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论文

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论文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①所有患儿均均经CT检查和临床诊断确诊;②患儿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使用随机数字列表法将本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n=50例)和对照组(n=50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胎龄37~42周,平均胎龄39.86±1.23周;出生时体重1.1~4.8kg,平均2.95±0.87kg。研究组中,男性29例,女性221例;胎龄38~42周,平均胎龄40.21±1.44周;出生时体重1.3~5.1g,平均3.27±0.96kg。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及出生时体重等一般资料上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对照组患儿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具体包括:注意保暖,给予营养支持,吸氧、配合治疗及高颅压等措施,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意识及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2)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具体包括以下内容:①认知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和交流,以便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并分析患儿病情发展的影响因素,同时尽力获得患儿家属的支持及信任,以有效提高患儿的营养支持和依从性。②刺激干预:通过在患儿的病房中播放轻柔的音乐的方式刺激患儿的听觉,通过在病房中悬挂鲜艳气球的方式刺激患儿的视觉。同时给予患儿早期听力干预,以防患儿出现听力障碍。③给予患儿全身按摩,以刺激患儿的神经,护理人员需要确保双手的温暖及动作的轻柔,通过指腹及掌心按摩患儿的全身,每天2次。④对于早产儿,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在其胎龄达到40周后,给予仰卧位抬头训练、肢体功能训练,以确保肢体功能的正常。⑤出院指导:患儿出院时,护理人员应指导家属注意保持患儿的体位正确,并定期检查患儿的运动神经功能。

1.3效果评价标准

①显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临床体征均全部消失,包括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及脑水肿等;②有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临床体征均有一定的缓解;③无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临床体征无明显变化或恶化。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数据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x2比较方法进行比较,以率(%)进行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以(x—±s)进行表示,当(P<0.05)时,代表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对比。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是指新生儿在围产期中产生知悉情况,进而使其大脑出血缺氧缺血性症状,若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可能会使患儿致残,甚至死亡,从而严重影响了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给予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患者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循证护理是通过结合客观资料和临床经验,制定出最佳的护理方案,使护理工作变得有证可循,从而明显提高了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研究组患儿采用循证护理干预,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果显示,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张湘茹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