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数码钢琴素质

数码钢琴素质

内容摘要:上个世纪末,为了适应我国音乐教育的需要及钢琴师资短缺的严峻现实,出现了一种新的复合型教学形式——数码钢琴集体课。通过运用高科技的教学设备进行集体课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整体音乐感、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但是这种课型对于钢琴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钢琴教师只有改变偏颇的教学观念,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学习运用新科技应用知识,才能不断地发展、巩固和完善,才能有力地推进高师音乐教育,进而促进全民音乐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关键词: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师观念知识结构新科技

由于高师音乐院校大幅扩招,尽管学生人数骤增,但钢琴师资的数量却没有增加,造成严重不足。为了解决扩大我国音乐教育与钢琴师资之间不足的矛盾,1993年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复合型教学形式——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

这门课程将音乐理论与键盘技能相结合,通过运用高科技的教学设备进行集体课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钢琴演奏的正确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与风格的优秀钢琴作品,有效培养学生整体音乐感、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

钢琴集体课的出现缓解了钢琴师资严重匮乏的局面,适应了我国音乐教育的需要。所以在短短的13年中,钢琴集体课课程在音乐院校里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学者和钢琴教师们对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和理论进行认真研究实践与再创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李和平等主编的全国艺术师范钢琴教材,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师范院校应运用集体课与小课结合的钢琴教学形式,接着出现了一批关于钢琴集体课的教材。如,2000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钢琴集体课基础教程》,200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三套《数码钢琴集体课教程》,200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由李美格等老师编写的《全新数码钢琴集体课教程》等。

尽管目前钢琴集体课的理论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了,但它毕竟是一个新型课程,因此拥有一支熟悉集体课的教学器材、教学思想、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而作为钢琴集体课的教师,是钢琴集体课成功的必要条件,因而为了使钢琴集体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钢琴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必须改变偏颇的教学观念。华东师范大学李和平老师在《〈数码钢琴集体课〉课程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中指出:数码钢琴集体课课程能够在中国学校迅速发展,是由于中国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更重要的是,中国学者在音乐学和音乐教育的高度上对数码钢琴集体课的内涵、性质、教学方法与手段及作用进行认真研究实践与再创造,是课程取得成功并在中国得以继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学者对钢琴集体课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使之适应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具体需要,这就要求钢琴教师在实际授课时必须要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组织课堂,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因此,钢琴教师的观念是上好数码钢琴集体课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两大误区——大课小课化,大课全能化。

大课小课化是指一些教师在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中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和教法,微观地进行分析,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上,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而事实上数码钢琴集体课是一种构架学生全方位能力结构的数码钢琴集体课,它与传统的钢琴小课教学方法相比缺少钢琴曲个性的讲解和精雕,而着重于对学生知识系统性、全面性及合作性、创造性、键盘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把握好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相互渗透,为其可发展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单纯注重弹奏技术技巧训练、片面追求教学进度的倾向。

大课全能化也是要避免的一种倾向。课程的全能等于课程的无能。钢琴集体课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要注重学生弹奏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需要将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学、即兴伴奏、合奏、弹唱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既要横向联系相关学科,又要突出钢琴学科的主体性。相关学科的知识为钢琴学科的学习服务,并利用钢琴学科联系相关学科知识,为各学科的学习做好直观准备,确实把握好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有机协调、主次分明,才能确保教学成功。否则很容易把这种钢琴集体的大课变成一种全能的训练,重点不突出,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要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应该在教学中强调观念的直觉理解以及这些基本观念的运用。一门课程在其教学进展中,应反复地回到这些基本观念上来,以这些观念为基础,直至学生掌握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完整的体系为止。传统的钢琴教学方法是师徒传艺式的手把手、口传心授教学;教师通常凭自身的功底和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回课情况随机应变,是以乐曲的完成来推动教学进度的,而弹奏技术的传授因乐曲而确定或改变,教法单一,具有经验教学法的特征,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和即兴性。而钢琴集体课则与之大不相同。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必须把握教学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全面性,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的传授。同时数码钢琴集体课这一新型课程中还出现了即兴伴奏、即兴创编等知识的教授。这样就需要钢琴教师的知识结构全面,应变能力强;否则就会力不从心,而目前许多钢琴教师还存着知识结构不够全面、不够系统的问题。如果不继续学习和潜心研究,很难适应集体课的教学需要,这也是在钢琴集体课教学中最重要、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迫切要改变的现状。

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钢琴教师必须要突破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更新观念,丰富专业学科知识结构,学习钢琴教学新理论,勇于面对传统观念、习惯势力的阻力困扰,开拓进取精神、拓宽知识面;系统地运用专业知识,把弹奏技术训练过程条理化、系统化、多样化,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来把握;在课堂上以敏锐的听觉灵活组织音乐形式,准确明了地进行理论讲解和弹奏技巧示范,才能胜任集体课教学,并高质量地完成钢琴教学任务,“实现强调基础音乐教育中突出审美为核心、音乐创造为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①

最后,钢琴教师必须学习运用新科技应用知识。数码钢琴集体课是随着电子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出现的,数码钢琴Disklavier在1986年问世,1993年7月传入我国,1995年底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首次将数码钢琴应用于中国高师音乐教育,是新科技在音乐教育的应用,所以徐德在《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从〈全新数码钢琴集体课教谈起〉》一文中说到:“这种新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组织集体课教学的能力,更要学会运用高科技技术手段;不仅要具备较厚实的钢琴演奏、技术训练、理论知识、音乐史、指挥训练等方面的基础,还应懂得音乐创作、录音技术方面的技能,提高对教材的有效处理和再认识能力,以及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的能力。”

这种运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对于从事艺术教学的钢琴教师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尽管也做了一些努力。如1993年中国音乐家协会从美国将数码钢琴集体课引进时,在上海举办了首期的高校师资培训班,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终身教授李·吴·翰娜女士主讲;1995年11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在河南省郑州幼儿师范学校面向全国各级师范教师举办了《钢琴集体课教法》培训班,由天津音乐学院留美教师朱珍教授主讲;1999年5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广东省湛江师院面向全国教师举办了《钢琴集体课教法》培训班,由美国的李·吴·翰娜教授主讲;2000年11月、2002年12月又别在华东师大举办了两场相关的培训。2004年由李美格等教师在上海师大举办了全国数码钢琴培训。这些培训为各个音乐院校开设钢琴集体课的师资准备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于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讲,还是远远不够的。

培训时间短,对于高科技教师一时之间难于把握和理解,这就对钢琴教师提出了高要求,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努力学习运用高科技手段,不仅自己能熟练应用,还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充分挖掘其功能,尽量发挥其功效。例如教师应掌握MIDI播放设备的操作技术,在教学中利用关闭钢琴的右手声部或左手声部、改变速度、升降变调等功能来更好地掌握学生状况和个别辅导;利用电脑操作系统根据教学的需要给学生分组,进行重奏、轮奏、分声部弹奏的练习;运用数码钢琴强大的配器功能为不同年级和不同程度的学生编写教材及编配合奏及伴奏曲等,并指导学生编配与创作;采用声像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运用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课题型的教学方法,设置教学中的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体验广泛便捷的音乐形象、音乐内容、音乐意境、音乐风格等方面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联想。学生自己操作、相互观摩、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方式将有所增加。利用MIDI示范曲库结合音像资料教学片进行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示范演奏。使学生了解教师以外的钢琴演奏者的不同的弹奏技术、弹奏方法以及产生的不同效果,了解其对巨大或细微的音响差异烘托造就出千差万别的音乐形象的作用。

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出现,是教育上的科学化的表现,是现代高师钢琴教育的发展趋势,但充分发挥这种优势的必要条件是钢琴教师自身的观念、素质、技术的改善和提高。只有通过全国音乐教育人士特别是钢琴教师的不懈努力,钢琴集体课才能不断地发展、巩固和完善,才能有力地推进高师音乐教育,进而促进全民音乐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注释:

①徐德《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从〈全新数码钢琴集体课教谈起〉》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从〈全新数码钢琴集体课教谈起〉》徐德《钢琴艺术》2005.03.

[2]《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的难点与对策》王朝刚《乐器》2003.10.

[3]《钢琴集体课课程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李和平《钢琴艺术》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