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国舞龙运动艺术特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国舞龙运动艺术特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国舞龙运动艺术特征

1“北刚南柔”的美学风格

中国舞龙运动的美学艺术特征,除却个别的、特殊的情况,大致可以划分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黄河流域及东北地区的南、北两大民间舞龙体系。将南北两大系列的舞龙艺术相比较,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北刚南柔”的审美艺术特征。

南方的舞龙,以精巧与纤丽的荆楚之风见长;北方的舞龙,多具燕赵之风,风格上古朴刚劲。这一“柔”一“刚”体现出“秀美”与“壮美”,两者客观地呈现出不同风格形态的美。一般来说,秀美多柔和、清丽、流畅,壮美多豪放、雄浑、粗犷。

南方的龙,在道具制作上相对要矮、小、细、轻一些,龙体轻巧,有利于展示技巧;造型上也显得精致、秀丽、纤细一些;线条多曲线、柔和;彩绘色彩更为鲜艳,图案清晰,装饰性强;在表演的风格上讲究构图和套路多变,典雅轻捷,活泼潇洒,灵巧矫健。

北方的龙,在道具制作上一般较为高、大、粗、重,最能体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造型上重在雄伟、庄重、浑实;线条上显得直硬、刚劲:表演风格上突出气势和大起大落,动作刚猛有力,激烈奔放,粗犷豪放。

在形象的描绘上,南北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一般北方的龙,脸宽眼大,角长嘴阔,显得异常凶猛;而南方的龙,额高鼻隆,角短口圆,造型比较圆润。

如此种种的不尽相同,就从整体上形成了舞龙的地域审美特征。而这些风格特征又是受到了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比如南方人、北方人个体身材的矮小与高大,性格的温柔与粗犷,气候的暖与寒,自然环境的优雅与单调,物质的丰厚与贫瘠,文化上相对开放与闭塞等等。

南方多是山清水秀,气候潮湿炎热,人们的衣着单薄而多彩,加上道具小巧,易于舞动,舞龙时更多地注重队形套路的变化,动作的丰富灵活。因此,南方的舞龙运动显得更为自然流畅,变化有致,透露出那种依山傍水、优美富饶的景致。北方寒冷,道具体大分量重,人们舞龙运动时的动作必定要激越火爆,奋力舞耍。表演盛期又正值隆冬季节的元宵夜,在室外舞龙时必须不停地动、快速地跑,甚至激烈地跳,才可以增加热量。因此,北方舞龙较南方显得更加激烈粗犷,起伏跌宕,强而有力。

固然,南方也有不乏阳刚之气的舞龙。如三峡库区铜梁的蠕龙:龙长50m,由24栋组成,故又名铜梁大龙。其造型别具一格,气势磅礴,美轮美奂。它融狮头、鹿角、虾眼、龟颈、鱼脊、蛇身、鱼鳞、虎掌、鹰爪、金鱼尾于一体,分外奇绝。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类舞龙形态风格中显示出来的“刚”,与北方舞龙那种豪放粗砺的“刚”还是不尽相同的,它在刚柔互补之间明显地更多了一些秀美之气。

舞龙正是由于受南北地域性、南北两大系列文化以及人的形体和性格的影响,形成了“北刚南柔”的美学风格特征,正是这种风格特征从而形成了它们两者之间具有不同的特殊美学品格———壮美与秀美。

2“圆缠滚跃”的审美艺术特征

在中国舞龙运动中,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是3个最基本的表现手段。道具造型提供了可以表现龙的形态的物质载体;而不同的构图变化,丰富的动作套路,则把没有生命的道具变活,舞出了龙的灵性,舞出龙翻江倒海、腾飞于天地间的鲜活动势,给人以美的享受。

舞龙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较为完美、表演技巧高超、套路多样丰富并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体育艺术形式。虽然,各地的舞龙有不同的地方风格和特色,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但在这千变万化的舞龙之间,从舞龙运动的构图和动作的规律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共有的一些审美艺术特征。这些共同的美学特征大致可以用“圆曲”、“绞缠”、“翻滚”、“窜跃”这八个字来进行概括,同时,这八个字、4个方面的特征也正是舞龙运动能够舞出美感、舞出水准的几大要素。

2.1舞龙“圆曲”审美特征

中国舞龙是一种最讲究线条美的艺术。如果说,中国的绘画及书法长于表现那种凝滞的静态的“线”,那么,中国舞龙则是长于表现运动着的“线”,或者说是长于表现流动起伏的“线”。龙在舞耍时,从视觉上给人最突出的感受是“线”的流动,全体舞者在舞龙头者的引导和相互默契配合下,众人统一于一种动作、一种节奏中,龙头、龙身、龙尾协力一致,把龙舞得左右翻腾,上下起伏,舞出一条条活灵活现、翻江倒海、威风凛凛的神龙。在这里,“线”或快或慢地流动,或上或下地起伏,或左或右地翻滚。在这种流动的一条条不同的线的轨迹中,蕴藏和体现了无穷意趣和宏大气势,使道具的龙具有了极高的审美价值。所以,舞龙运动美的关键,在于以流动的“线”展示出丰富多样的画面,而在这些流动着的线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圆曲”二字。

从体育舞蹈学的角度看,龙无论飞翔于天,还是潜游于渊,都是极富于运动感和流动美。无论是出现在壁画上的龙,古建筑上的龙,还是民间节日里舞耍的龙,都保持在一定的曲线状态上蜿蜒而动。诚然,这“线”时直时曲、时折时圆,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擅长对运动过程的呈示,使运动过程充满生机勃勃的流动感。因此,运行、流动正是“线”的本质所在。这一条条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就表现出了龙的不同态势、气势和力量。如果注意观察,这流动着的“线”条,无论它怎样多变,都是以圆、曲为主的,都是万变不离“圆曲”的一种动态美。这就是说,龙的动势既包含着“圆”又贯穿着“曲”,是一种圆、曲结合的美学复合动势。

2.1.1“圆曲”形成构图变化、动作套路的主要审美艺术特征

一曰“圆”

圆是所有形体面积的极限。也就是说,用同一根线条可以围成无数种类的形体,但他们之中面积最大的是圆。从线条上看,圆往往给人以饱满丰富的形式美感。圆的形式美,体现在舞龙的构图和动作之中,就使每个构图和动作造型所形成的线条循环于“圆”的整体轮廓之中,构成饱满丰富的整体艺术造型风格。在实际的舞龙过程中,突出一个“圆”字是舞龙运动的基本美学原则。

浙江的奉化布龙讲究“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所谓人紧龙也圆,指的就是龙的构图,或称为龙的造型。布龙舞得圆不圆,是衡量布龙特别是九节龙的技巧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舞得圆,说明技巧高,舞得不圆,不仅不美,还会让龙变成为一条“瘪龙”。

湖北云梦县三节龙表演时,要将龙舞成“龙头自咬其尾”,龙成圆形不断滚动,龙衣在不皱、不折、不绞、不拖的情况下耍得浑圆顺畅。对于这一点,舞龙艺人在实践中有个口诀:“身体要伸展,龙把要逮稳,舞要舞得圆,跳要跳得轻,人莫打堆堆,严防衣子裹缠身。”

江苏的段龙在舞耍时,也体现了圆、顺、展的特点。圆,即舞者双臂动作始终是划立圆、平圆或划8字圆等,包括各种队形的走向也是走圆,龙尾紧随龙头并且动作连贯不间断;顺,就是顺其动作依序行之,如左右臂动作的顺势而动,手法与步伐的顺势而动;展,即无论动作的圆或造型的圆都讲求舒展大方。如“滚龙”动作实际上是将龙体在空中划两个大圆,而且动作越圆越规范,也越美。再如,三峡库区铜梁的“二龙出水”、“双龙出洞”等套路也都以龙体滚得圆为规范。而要达到圆,就得有个好龙头。因为掌龙头者是舞龙的灵魂,必须由体力好、又熟悉表演程序的高手担任。有了好的龙头,还得有个好的龙尾。滚龙时,龙尾的摆动最大,人们一般看龙舞得精彩与否,就是看龙尾甩不甩得开。所以,掌龙尾的人也必须是位精明能干、动作灵活的好手,才能与龙头首尾呼应,表演起来才会达到最佳的审美效果。

二曰“曲”

曲是最富于流动感和运动美的线条,它给人以柔和、圆润、无限延伸的视觉感受,曲的形式美,体现在舞龙中使得龙的动态显得生动、活泼、流畅和延伸。仅从舞龙队跑一个“龙摆尾”的队形来看,就能显示龙由远而近,蜿蜒曲折,缓缓流动的情景。

总之,舞龙运动无论从动作形态、运动轨迹到场面造型,都与“圆曲”有着密切联系。在“圆曲”的制约下,造型要圆曲相照,刚柔平衡。运动轨迹要往来交织在“圆曲”的整体轮廓之中,舞在运动规律上形成统一的、独特的“圆曲”审美特征。曲和圆的连贯使用恰好符合中国体育舞蹈“曲中求圆,圆从曲来”的传统审美观。龙的形象、性格风采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龙穿云、龙戏珠、龙卷背、龙打滚、龙脱皮、龙下蛋、龙绕灯、黄龙缠腰、双龙下海、双龙出洞等众多画面中的各种形态来展示的。而没有哪一种形态,不是突出和贯穿了“圆曲”二字的。龙的动势在展现“圆曲”的方面可谓是极为淋漓尽致。

2.1.2“圆曲”形成中国舞龙运动步伐走向和线路流动的“圆游”美学特征

在中国舞龙运动中,步法是产生动作流动的关键。中国舞龙在步伐走向上也具有圆曲的属性。步伐中不论小跑步、小跳步、花梆步、圆场步等,都运动在弧线、圆线和S线之中。弧线、圆线和S线的流动,能在有限的场地中显示无限广阔的空间,它会给人留下虚实相生的空间感。“圆曲”使中国舞龙运动的动作与造型、路线构成一种有机的合成体,共同体现出中国舞龙运动“万变不离圆曲”的总体美学特征。“圆曲”不仅体现在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的形式美上,而且还形成了中国舞龙运动的审美特色和艺术风格。它的表层外化形式与内涵审美原则相统一,为中国舞龙运动的传承和发展找到了尺度。

2.2绞缠

绞缠是舞龙运动构图和动作形象化的基本诀窍,有的地方称为缠绕。缠是“龙衣子”(指龙被)在舞动时,围绕人体形成的圆形动作,如“缠头”、“黄龙缠腰”、“纺棉花”等。绕,就是“绕8字花”、“绕天花”。在传统舞龙中还保留着若干以龙的动势而命名的动作,如“龙行跤步”、“乌龙盘打”、“乌龙绞柱”等。看来有些构图其路线之多,交织之繁,结构之紧,简直达到了不可分解的程度。究其奥秘,主要是舞者按照一定的次序,沿着规定的路线,在互相穿插的基础上,将各节龙衣互相缠绕,从而形成各种极为复杂的构图。如湖南衡阳县的疙瘩龙,就因为许多构图是将龙衣结成疙瘩串而得名的。更有甚者是三峡库区铜梁的“组龙”,五条九节的龙同时相互组合,穿绕缠结,其复杂之程度,连接之巧妙,画面之精美,几乎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2.3翻滚

翻滚是龙舞的基本动态。

翻———是整条龙在舞动中的翻身转向和人的翻动。

滚———即龙成螺旋形的立圆不停地翻滚和耍龙人在地面的滚动动作。

如在舞布龙中,通过舞龙人举着龙把在头上作半圆形的连续运动,同时一边走一边舞,它在画面调度中起着纽带的作用。板凳龙是舞者举着凳脚,在动作的变化中作上下或左右的翻滚。纸龙则是不停顿地舞动丈余长或数丈长的纸条,使龙体在滚动中呈现出各种画面变化,灵活地表现各种形态。滚动对纸龙来说,更是它形成构图的重要手段。可见,在滚动的同时,一方面舞者要循着一定的队形活动,另一方面在滚动的过程中又能构成不断变化着的各种画面,并且可以强化画面的动态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2.4窜跃

是指舞龙人跳龙衣、跳龙把和跳转身等。窜跃有时是与“砍”的动作相关的,有的地方叫“宰”,是在龙衣不停的舞动中,一舞者用龙把向邻近的另一舞者脚下横扫过去,另一舞者同时窜跳而起越过龙把,如“宰把子”、“枯树盘根”等。“快跳龙”动作也是最具有窜跃特征的,每做快跳龙动作一次,整条龙在演员的脚下要越过一次,龙犹如成了一个活的圆圈,不断地翻滚着,越快越圆越美,使之有“龙圈环环扣住,龙身紧紧缠绕”之美感。

3结语

舞龙运动在构图和动作变化上的4个主要审美艺术特征,也是舞龙十分注重的美学艺术表现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展现,有赖于以下3个方面的条件和手段:一是运用不同材料的道具来塑造各种不同神态、性格的龙形,如不同形状质地的龙头、布龙的龙衣、纸龙的纸条、板凳龙的板凳、草龙的草绳等等:二是运用龙的分节,以及节与节之间或多条龙体之间的繁复交织而形成各种互有联系的构图,产生不同龙舞的队形、画面(包括字样和阵势);三是通过舞龙人不停地运动和彼此协调的配合,表现各种龙的形态变化,形成龙在流动时的众多队形、程序和套路。

舞龙运动在形象、气势、风韵、神采上的体现,依赖动作、构图、道具运用和音乐伴奏,其中构图多变构成了舞龙运动的一大特色。舞龙不但变化复杂,纷繁多彩,而且构思巧妙,构图精美,是一项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历史价值、研究价值的珍贵的民间体育文化遗产。