术特长,以老带新。目前有2名青年科研人员攻读博士学位,其中1名已获得博士学位;5名青年科研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其中2名已获得硕士学位。在培养青年科研人员的过程中,提倡学术创新,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成果优秀的青年人才在职称评审和学术骨干选拔方面予以优先考虑。2006年新晋升助理研究员1人;2007年新晋升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1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2008年晋升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3人。2a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8名,为生物技术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2.6.3共建情况该所积极遵循“开放办院、开放办园”方针,通过“走下去、返回来,派出去、引进来”

面向“三农”开放,面向国际开放。积极响应省政府和院党组的科技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帮扶10弱县,派出3名优秀科技人员到经济发展较弱的贫困县担当科技副县长。

3国际合作

先后邀请俄方专家20人次,接待俄罗斯、独联体、东欧国家的专家80余人次。派出科技人员8人次。双方进行科技合作,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80份,经过评价筛选,育成新品种龙引薯1号;引进小麦、小黑麦、大麦种质资源200余份。先后与俄罗斯(亚麻、小麦方面)、美国(生物质能)、波兰(小麦生物技术)签订农业科技合作协议。

4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面对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农业科研单位科技管理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审视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同国内生物技术同行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要有长远目标,发挥自己的优势,得到同行的认可;二是缺少部级项目支持,要积极做好储备,争取部级课题的立项;三是缺乏能在全国占领一席之地的优势研究领域,能得到国家高层次奖励的成果少,发表的高质量论文不多;四是省级重点实验室运转资金不足,制约了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和运转;五是能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物化成果匮乏;六是尚未建立起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技管理创新机制和科技创新体系。

5对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的几点建议

5.1从观念上创新

实施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就要在观念上创新。应该注重管理者的思维创新,包括对科研的策略、地位、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认识创新。科研单位应立足科技服务经济、科技服务基层,开展科技诚信服务、科技创新服务,改掉过去等靠要的因循守旧思想,出谋划策,为科研单位争取大量的科技项目和资金。

5.2从服务方式上创新

实施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就要在服务方式上创新。要注重调动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两方面的积极性,就科研人员而言要鼓励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就科研管理人员而言应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2]。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为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5.3从管理上创新

实施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就要在管理上创新。要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模式,要注重过程管理,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突出好项目、大项目,大力培植出新技术产业。

5.4健全科研机构,加强科研制度建设

要有效开展科学研究,必须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负责科研课题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经费管理、科研考核、科研档案整理、科研信息公布等。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术研究方向及中长期研究发展规划;对重大课题经费的合理使用提出建议并进行监督;协调本学科领域与国内相关的重大学术活动;对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人才培养、研究工作的进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进行评估。科研工作要有专门的领导主管。

农业科技管理范文第5篇

第二条依据目前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并结合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划定农业科技企业认定技术领域或产品范围如下:

(一)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

(二)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其产业

(三)农产品安全及标准化生产技术

(四)农村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

(五)农业环境保护技术

(六)林特业关键技术及其产业

(七)优质安全畜牧业技术

(八)渔业关键技术

(九)优质安全高效蔬果生产技术

(十)农用新材料新装备

(十一)工厂化设施农业技术

(十二)种子种苗技术

(十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十四)其他在传统农业改造中应用新工艺新技术

第三条农业科技企业的认定标准和条件:

(一)从事本办法第二条规定范围内的一种或多种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生产一种以上农业科技产品。

(二)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三)具有较强科技意识与技术创新能力。高中和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应占30%以上。

(四)企业具有100万元以上的流动资金,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经营场所、设施,以及完善的科技管理体制与较强市场开发能力。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

(五)企业每年用于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企业当年总销售额的3%以上。

(六)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性收入与利用科学技术生产的产品销售收入的总和应占本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七)企业的各项环保指标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四条农业科技企业认定的程序

(一)申请认定省农业科技企业的单位须填写《*省农业科技企业认定申请表》,由市及厅局科技主管部门初审同意,并附企业主导产业发展报告(包括研究开发内容及技术经济指标,企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上年度及申报前一季度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复印件);税务登记复印件;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章程;企业技术、财务管理制度等有关材料。

(二)经形式审查合格的企业由*省科技厅组织或委托授权单位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

(三)评审委员会应不少于7名专家组成,在考察并形成考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会议评审。评审内容如下:

1.评价申报认定企业是否具备认定条件

2.评价研究开发内容是否突出

3.评价申报认定企业是否具有发展前景

4.提出对申报认定企业的改进意见

5.提出认定推荐意见

(四)受委托认定单位依据专家考察与会议评审意见,提出是否认定的推荐意见。将评审全套材料一并报送省科技厅。

(五)经审核,由*省科技厅对符合认定条件的企业颁发《*省农业科技企业》证书及牌匾。

第五条经认定的省农业科技企业,按照浙委〔20*〕1号文件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并优先获得各类农业与农村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省科技厅对经认定的企业每三年进行一次资格复审,不合格者,取消省农业科技企业的资格,收回证书与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