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伦理论文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精选

旅游伦理论文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第1篇

1.1研究背景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了旅游教育的迅速发展。截止到2013年,在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中,查询至少有500多所本科院校(包括独立学院)开设有与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其中属于管理类学科有470多所,而如果将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中的专科教育院校也计算在内,截止到2012年,全国有1097所开设有与旅游管理相关专业。

1.2研究意义旅游行业的发展,从理论上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其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变化的因素。首先旅游行业的高速发展,给旅游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旅游专业人才短缺现象在行业中一直存在。而另一方面,旅游专业人才的流失现象严重,这一现象,一直困扰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从社会层面讲,我国产业结构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阶段,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行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行业自身层面讲,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人员流失严重等问题,反过来影响了旅游专业的发展。从以上问题我们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急需从行业、企业的需求出发,准确定位,并不断依据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弹性、动态的不断调整专业定位,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支持。

2定位理论、重新定位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再定位

2.1定位理论

2.1.1定位理论的简要发展历程1969年杰克•特劳特首次提出“定位Positioning”概念,用来表述和定义里斯公司(里斯公司:1963年,艾•里斯先生在美国纽约成立)提出的“用一种最简单最清晰的方式”来表述里斯公司的营销哲学。同年,定位理论的第一篇署名文章《定位:今天“ME-TOO”市场中的竞赛》在《工业营销》杂志上正式发表。1970年,菲利普•科特勒最先将Positioning引入到营销之中,作为4P之前最重要的另一个P,以引领企业营销活动的方向。1980年,随着商业竞争日益加强,迈克尔•波特将定位引入到企业战略,作为战略的核心,开创了竞争战略。1994年,杰克•特劳特先生写了《与众不同》、《什么是战略》、《重新定位》等。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定位理论传入我国,1998年,定位理论由原成美(广州)行销广告公司(现成美营销顾问公司)引入中国并运用于企业,创造了江中健胃消食片、王老吉等一系列营销奇迹。2008年,里斯先生在中国权威营销、管理杂志《销售与市场》、《中外管理》上开辟专栏,持续系列文章,极大地推动了定位在中国的传播。2011年,里斯伙伴中国公司出版《品类战略》。同年,鲁建华先生在《管理学家》杂志9月号发表《定位理论的大厦:定位屋》一文,第一次将定位理论变成一个体系,让普通的商业人士学习、传播、交流和实践定位理论成为可能。

2.1.2定位理论的基本含义关于什么是定位,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艾•里斯等人对其从不同角度的进行了解读。在《定位》一书中,杰克•特劳特、艾•里斯解释为: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一书中,解释为:对供应品形象进行设计使其能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位置的行动。以上定位含义使我们看到,定位的基点不是产品,而是着重于产品和消费心理位置的统一。这也就凸显了定位理论的核心,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是以“打造品牌”为中心,二是以“竞争导向”和“消费者心智”为基本点。在此基础上,特劳特系统研究了心智,不断强调和重复定位、新定位、重新定位,不断强调和重复简单、利用常识、寻找显而易见、终结混乱,把定位推进到战略定位时代等。

2.2定位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育机构管理者逐渐意识到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对教育竞争的决定性作用,教育研究者开始注意教育机构的定位问题。1996年,定位理论首次运用到教育中,夏光荣、李星毅首次引入形象定位概念,提出教育定位理论。进入21世纪,菲利普.科特勒在《教育机构的战略营销》一书中,把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引入到教育机构中,其中包括了教育机构的定位、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的内容。这也为定位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途径。而面对不断变化的旅游行业、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更需要以重新定位的思想为旅游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动力。

2.3定位理论与旅游管理专业定位体系研究的理论结合点根据定位理论的基本思想,专业定位是在教育机构的宏观战略定位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这个定位体系中包括:社会需求、学校定位、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学生。(见下图)在这个定位体系中,每个环节的定位都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基本出发点,环环相扣。从学校内部角度出发,专业课程是产品,学生是消费者;从社会人才需求角度出发,学生可以看作学校的“产品”,行业企业是“消费者”。我们首先要明确社会市场,即行业企业的需求,以“消费者”(即行业企业、学生)需求群体为中心,制定策略。即根据旅游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不断变化的要求,教育机构从宏观层面制定学校的基本战略定位,为专业定位提供宏观指导,各专业再根据专业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定位,从而实现课程体系的构建,最终完成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并以此思想进行循环往复的动态、弹性的重新定位。基于以上的观点,本文认为,在教育领域引入定位理论的基本思想具有现实、可行、重要的意义。

3吉林省民办旅游管理专业定位现状及问题分析

3.1定位缺乏系统思考如上图所述,旅游管理专业定位是一个系统,应以系统思考的方式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定位进行全面思考。但实际上,民办高校对于专业定位问题,往往只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缺乏从学校定位出发,完成对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到学生定位的系统思考。结果则是无法以社会需求为基本点,各个模块之间无法实现为一个社会需求目标服务的目的。

3.2对定位重视程度不够,定位模糊大多民办高校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时缺乏对专业定位问题的思考。定位总体模糊,缺乏具体就业岗位、就业单位的定位,虽然在中观层面的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做了相关阐述,但缺乏具体岗位设计。更多的院校开展旅游教育更多注重的是生存因素,考虑发展的因素少,所在院校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是服务操作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人才,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明确,以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针对性差,“因人设课”的现象较多,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此外,不少民办院校出于便于管理、确保安全、缺乏资金等方面考虑,关起门来办学,与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等联系很少,使得民办旅游教育中本科教育“理论化”的状况较为突出,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与行业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3.3定位偏离行业要求,表现为高、宽、同专业定位从高、从宽、从同的现象严重。所谓“高”,是办学目标定得偏高,比如有的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办时间不长,就把专业目标定为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所谓“宽”,是专业定位宽泛,就业企业、岗位既涉及行政部门,又涉及旅游企业的所有岗位,就业横向跨度过宽;所谓“同”,是专业定位趋同,表现为明显的“共性趋同化”。有相当多的学校不考虑旅游专业自身办学条件、师资结构特点和水平、客观需求及潜在的可能条件,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照搬国办学校或者办得比较成功的其他高校,造成了办学类型、办学模式甚至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趋同。

4基于定位理论的吉林省民办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定位体系的构建

运用定位理论指导专业定位系统的构建,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水平,什么是消费者,就是要将定位理论的核心问题解决好。在教育、教学实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校要面对的“市场”是“学生”,学校通过提供不同的课程产品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及行业企业的社会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是“产品”,而学生和旅游企业是“消费者”。其次,要理顺定位理论指导专业定位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见上页图。最后,要对定位系统中的每一个模块进行系统思考,准确定位。

4.1学校定位学校定位是专业定位系统中的宏观层面,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多数民办院校将学校定位在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技术创新型人才层面。在公众中树立了技术型学校的公众形象。未来,民办院校不仅要继续凸显技术型学校的定位,还要考虑不断加强技术、技能两方面的定位思考。

4.2专业定位专业定位中涉及培养目标定位、就业行业定位、就业岗位群定位、职业能力定位等几个方面。是旅游管理专业定位体系中的关键,它上要与学校定位保持高度的一致,下要为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定位等几个方面提供中观定位指导。对于专业定位,我要考虑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外部环境,也要考虑到内部环境,即专业拥有的内部资源。从内外部环境统筹考虑,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就业行业、就业岗位职业、职业能力结构定位。

4.3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旅游管理专业定位体系的核心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关键。

4.4课程目标定位根据定位理论的思考,课程是学校的“产品”。课程目标定位直接关系到“产品”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专业定位中也依靠每一门课程的准确定位实现课程体系的构建,所以,在课程目标定位中,要服务于课程体系和专业定位的系统思考,严格课程目标定位的程序和方法,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基础,设计课程目标定位。

4.5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是指各类课程之间的组织和配合。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一是要注意各课程之间的排列、组合;二是要关注各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协调和配合;三是要关注各课程之间的合理比例。根据定位理论,首先课程设置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其次要符合社会需求。而课程目标定位是实现课程体系的一个最初环节。在课程构建时需要关注校内课程、校外课程结合,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共存,并以基础理论课程为基础,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为核心,特色课程为风格的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采用多种形式、多种师资力量介入的教学实现手段以及课程实现的配套建设等问题,保障课程体系总体目标的实现。

4.6学生定位学生定位主要是就业岗位的定位。依据定位理论,学生要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选择恰当的就业岗位定位。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某些课程内容的学习。

5结论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第2篇

1.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缺乏适当的“桥梁”校企合作日益受到独立学院和旅游相关企业的重视,国家也倡导高校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使高校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机构。但是目前独立学院在社会上的认同程度还比较有限,很多企业对于与独立学院开展校企合作还存在很多顾虑,独立学院很难找到与旅游管理专业对口的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另一方面,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旅游行业逐渐进入“微利”时代,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心逐渐由企业硬实力的建设,转变为对于企业软实力的建设,旅游企业急需大批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到企业的一线岗位上去,但是苦于高校的合作门槛过高,常常受到高校的冷遇,又对独立学院心存顾虑,导致旅游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旅游企业的合作需要一个双方都能够放心的“桥梁”来连接双方,使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能够开展起来,但是目前来说还不存在这样一个发挥校企合作“桥梁”作用的机构。

2.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重实践轻教学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高等学校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效果。校企合作不仅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还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目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一般是将教学与实践这两个环节分割开,学校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工作,进入大四以后,将学生送到相关的旅游企业进行实践活动,看似能够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提前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情况,但实际效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学生在旅游企业的实践活动,由于缺少本专业教师的监督,没有进行良好的轮岗实践,使学生仅在相关企业的某一个岗位进行实践,而最终缺乏对整个企业的了解。另一方面,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没有本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学生很难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没有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最后,由于实践活动都是在学生即将离校的大四开展,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但没有时间给自己充电,弥补自身的不足。

3.校企合作模式单一校企合作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方法,但是校企合作并不固定模式。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单一,主要停留在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学生的实践学习这种简单的合作模式上。这种单一的合作模式,一方面并不适合旅游管理专业,因为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服务性的专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一旦出现服务差错,就会给顾客和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造成比较大的合作风险,限制了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这种单一的合作模式,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很难给独立学院和旅游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4.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受到学生的抵触我国教育界已经认识到填鸭式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很早就开始倡导在教育领域内杜绝填鸭式教育,但是目前很多高校仍然在思想上存在填鸭式教学的情况。在校企合作中独立学院始终认为学校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认为校企合作能够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的良好平台,让学生能够更早接触社会,了解未来将要从事的行业,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好处。但是这仅仅是学校的一厢情愿,实际上学校没有全面考虑学生的感受与认知,目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思想独立,在校期间已经通过兼职等方式初步地接触了社会,对于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是片面的,也是有所偏颇的,加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整个旅游行业的了解还不深入,造成了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校企合作的看法与独立学院截然不同,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非常反感,想尽一切办法逃避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这给校企合作的正常进行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二、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模式

1.通过校企合作加强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独立学院会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校内的实验室为学生模拟工作环境,但是这种模拟环境毕竟不是真实的工作环境,而且规模也很有限,教学实践基地一般都是旅游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更加真实地接触实际的工作环境,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非常必要。同时通过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对于校企合作的双方都有非常大的好处。对于学校来说,通过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能够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服务技能,为学生未来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些教学实践基地,也能够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的问题。对于旅游企业来说,通过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能够先于其他旅游企业接触到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方便企业从这些学生中选拔符合旅游企业需求的人才。而且这些学生对于旅游企业的认同感和熟悉程度较高,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旅游企业进行工作,省去了招聘后的培训环节,不仅为旅游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培训费用和时间,同时也提高了旅游企业的人才招聘效率。

2.通过校企合作加强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习期间,利用教学实验室让学生熟悉旅游企业服务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这是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教学工具,同时也为后续的实践学习打下良好的操作基础。但是,目前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很多时候都不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接轨,主要原因是因为高校主要的工作是进行教学,而不是进行旅游经营活动,对于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并不敏感,这就造成了旅游教学实验室与社会相脱节,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利用旅游企业资源,更好地建立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验室,使学生能够更加贴近实践地学习各种操作服务技能。

3.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资源独立学院作为民办教育的一种形式,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学校的经营,从资金方面来说,很多时候与公立学校相比有很大的不足,这就造成了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器材、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通过校企合作这种方式,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引入企业资源,利用企业的场地、设施、器材、人员优势,弥补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不足。具体来说,可以在旅游企业的经营淡季,利用旅游企业的经营场所,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模拟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聘请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作为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客座教授,担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方面的教学,以弥补独立学院教学人员的能力不足;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充分考虑旅游企业的资源,将专业课中的实践课进行调整,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一段时间理论课,然后期末集中前往旅游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和考试,以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订单”人才培养合作“订单”人才培养合作,就是学校通过与相关企业签订培养合同,根据企业的要求为企业独立招生,按照企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工作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对于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企业来说都有好处。对于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订单”人才培养合作,一方面能够通过这种合作,更加了解目前旅游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什么样的,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调整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另一方面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问题,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率,有利于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知名度,促进独立学院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对于旅游企业来说,“订单”人才培养合作,能够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节省企业的人才招聘与培训的费用,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

三、宣传合作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中非常重要的影响

1.建立企业冠名的奖学金独立学院作为民办教育,因为缺少了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因此在学费等方面都要略高于普通高等学校,这就造成一部分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存在经济困难,通过建立企业冠名的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扶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以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企业宣讲机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代大学生不能仅仅在校园内埋头苦读,更需要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很难让学生对社会,对本专业有一个具体的了解。通过建立企业宣讲机制,定期邀请合作的企业派专人来校进行宣讲,一方面能够通过宣讲,让学生对企业有一个更加客观和理性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通过企业的宣讲了解社会、本专业目前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现状,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和判断,减少学生对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的抵触心理。

2.校园活动引入企业的资金校园活动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同时校园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力也是不可估量的。为了更好地推进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的合作,独立学院可以引入企业的资金,为校园活动提供资金基础,促进校园活动的良性发展,同时通过校园活动来宣传注资的企业,让学生熟悉、了解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使学生对这些企业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建立贫困学生帮扶计划独立学院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贫困生的扶持计划,这个计划主要包括企业与贫困生结成帮扶对子,企业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等内容,主要目的是通过帮扶计划,让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专心于学业,保护贫困大学生的权益不受侵害,同时通过帮扶计划,增加旅游企业在校园内的曝光率,增加企业的知名度,而且这个帮扶计划也能让那些受到帮助的贫困学生对旅游企业产生归属感,未来就业时也会更加倾向于这些旅游企业。

四、科研合作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第3篇

建设低碳旅游景区对于创新景区发展、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和公众低碳生活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低碳景区建设可以催生新的发展规则。例如可以将低碳的衡量指标纳入景区评价体系中,进而推动景区管理模式的改革,同时扩大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比例引导传统能源和技术的变革,推动新的发展规则的产生,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二是低碳景区建设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开发整合。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在这一浪潮中必然会走上改造发展创新的道路,而传统景区在向低碳旅游景区转变时,无法避免地将低碳发展的理念无形地渗透到其他产业中,这便有利于区域优势资源的开发,加强整个区域内的联动效应,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区域发展共赢共生,构建区域内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三是低碳景区建设可以促进公众低碳生活习惯的养成。旅游生活中,游客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景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建设低碳旅游景区通过宣传低碳的相关知识来宣传低碳的意义,引导公众学会节省资源,进而投入到维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去,使其以后可以以将低碳生活方式延续到以后的生活中,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

二、旅游景区碳排放的主要表现

旅游景区碳排放主要源于交通、住宿、娱乐设施和主题公园娱乐、滑雪等旅游活动。同时,旅游业的奢侈消费加大了环境负荷。比如普通居民通常一天用水量大概是100~300升,但是星级酒店用水则高达500—2000升,豪华酒店更甚。另外,滑雪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项目,却因为气候变暖带来的雪期缩短、雪量减少而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滑雪只得依赖人工造雪技术,而人工造雪却要耗费大量水资源,比如北京市人工造雪一个冬天就要耗掉半个昆明湖的水量,这足以支撑全北京市一天用水量的1/10,相当于8300多户家庭一年的用水量。可见,对水资源是极度的浪费。在旅游资源发展前景令人担忧,而建设低碳旅游景区则变得尤为重要。第一,提倡低碳交通。一方面,景区要加强交通管制,鼓励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自行车、电动车等作为交通工具,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景区之间可以增加电瓶车、自行车或者中巴等定时接送客人,既减轻了环境压力,也丰富了旅游生活。另一方面,要鼓励旅行者尽量采用低碳或者无碳的交通工具。比如出行时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同时尽量选用火车、中巴、轮船等代替飞机;短途可选择徒步或者自行车等。第二,鼓励低碳住宿。经调查显示,酒店越豪华,碳排放量也就越高。因而,在低碳旅游景区要倡导游客选择舒适便捷的经济性酒店、乡村客栈、家庭旅馆等。同时,鼓励旅游者旅途中,自带必备的生活物品,树立节约水电意识,并且选择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第三,选择低碳饮食。尽量选择旅游地当地食材做成的食品,避免食品运输、包装、保鲜等环节带来的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同时,鼓励绿色食品,避免化肥、农药和添加剂等的使用。在就餐时,自带餐具,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进而避免石化产品的消耗。

三、低碳旅游景区发展的现状和困境

首先,“低碳”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涉及到了游客旅途过程中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景区要进行低碳旅游建设就意味着要转变游客生活中的一些日常习惯,比如出门自备洗漱用品、减少换床单次数、选用自行车、电瓶车等交通工具、垃圾带回家、自备餐具等,这一改变向游客习惯的挑战,如果得到公众认可固然对节能环保的实现非常有意义,还可以提高游客价值体验,但是如果不被游客接受很可能会造成游客的反感和不满,亦不会达到提高游客价值体验的目的。其次,低碳技术的使用门槛高,对景区发展低碳旅游造成阻碍,尤其是对于中小景区低碳旅游的发展。在进行低碳景区建设时,需要引用低碳技术达到减少能耗节约资源的目的。低碳技术实质上是在改变能源消耗模式,采用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例如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交通工具换成自行车、电瓶车、牲畜等来代替汽车;建筑材料遵循节能环保、无污染的原则;在服务方面配备低碳导游,增加低碳通讯、饮食、住宿服务,对垃圾废物进行分类回收等。这些对于资金雄厚的大型景区而言,自然可以通过革新技术实现完美转型,然而就目前的中小型景区而言,要想真正实现新能源的应用还存在一定难度。根据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研究显示,我国对太阳能技术规范与技术产品质量认证标准还有待建立和完善,且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进口,对于国外一些高校、低成本、环保的技术依赖性很强。另外,对农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低,能源植物培育研究进程缓慢等,使得低碳旅游难以真正得到实现。低碳旅游发展成本较高。就景区目前的经营管理现状来看,要想实现传统旅游模式向低碳旅游的转型需要付出很大的经济成本,技术更新、替换、融资等无一不依靠资金作为后盾。这其中包括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而必须购买设备的成本,以及投资额度大、融资渠道有限等造成的融资成本,都使得低碳旅游发展面临巨大的投资难题,因而低碳景区建设在转型中进程缓慢。

四、创建低碳旅游景区的措施建议

(一)政策支持国家出台政策

对低碳景区建设予以支持,对低碳景区建设具有关键作用。政府可以通过细化政策法律促进低碳旅游的标准化和制度化,进而推动低碳旅游发展的进程。国家可以加大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景区加快低碳旅游建设的步伐,通过政策的制定推动绿色环保企业的发展壮大,激励旅游景区、景点、住宿、餐饮、旅游运输等相关产业转变模式,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及时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指数,促进整个产业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同时,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引入低碳旅游指标,严格管理旅游景区及相关产业,建立常规考核和管理机制,让低碳旅游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健康生活方式。

(二)建立景区间战略联盟

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景区面临着技术变革、设备更换、知识创造等压力,建立景区间的战略联盟共同应对风险,必将提高市场竞争力。景区可以采用横向战略联盟和纵向联盟两种模式实现景区间的战略联盟:第一种模式是依靠旅游景区联合价值链上处于同阶段的其他景区的资源与技术,创造更大价值的联盟系统。其中技术联盟是联合其他景区进行低碳景区能源、交通、基础技术设施等的研究,实现景区之间人力、知识资源的整合,通过景区之间优势互补,发挥合力。景区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分摊新技术的开发成本,提高旅游景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竞争优势。同时,通过组建营销联盟避免同类旅游景区竞争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低碳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议,发展低碳旅游就要创新营销战略,而目前营销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景区可以通过营销联盟来扩大低碳旅游的市场影响力和感召力,分享市场营销中的资源,同样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第二种模式是指景区与处于旅游产业链上不同阶段的其他旅游企业间的联盟,以增加价值的合作竞争系统。纵向联盟主要是指旅游景区与旅行社之间的合作,以求减少旅游过程中碳排放量,对旅客低碳知识与低碳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建立低碳景区和旅游社的有效沟通,形成利益趋同的竞争联盟,促进低碳景区的发展壮大。

(三)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开发低碳

旅游景区建设初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低碳旅游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构建低碳体系,提高周边环境保护和开发的重视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特色资源,形成自然环境与文化相匹配、建筑物和设施及衍生品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只有将多类型的旅游项目合理配置,对顾客元进行科学分流,对旅游容量加以平衡,才可以推动低碳旅游发展走向持续与稳定。此外,旅游景区发展应该具备健全的评价体系,督促旅游景区做到资源节约、合理节能减排,使再生能源可以更为有效地再利用。

五、小结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第4篇

1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中职院校可建立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将所有的课程内容分为专业技能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两个大的板块。首先,在广泛地行业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职位分析,明确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岗位群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专业技能课程板块,这一板块的课程要包含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两个大的方面内容。其中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包含:旅游概论、旅游英语、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服务礼仪等;专业技能模块包含:特色景点导游、导游业务、口语表达技巧、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实训等。然后,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职业道路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建立人文素养课程板块。包含: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发展指导、汉语言文学常识、普通话、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在进行具体的课程安排时,应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两大板块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组合,既要保证横向上的知识广度,又要保证纵向上的知识深度,突出中职院校专业的操作性、服务性、专业性、技艺性等特色。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突出本校特色,也有利于学生职业道路的发展。

2实训环节的体系化建设

实训课程是中职院校的一大特色。为了提高实训课程的效果,建立体系化的实训环节,中职院校还需打破先理论后实习的“2+1”模式,突出实训课程的实用性,充分利用实训课程的灵活性,将实训课程分为课程实训、阶段岗位实训、假期实训、毕业实训等不同的环节,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课程要求、时间条件来合理安排不同的实训环节。对于课程实训环节而言,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来安排,可进行服务礼仪的演练、基本操作示范等内容。对于阶段岗位实训环节而言,可使学生直接下企业进行锻炼操作。对于假期实习而言,各法定节假日现在已变成旅游的旺季,那么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可安排同景点或旅行社合作进行假期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对于毕业实训环节而言,这对于学生的就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是对本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学校应与企业建立好联系,企业为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对于表现良好的毕业生,可进行择优录取。学校要加强对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建立实训基地或合作企业单位,也可采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要使得实训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明确培养目标

中职院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或者说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避免过高、过杂,一定要清晰、准确。首先,将旅游管理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开设是不可能的。旅游业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个行业,各中职院校应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地方特色合理的开设教学课程。其次,学校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不仅要研究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还要充分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同时还要对中职毕业生的岗位群进行合理的分析,明确本校所要培养的是初、中级专门人才必须具备哪些旅游服务知识与技能。再次,学校要对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设置阶段性培养目标。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心中有一杆秤,对自己本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也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二小结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第5篇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和汉水两江交汇,三镇鼎立,长江武汉段自汉南入境至向家湾出境,市区内长江段长60km,另外,还在市辖郊区境内流经85km,总长达145km,江面宽度一般为1000~2000m,汉江武汉段自张家湾谢八家入境,于汉阳南岸嘴注入长江,在市辖区内流经62km,在市区内流经50km,总长达110余km。汉江河道弯曲狭窄,在汉口附近宽度为200m左右。总共有250余km的江河水道贯穿武汉。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夏季酷热、冬季寒冷、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的气候特点。境内湖泊众多,另有“百湖之城”的美誉,现有大小湖泊170个。武汉水资源充足,水域面积2205.06km2,占总面积的25.79%,居全国各城市首位。这些丰富水资源为武汉开展水利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整体观念,可把武汉水利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为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武汉水利生态旅游的核心层

核心层是指通过武汉水利生态旅游我们要给旅游者一个什么样的所得,或者说通过武汉水利生态旅游旅游者得到什么样的一个体验。武汉居天下之中、处江汉交汇的自然生态环境,另外,武汉湖泊有古云梦泽之积淀、江河文化,典型的城市湿地文化,浓郁的渔家民俗文化等。所以,可以把核心层定位为:一次独特的亲水,近水,知水,惮水的水利生态之旅。

(二)水利生态旅游的展示层

展示区是核心区的体现,是核心区的实物体现。如通过湖北省武汉市江滩水利风景区来展示水利工程的壮观;武汉两江日游夜游观光娱乐来展现码头文化;东湖、南湖、墨水湖水上观光娱乐竞技来体现人与水的交融;木兰湖、后湖湖滨观光度假旅游线来展现水的灵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及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展览馆来展示人水文明的开端等。

(三)水利生态旅游的延伸

层水利生态旅游的延伸层指的是旅游者在水利生态旅游过程中得到的精神上的体验或者一种精神升华。每旅游者对一个地区的旅游体验都是不一样的,但美好的事物却是不变的。武汉的码头、武汉的商业,武汉城市发展历程,无不体现因水而兴、依水而盛的自然特征。这使每个来到武汉旅游者能感受到城市与水和谐相处的一种文化氛围。再通过东湖风景区、磨山风景区,楚河汉街,森林公园等这样一批旅游区建设挖掘水文化内涵,开发水文化景观,成为水利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宣传推广水文化价值,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治水历史和水利科学知识,感受当代水利事业的巨大成就和水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了解水利,热爱水利,支持水利,宣传水利。

二、水利生态旅游建设方案处理好“水环境、水利社区

水生态,水利用”的关系是武汉市旅游形象建设的关键,根据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需要进一步调整武汉水利生态旅游建设思路:

(一)普及水利生态和环保基础知识

树立生态水利的新形象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水利生态知识和水利环保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重点和优先群体包括决策者群体、水利工作者群体、旅游服务群体等。借助现有的教育途径,广泛深入地普及生态水利知识;通过报刊、电视、电台以及电信网络等各种媒体进行有关水利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可以在武汉中小学开展一些水利生态主题的活动,此外,还需投入专项资金,建设生态水利教育基地,开辟水利生态和环保知识传播的绿色通道。

(二)整合资源

形成模规化的江湖旅游项目主要体现在专项旅游产品与旅游线路的整合。武汉湖泊旅游开发,应从湖泊水系整体着眼,根据不同湖泊的水面水质状况、区位条件、人文环境氛围,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工与整合,实施专项旅游开发,形成各具特色的武汉湖泊旅游。可分别开发为以湖滨度假休闲为主的旅游,以湖光赏景、渔业观光、垂钓为主的修心养性旅游,湖滨体育竞技旅游以水上快艇冲浪、水上飞机、水上跳伞、花样滑水、水上拔河比赛、手划船比赛、帆船赛、龙舟赛、彩船大游行、水上秋千、游泳比赛、水上热气球等水上娱乐、水上参与性、表演性强的湖泊旅游,可利用节庆活动,或邀请有国内外优秀水上运动员参加的水上比赛、竞技活动,从而吸引境内外游客。

(三)深度开发

延伸水利生态旅游产品及服务武汉水利生态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必将形成武汉山水特色、水利文化品牌、水利主题鲜明、丰富、多元和立体的旅游产品群。为了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目标,还必须进行产品整合、资产整合、市场整合,通过多元整合在更高的层面上塑造武汉水利生态旅游形象。

三、结论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