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一校多区管理状况及解决办法

一校多区管理状况及解决办法

“多校区”或称“一校多区”高校是指在一所大学实体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理位置不相毗连,具有一定面积和设施,一定教学、科研功能的活动场所而组成的高校[1]。按分校区与学校(校本部)的关系划分,“多校区”高校可分为“合并型多校区”高校、“自主扩张型多校区”高校、“混合型多校区”高校[2]。我校自建校以来,先以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名称办学,学校地址在贵州省都匀市庆云宫,为单一校区办学模式。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进行,在2003年,原黔南卫生学校并入黔南医专,黔南卫生学校校区划入黔南医专。为便于区别,分别将校本部称云宫校区和原黔南卫生学校校区称东山校区。2010年,我校将原都匀市虹光毛纺厂(已破产)厂房进行全面、彻底改造,建成我校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称小围寨校区。至此,形成了黔南医专三校区办学的格局,属自主扩张型多校区高校。“多校区”办学有利于我校教学功能的拓展,改善了因办学资源不足而对学校发展所带来的阻碍,但在“多校区”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1)校区定位,(2)校区学科布局,(3)校区管理机制,(4)校区资源优化配置等四个方面的问题[3],处理好以上问题,对学校的管理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就我校“多校区”管理现状及对策作如下探讨。

1学校对各校区功能的准确定位

学校开展“多校区”办学,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准确定位。一方面,学校发展和建设多校区,必须考虑到本地区地域经济发展对“多校区”学校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必须考虑到不同校区建设能对社会需求提供多大程度的满足。我们在进行“多校区”建设时,必须把“多校区”建设的“需要”和“可能”综合起来考虑,注重根据学校所处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客观论证,在此基础上进行准确定位,并注重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状况不断进行调节,做到在一个明确校区定位的前提下,各校区走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尽可能开发各校区的建设和发展潜能,尽可能加强各校区的可塑性,最终达到各校区间个性和共性的和谐发展。

2各校区的学科布局

2.1根据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思路和坚持“一手抓学历教育,一手抓职业技能教育”的办学理念,我校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两大块。在各校区间进行学科布局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既要做到各校区间的学科设置科学,资源优势整合,人员分工合理,各种保障措施充分有力,又要做到对各校区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配置,建立一系列完善的资源利用率评价指标体系,减少各种资源的配套性和闲置性浪费,达到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4]。精选管理模式,精简管理岗位,精选管理人员,做到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管理效率[2]。

2.2对于我校现状,结合现有资源,我认为云宫校区和东山校区应侧重学历教育,在进行学科专业设置时,应以云宫校区为中心,东山校区为补充。将云宫校区和东山校区作为学历教育的校园,在两校区内只开展医学学历教育和医学科学研究。构建学校自身的医学教育理念,营造自身有特色的医学文化教育和科研体系,营造医学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尽最大可能保证其医学学历教育的单一性。学校小围寨校区则作为学校职业技能教育的园区,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配备完整的管理人员,在校本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等工作,并尽最大可能挖掘其办学潜能,充分利用该校区的各种资源,力争办出有区域特色、有品牌效应、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培训基地。

3各校区间管理模式的选择

3.1学校校区的扩展改变了我校学科专业设置单一,办学规模小的弱势,实现了学校办学综合化和多样化的转变。但“多校区”管理中地域的分散性,衍生出了学校管理的分散性[3]。如何做好各校区之间的协调管理,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3.2“多校区”高校的管理模式分为“条型管理式”、“块型管理式”和“条块结合式”三种[1]。“条型管理式”即各分校区由校本部统一管理,其组织规划、教学管理、资源调配、工作协调等各方面接受校本部领导和安排,分校区各职能部门接受校本部的管理和领导。其优点是管理职责清晰,能较好地节约资源,做到管理的统筹划一。但该种管理模式的管理跨度大,校本部和各分校区间,特别是各职能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协调配合不利。校中心领导事无巨细都得管,极大地分散了中心领导的精力,不利于校中心领导将较多精力和时间用于研究处理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因各分校区自主性不高,不能较好地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主观能动性,致使管理效率不高。“块型管理式”即校本部只在大政方针上对各分校区给予指导,各分校区有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该种管理模式能充分发挥各校区的管理主动性,能及时处理好各职能部门间在协调配合中出现的各种漏洞,亦便于校本部中心领导能够有较多精力和时间研究处理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但该种模式存在机构重置,资源浪费的重大缺点,且使学校的凝聚力弱化。“条块结合管理式”即在各分校区设立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管理办公室对校区职能部门间各种事务进行协调和处理,各职能部门接受校本部的领导和管理,该种管理模式管理灵活,能最大限度弥补职能部门间协调配合上的漏洞,但存在执行过程中的多头管理[3]。

3.3结合我校现状,我认为我校的管理模式可作如下选择:

(1)以云宫校区为校本部,为学校管理的重心所在,拥有对学校人、财、物等资源的调配权。东山校区、小围寨校区接受云宫校区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在云宫校区单一开展医学学历教育,将东山校区作为医学教育的辅助校区,并按现状将东山校区主要作为中专医学学历教育园区。小围寨校区则作为学校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专门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2)在东山校区和小围寨校区设立管理办公室,下设必须的管理职能部门。管理办公室受校本部的直接领导,负责统筹安排分校区各职能部门工作的开展,主要在分校区发挥协调和支持的功能,对校区各职能部门间需要协调的事务进行协调和支持。

(3)强化现代化管理,在各校区间建立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化办公,努力构建跨校区的管理信息网,及时对各种管理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传递。建立和完善各校区间的通讯系统[5]。

(4)在一些具体事务的管理过程中,还可积极试行项目化管理。项目化管理极其注重综合性管理,在费用控制、进度控制、质量保证等方面都显示出优越性,已在现代工业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将项目化管理的思想引入到高校管理中探索人、事、财、物一体化的项目管理模式,是解决高校“多校区”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5]。

4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

4.1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是实现学校开展“多校区”办学的根本保证。

要使“多校区”管理顺利进行,有必要在学校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优化重组,实现办学资源的优势互补,提高办学的整体水平和管理效益[4]。

4.2根据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我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校现有资源的利用和优化重组。

(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坚持在校外按需、有计划引进人才,在校内执行“教学兼行政,行政兼教学”的管理模式,培养教学和行政管理多面手;建立和完善“双师型”队伍建设体系,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支持教师跨学科、跨专业教学;为解决学校职业技能教育师资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的现状,学校应开辟途径从企业或外校中聘请专家和优秀科技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以弥补学校职业技能教育师资的不足,同时,建立和完善对兼职教师的聘任、教学培训、教学考核评价等一系列制度,健全对兼职教师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发兼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6]。

(2)教学设施利用方面,争取做到各校区单一教学,各校区根据自己的教学和管理需要配置或购置教学仪器设备,以此避免因重复购置或物资闲置而造成办学资源的巨大浪费。

5结语

综观国内外众多“多校区”高校的办学管理模式,因各“多校区”高校的形成和发展轨迹各不相同,造成“多校区”的管理并没有统一固定的管理模式。我校开展“多校区”办学,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我们创新管理理念,实施新的管理机制,运用新的管理模式去逐步解决在进行“多校区”办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加强对“多校区”办学的管理研究,对我校高等教育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