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贸易现代化

贸易现代化范文精选

贸易现代化

贸易现代化范文第1篇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性服务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性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性服务贸易也制约着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带动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性服务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性服务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贸易现代化范文第2篇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性服务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性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性服务贸易也制约着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带动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性服务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性服务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贸易现代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国际经济环境

东部地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实现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构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部署。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强调沿海地区要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起来,率先实现现代化以更好地带动全国的现代化。按照这个奋斗目标,广东可望到2021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00年初,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在广东考察工作期间,要求广东增创新优势,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中央提出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体现了生产力布局的思想。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利用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合理布局生产力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广东位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具有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但同时也是受外部环境冲击最为直接和敏感的地方。因而客观和全面地分析、判断国际经济环境的新趋势,与时俱进地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是广东参与国际竞争、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保障。

一、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格局

进入新世纪,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催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中国经济自身的崛起。变化中的国际经济有一些重要动向值得关注。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0世纪上半期,人类社会遭受两次世界大战,受到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物质财富的破坏。20世纪下半期的大部分时间,整个世界被笼罩在“冷战”的阴云下,防止战争与维护和平始终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在整个冷战时代,中国坚定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进步力量与和平的力量,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遏制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冷战结束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当今国际社会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邓小平同志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可能的”。根据邓小平的科学判断,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综观全局,2l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体而言,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三个有利的国际经济大环境。首先,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知识、智力成为生产要素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和创造价值的最重要源泉,为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必须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其次,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加快进行,新型国际生产网络正在形成。国际产业分工正从产业层次转换为价值链层次,一国的竞争优势也不仅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而是体现在产业链条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这种新型国际生产网络不仅使发达国家利用了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取得最佳的资源配置效果,占领国际市场,也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及扩大相互间的直接投资。介入新兴产业,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全球性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是全球制度、规则标准的全球趋同。全球制度趋同也引领不同经济体制的国家最终向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转轨内在地要求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也实行市场化趋向的体制转型。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能否顺利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的关键问题在于以改革保障开放,以开放促进发展,使对外经济开放有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形成二者的良性循环。

(二)中国广泛融入国际性与区域性经济体制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强烈,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发展体系之外而求得生存与发展。积极融入国际机制是中国理性的战略选择。尽管国际机制的确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种“软权力”。但应当看到,国际机制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产生何种影响,也取决于后者自身对全球和区域原则与政策改革和制定的参与。同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与西方之间的共同利益会越来越广泛。这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国际机制资源提供了战略机遇。如加入WTO有助于中国制止种种与国际经济规则相悖的歧视性贸易行为,维护中国正当的贸易利益。也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合作的重要平台。另外,加入世贸组织为加快中国经济的转轨提供了最重要的体制保障。中国利用WTO的通行规范和国际惯例,加速处于攻坚阶段的国企改革,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以确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

中国在加入WTO后,融入区域性国际经济机制的步伐也不断加快。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并率先进入了自由贸易区的实施阶段。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南方共同市场、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亚太地区许多国家纷纷表示愿意与中国开展双边经贸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安排。2003年,《关于内地与香港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签署把港澳与内地,尤其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定位于自由贸易区的模式,这成为中国内部自由贸易区的第一个范例。

(三)世界经济结构失衡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风险自90年代以来,中国和美国经济的增长使世界经济逐渐进入了温和增长和结构失衡并存的时期。全球经济增长主要集中依靠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增长。凸显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严重失衡:一方面,美国消费日益成为经济强劲增长的主动力,但却造成了财政和贸易的“双赤字”,并且不断恶化;另一方面,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中逐渐积累起了高储蓄、高投资、高消耗和高出口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性失衡。以上的失衡又直接表现为中国和亚洲的贸易盈余不断扩大,而美国的贸易赤字不断增长。短期内美国之所以还能够忍受经常账户赤字的不断增长,源于亚洲国家所积累的外汇储备又重新投入到美国资本市场,弥补了美国国内储蓄-投资缺口。

世界经济的结构失衡给中国等东亚经济体造成一定的风险。具体而言:其一是短期风险。如果中国等东亚国家减少自己的美元储备投资,这就会限制美国购买自己产品的能力,从而使自己面临随之而来的就业和利润下降风险。其二是中期风险。如果中国等东亚国家继续投资于不断贬值的美元,就会逐渐丧失国家财富。为了预防中期风险的升级,亚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降低美元储备,从而对美元汇率形成了巨大的压力。美国也不断对我国施压,要求提高汇率政策的灵活性。预计人民币汇率改革后,中国也难以完全释放这种压力。今后,无论是外部世界的被动调整,还是美国国内的主动性调整,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新环境下广东实现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广东省的改革与发展已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面对新世纪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客观和全面的分析、判断是制定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一)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为广东高技术产业的跨越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战略机遇。目前,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已具备较大的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和光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群体。但科技的纵深发展也会加剧广东高技术产业被“边缘化”的风险。发达国家TNCS通过专利、技术标准等手段控制了产业高端环节,实行知识封锁和专利垄断,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挤压国内高技术企业的发展空间,使本国企业面临知识产权、技术标准、高层次人才、风险资本等多方面的风险和挑战。这就要求广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原来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增长方式,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广东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风险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给广东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有利时机。目前,广东已处于投资推动阶段向创新推动阶段过渡期,相对应的是集约型经济和知识型经济形式。接受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重点。同时,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使广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风险。目前发达国家集团占据着国际分工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通过这种垂直性国际分工,走上工业化道路。但是如果不改变由发达国家控制技术和资金等要素的经济格局,发展中国家永远不可能实现产业升级。广东是中国经济外向度最高、出口额巨大且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省份。承受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所带来的压力就更大。据测算,1995-2000年广东出口数量指数曲线与出口价格指数曲线走势呈反方向变化,且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这说明广东出口整体效益下降的问题日益严重。然而,对于广东而言,融入全球性的分工体系是一种现实而不是选择。广东应依据自身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策略。(三)国际贸易收支失衡给广东“外向型经济”带来风险近年来,国际贸易收支失衡突出表现在美国的巨大贸易逆差与东亚地区和欧元区的大量贸易顺差。它将给广东经济带来两方面的风险:其一,国际贸易收支持续失衡可能带来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将加剧广东新兴市场的不安全性。广东是国内金融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但广东金融机构也存在不良资产严重、流动性不足、竞争力不强等不少问题。特别是自2005年7月始,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浮动汇率制下,广东省的企业尤其是出口导向型企业还需要把汇率风险考虑到经营成本中去,这增加了外向型经济的经营风险。其二,贸易保护主义使广东出口形势严峻。广东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是国际贸易保护的要害之地。近年来,广东省的食品、纺织品、陶瓷、家具、彩电及电子产品等工业品以及一些农产品都遭遇技术壁垒或反倾销。与此同时,部分广东企业因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薄弱对此却表现消极或无力回应。因而,做到真正地“走出去”,广东出口企业应当利用WTO赋予各国的平等的法律权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我企业的滥用,维护企业正当的权益。

(四)世界性经济体制转型带动广东向现代化的转型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实行先进的市场经济制度成为各经济体所追求的目标,这带动了广东经济体制向现代化的转型。广东改革开放已有二十多年,以价格改革为启动点,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但在经济体制上特别是涉外经济体制、法规仍没与国际接轨,政府还没有完全退出市场和微观经济政策领域,国有企业长期受保护、垄断性较强,产权不清晰,生产技术和管理落后,无法与外企竞争。到2006年底,中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届满,广东也必须按照承诺开放市场、降低关税、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广东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是迈向现代化以及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制度保障。

(五)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广东地处我国与东盟经济板块的结合带,东亚经济合作将为广东经济的发展注入巨大的活力。首先,促进广东与东亚的贸易和吸引投资。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打破关税壁垒后,更会增加广东对东南亚的初级产品进口和工业产品出口,逐渐转变对美日市场的过分依赖。东亚也是广东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东亚投资便利化将给广东吸引东亚资本创造大量机会。第二,东亚区域合作有利于广东进行产业结构的合理分工。东亚目前已呈现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交织并存的多元分工格局。这有利于广东有实力的公司将一部分生产、加工环节搬到海外去,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10+3”框架将改善贸易投资环境,这无疑会给广东的产品、产业走出去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三、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决策思路

(一)根据省情发展高新科技以提升产业结构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总体上还未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且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扩散和改造能力并不强。若以率先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关键要做到:第一,建立自主科研创新能力。广东政府应当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全球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挖掘创新能力和建立创新体系。第二,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推广和再开发。技术引进并非是对国外先进技术单纯的使用,必须对其进行孕育孵化。从而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许多国家是这方面的典范,如台湾在70年代末从事硅片、芯片等产品的生产加工及服务业务。就在引进的同时加以改造,2000年初信息产业已占台湾GDP的55%。因此,广东应当借鉴国际上的经验与教训,把现阶段具备比较优势的高科技产业先行发展起来,利用由此而积累的资金和技术提升比较优势,寻找新突破点,以逐渐实现产品和技术的升级。

(二)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进入2l世纪,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广东出口导向战略调整的必要选择:首先,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扩大消费需求。广东的企业应进一步开拓国内这个成长中的巨大市场。除了将大中城市作为重要的销售地区外,还要拓展农村市场,满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其次,扩大投资需求。在积极地引进外资的同时,要积极利用好国债资金,争取更多对技改的投入,增强发展后劲。对于民间资本,要放宽融通民资的政策,使民资比外资有更大的空间进入基础设施、旅游、文化等领域。总之,把“外引”与“内联”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开拓内外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内外两种资源的目的。

(三)进行由“外向型”到“国际化”战略转型的探索在“十一五”规划中,广东“外向带动战略”将深化为“经济国际化”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给广东带来了持续多年的超常规增长。但从根本上讲,外向型经济是发展中经济体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资本和初级技术原始积累的发展阶段,具有过渡阶段性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世界经济阶段性失衡等特点改变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世界各国经济竞争和摩擦日益加剧。这使依靠初级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外向型经济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对广东提出了从“外向型”经济向“国际化”发展的转型。其中将涉及以下领域的战略转型:第一,从以开放市场、引进外资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转变,以解决资源、能源瓶颈制约。减少贸易摩擦,推动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第二,加快经济体制的国际化进程。随着市场和投资的开放和国际化。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服务性产业,对于投资和产品市场的占有,都主要依靠自己的资源和产业比较竞争优势,而不是主要依赖关税、配额或许可证制度等保护性措施。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广东要顺应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规则的要求,加快经济体制的国际化进程。

贸易现代化范文第4篇

一、新经济体系下的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实际影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建设发展,贸易成本问题,是影响企业利润空间的关键,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子商务技术就逐渐成为降低企业标准的重要标准,根据工作情况来进行简要形式上的综合治理管理,并通过国际贸易活动形式来完成其基本手续形式上的简化管理,从而避免了在单据数据上的繁琐问题,并以此完成实际应用效果上的综合处理问题。在现代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技术,在保证信息安全性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对国际贸易成本的支出比例控制,而此类形式的应用出现,也为经济发展及降低支出成本提供了更优质标准。为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结合成本的基本建立,在降低了对单据结算,以及相应人员合作协议问题,就可以更好的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并完成对国际贸易所面临的制约根本,从而完成了在成本上的控制问题。

为应对现有的电子商务发展变化问题,应建立对市场环境的调研分析问题,并通过场所环境上的贸易摩擦分析,对于利益推动的效益分析问题,结合电子商务的引入形式来进行优化设计,通过电子信息工程理念上的改革变化,为企业的市场环境研究,提供更为直接的电子商务应用,实现对传统贸易模式上的综合区域建设,以传统区域内部的地区经营管理,实现对资金规模限制上的合理化建设。对于外贸效率的提升问题,我们从现代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来看,对于外贸形式来说,其基本的成本节约体系,在满足基本市场经济体系的优化建设过程中,为满足对电子商务与外贸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可随着电子商务的工具应用,从而完成对基本周期应用过程内部结构上的创建。

二、新经济环境下的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发展应对策略分析

为满足现代社会的全球经济体系建设,就可以结合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来进行综合形式上的国际贸易领域建设,并通过积极的信息创建,从而完成在不同环境下的宏观与微观上的综合安全监管。

1.宏观应对策略分析

对于现代的国家网络基础设施来看,正如国际电子商务的定义相同,其基本的模式就在于对基本电子信息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接轨,并通过对不同网络基础设施的合理化创建,在投入力度上进行扩大。由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技术上的投入力度存在着本质上的差距,因此为达到这种形式上的安全性,就应保证在综合制约形式内部的合理化监管控制,并通过综合处理措施,实现对不同环境下的有效性创建。完善对基本网络基础设施上的建设,是从根本上完成对新科学技术安全性信息调控的根本所在。对于现代网络的安全应用问题,我们从安全性的创建制约问题来说,其国际贸易的关键影响因素出发,其安全影响因素是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在硬软件双方面上进行综合性治理分析,并结合实际的生产需求来制定相应的规划标准,从最根本的风险控制上完成对不可控制因素上的分析控制。在进行这一类安全因素上的创建问题上,通过第三方信用评级制度,从而实现对信用群体用户的风险预控分析,完成对安全因素上的综合应用。对于国际贸易中的规范化控制问题,可结合现代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形势来进行综合性处理,并分析商务形式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利影响因素,从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贸易进行冲击挑战,从而实现对网络交易征税问题上的违法信息处理。

2.微观应用中的调控策略

为满足现代我国电子商务与国际贸的接轨,在宏观调控的政策上,加上对微观体系上的合理调控,从而实现对不同贸易合作经济体系上的建立,完成对国际经济体系上的合作建设。建立国际贸易自由区是确保经济安全性的微观重点,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满足基本的设施创建处理工作,在进行现代化的贸易建设过程中,应用自由的双方文件建设,应以中印两国自由贸易区的优势来进行综合分析,在确定在不同经济领域内的相互补充基础上,完成对国际贸易渠道上的合理创建。优化商品的生产结构,为满足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就可以结合互补性贸易的创建,并以此来完成与国际接轨环境下的各经济体系创建,实现对综合贸易形式上的全面建设。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经济贸易区域的建设过程中,为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建设,应用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商品出口贸易管理,并加大对电子贸易上的安全监控管理,是促进我国现阶段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罗灵.电子商务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J].大经贸,2006,(5):65.

[2]李岚.试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8):326~326,348.

[3]刘天雄.新经济环境下的成本管理[J].系统工程,2001,19(3):39~42.

[4]陈宇.试论新经济下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J].中国商贸,2010,(17):90~91.

贸易现代化范文第5篇

1、我国电子商务影响

国际贸易市场的效率和结构从我国电子商务市场效率上,首先就是消费者对我国价格的敏感度能够进一步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效率。为了不限制利润的基础上,很多的企业并不愿意采取价格变化的行动。另外,一些互联网上对一些经销商所制定的市场价格较低,这样就能够逐步引导消费者走向网络,就能够会对国际贸易价格会有所波动。让电子市场上的价格呈现出差别化。

2、促进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变革

在我国的电子商务时代中,要想更好地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这就必须要时刻加强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其中就包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而活互联网技术,并通过电子数据的传输,才能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要能够逐步改变传统国际贸易中的单项主体贸易中的物流交易方式,实现信息流和资金流等各方面的创新,而这些都将会对国际贸易发生重大的改变。同样,这些方面也能够进一步消除传统贸易中的时间和控制方面的限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格局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3、电子商务发展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在当前的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这样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国际贸易地位的不平等。从根本性质上看,这是由于西方国家在资金、技术和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在国际贸易中,西方国家中抢占大块的市场。反观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和资源方面缺乏成熟的体系,这样就在国际贸易中无法得到平等的对待。

4、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发展

在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过程,只有将传统的物质资源逐渐转化为信息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物质资源与信息资源两者紧密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也可以极大降低电子商务受国际贸易时空因素的影响。而在传统的生产要素中,为了能够在全球化的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就必须要时刻加强全球化资源的流动,促使全球市场和信息技术之间的高度融合,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要时刻加强信息化和技术化以及服务化等一些的国际贸易主体进行推广和实施,才能利用全球化的优质资源加强电子商务的营销管理,实现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稳健发展。

二、如何实现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稳健发展

1、国际贸易发展的融合

在我国的现阶段的电子商务市场发展情况看,我国企业电子商务的基础性设施建设比西方先进国家还是比较落后,所以,针对我国目前电子商务运用的自身情况和发展特点出发,就必须要能够让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之间进行优势互补,而要实现这项目标,这就必须要灵活地运用各种网络信息化技术,不断提升我国现代化企业电子商务市场的硬件设施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现代化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在另外一个角度上看,企业是在国际贸易发展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也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实践者,所以,只有让现代化企业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网络基础建设,实现我国电子商务经营管理的高效化。

2、促使企业电子商务金融化程度的加深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发展历程中,国际贸易金融电子化进程正在不断深入发展,从根源上看,这是由于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企业的电子商务管理必须要涉及大量的资金管理,所以,电子商务必须要对企业的资金流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为了能够加强对企业资金流动的管理,这就必须要不断加强国际贸易中的金融电子化的进程,这样就可以极大地降低我国企业金融的风险。在另外一方面,为了能更好地加强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稳定性,这就必须要时刻加强和提高企业和个人的资金使用效率,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的资金流动监管。同样的,只有加强企业的金融电子化,才能更为高效地解决我国企业传统资金管理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这样也就能够更好地规避在国际贸易中企业的金融风险,建立更为高效科学的电子商务市场体系。

三、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