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的准则

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的准则

在视觉形态上公共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公共艺术仅指雕塑、壁画以及构筑物等。而广义的公共艺术则泛指一切放置在公共空间具有公共性和艺术性的物品,其具体类型如下:1.雕塑类:包括抽象雕塑、具象雕塑、场景雕塑等。2.壁画类:包括马赛克、陶版、铜版、石版、漆画、丙烯壁画等。3.公共设施类:公共设施类包含五个方面。⑴信息交流设施:包括校园导视系统、电话亭、布告栏、校园钟等;⑵交通安全设施:包括路灯、草坪灯、自行车架、道路隔离栏、绿篱等;⑶休闲娱乐设施:包括饮水装置、垃圾箱、公共座椅、健身设施等;⑷商业服务设施:包括报刊亭、自动售货机、银行自动存取点等;⑸装饰设施:包括植物、喷泉、水池、地面铺装等。

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的原则

1.场所性原则

公共艺术的建设离不开特定的地域场所和环境氛围,这是公共艺术存在的前提。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艺术观念,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承着地域文化与场所精神。故而,一所学校的公共艺术应该代表着该校的历史、文化、性格和学科特色。在校园公共艺术的建设中首先要立足于学校这一特殊场所,大力发掘学校的历史、人文以及学科特征,不要盲从。这是校园公共艺术在其他国家发展经验的总结。如果校园公共艺术未能完整地反映并传达它所根植的场所精神和文脉特性,公共艺术就无法与校园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从而沦落为一堆虚无缥缈的“符号”,也就不可能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更不可能获得师生的认同。

2.文化性原则

在大规模的校园建设过程中,许多学校的人文特色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学校建设者为尽快改善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质而对公共艺术寄予了厚望。希望通过突击增加公共艺术的方式,以求在短期内取得成效。但事与愿违,由于过度重视公共艺术的数量,而忽视质量,直接导致了校园公共艺术缺乏文化内涵。事实上,增设校园公共艺术并不是为校园添加几件“美丽的衣裳”,而是将一座学校的历史文脉、人文内涵以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薪火相传中让学生感知它的辉煌与成就。所以,校园公共艺术的建设要以学校的历史为基础、文化为导向、学科为主脉展开设计,切不可把规模等同于荣耀。

3.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原则是校园公共艺术的核心原则。缺少艺术性和美感的公共艺术只能是一种视觉污染。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真、善、美是拉动世界前进和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支撑人类文明大厦的三大支柱。校园公共艺术要想提升校园美誉度以及学生的审美意识,就必须强调公共艺术的艺术性和美感度,使生活在校园里的师生在与公共艺术不经意的偶遇中享受艺术带来的愉悦和快乐。

4.人性化原则

校园公共艺术首先是为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服务的,无论是它的美化功能还是美育功能都必须要考虑受众群体和受众对象,这就牵涉到一个人性关怀的问题。公共艺术的人性关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主题,校园公共艺术的主题“最忌讳政治说教和概念堆砌,过于严肃的主题往往与校园氛围不符,也容易僵化学生的思想”②。其二是尺度,校园公共艺术的尺度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而言,校园公共空间较为狭小,如果公共艺术的体量巨大,对学生的心里就会形成一种压抑感。体量太小又影响观赏度。因此,校园公共艺术的尺度要宜人。其三是色彩,校园公共艺术色彩的选择要考虑受众群体的年龄和学校所处地区。低年龄段的受众群体对颜色较为敏感,所以中小学校园中的公共艺术色彩要丰富。在北方地区,到了冬季之后校园环境变得单调,容易导致学生心情抑郁,可以借助公共艺术来改善这种现象,因此,北方地区的校园公共艺术色彩要亮丽、鲜艳。通过对上述诸因素的考虑,来最大程度地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关怀。

5.整体性原则

校园公共艺术是一种强调整体环境的艺术形式。各种公共艺术类型都要尽可能地与周围环境和学校特色相互协调。如果没有对整体性效果的控制与把握,公共艺术与校园环境格格不入,再美的艺术品也只能是一些支离破碎或自相矛盾的景观碎片,不可能对校园环境和文化品质起到提升作用。

6.主题的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设计是指在设计类型上将结合了学校的历史、人文、校训和学科特点的公共艺术以雕塑、壁画和构筑物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表现主题上让历史型、励志型、设施型相互交织。在风格上形成一种既有抽象又有具象,既有传统又有现代,既有本土又有异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风格。通过典雅与古朴、简约与细致、理性与感性多元共存的艺术形态的相得益彰,这为丰富校园环境、擢升人文特色必将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建立规范合理的公共艺术导入机制

校园公共艺术在其它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要真正形成规范、合理的融入机制就必须对公共艺术从规划、设计到实施、管理等过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才能保证校园公共艺术健康、持续的发展。在具体操作模式上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1.制定校园公共艺术“百分比法案”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纽约、费城等城市为规范公共艺术的融入机制而相继颁布了“艺术百分比法案”。法案规定提取建筑设计预算总经费的百分之一用于公共艺术建设。90年代纽约仿照建筑“百分比法案”在教育领域率先推行了校园“艺术百分比法案”。这项法案的实施为公共艺术介入校园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我国的校园公共艺术建设也可以借鉴美国的“艺术百分比法案”依据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校园百分比法案”,将校园公共艺术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保障校园公共艺术正常、有序地发展。

2.建立横向合作机制

当前,校园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基本一致,在导入程序上采取的是一种“先规划、再建设,最后给公共艺术留块地③”的方式。公共艺术介入校园犹如“填空”一样,只是作为校园剩余空间的“填充物”和“点缀品”。这种“纵向”的建设机制造成了很多艺术品与校园环境不和谐。现在,我们应当以此为鉴,摒弃公共艺术“纵向”介入的方式,采用“横向”合作机制,即在校园建设初期就邀请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艺术家与学校的师生共同参与、协同工作。这样既可以避免公共艺术与整体校园环境的格格不入,同时又可以体现公共艺术公众参与的理念。

3.设置公共艺术发展基金

校园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个包括选址、规划、设计、放置以及后续管理在内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其中,日常的维护和管理是保证公共艺术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公共艺术在建成初期尚能保持光鲜亮丽。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由于缺乏养护,便失头堕趾、残缺不全。要保障公共艺术健康、持续发展就需要有充裕的资金保障。在这一方面可以邀请校友、企业家、知名人士或学生进行公益捐助,并将其设立成公共艺术发展基金,用于校园公共艺术的规划、建设和后期养护。

结语

伴随公共艺术深度介入校园建设,校园公共艺术已经演化成为校园形象的“使者”和“代言”。在这场公共艺术建设的热潮中,作为学校的建设者,在积极引入公共艺术时尤其要冷静思考、审慎对待,切忌盲目的照搬。而是在理解公共艺术的概念、类型、设计原则以及明确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的方向与使命的基础上,立足于学校特色,采取长期规划、系统设计、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机制④,才能让公共艺术真正地融入校园、实现校园与公共艺术的和谐发展。

作者:蒋琨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