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傩舞的音乐艺术特征浅谈

傩舞的音乐艺术特征浅谈

【摘要】中国的“傩”是我国古老的巫文化的一种,常常表现为古人们通过舞蹈的形式请神驱鬼,驱疫免灾的文化现象,历史悠久,而傩舞就是来源于此。每到过年时期,人们就会举行傩舞仪式,跳起傩舞而祭祀祖先以求得祖先的庇护。傩舞是巫文化中的大型舞蹈形式,流传于全国多个地方,如安徽、湖南、江西等地。本文采用多种手法通过对傩舞的概况、傩舞的艺术特征以及傩舞文化现状的阐述,希望能够更多地保存中国传统“傩”文化,并且了解其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傩;傩舞;艺术特征

一、傩舞的概况

傩,也叫做假面跳神,源于宗教祭祀的产物并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的农村地区。目前,在我国江西、湖南等地,傩文化依然流传。傩文化是古代人与神灵之间的一种对话方式,主要包括傩舞、傩戏等内容,而后渐渐变成人们自娱自乐或是表达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傩舞,又叫“大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是一种汉族民间舞蹈,人们认为其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是传统文化中独具一格的复合文化体——集多元宗教、祭祀仪式、民俗、音乐、舞蹈及面具艺术于一身。其最早出现在上古氏族社会中,舞者佩戴形象狰狞的面具,手持戈与盾,一边夸张的舞蹈一边大喊“傩、傩……”,是人们为了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的一种带有律动的活动,后逐渐发展为有固定节目和内容的节令祭仪,一般在中国的大年初一和正月进行。据了解,傩舞对中国一些地区的地方小戏有着不小的影响,例如安徽的黄梅戏,其中的一些传统曲牌都来源于傩舞,因此傩舞又有“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之称。它在漫长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多种学科内容,如社会学、宗教学、舞蹈学、历史学等,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二、傩舞的艺术特征

傩舞常常在傩仪仪式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和节目表演阶段出现,内容丰富,场面热闹,同时具有祭祀和娱乐两种功能。傩舞的表演形式多样,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其内容丰富多彩,多以民间传说以及神话故事为主。例如有表现崇拜神灵和祖先的《跳凳》《雷公》等;有祈求吉祥平安的《猪嘴》《鸡嘴》《和令》《傩公傩婆》等;有取材于民间传说的《鲍三娘和花关索》等,这类节目因为对英雄人物的崇拜而被流传下来;有表现民间故事的《哪吒》《过流沙河》等,在民众中起到教化作用。表演傩舞的组织被称为“傩班”,每个“傩班”大约有8-10人,每个人物各角色普遍使用道具,主要是由人物性质而决定的,道具形成舞者特有的舞蹈语言,傩班通常有非常严格的班规,傩班为首者或按资升迁,或众人推选,或抓阄确定,有大伯、头首、坐案等称呼。管理方法因地制宜,有族姓世袭、轮流负责、共同参与等多种形式。赣傩艺人所创造的传承方法和管理模式,都体现出了农民的非凡智慧。在傩班跳傩时,都必须要符合“方、圆、扁、仄”的形态规律,每一动作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所谓“方”,是指手上动作要方正得体,棱角分明;“圆”是指在转圈时,只能转动半步;“扁”是在扭动身体时,面向要保持清楚;“仄”是在表演倾斜动作时,要把握住节奏,保持稳定。同时,还要便舞边打出各样不同的手势,以表示驱鬼驱邪的状态。这些特点便形成了傩舞独特的音乐风格。跳傩时的步伐、动律、舞姿要求也十分严格,如在《和合》中,要求步伐为:进退步、十字步、过墙步、碾步转、吸跳步、单撩步;在动律中要求手臂动作为:推手、弹手、单晃手等。在音乐方面,傩舞借鉴及吸收了大量的民间音乐演奏法及民间曲牌,如:民间吹打、丝弦、戏曲等。其音乐形式通常以打击乐为主,既简便易行,又能营造气氛。伴奏乐器常常是以大锣、大鼓为主,外加大钹、小钗、堂鼓、手鼓等,而后又加入了其他乐器,如吹管等,使伴奏音乐更具有不同特色。如乐安流坑傩戏乐曲就有近二十种乐器,有清(小)乐器:小唢呐、笛子、箫、二胡、胡琴、月琴等;有浊(大)乐器:鼓、大钹、锣、大唢呐等。其著名曲调主要有:《浪淘沙》《小桃红》等,可谓喜庆欢快、雅俗共赏。按点起舞,伴以唱词。主要内容有《方四娘》等。从表现形式来看,分为“闭口傩”和“开口傩”。所谓的“闭口傩”是指在傩舞中没有说唱部分,只是通过舞蹈方式来表演出来,而“开口傩”更易于理解,是指唱、念表演都有,更加符合当地人们的审美。在江西地区,主要是以“闭口傩”的表演形式为主。在跳傩时,节奏总是能和情绪息息相关,通常表现为舞蹈动上作的力度强弱、速度的快慢。舞曲音调节奏形态丰富,多以三拍子及混合拍子形式出现,如有3/4拍、4/4拍或散拍。傩舞中的音乐旋律也较为简单,通常是采用地方方言的口语音调,音乐节奏和语言节奏几乎是一致的,通常采用的是一种原始的夸张的语言旋律。傩舞的节奏,节拍和旋律都是跟随着音乐舞蹈表演,动作大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具有即兴性。傩音乐调式以小调为主,大多为五声羽调,旋律中宫音比较突出,常造成羽、宫调式的交替效果,同时也有其他宫调式或者六声调式等。

三、傩舞文化的现状

傩文化曾经遍布我国的农村。每到演出时候,人们自建傩班,自制服装道具及傩面具,自编自演,走村串户进行演唱。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傩舞更成为了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项民俗活动。可以说,傩舞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崇敬,对亲人朋友美好的祝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近些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傩舞也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并于2006年5月20日,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给傩舞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变化。首先,傩舞文化的演出频率明显升高,以前大部分的傩舞只是在春节期间才会演唱,而在现在由政府主导的傩舞文化节等活动的增多,让人们更了解傩舞。傩舞的功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前的傩舞是作为祭祀,祖先崇拜等功能而出现,现在的傩舞的主要功能已变为了娱人,为了经济利益等。对于上述这几点变化对傩舞文化产生的影响,应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傩舞演出内容和功能的变化,也让外界去理解傩舞文化变得更加容易,拉近了傩舞与人们的距离,使得不了解傩文化的人也可以以一颗审美的心去欣赏傩舞,更深程度的认识,了解傩舞。但与此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傩舞文化的改变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如某些表演仅仅是为了应付差事,甚至有的演出人员对于傩文化根本不了解,导致在傩舞演唱时只是在动作上尽量和他人保持一致而根本不了解其深层内涵,娱乐性功能太强,遗失了艺术的本质上的东西。这些现象都导致演出质量下降,给傩舞的声誉带来不良影响。那么,如何解决傩舞文化在新时代的变化所产生的这些消极影响,就成了所有热爱,关心傩舞文化的人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

四、结语

本文就傩文化及傩舞的渊源,傩舞的艺术形式尤其是音乐特点,当代傩舞文化的现状作了初步的探讨。任何形式的音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紧密相关的。傩舞文化从最初的祭祀,祖先崇拜等娱神,祈愿功能发展为今天的娱人,为经济而演出等情况,与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都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是一种文化,并且是与其他社会文化密不可分的一种文化。因此,笔者希望在看待任何一种音乐事项时,都要分成纵向、横向两方面去观察,这样才能较为中立,客观,详细,全面的了解他。纵向观察是指沿着时间的长河,去观察这种音乐事项在自身演变过程中产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使其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为何会变化成现在这种状况;横向是指要将所研究的音乐事项放在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中去研究,并且要了解其姐妹文化的发展。愿以此文为引玉之砖,期待更多人加入到研究傩舞文化的队伍中来,早日寻得良方,为傩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更期望以傩舞为基点,将傩舞文化保护,传承的经验运用到更多的民间传统文化之中,为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尽微薄之力。

作者:毛思婕 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当代音乐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音乐创作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岭南音乐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