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色彩心理学运用下的艺术设计论文

色彩心理学运用下的艺术设计论文

一、色彩心理学概述

色彩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自然原理来讲,色彩的产生是光线、物体和人眼共同运作的结果。色彩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从漫长的人类文化历史的过程中看,色彩,尤其是艺术品中蕴含着的丰富的色彩,正是人类对于自身的情感情绪的表达。色彩是人类表达自身对于外界认知的一种载体。所有的事物都辩证地以两个方面的互相运作来维持自身的存在,色彩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正是这样的两个方面。美国色彩心理学鲁道夫•阿恩海姆说:“严格说来,一切视觉表象都是由色彩和亮度产生”,这是对于色彩客观性的阐述,“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这是对于色彩主观性的肯定。在艺术史上,对于色彩有很多经典论述:伊顿的《色彩艺术》认为色彩效果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在心理上应该得到体会和理解,色彩能把崇拜者的梦想转化到一个精神境界中去。法国浪漫主义绘画派大师德拉克洛瓦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色彩来创造美。英国包罗夫教授说人们对色彩的反应有四类型。“生理型”是人类共通的色彩感觉,例如红色觉得热,蓝色觉得冷等。色彩与文化和传统有关,是“联想型”的反应,例如中华文化,红色是喜气洋洋的象征。个人喜好的不同,是色彩的“性格型”的反应,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喜欢和厌恶的颜色,这取决于个人的情感和情绪。闻一多先生在《色彩》一诗中,对色彩进行了如下描述:生命是没有价值的白纸,红给了我热情,自从绿给我以发展,黄给我以忠义,蓝给我以高洁,粉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梁一儒先生在《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中指出,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

二、色彩心理学在设计中的运用

色彩的心理作用有很多具体的表现,比如,面对红色或者处于红色环境中,人们的心跳会加速,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处于兴奋和冲动的状态;处在蓝色环境中,人们的脉搏会减缓,情绪处于沉静、沉闷的状态。色彩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从人的脑电波可以看出,人的脑电波对于红色反应是警觉、警醒,对于蓝色的反应是放松、自然。色彩的心理作用能力能给人的感觉带来巨大的影响。而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在设计中,必须重视色彩,重视色彩心理学在各种艺术设计门类中的不同应用特点。色彩在室内设计中起着改变或者创造某种格调的作用,会给人带来某种视觉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享受。人在进入某个空间最初几秒钟内得到的印象百分之七十五是对色彩的感觉,然后才会去理解形体,所以,设计师要重视色彩对人们产生的第一印象,这是是室内装饰设计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在商业设计中,要考虑到人们对颜色的方式。在Logo设计和其他商品形象设计中,要用不同的色彩和色调限定对于商品的情感基调的表达。心理学家们曾寻觅一种强有力的色彩和情绪反应之间的相关性,选择正确的颜色,决定品牌的形象。比如,可口可乐用红、黑二色作为形象标识;德芙用黑、褐色作为形象标识;麦当劳,德克士、必胜客,肯德基,等快餐店用红色、橙色等欢快的、青春的、热情的颜色作为形象标识;一些高端的奢侈商品,则用黑色、灰色、银色、金色等作为标识。在影视设计中,色彩心理学的应用也十分重要。很多电影都巧妙地运用色彩来制造各种各样的心理效果。有的电影以一种色调贯穿始终,有的电影则在特定的场面使用特定的颜色。比如张艺谋的作品,就善于用色彩,在运用色彩营造情绪和情境的基础上,用色彩来叙事,比如经典的电影《英雄》就用了五种不同的颜色讲述了五段不同的故事,传达了五个不同的段落主题。

三、设计色彩心理的培养

在进行设计色彩心理培养的时候,首先要专注色彩共性的学习,比如每一种颜色的集体认知、民族认知、社会认知等,在此基础上,还要重视对于色彩个性心理的训练。要在色彩表现中重视主观情感的表现,使色彩拥有主观之美是色彩设计师要重视的。在设计师学习了色彩的基本知识,认识了所有的颜色之后,可以进行色彩主观性表达的专门训练。可以在设计中思考十几甚至二十几种固有的色彩,这些色彩要丰富,冷色、暖色、中性色应有尽有。要求设计师凭自己的色彩爱好挑选五种以下的颜色,将这五种色彩扩展到画面中所有的物体设计对象中,对其它颜色可以完全忽视。如设计师选了橄榄绿、土黄、赭石等中性色,就可以以这几种颜色为主,代替设计对象所呈现的其他颜色。这种训练有色彩设计的理念和色彩的创意,转换设计师的色彩观念,改变设计师对自然色彩的过分依赖态度,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设计师对色彩的感悟力和创造力。在初期的再现色彩训练之后,设计师要自我进行主观分割色彩的训练。这也是绘画色彩表现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在进行色彩绘画创作时需要强调其装饰性、表现性特征。可以尝试通过主观分割色彩的空间构成强烈的形式美感,色彩空间可以通过错落、交叉、重复等手法分割成各种不同的面积,形象呈现不同的色块构成。设计师在对色彩空间进行重新组合排列时可以不受客观自然物象形体和色彩的限制,根据主观需要进行处理和控制,营造不同的色彩空间所采用的分割方法,培养成熟的设计色彩心理。

作者:王楠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