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论流通竞争力与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论流通竞争力与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摘要:本文认为,流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竞争力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微观层面的流通竞争力主要包括流通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流通竞争力;宏观层面的流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如何在国际竞争中拥有重要商品的定价权、渠道网络的控制权,从而赢得国家竞争优势。文章提出,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下提升流通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流通竞争力在国家之间的竞争中显得尤为必要,必须基于竞争优势的原则不断提升我国流通竞争力,牢牢握住流通渠道的主导权和控制权,与此相适应的是必须彻底根除“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文章强调,从微观层面看,流通企业提高竞争力需要切实转变盈利模式,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变为渠道的合作竞争以及服务竞争,从分享价值转变为创造价值。从宏观层面看,一是大力发展民间经营,二是大力发展规模经营,三是大力发展文明经营,并通过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全面促进流通竞争力的提高,从而实现流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促进我国流通理论的研究与流通产业的发展,我想从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视角谈谈我国流通竞争力的相关问题:一是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什么重要;二是为什么要强调基于流通竞争力的角度推动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如何从马克思主义流通基础理论认识流通竞争力,进而提出流通竞争力提升的途径、政策思路。

一、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什么重要中国经济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从破除计划产品经济体制下的“无流通论”的错误观念开始,推行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我国经济的转轨目标早已定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这一过程中,商品流通不断演进,微观基础创制重构,非人格化交易的不断发展和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增长。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已经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从短缺经济转变为相对过剩经济,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也相应地从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在需求约束下,商品生产建立在流通过程的基础之上,无论是资源的配置,还是生产与消费的统一,都必须通过流通过程来实现,因而,流通产业天然地成为弱化需求约束、实现货畅其流的载体。统计数据表明,建国60年来,流通总量持续增长,2008年批发和零售法人企业数超过10万个,从业人员数达737.4万人,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8488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较1952年的276.8亿元增长了392倍。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存在着非均衡因素。在宏观方面,比如高储蓄、低消费的并存问题、外贸依存度过高、收入差距问题等等。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已经扩大到3.36:1,城乡发展的不均衡进一步制约了消费需求。在微观方面,生产领域出现了商品相对过剩问题;流通领域出现了假冒伪劣、恶意欺诈、渠道冲突等市场秩序紊乱问题。从理论上来讲,发展市场经济总会由于生产者的“无规则的任意行动”带来生产过剩问题,但是由于各种利益关系没有理顺,一些体制性障碍没有破除,导致了“有政府的无政府状态”。

这样一种非均衡的宏观经济格局和微观经济状态反映了社会劳动没有实现按比例配置,各种利益矛盾影响着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的和谐。所以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的理论基础是什么?马克思说“: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可见,经济领域的统筹兼顾本质上就是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对于流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创新各种制度、体制和机制,促进商品的自由流通、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市场的公平竞争,形成现代流通系统,快速传递价格信号,低成本地实现自我调节,从而快速地协调社会劳动的按比例分配。二是基于“生产—流通—消费”的动态总体关系,坚持以市场实现为中心从宏观上对商品流通进行调控,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流通产业的总量平衡、结构调整。

流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显得更为迫切。

不可否认,中国的加工贸易发展为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造成了对外部需求的过分依赖。而国内的流通成本过高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健全又加剧了对外贸的依赖程度。显然,在国际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环境下,外部需求难以拉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已经成为学术界、政府部门的共识。那么,流通产业的大力发展理应成为破解经济困境的主要着力点之一。

二、为什么强调流通竞争力首先应当明确的是流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竞争力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微观,一个是宏观。

微观层面的流通竞争力主要包括流通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流通竞争力,体现在如何在既定的费用约束下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或者是在既定的经济利益前提下节约尽可能多的流通费用,从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宏观层面的流通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流通企业、流通产业、流通系统是否比其他国家的流通企业、流通产业、流通系统更有效地协调产销矛盾以及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何在国际竞争中拥有重要商品的定价权、渠道网络的控制权,从而赢得国家竞争优势。应该说,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是流通企业界更为关心的问题,而第二个问题则是政府部门更为关注的问题。在商业领域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这两个问题又是相互联系的。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下提升流通竞争力。

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外资零售业规模占零售业的比重高达22.5%。

某些跨国零售企业对我国的供应商滥用买方势力,通过各种经济的、超经济的手段进一步压缩供应商的利润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与此同时,我国内资零售业的发展依然存在着组织化程度低、成本控制力不强、品牌化意识不够、中高级人才匮乏等问题。例如,我国大多数零售企业的存货周转周期比跨国零售企业的平均存货周转周期要多20~40天。我国零售企业的平均毛利润比跨国零售企业的平均毛利润要低20%左右。内资零售企业不是数目不多,而是竞争力不强。内资零售业的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对跨国零售企业的制衡力量。

从产业链微笑曲线来看,在需求约束的条件下制造环节或生产环节能够分享到的价值只占特定产业活动总价值的约20%。80%的价值被上游的研发、设计以及下游的品牌、营销等环节分享。不可否认的是,按照要素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自由贸易必须要建立在国家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流通竞争力在国家之间的竞争中显得尤为必要。马克思认为,如果商品不能转化为货币,摔碎的一定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在国际化竞争条件下,如果流通主导权、商品定价权掌握在外资流通企业手里,显然我国的经济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因此,必须基于竞争优势的原则不断提升我国流通竞争力,牢牢握住流通渠道的主导权和控制权,与此相适应的是必须彻底根除“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

三、怎样提升流通竞争力首先从微观角度来看。

从马克思主义的流通基础理论来看,流通只是实现生产领域创造的价值。但是这里的流通仅仅是商品到货币的形态变化过程,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在现实中,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流通不创造价值。流通不创造价值并不代表流通企业不创造价值。从《资本论》来看,马克思的研究重点主要是产业资本活动,因此没有对现实中流通企业通过生产无形服务创造价值问题予以特别的关注。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中提到“服务的价值如何确定”的问题时,明确指出“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

和一定的交换价值”。

我在《商业活动论》一书中把商业人员的劳动分为非生产性的商业劳动和生产性劳动两种类型。商业人员的生产性劳动除了包括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继续的劳动之外,还应包括商业人员面对消费者时提供的服务劳动。

从流通领域的现实来看,零售企业的各种服务职能提高了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也消费了无形的服务,支付了相应的价格。因此,把流通领域的劳动作为非生产劳动来对待,并认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关于服务创造价值的思想,也不符合流通领域的现实。

上述理论分析表明,对于流通企业来说,其利润来源有两个:一是来自产业资本让渡的产品价值;二是来自商业人员劳动创造的服务价值。在现实中,流通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会影响到流通企业与上游生产企业的关系,如果着眼于价格竞争,则在流通成本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压低采购价,从而不利于生产者的利益。如果着眼于服务竞争,通过创新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赢得竞争优势,无疑可以更好地兼顾生产者、流通企业和消费者三者的利益。由此分析可知,竞争力的提高途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建立产销联盟,共享信息,通过降低流通成本获得价格竞争优势;二是流通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创新服务方式,创造服务价值赢得竞争优势。因此,流通企业提高竞争力需要切实转变盈利模式,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变为渠道的合作竞争以及服务竞争,从分享价值转变为创造价值。

再从宏观角度来看,当前尤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民间经营。由于零售企业是面向消费者服务的企业,那么消费者需求的特征就必然会对零售业市场结构、布局结构、投资主体有一定的要求。在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由于消费需求的分散性、多样性、层次性,流通产业的市场结构必然体现为“大、中、小”企业并存,其中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居多。这就要求大量的民间资本进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搞活零售市场,满足各个层次的消费需求。二是大力发展规模经营。流通企业的规模经营能够降低运营成本、引导生产、促进大量消费,因此,通过兼并重组、资源的跨区域整合、制度规范,发展具有网络化、连锁化、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国有控股或国资参股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发挥其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应对突发的自然、经济事件的能力,从而提升我国流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三是大力发展文明经营。没有道德底线的经营,没有诚信的经营是不可能长久的,但是这种短期行为却在我国的转轨经济中大量存在,这充分表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在法治基础和道德基础之上。

政府需要构建相应的商业信用体系和适宜的鼓励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的文明经营。

我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大力发展和加强民间经营、规模经营和文明经营,才能够通过制度、技术的创新全面促进流通竞争力的提高,从而实现流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学术研究部门来说,要继续深挖马克思主义流通基础理论,结合流通发展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借鉴和应用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流通竞争力问题,我们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对城市流通竞争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且构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这些研究为城市的政府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当然,流通竞争力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