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以人为本下的高校学生管理

以人为本下的高校学生管理

一、了解学生的需要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基础

(一)大学生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需求

学生管理的服务意识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都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个性。因此,管理方式应该因人而异,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帮助大学生综合发展。通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区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承担,学会生存”;以活动为载体,从中解决学生在学习,情感,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创造一个舒适、和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管理者必须明确学生的需要是运动的,变化的,只有切实的认识到类似的问题,学生管理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加强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

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服务和创新净胜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是我们工作的需要。然而这支队伍工作的核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则是辅导员、班主任、科任教师等,这就需要实施者必须时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知识量的储备。

(三)以就业为导向,狠抓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正确的观念,正确的人才观,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引导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充实自身的专业技能,充实自身的实践技能,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提供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让学生参与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实施的重要体现

(一)突出学生作为特殊主体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高校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活动,每个人都要按照社会管理的要求扮演一定的角色,这种角色极可能是管理主体,也可以是管理客体,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逐渐趋于成熟,在学校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学生也可以是特殊的管理者,高校学生管理一直以来都提倡学生能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如果能让学生切身的参与到学生管理的工作中去,那么在“参与管理”中,学生在作为管理客体的同时,又充当管理主体的角色,参与决策、执行、监督等管理的全过程,行使管理主体的权力;在“自我管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所以学生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是多样化的,但对象是单一的,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只有管理者的单向行动,是不会取得积极的效果的。所以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改变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主从关系,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的出现。

(二)让学生参与管理是现代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之处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他们具有对自身的学习、生活进行选择、决策和控制的愿望。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建立和实施管理为指导的学生工作管理的有效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势在必行。

(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服务工作

一方面组织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院学生会和各系部学生会是活动组织的中坚力量,通过调动相关负责活动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在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活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针对存在的问题学生能让其通过一些活动轻松的解决问题,使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第三方面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利用网络建立信息库,随时掌握困难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动态表现,及时解决贫困学生问题,最终使得学生具有安全感。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推动作用。高校大学生“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是一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学生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前提下,研究学生的需要是基础,学生参与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激励机制是重要手段,建立制度是重要的保证,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关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伟单位: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